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结果对比

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结果对比

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结果对比血常规为常见检验方法之一,通过利用血常规,可对患者血液中细胞成分进行了解以及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疾病。

血常规检验方法具备高效、快速、便捷等临床优点,因此,得到广泛临床应用。

末梢血以及静脉血采样方法均为血液检验常见采样方法,但不同采样方法之间,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率会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上述问题,应当积极探究有效采样方法,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

一、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血常规检验为基础检验项目,该检验方法对患者机体多项指标病理改变有较强敏感性,因此,血常规检验在多种疾病诊断当中应用价值显著。

同时,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还与本院医学诊断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有直接关联。

因此,血液样本采集与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关联,对此,为全面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应当对血液样本采集方法进行重视。

静脉血以及末梢血为血常规检验常见采样方法,但不同医院之间的设备以及医疗观念有所差异,导致末梢血采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结合相关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采用末梢血采样时,由于存在较大误差,包含人为以及抗凝剂使用等因素,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将会影响患者后期疾病治疗。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全面提升以及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广泛应用,使得静脉血采样方法全面普及。

本文通过分析末梢血以及静脉血采样结果准确性,探讨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验准确差异性。

在血常规检验当中,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中血细胞形态、数量以及分布状态等进行全面观察后,可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疾病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等,尤其在患者机体是否出现细菌感染、贫血、造血功能损伤以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等诊断当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因此,血常规检验在多种疾病诊断当中为常见辅助手段。

同时,临床医师可结合血常规检验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因此,血常规检验方法有较高应用价值。

但不同血液样本采集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会造成较大影响,同时,血液样本检测仪器以及相关试剂等,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摘要】目的对比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有无差异。

方法选取120例健康成人,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同时采集静脉血及末梢血进行八项血常规检测,对比两种血液样本血常规结果差异。

结果静脉血中RBC、WBC、Hb、Hct、PLT五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末梢血 (P<0.01)。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MCV、MCH及MCHC三项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需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化验时应尽可能采集静脉血,以更好反应患者体内血液状态,排除环境干扰,提高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检验血常规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检查项目之一。

对于血液样本是采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存在争议。

笔者通过对120例健康成人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探讨两种血液样本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

现总结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体检中心检验对象共120例。

纳入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健康体检者。

以上检验对象均排除各类疾病,无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女性于非月经期内。

其中男65例,女55例,平均年龄(39.2±11.5)岁。

1.2检验方法 120例健康成人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及末梢血。

于肘静脉采集1ml静脉血,置入硅化塑料管中。

同时从右手无名指末端采集末梢血20μl,同样置入硅化塑料管。

在同一质控下,根据仪器操作说明于采血后30min完成血液检测。

末梢血采用预稀释样品模式检验。

静脉血采用全血样品模式检验。

1.3检验指标八项血常规指标,包括:①RBC(红细胞计数),②WBC(白细胞计数),③Hb(血红蛋白),④Hct(红细胞压积),⑤PLT(血小板计数),⑥MCV(平均红细胞容积),⑦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⑧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x-±s),应用t检验。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测项目,它通过分析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数值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样本通常是从末梢血管(如手指或耳垂)或静脉采集的。

末梢血与静脉血是两种不同的血液来源。

在末梢血采集过程中,通常采用一种叫做“穿指法”的方法,通过针头刺破皮肤表面直接采集血液。

而采集静脉血则需要使用针头穿刺静脉,将血液抽取出来。

在临床效果方面,根据研究结果,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常规结果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是末梢血和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的几个方面:
1. 血常规指标差异:末梢血和静脉血在某些血常规指标上存在差异。

末梢血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可能会略高于静脉血。

而静脉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可能会略高于末梢血。

2. 样本采集方法:末梢血的采集相对较简单,不需要刺破血管。

这对于一些患者,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来说更为适用。

而静脉血的采集需要穿刺静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和风险。

3. 适用范围:末梢血的采集通常用于一些易得到的血液样本,如儿童、体检或门诊患者。

而静脉血的采集通常用于需要大量血液样本的情况,如住院患者或需要详细检测的病人。

4. 流行病学研究:在某些流行病学研究中,末梢血常规数据可能更适用于比较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

末梢血和静脉血的临床效果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差异并不会对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临床医生在选择采集血液样本的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综合考虑。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其中末梢血和静脉血作为血液来源,常被用于检测血液学指标。

然而,二者在临床效果上还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从血样采集、检查项目、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进行探讨。

一、血样采集方面末梢血是指人体末梢的静脉或毛细血管采集的血液,通常采用的方法为针刺法。

优点是该方法采集方便,快捷,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大的不适;缺点是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出现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静脉血是指人体中央静脉(主要包括股静脉、桡静脉和颈内静脉等)采集的血液,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穿刺法。

优点是血量较大,可以同时采集多种指标,且不受末梢血流量和血液稀释的影响;缺点是操作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采集,还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二、检查项目方面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在白细胞计数方面,末梢血和静脉血的结果基本相同。

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方面,末梢血和静脉血的结果也基本相同。

然而,末梢血的检测结果可能会受到样品质量、循环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的不稳定性。

三、临床应用方面在临床应用方面,末梢血和静脉血都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帮助。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末梢血可以检测到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白细胞数量和分类改变,而静脉血则可以进行细菌培养和降钙素原等指标的检测。

在肿瘤治疗中,末梢血可以用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和分类,而静脉血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和药物浓度来进行治疗监测。

总的来说,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是相互补充的。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检查,以获得最为准确的结果,并在临床治疗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处理。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它包括了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通常情况下,血常规检验主要采集的是静脉血样本,但在一些情况下,也会选择采集末梢血样本进行检验。

那么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是否有差异呢?本文将从临床效果比较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区别。

采集静脉血是通过穿刺静脉,将血液抽取到试管中进行检验。

而采集末梢血则是通过采集指尖的血液进行检验。

在采集末梢血时,由于血管较小,有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按压止血,这可能会导致血细胞在采集时受到挤压、变形等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反映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通常用于判断机体免疫功能、预测疾病的恶化和预后。

研究表明,末梢血与静脉血的白细胞计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末梢血样本采集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按压止血,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细胞损伤,从而导致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较真实情况下略有偏低。

而采集静脉血时,由于操作便捷且无须进行按压止血,白细胞计数相对更准确。

从白细胞计数的角度来看,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更好。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采集静脉血还是末梢血,在操作时都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以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质量良好,并且保护好患者的安全。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存在一定的临床效果差异,取决于采集操作和样本质量。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应尽量选择采集静脉血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

对于末梢血样本,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期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对大家了解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比较有所帮助。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血液检测,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发现可能存在的疾病。

而在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血液类型包括末梢血和静脉血。

那么,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有何区别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基本概念。

末梢血是指远离心脏的血液,通常是通过指尖或耳垂等局部部位的采血得到的;而静脉血则是指在静脉中流动的血液,通常是通过在静脉内采血得到的。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通常可以选择从这两种类型的血液中进行检测。

对于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比较,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有一些研究表明,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一些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在末梢血和静脉血中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采集血液的位置和方式的不同所导致的。

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优势之一是采血简单方便。

通常只需要通过指尖或耳垂等局部部位的穿刺采集即可得到血液样本,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不需要专业的操作技巧。

而且由于末梢血的采集方式相对温和,对于患者来说疼痛感较小,受到的刺激也相对较轻,因此可以获得患者的配合度较高,适用范围广。

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也存在一些缺点。

一些研究表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一些指标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不够准确。

因为末梢血的采集位置较为浅表,易受到局部渗血和组织液的干扰,可能影响到实验室检测的结果。

由于末梢血的采集位置较为浅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因素,也会对实验室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比之下,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静脉血的采集位置相对较为深层,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结果相对较为准确。

而且静脉血的采集位置通常较为深,血管较大,可以采集到较多的血样,其浓缩度较高,有助于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

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

结果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检验结果;差异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7-01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其多项具体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具有较强敏感性,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诊断参考价值[1]。

静脉血与末梢血是两种常见的血常规检验方式。

受设备的和医疗观念的限制,过去基层医院多采用末梢血检查,但是末梢血存在误差大,受人为因素及抗凝剂的种类的影响大,血液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不易掌握等问题[1-2]。

随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静脉血引起越来越多医师的关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行及相关性受到重视。

本文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分析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

现将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采集对象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60,末梢采血组)和b组(n=60,静脉采血组)。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门诊患者展开研究,将所有的120例患者以单双法平均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抽取末梢血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抽取静脉血行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的结果。

结果:两组的MCH检查结果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WBC检验结果低于对照组,RBC、PLT、 MCV 、HCT 、HGB检验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层面的意义(P<0.05)。

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使用静脉血标本能取得比末梢血更加准确的结果,从而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室检验指标,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检测结果;影响前言血常规检验是对血液中各成分进行检查的临床检查手段,可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临床常见病的首选检查项目,临床应用的频率非常高。

虽然目前临床对于血常规检验的仪器均比较先进,大大提升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血液标本的质量仍然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现阶段,血常规检验的标本主要是末梢血、静脉血两种,为了寻找结果更为准确的采血方式,本文纳入在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正文1所用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门诊患者,患者总例数为120例。

按照单双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纳入60例。

对照组中有男/女为39/21例,平均年龄(42.69±2.83)岁;观察组中的男/女为37/23例,平均年龄(42.62±2.79)岁。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所有的患者均由同组检验人员行血常规检验,仪器为美国贝克曼特尔特公司生产的DH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空腹采血,采血量3ml,采集标本后30min实施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例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许新华
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10期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各60例),对比分析采用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

结果: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指标中HCT,MCH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训一学意义(P>0.05)。

静脉血RBC,Hb,PLT及MCHC含量明显高于末梢血(P
【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结果差异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35-02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

血常规检测作为最基础的检验项目,是患者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要求。

但血常规检测使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存在不同的看法。

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临床检验结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研究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是否有差异,就两种不同方法取血送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末梢采血组和静脉采血组,各60例。

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 -48岁,平均(37.5士1.3)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仪器与设备
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LH750血液全自动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包括溶血素、稀释液和清洗液。

质控液购于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

乙二胺四乙酸盐( EDTA-K2)真空抗凝采血管购于湖北武汉至远公司。

1.2.2采集方法
所选患者均隔夜空腹8h以上,在清晨6点左右于患者肘静脉用注射器采集静脉血约1 ml,于患者无名指采末梢血20ul。

所采静脉血置于硅化塑料管中,加入30ul的EDTA-K2(浓度为150g/L)混匀;末梢血置于硅化塑料管中,加入1.6ml稀释液混匀。

做好质控后,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检测血样,末梢血采用预稀释样品模式检测,静脉血采用全血样品模式检测,血样需在0.5-4h以内完成检测。

1.2.3检测指标
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测指标均有8项: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总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体积(MCV)。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ASS 17. 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指标中HCT,MCH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RBC,Hb,PLT及MCHC含量比较,静脉血组明显高于末梢血组(P < 0.05);WBC,MCV含量比较,则末梢血组明显高于静脉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检查中,血常规检查是最基础的血液化验与检查方法。

临床上常见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血液标本来源有:动脉血、静脉血、末梢血,主要是采用针刺的方法。

其中具有应用时间最长,疼痛感较轻及患者易接受等特点的是末梢血采集,而大量相关文献报道,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所检测的结果都比末梢血更有临床参考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指标进行比较,HCT,MC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静脉血中RBC,Hb,PLT及MCHC水平均比末梢血明显高,而WBC和MCV
水平则均比末梢血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静脉血较末梢血是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的更好选择,静脉血检测结果优于末梢血,更能体现体内循环血液的组成情况,受机体、环境及心理等因素影响较小,重复性较好。

参考文献:
[1]邸梅.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8:49-50.
[2]林素平.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2:2094.
[3]周声国.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2013,36: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