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
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对照分析

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对照分析周 璇 (井冈山大学医务所,江西 吉安 343009)[摘 要] 目的:对照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㊂方法:选取5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分别采集1ml左右静脉血㊁20~30μl手指末梢血㊂比较静脉血㊁末梢血的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㊁血常规检测结果㊁抗凝后即刻㊁抗凝后3h血常规检测结果㊂结果:两种采血方式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血两次数值差异比末梢血小;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末梢血,红细胞计数高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采血方式血红蛋白㊁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后即刻㊁抗凝后3h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后3h末梢血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计数低于抗凝后即刻,血小板计数高于抗凝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后即刻㊁抗凝后3h红细胞计数㊁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均能获取较为准确的结果,但静脉血更为稳定㊂[关键词] 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 血常规为临床上常见的血液检验方式,可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㊁贫血㊁造血功能异常等问题,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根据,且能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信息[1]㊂在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检测结果将受到血液采集方式的影响㊂为提升结果准确性,需注意采血方式的科学与适用㊂当前临床上通常使用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方式,本研究将对比两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中抽取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28岁,平均(22.9±2.3)岁㊂纳入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合并肝肾器官功能异常㊁全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存在其他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㊂1.2 标本采集方式:在研究对象空腹状态时采集1ml左右静脉血,放置到抗凝管中;另按照相关章程,经光电血球分析仪行末梢检测,采集20~30μl手指末梢血,置入含有1.6ml 稀释液的塑料管中保存㊂1.3 研究指标:①静脉血㊁末梢血的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按照一定比例稀释采集到的样本,充分混匀后置入两根量管中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抗凝后30min内经日本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㊁红细胞计数㊁血红蛋白㊁血小板计数;②静脉血㊁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在抗凝后30min内检测;③抗凝后即刻㊁抗凝后3h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④抗凝后即刻㊁抗凝后3h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㊂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工具为SPSS26.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静脉血㊁末梢血的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两种采血方式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血两次数值差异比末梢血小㊂见表1㊂表1 比较静脉血㊁末梢血的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x±s)次序例数静脉血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末梢血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首次检测505.41±1.633.98±0.82111.97±30.24218.63±68.525.54±1.713.26±0.54111.83±30.36210.49±67.32重复检测505.40±1.644.00±0.81111.95±30.15218.59±67.925.32±1.523.32±0.47107.53±29.54214.56±66.54 t值0.0310.1230.0030.0030.6800.5930.7180.304P值0.9760.9030.9970.9980.4980.5550.4750.7622.2 静脉血㊁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末梢血,红细胞计数高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采血方式血红蛋白㊁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2.3 抗凝后即刻㊁抗凝后3h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抗凝后即刻㊁抗凝后3h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表2 比较静脉血㊁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x±s)采血方式例数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静脉血505.42±1.713.85±0.53108.54±14.98219.21±65.35末梢血506.28±2.053.51±0.54109.03±15.02213.68±62.10 t值2.2783.1770.1630.434P值0.0250.0020.8710.665表3 比较抗凝后不同时刻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x±s)时间例数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即刻505.46±1.633.86±0.52108.67±15.21217.56±63.20抗凝3h505.42±1.653.79±0.56107.98±14.30216.98±64.09 t值0.1220.6480.2340.046P值0.9030.5190.8160.9642.4 抗凝后即刻㊁抗凝后3h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抗凝后3h末梢血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计数低于抗凝后即刻,血小板计数高于抗凝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后即刻㊁抗凝后3h红细胞计数㊁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4㊂表4 比较抗凝后不同时刻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x±s)时间例数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即刻506.01±1.533.62±0.62108.73±14.76214.36±52.54抗凝3h504.98±1.423.60±0.54107.96±13.62235.21±50.41 t值3.4890.1720.2712.025P值0.0010.8640.7870.0463 讨论 血常规为临床上基础的血液检测方式,其目的为测定血细胞数量㊁了解细胞分布情况与形态变化,为医生捕捉疾病早期迹象提供依据[2]㊂临床上在采集血液标本时通常使用针刺方式收集机体静脉㊁动脉㊁末梢血液,然后经血液分析仪测定[3]㊂以往多使用末梢血作为血液标本,给患者造成的疼痛轻,在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㊂随着临床实践的逐渐深入,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应用范围也有所拓宽㊂本研究中,静脉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两次数值差异比末梢血小;抗凝后3h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比末梢血更为稳定㊂末梢血通常经耳垂与手指采集,操作方便,但在外界环境较低时末梢血标本容易发生溶血问题,流动性受到影响,血常规结果稳定性降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㊂另外,末梢血成分复杂,混合有细胞内液㊁组织液,难以反映出真实血液循环,且对检测仪器存在一定感染㊂静脉血一般经肘部浅静脉采取,其血常规检测具有如下优势:机体血液中成分较为复杂,静脉采血样本受到外界干扰较少,可获取较高的血液纯度,将血液成分准确反映出来;肘部前静脉血液状态与成分稳定,能将血液循环的真实状态客观反映出来,提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静脉血经采集后通常存放在抗凝试管中,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数量变化不明显,结果更为稳定[5]㊂与末梢血相比,在血常规检测中采集静脉血可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㊂综上所述,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均能获取较为准确的结果,但静脉血更为稳定㊂4 参考文献[1] 王娴默,肖 林,李彦林.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影响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1):10-12.[2] 潘永利,潘 玲.血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分析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吉林医学,2016,37(7):1610-1611. [3] 赵 倩.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35(4):737-738. [4] 凌晓桔.影响末梢血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1):381-383.[5] 吴智刚,李小蓝,李启欣,等.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35(1):109-110.[收稿日期:2019-01-23 编校:王丽娜]。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7T15:26:59.0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作者:卫芳[导读] 本文简要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之中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卫芳(南京市雨花医院;江苏南京210039)摘要:目的:本文简要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之中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方法:本次试验随机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前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72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的采血方式将受检者分为的末梢血组以及静脉血组,每组受检者86例。
其中,末梢血组受检者接受末梢采血,而静脉组受检者接受静脉采血,对比两组受检者血液标本血常规检验结果以及临床运用价值。
结果:从检验结果而言,末梢血组受检者与的静脉血组受检者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四项指标方面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过本次研究显示,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静脉血血常规检验不管是精确性,还是稳定性,都较末梢血组更为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引言血常规属于临床诊断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借由血常规检验受检者当前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值水平,为病症的临床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供应关键数据作为诊断参考。
血液常规检验之中,运用较为频繁的血液标本以动脉血、静脉血以及末梢血为主,其中又以静脉血以及末梢血运用最为频繁。
至今,学界关于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应该愚弄末梢血还是静脉血尚未有明确的定论。
另外,检验过程中,血液样本放置时间点检验结果是否会产生变化也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为了加强血常规检验的精确度,并提高血常规检验临床运用价值。
为本次研究即详细讨论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随机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72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检者区分为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每组86例。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验项目,常用于感染、贫血、出血和各种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而血常规检验的样本通常来自于静脉血和末梢血,然而静脉血和末梢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差异,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于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静脉血是从全身循环回流到心脏的血液,而末梢血是从动脉循环中取得的血液。
在静脉血和末梢血中,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成分差异:静脉血中含有较多的淋巴细胞,而末梢血中则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流速度差异:由于静脉血是全身循环回流而来,其血流速度要比末梢血高。
3. 氧气饱和度差异:静脉血中的氧气饱和度通常略低于末梢血。
4. 血液采集方式差异:采集静脉血通常需要通过穿刺血管腔,而采集末梢血通常通过采血针穿刺外周血管。
上述差异将影响到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液学参数上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研究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1. 血细胞计数:在静脉血和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参数通常会有一定的差异。
静脉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可能高于末梢血,这是由于静脉血中的白细胞比例较高。
而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在静脉血和末梢血中通常并无明显差异。
2. 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是衡量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而静脉血和末梢血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差异。
通常来说,由于静脉血氧气饱和度较低,其血红蛋白含量通常略低于末梢血。
3. 血小板形态指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和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在静脉血和末梢血中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血小板在不同环境下的激活程度有关。
通过上述不同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上有一定的差异,这也提示我们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应用范围和解释机制。
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对照分析

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对照分析摘要】目的:主要研究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检测结果差异的相关问题。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32例患者,分别抽取患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相关血液进行检测,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查之间的结果。
结果:分别比较132例患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判断两者的WBC、RBC、PLT、HGB水平等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后,PLT值下降,WBC、RBC、HGB三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液检验的结果存在差异,并且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因此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时,需要多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对照组【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097-01前言血常规检查是临床疾病诊断中一种最基本的检测项目,是判断患者身体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查结果对临床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临床上对于抽取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尚无统一定论,为了进一步判断两者在血常规检查中的差异,本文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两种血液的血常规检查进行分析,相关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32例患者,包括男性78例,女性54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6.2±7.8)岁。
1.2 方法1.2.1样本采集空腹采集本组研究对象静脉血,加入抗凝管内;严格按照我院相关规定收集手指末梢血160μl,使用一次性安全末梢采血针与指尖处取血,之后将样本注入抗凝管中,立即混匀后取出部分放置在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检测。
1.2.2检验方法使用希森美康XE-21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专人操作进行检验,在一起处于稳定的条件下,将获取的样本以特定比例充分混合,进行上机测量,分别检测血液的WBC(白细胞)、HGB(血红蛋白)、RBC(红细胞)、PLT(血小板)共计四个指标,并分别测量不同时间段的检验结果。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生最基础的检查之一,血液是我们身体中循环的液体,所以在诊断疾病时,血液检验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由于血液中各种组分的浓度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不同部位采集的血液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验结果也可能会存在差异。
首先,采集的位置不同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静脉血是从体内的大血管中采集的,通常是采用一根注射针插入静脉,采集全身或者部分静脉血,然后混合均匀制成的。
末梢血则是采集手指(或脚趾)末端的毛细血管血液,采集部位局限,采集量较小。
由于不同的采集位置会造成血液组成不同,所以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更加准确。
静脉血采集的血液量比末梢血要多,取血时更容易控制采集量,因此可以更准确地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成分。
此外,静脉血在采集后可以直接装入试管内进行混合,减少空气对血液的干扰,对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然而,静脉血采集对患者来说不太舒适,并且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感染、围手术期等,采集静脉血会有一定的风险。
相比之下,末梢血采集更加简单、安全,可以更轻松地进行多次采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规检验结果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验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采集的血液类型综合分析结果,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慎重选择采集位置,并且在分析结果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可能的因素,如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等。
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对比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析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0月收治72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静脉血组以及末梢血组,均为36例,并开展血常规检验。
结果:静脉组血常规检验结果与末梢组差异相对比较明显,例如红细胞(t=4.024 p=0.001)、白细胞(t=4.288 p=0.001)、血小板(t=1.186 p=0.021)以及血红蛋白(t=2.495 p=0.007)。
结论:通过对比显示,静脉血液检测结果准确率更高,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相对更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荐。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准确性血常规检验属于医学检验上常见项目之一,对临床上各项疾病诊断有良好作用。
血常规检验结果可为疾病治疗方式确定提供依据,可见结果若是准确性无法保障,可能会影响诊断结果,导致误诊或漏诊。
因此确保血常规检测准确性尤为重要。
在医学临床上常规检验采集血液样本有静脉血以及末梢血。
末梢血是末梢毛线血管内的血液,出血量小且流速缓慢,收集困难,加上人为因素干扰,导致实际检验结果准确性难以保证,本研究对末梢血以及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予以对比,探究两者区别,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2019年1月到2020年10月72例体检者作为研究人员,并采取静脉血液以及末梢血液作为静脉血组、末梢血组。
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区别,可比较(p>0.05),其中末梢血组基线资料:36例,男女各为20例、16例;最大年龄以及最小年龄分别是67岁、22岁,平均年龄是(41.23±3.36)岁。
静脉血组基线资料:36例,男女各为21例、15例;最大年龄以及最小年龄分别是68岁、21岁,平均年龄是(40.16±4.19)岁。
纳入标准:签订同意书,愿意参与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认可。
排除标准:依从性差体检者。
末梢血与静脉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⑴病例纳入标准:所选人员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且无家族遗传病和精神疾病;⑵病例排除标准:严重肾、脑、心功能不全者,严重肝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哺乳期或者经期女性,流感或者慢性炎症患者,常规检测前1周内用药者,采集血液后超过2h者。
1.3方法
于早晨八点采集空腹受检者的血液标本。静脉血采集组:采集受检者的肘部静脉,首先常规消毒其皮肤,将真空抗凝管和一次性采血针连接后开始采血,采血量为2ml左右;接着在抗凝管中加入稀释液以稀释血液,然后轻轻晃动混匀,避免出现溶血现象。末梢血采集组:选择右手食指或者无名指内侧为采血部位,首先进行常规消毒,然后运用一次性采血针进行采血,然后将血样放入抗凝管内摇匀备用。运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在采集完标本后的两小时内完成血液标本检测。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是三大临床诊断项目之一,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检测中,且已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通过对细胞分布、形态和数量的检测,可以有效反馈患者的实际健康情况,该种检验方式具有价格低廉、简单易行、检验方便等优点,有助于临床血液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定和准确判断患者病程、病情[2]。血常规检验用血的采集方式分为末梢血采集和静脉血采集两类,采用末梢血还是静脉血作为血常规检测样本一直是医疗人士争议的问题,且未形成统一意见;但是多数学者研究实践证实静脉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末梢血[3]。鉴于此,本组研究比较了静脉采血方式和末梢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所得结果较为理想,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来我院接受体检的210例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取血部位不同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65例,女40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40.5±4.8)岁;对照组男58例,女47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1.7±4.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一、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及其数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而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常用的采血方式有两种,即静脉血和末梢血。
静脉血是从患者的静脉中采集的血液样本,而末梢血则是通过采集患者的指尖血液或者其他部位的血液样本。
不同的采血方式可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一定数量的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常规检验。
在研究对象中,采用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不同的采血方式分别进行检验。
2.实验步骤:(1)静脉采血:使用适当大小的注射器在志愿者的静脉上抽血。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血常规检验。
(2)末梢采血:使用清洁消毒的指尖采血器或其他适当的装置在志愿者的指尖或其他部位抽取血液样本。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血常规检验。
3.数据分析:对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了解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结果展示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后,我们得到了不同采血方式下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以下是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展示:白细胞计数:静脉血和末梢血的白细胞计数平均值分别为(6.5±1.2)×10^9/L和(6.3±1.1)×10^9/L,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我们发现两种采血方式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这说明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不同的采血方式并不会对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
这与我们的研究初衷相符,即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具有相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同的采血方式可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差异,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比较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另选择13例住院患者采集静脉血,9例住院患者采集末梢血,每例患者的血样在两周内均采血3次,比较得到静脉血和末梢血8种指标的变异系数(CV值)。
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两组WBC、RBC、HGB、MCV、MCHC、PLT的数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末梢血各参数的CV值大于静脉血。
结论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时选用用乙二胺四乙酸盐加以抗凝的静脉血为佳。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
随着检验设备自动化程度的升高,各级医疗单位己基本普及全自动或半自动血球计数仪,这使得检测结果快速而准确,极大的提高了血常规检验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但大多数血球计数仪需要采用静脉血,如果是末梢血的话,需要放置3~5 min 后再测定。
而多数学者认为除婴幼儿外,均应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抗凝的静脉血[1,2];临床工作中也常常遇到血液标本混杂的情况。
为了探讨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是否有差异,对我院82例住院患者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测定8种指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9年在我院住院的患者82例,男53例,女29例,年龄在21~62岁之间,平均为38岁。
其中60例住院患者均在晨间空腹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血用EDTA-K2抗凝,末梢血用配套稀释液稀释。
另外,选择13例患者在相同条件下,采集静脉血,EDTA-K2抗凝。
9例患者在相同的条件下,采集末梢血,用配套稀释液稀释,每例患者在两周内均采血3次。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产SySmex血液全自动分析仪,型号:POCH-100i。
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全部为仪器配套试剂,质控液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
1.3 实验方法在晨间对空腹对象用一次性注射器从肘正中静脉采血1 ml,注入浓度为150 g/L的EDTA-K2 30 μl抗凝的硅化塑料管中,充分混匀[3]。
同时严格按照末梢采血方法和要求,进行手指采血20 μl注入含1.6 ml稀释坡的硅化塑料管中,充分混匀。
静脉血和末梢血均按照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的标准操作程序检测,系统的样品模式调为预稀释,分别对手指血标本进行检测,系统的样品模式调为全血,分别对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
当天所采取的样本均在采血后0.5~4 h内上机测试完毕,测定前必须做质控,在控时再做标本。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
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数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用血液分析仪对60例住院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测定,结果显示,两组中WBC、RBC、HGB、MCV、MCHC、PLT的数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数值详见表1。
表1
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测定结果
项目末梢血静脉血P值
WBC(×10.9 /L)6.8±2.56.3±2.1<0.05
RBC(×10.12/L)3.8±0.73.9±0.6<0.05
HGB(g/L)100.8±17.6110.1±16.7<0.01
HCT0.33±0.040.34±0.05>0.05
MCV(fL)89.1±5.886.8±5.5<0.05
MCH(Pg)27.7±9.127.8±5.2>0.05
MCHC(g/L)297±26.5318±21.3<0.01
PLT(×10.9/L)225±79.8237±63.5<0.01
3 讨论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可检测WBC、RBC、HCT、MCV、MCH、MCHC、PLT 等18项或更多参数,且有血细胞的分布直方图,除用于一般患者的血常规测定外,对筛检贫血患者、血液病患者的分类法诊断等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可知,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血常规,两组WBC、RBC、HGB、MCV、MCHC、PLT的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末梢血由于血管管径狭窄、循环不如静脉畅通、局部温度偏低、血液成分部分沉积、以及变异系数较大等原因,从而使细胞计数比静脉血高。
而且末梢采血时常常由于针刺深度不够,或为了取到足够标本而挤压,致使PLT损耗或聚集,结果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降低。
本文结果同时表明,末梢血中WBC、RBC、HCT、MCV、MCH、MCHC、PLT的CV值均大于静脉血(P<0.05),因此建议,在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做血常规检测时选用静脉
血为佳,以及在做血常规时,除少数不易抽取静脉血者,如婴儿、大面积烧伤患者等,尽量选用EDTA-K2作为静脉血的抗凝剂。
参考文献
[1] 陈俊,朱红青,陈如昌,等.末梢血和静脉血Coulter-JT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分析.临床检验杂志,2004,17(1):24.
[2] 刘键.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8):64-65.
[3] 俞胜琴.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对血常规铡定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4):2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