分析心脏外科手术后循环系统功能的监护措施

合集下载

心脏外科术后病人机械通气时人机对抗的处理措施

心脏外科术后病人机械通气时人机对抗的处理措施

心脏外科术后病人机械通气时人机对抗的处理措施资料与方法2007年5月~2007年12月收治心脏外科术后病人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70岁。

法洛氏四联征行根治术7例,室间隔缺损行修补术6例,房间隔缺损行修补术5例,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松解术2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行瓣膜置换术3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行冠脉搭桥术3例。

方法:均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治疗过程中出现躁动、呼吸频率突然增快、大汗淋漓、紫绀等临床症状,SaO2下降、PaO2降低或PaCO2升高,作为人机对抗的判断指标。

结果人机对抗临床特点:4例对呼吸机的吸气、呼气过程不适应,常产生窒息感,总觉得呼吸机不能按自己的需要随时供气,加上精神紧张,自主呼吸较强,呼吸频率较快,发生人机对抗。

11例不能耐受气管插管,突出表现为躁动不安、要求拔管或自行拔管,导致人机对抗。

1例气管插管过深,插管进入一侧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通气/血流比率失调,致患者代偿性呼吸增快,发生人机对抗。

2例患者频繁咳嗽,造成呼吸节律或吸/呼时间的改变等,与机械通气发生对抗。

3例因合并感染或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致发热、肌肉痉挛,致使氧耗量增加,CO2产量增加,原设定的通气量、氧浓度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患者自主呼吸频率加快,产生呼吸对抗。

5例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痂脱落堵塞,致突发呼吸困难,产生对抗。

1例心脏循环功能不全,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使呼吸频率变化而产生人机对抗。

1例并发气胸、肺栓塞、肺不张,支气管痉挛等疾患,肺容量降低,通气/血流比率失调,气道阻力增加等,使肺通气量下降,产生人机对抗。

1例呼吸机有轻微漏气或压力调得过高,以致吸气与呼气费劲,导致人机对抗。

2例设定潮气量过低,无法满足患者需求,造成人机对抗。

3例因疼痛或频繁翻身,致气道内压上升或下降,诱发呼吸机产生吸气动作或提前供气,造成人机对抗。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
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是一种常见的技术,用于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

建立体外循环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 麻醉和体外循环装置连接,首先,患者会接受全身麻醉,然后外科团队会在患者身体上建立血管通路,将患者的循环系统连接到体外循环装置,通常是通过引流管和回输管。

2. 引流和回输,一旦患者与体外循环装置连接,手术团队会开始引流患者的血液,将其送入体外循环装置进行氧合和循环,然后再将氧合后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

3. 体外循环启动,一旦体外循环装置与患者连接并且血液循环正常,外科团队会启动体外循环装置,开始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

4. 手术操作,在体外循环下,外科医生可以进行需要停止心脏跳动的手术操作,如心脏瓣膜修复或更换、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在这个过程中,体外循环装置负责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

5. 体外循环解除,当手术完成后,外科团队会逐步停止体外循环装置的功能,同时恢复患者自身的心脏功能。

一旦患者的心脏能够自主跳动并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体外循环装置会被完全解除。

总的来说,建立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需要外科医生和体外循环团队密切合作,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循环支持。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2.对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有严重血流动力学 障碍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
任务二 心脏电复律
1.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意识
【操作评估】
2.评估患者是否有洋地黄中毒及低钾血症的发生
3.评估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并检查电极的连接情况
任务二 心脏电复律
【操作前准备】
1.患者准备
向患者解释,取得的合作; 术前当日晨空腹,排空大小便;复律前1~ 2天停用洋地黄类药物,给予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房颤有栓塞史或左心房血 栓者,术前应进行抗凝治疗两周;做好术前患者的各项检查。
任务一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操作目的】
植入式心脏起搏
1.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及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晕厥和心室停顿的患者。
2.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顽固性心力衰竭。
临时心脏起搏
1.急需起搏、房室传导阻滞有可能恢复的患者。
2.外科手术前后的“保护性”应用。
任务一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内科护理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任务一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任务二 心脏电复律 任务三 心导管检查术 任务四 射频导管消融术 任务五 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
任务一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概述】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或程序刺激器发放人造 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心 律失常,也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和诊断,是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中 不可缺少的手段。
2、用物准备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患者的需求及经济能力选择合适 的起搏器类型。准备除颤器、吸痰器、各种急救药品。
任务一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操作中护理】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变化,有无心律失 常的发生。

体外循环术后监护

体外循环术后监护
详细描述
呼吸监测
总结词
监测体温变化,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详细描述
体温是反映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持续监测体温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感染、脓毒血症等并发症的迹象,为医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体温监测
03
循环系统监护
血流动力学监测
总结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体外循环术后监护的重要环节,用于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和治疗效果。
在体外循环术后,医护人员会密切关注患者的液体平衡状况,包括摄入量和排出量。根据监测结果,可以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以维持适当的液体平衡,保护肾脏功能并预防其他相关并发症。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液体平衡监护
06
其他系统监护
总结词
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活动等指标,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详细描述
在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监护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以及肢体活动情况,可以及时发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的功能状况,对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至关重要。
体外循环术后监护
目录
术后监护概述 生命体征监测 循环系统监护 呼吸系统监护 肾功能监护 其他系统监护
01
术后监护概述
术后监护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
通过术后监护,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如出血、感染、低氧血症等,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害。
神经系统监护
监测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估肝脏功能状况。
总结词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血液与人工心肺机的接触,可能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因此,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肝功能异常,防止进一步损伤。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外科手术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保障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旨在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循环情况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循环系统异常,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

一、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性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药物使用:通过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循环功能状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内,预防术中发生心血管事件。

2.提高手术安全性: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帮助医生及时监测手术过程中的循环状态,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手术安全性的循环系统异常,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优化手术效果:通过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评估手术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时调整手术操作方式,保证手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二、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指标及方法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有创和无创监测两种。

1.有创监测:包括心脏导管监测、动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等。

这些方法能够直接测量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但是操作复杂、有一定的损伤性,适用于较重症患者。

2.无创监测:包括血压计、脉搏波分析仪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无创伤,但精度相对较低,适用于对监测数据精度要求不高的患者。

三、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中,特别是对于心脏、血管等重要脏器手术更为重要。

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实时掌握患者的循环状态,还可以为手术操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在心脏手术中,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指导手术操作,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体外循环监护

体外循环监护

体外循环体外循环亦称心肺转流,它由氧合器 ( 人工肺 )、血泵 ( 人工心 ) 以及各种口径不同、长短不一的管道等一系列人工装置和监测系统共同组成。

当循环被阻断后 , 它可暂时替代人的心肺 , 在体外进行气体交换、推动血液流动。

因它是一种机械性的非生理性循环 , 所以对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需在严密监护下进行。

常规进行体外循环时 , 体内血液需肝素化。

抗凝的静脉血由右心房内的上、下腔静脉插管引流入氧合器 , 在氧合器中通过气血直接接触或气体弥散方式进行氧合 , 排出二氧化碳,成为动脉血。

然后 , 将氧合后的动脉血经动脉插管泵入体内 , 使组织细胞得到灌注。

体内的静脉血沿人体静脉系统再汇聚到心脏 , 如此形成体内与体外紧密结合的循环系统。

一、体外循环的应用( 一 ) 目的体外循环的应用目的是在心脏手术过程中保证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及氧供 ,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生理状态 , 避免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及由此引起的并发症,使术后生理功能尽早恢复。

此外 , 它还能为心脏手术创造一个无血手术视野 , 便于外科进行手术操作。

( 二 ) 应用范围体外循环目前主要用于心脏外科手术 , 诸如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正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及某些大血管手术 , 亦用于一些非心脏外科手术,如心肺移植、肝脏移植、呼吸支持和辅助循环等特殊手术及治疗。

二、体外循环机的装置及原理( 一 ) 氧合器氧合器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取代肺的功能。

临床上按氧合器原理分为 2 类 , 一类为鼓泡式氧合器 , 是气血直接接触型的氧合器 ; 另一类为膜式氧合器,是气体弥散型的氧合器。

顾名思义 , 鼓泡式氧合器是通过发泡然后去泡而达到氧合目的的一种氧合器 , 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五大部分。

①氧合 , 即气体交换。

②消泡 , 即静脉血与气体混合形成气泡后再进行消除的过程。

③过滤 , 即氧合器内收集的血液再泵入体内前进行的过滤过程。

④贮血 , 在贮血库储存一定量的血液 , 使体外循环能安全灌注。

心脏移植后重要并发症的防治

心脏移植后重要并发症的防治

心脏移植后重要并发症的防治田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外科 150086感染是心脏移植术后的死亡的第一位原因,重点在于预防。

心脏移植术后积极预防或及时发现并纠正并发症,是保证患者度过难关、维持生命的重要阶段.因此,掌握其术后重要并发症的发展特点及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一、早期感染的预防虽然移植后的总死亡原因仍然以感染占首位,但它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早期感染可能发生,重点在于预防.病人术前营养状态不良,抗病能力低下,心肺转流抑制白血球功能的作用,术后各种留置管道,频繁的医疗操作,增加了沾染细菌的机会,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都可能是诱发感染的因素。

我国南方地区突出霉菌感染问题,国外强调巨细胞病毒感染(CMV)。

重点在于预防,在于无菌意识,无菌操作技术.预防感染的措施1、器官移植隔离监护室移植后的病人从手术室送入隔离监护室,过去室内要求安装正向气流系统,保持温度和湿度恒定。

室内空气和所有设备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工作人员穿隔离服,代无菌帽和口罩.病人隔离的时间大约4周左右,后来由于移植技术的提高,移植效果的改善,以及长时间隔离造成病人精神上的压力,这种隔离制度已逐步放宽,术后病人直接从手术室送到单独的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只需要带口罩,只强调在接触病人前经消过毒液洗手.如果术后经过顺利,一周后即可移入病区的单间病房。

2、强化无菌技术操作:每天都要对手术创口进行检查、消毒、更换敷料一次。

各种输液管每天都要更换,必要时应变换注输的部位,各种输液,输药,采血,输血过程都应加强无菌操作。

不必要的各种插管应尽早撤除,具备拔管条件时就应拔除气管插管。

当循环功能稳定后动脉内测压应改为臂式测压。

对于必要留置的各种插管,如纵隔引流管,动、静脉插管,起搏导线等的周围每天进行消毒,更换敷料,在气管插管留置期间加强呼吸道清理和口腔护理。

术后早期抗菌素的应用也是以预防为主,选择广谱而副作用小的为原则,药用的时间不宜太久,当排除感染存在后即可停药。

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1. 简介本文档旨在规定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有效,并提高患者恢复的可能性。

本制度适用于心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麻醉师、手术室技术人员等。

2. 术前准备2.1 患者评估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检、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心脏外科手术。

2.2 手术方案制定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获取其知情同意。

2.3 手术器械和药品准备手术室应备有完整的心脏手术器械、急救药品和设备,并确保其功能正常。

3. 手术过程管理3.1 手术室管理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安静、无菌,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3.2 麻醉管理麻醉师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3.3 手术技术手术医生应具备丰富的心脏手术经验,严格遵循手术规程,确保手术安全。

3.4 术后监护术后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ICU),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4. 质量保障措施4.1 定期培训对心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4.2 病例讨论定期举行病例讨论会,分析手术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手术技术水平。

4.3 质量监督设立质量监督小组,对手术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4.4 患者反馈主动收集患者及家属的反馈意见,改进医疗服务。

5. 制度执行与考核5.1 制度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手术管理制度,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认识。

5.2 考核与评价定期对手术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5.3 奖惩机制设立奖惩机制,对制度执行优秀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

6. 附则本制度解释权归心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如有未尽事宜,可随时修订。

{cont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心脏外科手术后循环系统功能的监护措施
作者:杨荣荣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15期
【摘要】目的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循环系统功能监护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

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循环系统功能监测。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皮下淤血、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循环系统;监护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15..02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心脏病的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

心脏外科手术一般是在低温、全麻及体外循环的状态下进行,即心脏直视手术[1]。

心脏直视手术中患者因受到低温、全麻、手术创伤的影响,术后容易出现心肌收缩受损、外周血管张力改变、血液循环不足等,给循环系统造成影响[2]。

因此,探讨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循环系统功能监护措施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为此,笔者对我院收治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04例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

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0.9±6.2)岁;体重45~83 kg,平均体重(69.3±6.2)kg。

观察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48.2±5.7)岁;体重41~88 kg,平均体重(68.1±4.9)kg。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以温水将皮肤上的消毒液及血迹擦拭干净,保证切口及动静脉插管部位敷料清洁、干燥,一旦发现敷料受污、渗血过多等应及时进行更换。

②常规进行吸氧,氧流量为2~4 L/min,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一旦发现患者出现
低血压、疼痛剧烈等,应立刻报告医生,并协助进行处理。

③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及时对引流袋进行更换,对24 h总量做好记录。

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循环系统功能监护,具体措施如下:①动脉血压监测:可分为有创直接监测法及无创间接监测法,前者经皮穿刺动脉插管,然后与压力感受器及监测仪相连,对患者的动脉血压进行监测,后者通过袖带式血压计进行间接测量。

一旦发现患者血压异常,应立刻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②心电图监测:注意选P波清晰的导联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心电图波形,应立刻报告医生。

③中心静脉压监测:对心力衰竭、多种原因导致休克需要抢救、大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患者监测中心静脉压。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压、皮下淤血、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率。

②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按得分分为[3]:十分满意:>85分;比较满意:60~85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的低血压、皮下淤血、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9%(P
3 讨论
心脏病为临床常见性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研究指出[4],心脏外科手术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心脏外科手术的创伤较大,术后病情发展较快,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术后加强循环系统功能监测,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5-8]。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血压、心电图等监测,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低血压、皮下淤血、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加强循环系统功能监测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玲娣,梅玲,吴娟,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6):7-9.
[2] 易丽艳,韦旭波.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脏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11):826-828.
[3] 吴艳.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护理路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2):229-231.
[4] 范丽,惠海艳,陈琳,等.连续护理方法应用于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对患者并发症及术后恢复的影响研究[J].大家健康,2014,8(18):280.
[5] Pearson S D, HIeefield S F, Soukop J R, et al. CriticalPathways Intervention to Reduce Length of Hospital Stavf [J]. Am J Med,2011,110(10):224-225.
[6] 冯书梅,马玲波,张林,等.心脏外科监护室护士培训方法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47-48.
[7] 孟海英,张淑梅,王静,等.心脏外科术后补钾的不同途径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91-92.
[8] 刘玉惠,邓佩琳,张林,等.婴儿心内畸形矫治术后循环系统的监护[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11(1):53-54.
本文编辑:张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