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一些健康状况,比如贫血、感染、血液病等。
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是两种常见的取样方式,它们各有优势和适用范围。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两种不同的取样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特点和意义。
静脉血检验是通过穿刺静脉抽取的血液进行检验,通常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静脉血检验的样本中包含的细胞和成分更全面、更稳定,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更准确的一种样本类型。
在一些对血细胞及血液成分浓度要求较高的检验项目中,静脉血样本往往更加适用。
静脉血检验的样本收集相对病人来说更为侵入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疼痛和不适感,但是由于血液含量更多,一次抽取的血量相对较大,因此某些需要大量样本的检验项目可以选择静脉血检验。
而末梢血检验则是通过采集患者手指末梢的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检验。
相比静脉血检验,末梢血检验的样本采集更为简单便捷,患者仅需轻轻的刺破手指末端即可获得足够的血液样本。
因此末梢血检验在一些需要频繁取样的监测项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血糖监测、凝血功能检查等。
末梢血检验的样本中血液成分相对较少,因此在某些对血液成分要求不是特别高的检验项目中并不适用。
由于末梢血检验的样本较小,一些需要较高血量样本的检验项目可能无法满足要求。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具体的检验项目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取样方式。
一般来说,对于需要较高血量、较全面检测的项目,静脉血检验会更适用;而对于需要频繁监测、样本获取简单的项目,末梢血检验会更加合适。
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通过不同的取样方式获取的血液样本,可以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检验结果,进而为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医生和患者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取样方式,以便获得更为准确、有益的检验结果。
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分析血常规检验是医生常用的一项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可以对人体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判断。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两种检验方法是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一、静脉血检验静脉血检验是指从人体的静脉采集血液进行检验。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到医院或诊所进行,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检验方法是先用消毒液消毒病人的皮肤,然后用针头穿刺病人的静脉,将血液采集到试管中进行检验。
静脉血检验的优点是能够检测出血液中各种成分的详细信息,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静脉血检验采集的血液量较大,更能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二、末梢血检验末梢血检验是指采集人体的末梢血进行检验,通常是在家庭、社区卫生站或药店等场所进行。
末梢血一般采集于手指的指尖部位,检验方法是用消毒液消毒手指的指尖,用一次性的刺激器穿刺皮肤,将血液采集到试纸上,进行检验。
末梢血检验的优点是采集方便,无需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病人可以在家自行进行,省时省力省钱。
而且,末梢血检验的检测结果准确度也较高,可以帮助病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作出调整。
三、两种方法的分析静脉血检验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检验方法,通常适用于下列情况:1. 对某些病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精确的血液指标,而末梢血检验无法提供;2. 需要大量血液进行检测,如血液气体分析、离心机分离等;3. 病人身体状况较差,过于虚弱,末梢血采集会对身体造成影响;4. 对病人采集血液的技巧要求较高,采集不易,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
而末梢血检验则适用于以下情况:1. 意外事故伤害导致需要采集简单的血常规检验数据,如事故现场,采血迅捷方便;2. 病人常年需进行长期监测,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在家自行采集血常规检查能提供及时的参考资料;3. 病人对传统采集方式感到不适应或产生恐惧感,如儿童、老年人等,末梢血检验不仅安全、可靠,也减轻了病人的顾虑。
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结果对比

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结果对比血常规为常见检验方法之一,通过利用血常规,可对患者血液中细胞成分进行了解以及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疾病。
血常规检验方法具备高效、快速、便捷等临床优点,因此,得到广泛临床应用。
末梢血以及静脉血采样方法均为血液检验常见采样方法,但不同采样方法之间,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率会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上述问题,应当积极探究有效采样方法,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
一、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血常规检验为基础检验项目,该检验方法对患者机体多项指标病理改变有较强敏感性,因此,血常规检验在多种疾病诊断当中应用价值显著。
同时,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还与本院医学诊断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有直接关联。
因此,血液样本采集与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关联,对此,为全面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应当对血液样本采集方法进行重视。
静脉血以及末梢血为血常规检验常见采样方法,但不同医院之间的设备以及医疗观念有所差异,导致末梢血采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结合相关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采用末梢血采样时,由于存在较大误差,包含人为以及抗凝剂使用等因素,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将会影响患者后期疾病治疗。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全面提升以及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广泛应用,使得静脉血采样方法全面普及。
本文通过分析末梢血以及静脉血采样结果准确性,探讨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验准确差异性。
在血常规检验当中,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中血细胞形态、数量以及分布状态等进行全面观察后,可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疾病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等,尤其在患者机体是否出现细菌感染、贫血、造血功能损伤以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等诊断当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因此,血常规检验在多种疾病诊断当中为常见辅助手段。
同时,临床医师可结合血常规检验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因此,血常规检验方法有较高应用价值。
但不同血液样本采集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会造成较大影响,同时,血液样本检测仪器以及相关试剂等,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观察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观察目的:对比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差异。
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人员,将采取末梢血的50例人员作为对照组,采取静脉血的50例人员作为实验组,血常规检验结束后,对比两组人员的指标差异。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人员的WBC、RBC、HCT、HGB、PLT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为了提高血常规检查的准确率,在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应该采集静脉血。
标签: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血液里面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变化可以正确反映出人体的健康动态,是临床病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故血常规检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血常规检查一般要进行样本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是常见的采血方法[1-2]。
近年来,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静脉血和末梢血的临床指标差异性较大,而静脉血的临床参考价值优于末梢血。
本研究就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差异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供研究和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采血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人员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人员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检验结束后,分析对比两组人员的临床差异。
实验组人员中,共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在24-60岁,平均年龄为(41.53±10.23)岁;对照组人员中,共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5-61岁,平均年龄为(40.58±10.78)岁。
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人员排除了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及其它病史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组间可进行比较和分析。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比较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比较人体是通过心脏和动脉、静脉以及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进行循环的。
人们在医院中进行抽血检验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静脉血和末梢血。
静脉血一般采用肘静脉,用注射器穿刺抽血,抽血量与检验项目多少有关,抽血量一般为几毫升,一般常用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球蛋白、甲状腺功能等生物化学及免疫学试验和绝大多数特殊试验。
末梢血通常采用耳垂血和指血,采血量较少,多在0.1~0.5 mL 左右,常用于血常规检查、血型鉴定、快速血糖检测等简单快速的试验。
由于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受温度影响和采血情况影响较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引进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大型设备,末梢血在临床逐渐有被静脉血取代的趋势。
但是,静脉血也面临着某些患者采血困难及采血量大等问题:当临床上遇到一些如婴儿、大面积烧伤以及某些经常需要采血检查的血液病、肿瘤化疗等患者,不能或不宜静脉采血,对于这些特殊病例的血细胞检测问题有待检验工作者解决。
因此,本文仅对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细胞检验、凝血、免疫、等方面检测结果比较作一综述,以便检验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这两种血液标本。
1 静脉血与末梢血血细胞检测结果比较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 、血小板( PLT)、血红蛋白( Hb) 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血常规检验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过人工镜检,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技的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已成为取代镜检进行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带分类的血液分析仪。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设计上要求采用静脉血。
但末梢血的采集简便、快速,特别是多次放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往往采集静脉血有困难,患者更易接受采末梢血。
再加上多年工作习惯而常常采集末梢血。
但是因为采集末梢血是受多种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穿刺部位的深浅,采血动作的快慢,采血部位及体表温度的高低等。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它包括了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通常情况下,血常规检验主要采集的是静脉血样本,但在一些情况下,也会选择采集末梢血样本进行检验。
那么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是否有差异呢?本文将从临床效果比较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区别。
采集静脉血是通过穿刺静脉,将血液抽取到试管中进行检验。
而采集末梢血则是通过采集指尖的血液进行检验。
在采集末梢血时,由于血管较小,有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按压止血,这可能会导致血细胞在采集时受到挤压、变形等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反映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通常用于判断机体免疫功能、预测疾病的恶化和预后。
研究表明,末梢血与静脉血的白细胞计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末梢血样本采集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按压止血,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细胞损伤,从而导致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较真实情况下略有偏低。
而采集静脉血时,由于操作便捷且无须进行按压止血,白细胞计数相对更准确。
从白细胞计数的角度来看,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更好。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采集静脉血还是末梢血,在操作时都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以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质量良好,并且保护好患者的安全。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存在一定的临床效果差异,取决于采集操作和样本质量。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应尽量选择采集静脉血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
对于末梢血样本,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期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对大家了解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比较有所帮助。
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血液的成分、数量和形态进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而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是两种常见的检验方法,两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对这两种检验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差异和应用价值。
静脉血检验是通过抽取静脉内的血液进行检验分析,通常需要在医院或临床实验室进行。
这种检验方法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血液指标,适用于需要详细血常规检查的病情。
在进行静脉血检验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血管消毒和穿刺操作,确保抽取到的血液样本干净和准确。
静脉血检验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血液的真实情况,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静脉血检验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形态等多个指标的检测。
这对于某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通过静脉血检验,医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静脉血检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采集血液样本的操作比较繁琐,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费用也相对较高。
部分患者对静脉穿刺有一定的恐惧和压力,可能会影响检验的结果。
相比之下,末梢血检验则是通过指尖的毛细血管进行取样,不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可以在临床诊室或体检中心进行。
这种检验方法简单便捷,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而且成本相对较低。
末梢血检验更适合用于普通体检或者日常监测,如职业健康体检、血常规筛查等。
不过,末梢血检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取样量较小,无法进行一些特殊指标的检测,对于某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帮助有限。
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受到外界环境和患者自身状态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各有其优劣,并不可替代。
对于一些需要详细血常规检查的病情,特别是对于某些慢性疾病和严重感染的诊断,静脉血检验是更为准确和可靠的选择。
静脉血与末梢血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2]常永超,刘好,刘治平,等.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洛阳医专学报,2010,18(2):112-113.
[3]李红.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2947.
三、结论
目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医学检验技术也日渐成熟,同时大大提升了血液分析仪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为临床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进行血液分析的过程中,静脉血的采集有助于检验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但是也有一些报道指出不同部位皮肤穿刺所采集的受检者末梢血在血浆和细胞成分上存在差异性,并且血浆与细胞比例也不等,同时毛细血管采血不多,在采集量上往往无法满足检测需求,和静脉血检测相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然而就目前来说,临床医学界在血常规生化检验血液标本采集上尚未达成共识。
二、结果以上两组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测后,在tCO2检测结果上甲组高于乙组;但是在CK-MB、CK、LDH、α-HBDH检测结果上乙组显著高于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g2+、Na+、Ca2+、K+、Cl-、CHOL、HDL-C、UREA、GLU、UA、TP、AST、ALB、ALT、GGT、ALP、TBIL等检测指标上两组差异仅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CO2、CK-MB、CK、LDH、α-HBDH检测结果上如下表所示:
静脉血与末梢血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生化检测中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对结果的影响。方法以86例2013.10.8.~2014.10.8.之间在我院行血常规检测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并采集每位受检者的静脉血与末梢血,分别将其归为甲组(抽取静脉血)和乙组(抽取末梢血),以获得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了解相关检测指标的差异性。结果以上两组血液标本在进行血常规检测后,在tCO2检测结果上甲组高于乙组;但是在CK-MB、CK、LDH、α-HBDH检测结果上乙组显著高于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了CK-MB、CK、LDH、α-HBDH和电解质检测项目之外,静脉血可被末梢血替代用于血常规生化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
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
结果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检验结果;差异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7-01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其多项具体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具有较强敏感性,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诊断参考价值[1]。
静脉血与末梢血是两种常见的血常规检验方式。
受设备的和医疗观念的限制,过去基层医院多采用末梢血检查,但是末梢血存在误差大,受人为因素及抗凝剂的种类的影响大,血液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不易掌握等问题[1-2]。
随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静脉血引起越来越多医师的关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
异行及相关性受到重视。
本文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分析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
现将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采集对象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60,末梢采血组)和b组(n=60,静脉采血组)。
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48岁,平均(37.5±1.3)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采集方法
1.2.1 设备与仪器采用kx-21n日本东亚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包括溶血素、稀释液、清洗液。
质控液由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edta-k2真空抗凝采血管由积水医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1.2.2 方法所有患者均空腹(8h以上)于清晨6点左右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的静脉血与末梢血均严格按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血常规指标检测。
采用真空采血法,两组各六批,每批10人。
a组患者取肘静脉血2ml,装于专用的真空抗凝采血管内,并及时颠倒混匀,注意用力轻柔,以免溶血;b组末梢血均采自于患者的左手无名指内侧面,并充分混匀备用。
由2名专门的血液检验人员分别负责采血及仪器计数的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1.2.3 检测指标分别对所采集的静脉血与末梢血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8项血液检验常规指标进行检测[2-3]。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患者的诊治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医学检验技术的成熟,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得到较大提高,经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应用血液分析仪可显著提高临床检验的质量及效率,静脉采抗凝血受到越来越多医师的认可[1-3]。
文献报道指出,末梢血由于不同部位皮肤穿刺血的细胞成分不同,细胞与血浆的比例也不一致,且毛细血管采血较少,不易采集到足够量,难以在有疑问时进行重复检查,与静脉血相较,其检验结果误差较大、检验效率较低。
但对患者或体检人员做血常规是采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3]。
本研究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平均分为a组(末梢采血组)和b 组(静脉采血组),其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
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参考文献
[1] 李晶.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分析.中国当代医药[j].2012,19(6):1008-1009.
[2] 黎长征.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医药前沿[j].2011,01(13):25-25.
[3] 贾凤美.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
照分析.健康必读[j].2011,21(10):2568-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