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6章 基础课时2

合集下载

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2章 综合课时5

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2章 综合课时5

综合课时5 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应用——配平、计算及滴定(时间:45分钟)1.下列有关反应SiO 2+3C=====高温SiC +2CO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化剂是SiO 2B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 .碳在反应中只作还原剂D .若生成1 mol SiC ,则转移电子2 mol解析 该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碳,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A 、C 错误,B 项正确;生成1 mol SiC 转移电子4 mol ,D 项错误。

答案 B2.(NH 4)2PtCl 6晶体受热分解,生成氮气、氯化氢、氯化铵和金属铂,在此分解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2∶3B .3∶2C .4∶3D .1∶3 解析 (NH 4)2PtCl 6分解反应的氧化产物是N 2,还原产物是Pt ,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得:6n (N 2)=4n (Pt),n (N 2)∶n (Pt)=2∶3。

答案 A3.一未配平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XO -3+6H +===3X 2+3H 2O ,据此判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B .3∶1C .5∶1D .7∶1解析 由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可得出该离子方程式为5X -+XO -3+6H+===3X 2+3H 2O ,则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

答案 C4.(2014·湖南四校联考)已知离子方程式:As2S3+H2O+NO-3―→AsO3-4+SO2-4+NO↑+________(未配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配平后水的化学计量数为4B.反应后溶液呈酸性C.配平后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8D.氧化产物为AsO3-4和SO2-4解析从所给的离子方程式知,As2S3转化成AsO3-4和SO2-4,而NO-3转化为NO,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后的离子方程式为:3As2S3+4H2O+28NO-3===6AsO3-4+9SO2-4+28NO↑+8H+,则A、B、D正确;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8∶3,则C不正确。

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7章 综合课时4

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7章 综合课时4

综合课时4巧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时间:45分钟)1.(2013·安徽卷,11)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MgSO4(s)+CO(g) MgO(s)+CO2(g)+SO2(g)ΔH>0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仅改变图中横坐标x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y随x变化趋势合理的是()。

CO 的物质的量,平衡正向移动,但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减小,B项错误;增大SO2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但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不变,C项错误;增大MgSO4的质量,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D项错误。

答案 A2.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ΔH<0。

下列各图表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A.图Ⅰ表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B.图Ⅱ表示t0时刻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图Ⅲ表示t0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图Ⅳ中a、b、c三点中只有b点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解析乙先达到平衡,反应速率快,温度高,平衡逆向移动,SO2的百分含量降低,A错误;t0时刻,v正、v逆同时增大,而且增大倍数相同,故此时使用了催化剂,B正确;t0时刻增大O2的浓度,v正瞬时增大,v逆在原平衡基础上逐渐增大,具有连续性,C错误;图Ⅳ中a、b、c三点都是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点,D错误。

答案 B3.近年来,我国北京等地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据研究,雾霾的形成与汽车排放的CO、NO2等有毒气体有关。

对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使有毒气体相互反应转化为无毒气体,反应方程式为4CO(g)+2NO2(g)===4CO2(g)+N2(g)ΔH=-1 200 kJ·mol-1。

对于该反应,温度不同(T2>T1)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解析升温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加快,达到平衡时间缩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的体积分数升高,NO2的转化率降低,化学平衡常数减小;压强增大,CO的体积分数降低,对比图像可知,只有选项B符合。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高三化学:教师用书6-7章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高三化学:教师用书6-7章

基础课时1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最新考纲]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

了解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考点一焓变与反应热1.焓变、反应热(1)焓(H)用于描述物质所具有能量的物理量。

(2)焓变(ΔH)ΔH=H(生成物)—H(反应物)。

单位J·mol-1或kJ·mol-1。

(3)反应热指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用符号Q表示,单位J·mol-1或kJ·mol-1。

(4)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有如下关系:ΔH=Q p。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3)常见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

(4)常见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与水蒸气、C与CO2的反应。

要点提取(1)物质的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能量的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但在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时,必须要考虑到物理变化时的热效应,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必然联系。

如吸热反应NH4Cl与Ba(OH)2·8H2O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而很多放热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互动思考】1.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是否与反应条件有关?答案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只是引发反应的条件,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并无直接关系。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高效创新教案》(中册):第六章知识能力考点高考标准测试题 Word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高效创新教案》(中册):第六章知识能力考点高考标准测试题 Word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7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6分,共42分) 1.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以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B.100 mL 2 mol/L 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C.SO 2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D.汽车尾气中的NO 和CO 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 2和CO 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2. 某温度时,在体积为1L 的密闭容器中,A 、B 、C 三种气体浓度的变化如图I 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当温度分别为T l 和T 2时,B 的体积百分含量与时间关系如图II 所示。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 (g )+3B (g)2C (g );△H >0B .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 .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减小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 .若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A 的转化率减小3. 向密闭容器中充入物质A 和B ,发生反应aA(g)+bB(g)ƒcC(g)。

反应过程中,物质A 的含量(A %)和C 的含量(C %)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在13T T 、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B .该反应在2T 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C .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反应D .升高温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可以作为2NO 2(g )2NO(g )+O 2(g )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中NO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恒定;⑦混合气体中NO与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恒定A.①③⑤⑦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5.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g)+2B(g)z C(g)+2D(g),在2L的密闭容器中把4molA和2molB 混合,2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1.6molC,又测得反应速率v(D)=0.2 mol·L–1·min–1。

2016《创新设计》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江苏专用)配(精)

2016《创新设计》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江苏专用)配(精)

基础课对3 分子空问结构与杨质性质考点一I 考点二]考点三[最新考纲]1.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键和7T键,能用键能.键长. 览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

键和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3•了解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性质差异。

4•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对d 轨道参与杂化和AB5型以上复杂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不作要求)。

5•了解“等电子原理”的含义,能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6•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了解考点一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7•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8•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考点一共价键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I 考点二I 考点三STEP知识串讲■学有所思,思有深度1・本质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电子云 的重叠)。

2.特征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考点一I 考点二I 考点三3・类型分类依据 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重类型电子云电子云 并肩”重叠兀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考点一I 考点二I 考点三特别提醒(1) 只有两原子的电负性相差不大时,才能通过共用电子 对形成共价键,当两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大于1・7)时, 不会形成共用电子对,这时形成离子键。

(2) 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不同种元 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形成共价极性锂共用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原子间有一对共用电子对原子间有西1共用电子对 原子间有三对共用电子对4.键参数⑴概念塑遊: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nx>]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址键参数键氏: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卩U距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5.等电子原理考点一I考点二考点三(2)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①键能越土,键长越亘,分子越稳定。

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5章 基础课时2

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5章 基础课时2

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5章基础课时2基础课时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时间:45分钟)1.(2015·龙岩期末)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热稳定性:SiH4>PH3>H2SB.酸性:HClO4>H2SO4>H3PO4C.碱性:NaOH>Mg(OH)2>Al(OH)3D.氧化性:F2>Cl2>Br2答案 A2.(2014·西安质检)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H2S②原子半径:Na>Mg>O③酸性:H3PO4>H2SO4>HClO4④结合质子的能力:OH->CH3COO->Cl-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 B3.(2015·武汉调研)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M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解析由四种元素为短周期元素可知Y、Z在第2周期,M、X在第3周期,且M、X应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处,可知M为Al,X为Si,Y 为N,Z为O。

答案 B4.有一未完成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XO-3+6H+===3X2+3H2O,据此判断,下面对短周期元素X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XO-3中X为+5价,故X元素位于第ⅤA族B.X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族C.X一定是氯元素D.X可能是氮元素解析由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知离子方程式中所缺的项为5X-,故X的最高正价为+7,X只能是第3周期第ⅦA族的氯(氟无正价)。

答案 C5.(2014·石家庄模拟)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2章 基础课时3

2016版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设计》配套练习-第2章 基础课时3

基础课时3离子反应的综合应用——离子共存、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时间:45分钟)1.(2014·扬州高三期中)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1.0 mol·L-1的KNO3溶液:H+、Fe2+、Cl-、SO2-4B.1.0 mol·L-1的NaAlO2溶液:Cl-、HCO-3、K+、Ba2+C.1.0 mol·L-1的FeCl2溶液:NO-3、Na+、K+、ClO-D.澄清透明的溶液:Cu2+、SO2-4、Mg2+、Cl-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溶液中的离子共存问题。

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具有还原性的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选项A错误;HCO-3能与AlO-2反应生成Al(OH)3和CO2-3,选项B错误;ClO-是弱酸根离子,水解生成的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能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选项C错误;澄清透明的溶液与无色溶液不同,D项中的离子可以大量共存。

答案 D2.下列各组离子在常温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HS溶液中:SO2-4、K+、Cl-、Cu2+B.在c(H+)/c(OH-)=1012的溶液中:NH+4、NO-3、K+、Cl-C.加入铝粉能放出H2的溶液中:Mg2+、NH+4、NO-3、Cl-D.通入大量CO2的溶液中:Na+、ClO-、CH3COO-、HCO-3解析A项会发生反应:HS-+Cu2+===CuS↓+H+,错误;B项为酸性溶液,所给离子可大量存在;C项溶液为碱性时Mg2+、NH+4不能大量存在,溶液为酸性时不能生成H2,错误;D项因为酸性H2CO3>HClO,会发生反应:H2O +CO2+ClO-===HClO+HCO-3,错误。

答案 B3.(2014·济南调研)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0.1 mol·L-1 NaOH溶液中:K+、Na+、SO2-4、HCO-3B.在0.1 mol·L-1 Na2CO3溶液中:Al3+、Ba2+、NO-3、Cl-C.在0.1 mol·L-1 FeCl3溶液中:K+、NH+4、I-、SCN-D.在c( H+)/c(OH-)=10-12的溶液中:K+、Na+、ClO-、NO-3解析A项,碱性条件下,HCO-3不能大量存在;B项,CO2-3既能与Al3+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又能与Ba2+生成BaCO3沉淀,故Al3+、Ba2+和CO2-3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C项,Fe3+既能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又能与SCN -发生络合反应,故I-、SCN-和Fe3+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D项,c( H+)/c(OH -)=10-12的溶液呈碱性,K+、Na+、ClO-、NO-3四种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

《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下篇专题三微题型一

《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下篇专题三微题型一

第一部分考前化学十一题通关——24个微题型专练第一题化学与STSE概念辨析[题型专练]1.下列关于生产、生活和能源中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A.右图是“节能减排”中的节能标志B.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停止使用核能C.安装煤炭“固硫”、“脱硝”装置,降低酸雨发生率D.推广农作物的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答案 B2.(2015·福建理综,6)下列制作铅笔的材料与相应工业不对应的是()A.橡皮擦——橡胶工业B.铝合金片——冶金工业C.铅笔芯——电镀工业D.铅笔漆——涂料工业解析A项,橡皮擦的原料是橡胶,属于橡胶工业制品,正确;B项,铝合金片的材料是金属,涉及金属的冶炼,与冶金工业有关,正确;C项,铅笔芯的主要原料是石墨,其制造与电镀工业无关,错误;D项,铅笔杆外边刷的油漆属于涂料,与涂料工业有关,正确。

答案 C3.(2015·江苏化学,1)“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下列做法不应该提倡的是()A.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B.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C.深入农村和社区宣传环保知识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塑料袋等解析D项,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会浪费木材,破坏森林,塑料袋的使用会造成“白色污染”,不应该提倡。

答案 D4.(原创题)下列行为中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是()A.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制取的物质B.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C.减少甚至不使用对大气臭氧层起破坏作用的氟氯代烃D.农业生产中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解析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面沉降。

答案 B5.(2015·浙江理综,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液晶态介于晶体状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一定程度的晶体的有序性和液体的流动性B.常压下,0 ℃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在4 ℃时密度最大,这些都与分子间的氢键有关C.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制醇、蛋白质的变性和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D.燃料的脱硫脱氮、SO2的回收利用和NO x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解析A项,由于晶体内部微粒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液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液晶具有一定程度的晶体的有序性和液体的流动性,正确;B项,由于冰和水中分子间形成的氢键的不同,导致冰的结构中有空隙,水的结构中分子排列紧密,因此冰比水的密度小,正确;C 项,纳米银粒子的聚集为物理变化,错误;D项,燃料的脱硫脱氮、SO2的回收利用和氮氧化物的转化都可以减少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故能减少酸雨的产生,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课时2 燃烧热、中和热及盖斯定律(时间:45分钟)1.为消除目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缓解能源危机,有关专家提出了利用太阳能制取氢能的构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H 2O 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B .氢能源已被普遍使用C .2 mol H 2O 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 mol H 2和1 mol O 2的能量D .氢气不易贮存和运输,无开发利用价值解析 2H 2O =====催化剂2H 2↑+O 2↑是吸热反应,说明2 mol H 2O 的能量低于2 mol H 2和1 mol O 2的能量。

因由水制取H 2耗能多且H 2不易贮存和运输,所以氢能源利用并未普及,但发展前景广阔。

答案 C2.(2014·长沙一模)已知反应:①101 kPa 时,2C(s)+O 2(g)===2CO(g) ΔH =-221 kJ·mol -1②稀溶液中,H +(aq)+OH -(aq)===H 2O(l)ΔH =-57.3 kJ·mol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碳的燃烧热的数值大于110.5 kJ·mol -1B .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1C .浓硫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1D .稀硫酸与稀Ba(OH)2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放出57.3 kJ 热量 答案 A3.分别向1 L 0.5 mol·L -1的Ba(OH)2溶液中加入①浓硫酸、②稀硫酸、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分别为ΔH1、ΔH2、ΔH3,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ΔH1>ΔH2>ΔH3B.ΔH1<ΔH2<ΔH3C.ΔH1>ΔH2=ΔH3D.ΔH1=ΔH2<ΔH3解析混合时浓硫酸在被稀释的过程中放热;浓、稀硫酸在与Ba(OH)2反应的同时会形成BaSO4沉淀,Ba2+、SO2-4之间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也会放出热量。

因放热反应的ΔH为负值,故ΔH1<ΔH2<ΔH3。

答案 B4.某同学发现在炽热的煤炭上洒少量水,煤炉中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炉火更旺。

因此该同学得出结论“煤炭燃烧时加少量水,可使煤炭燃烧时放出更多的热量”。

已知:煤炭的燃烧热为393.15 kJ · mol-1,氢气的燃烧热为242 kJ· mol-1,一氧化碳的燃烧热为283 kJ · mol-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 (l) ΔH=-242 kJ · mol-1B.表示CO 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O2(g)===2CO2(g) ΔH=-566 kJ · mol-1C.“炉火更旺”是因为少量的固体煤炭转化为可燃性气体D.因242 kJ·mol-1+283 kJ· mol-1>393.15 kJ·mol-1,故该同学的结论是对的解析表示可燃物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应为1 ,A、B错误;高温下炽热的煤炭与H2O 反应时变成气体燃料,气体燃料燃烧时与空气接触更充分,所以“炉火更旺”,C正确;碳与水反应时会吸收热量,故D错误。

答案 C5.(2014·太原模拟)已知H2(g)+Cl2(g)===2HCl(g)ΔH=-184.6 kJ·mol-1,则反应:HCl(g)===12H2(g)+12Cl2(g)的ΔH为()。

A.+184.6 kJ·mol-1B.-92.3 kJ·mol-1C.-369.2 kJ·mol-1D.+92.3 kJ·mol-1解析H2(g)+Cl2(g)===2HCl(g)ΔH=-184.6 kJ·mol-1的逆反应ΔH与该反应ΔH 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即:2HCl(g)===H 2(g)+Cl 2(g) ΔH =+184.6 kJ·mol -1。

如果化学计量数减半,则ΔH 也要减半,所以HCl(g)===12H 2(g)+12Cl 2(g)的ΔH =+92.3 kJ·mol -1。

答案 D6.(2014·潍坊模拟)发射“神六”时用肼(N 2H 4)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NO 2为氧化剂,反应生成N 2和水蒸气。

已知:N 2(g)+2O 2(g)===2NO 2(g)ΔH =+67.7 kJ·mol -1N 2H 4(g)+O 2(g)===N 2(g)+2H 2O(g)ΔH =-534 kJ·mol -1下列关于肼和NO 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2N 2H 4(g)+2NO 2(g)===3N 2(g)+4H 2O(l)ΔH =-1 135.7 kJ·mol -1B .2N 2H 4(g)+2NO 2(g)===3N 2(g)+4H 2O(g)ΔH =-1 000.3 kJ·mol -1C .N 2H 4(g)+NO 2(g)===32N 2(g)+2H 2O(l)ΔH =-500.15 kJ·mol -1D .2N 2H 4(g)+2NO 2(g)===3N 2(g)+4H 2O(g)ΔH =-1 135.7 kJ·mol -1解析 设提供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②,根据盖斯定律,通过②-①×12,可得N 2H 4(g)+NO 2(g)===32N 2(g)+2H 2O(g) ΔH =-534 kJ·mol -1-67.7 kJ·mol -1×12=-567.85 kJ·mol -1,则2N 2H 4(g)+2NO 2(g)===3N 2(g)+4H 2O(g) ΔH =-567.85 kJ·mol -1×2=-1 135.7 kJ·mol -1。

答案 D7.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A .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 -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890.3 kJ·mol -1B .500 ℃、30 MPa 下,将0.5 mol N 2(g)和1.5 mol H 2(g)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ΔH=-38.6 kJ·mol-1C.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 kJ·mol-1D.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 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解析燃烧热是指 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A 项,产物气态水不属于稳定氧化物;B项,合成氨为可逆反应,故放出19.3 kJ 热量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小于 1 mol,因此N2(g)+3H2(g) 2NH3(g)ΔH<-38.6 kJ·mol-1;C项,中和热是指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而与生成水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无关;D项,2 g H2的物质的量为1 mol,故2 mol H2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应为571.6 kJ。

答案 D8.(2014·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已知H2SO4(aq)与Ba (OH)2(aq)反应的ΔH=-1 584.2 kJ·mol-1;HCl (aq) 与NaOH (aq) 反应的ΔH=-55.6 kJ·mol-1。

则生成BaSO4 (s) 的反应热等于()。

A.-1 528.6 kJ·mol-1B.-1 473 kJ·mol-1C.+1 473 kJ·mol-1D.+1 528.6 kJ·mol-1解析H+(aq) +OH-(aq) ===H2 O(l)ΔH1=-55.6 kJ·mol-1 ①Ba2+(aq) +SO2-4(aq) ===BaSO4 (s) ΔH2②2H+(aq) +2OH-(aq) +Ba2+(aq) +SO2-4(aq) ===BaSO4 (s) +2H2O (l) ΔH3=-1 584.2 kJ·mol -1 ③根据盖斯定律由③=①×2+②知,ΔH3=2ΔH1+ΔH2,ΔH2=2ΔH1-ΔH3=-1 473 kJ·mol-1。

答案 B9.(2014·北京东城区一模)常温下,1 mol 化学键分解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用E表示。

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表中最稳定的共价键是H—F键C.H2(g)―→2H (g) ΔH=+436 kJ·mol-1D.H2 (g)+F2===2HF(g)ΔH=-25 kJ·mol-1解析由于H—Br 键的键长在H—Cl 键和H—I 键键长之间,所以其键能在H—Cl 键和H—I 键之间,A正确;表中H—F 键的键能最大,所以H—F 键最稳定,B正确;断裂 1 mol H—H 键吸收436 kJ能量,C正确;D项,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436+157-568×2)kJ·mol -1=-543 kJ·mol -1,D错误。

答案 D10.(2014·银川质检)已知:常温下,0.01 mol·L-1 MOH溶液的pH为10,MOH(aq)与H2SO4(aq)反应生成1 mol正盐的ΔH=-24.2 kJ·mol-1,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的中和热为ΔH=-57.3 kJ·mol-1。

则MOH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为()。

A.-69.4 kJ·mol-1B.-45.2 kJ·mol-1C.+69.4 kJ·mol-1D.+45.2 kJ·mol-1解析依题意,MOH是弱碱:MOH(aq)+H+(aq)===M+(aq)+H2O(l)ΔH1=-12.1 kJ·mol-1①,H+(aq)+OH-(aq)===H2O(l)ΔH2=-57.3 kJ·mol-1②,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得:MOH(aq) M+(aq)+OH-(aq)ΔH=(-12.1+57.3)kJ·mol-1=+45.2 kJ·mol-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