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四年级科学上册 1.5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教科版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第一篇本课在上课中有如下问题:1、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
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或用一次性纸杯代替〕,降低难度。
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假如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
刻度必需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
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晰。
2、降雨量的划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记住,需要多次反复记忆。
学生简单将降水量的单位毫米与毫升混淆。
雨量器的制作不算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第二篇《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讲解并描述的是天气日历中形容天气的另一个特征降水量。
首先让学生知道降水包括许多形式,下雨、下雪、冰雹等都是降雨的形式。
降水量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首先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书本上有细致的介绍,让学生对比书本学习制作的方法。
老师再提示制作雨量器需要留意的问题,如选择的器材必需是上下口径一样大的,必需是透亮的等。
再讲到测量降水量,降水量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降水范围。
本课中,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
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酷儿〞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降低难度。
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假如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
刻度必需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
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晰?降雨量的6个等级的划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记住,需要多次反复记忆。
学生简单将降水量的单位毫米与毫升混淆。
雨量器的制作不算难,应当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第三篇本节课学生简单将降水和降雨混淆,所以要强调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觉得这个制作应该不成问题,也非常简单。
但没想到,学生的画线水平是非常差的,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画,怎样起笔,且速度超慢。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画线之前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而且是边示范边指导的,告诉学生先画一条直线,底部标为0,再像直尺刻度一样画下来。
在看到学生画线能力如此差的情况下,我原来设计让学生画100MM的刻度,后来改为画60MM,但大部分学生的制作时间花了近半节课。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下面关于雨量的实验和雨量大小的判断非常匆促。
课后,我从数学老师口中得知,这届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特别是画图能力。
如果不画刻度线,学生更会将雨量的单位:毫米还是毫升搞混。
那么如何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加快画刻度线和制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呢?我在后来材料准备上,利用即时贴的背面来画刻度线,因为背面刚好有像尺子一样一厘米一段的长度标记。
如果用这个来画图,学生只要标上数字,画出毫米刻度线就可以了,速度会大大提高。
不过要准备一个透明胶带进行粘贴。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2降水量是天气单元学习的第二个天气特征。
在聚焦环节,出示水在自然界的三态循环的图片,请学生阐述水的循环过程,这不仅是对前面溶解单元相关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还顺势导入了今天的教学内容。
那自然界中有哪些降水形式呢?有了前面的复习,学生自然就能说到下雨、下雪、下冰雹等。
探索环节,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究竟有多大呢?学生会说到看雨的大小、雨下的密不密等等。
我们常常在天气预报中听过大雨、小雨、中雨、暴雨等等,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根据什么来分的?引出降水量。
什么是降水量呢?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mm)。
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什么呢?播放介绍雨量器的微视频。
这是气象学家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
播放制作简易雨量器的微视频。
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透明直筒杯、宽的透明胶带、安全剪刀、刻度纸条。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在测量降水量的教学中,我觉得这次教学反思的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明确地告诉学生们这次实验测量降水量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需要掌握哪些具体的操作和技能?思考清楚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
2. 实验操作的指导:在本次实验中,我是否给学生们提供了足够的指导?例如,在给他们分发实验器材时,是否详细地向他们解释了每个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我是否经常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 评估方法的合理性:我是否合理地设计了评估学生实际操作的方法?例如,在实验结束后,我是否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便适时进行教学调整。
4. 学生参与与互动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积极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和互动?例如,在实验操作前,我是否充分鼓励学生们提
出问题和猜测?在实验过程中,我是否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分享实验中的发现和思考?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反思,我可以进一步改善和完善降水量测量
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和相关
知识。
四年级科学上册 1.5 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

二、制作雨量器
【展示】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它就是雨量器。它是一个直筒的玻璃容器,上面标有刻度,我们可以根据雨量的刻度线得出降水量的大小。它是怎么制成的呢?看书第12页。
【学生】阅读书12页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
【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雨量器的制作方法:
(1)找一个直筒透明杯(或饮料瓶),高15厘米以上。
(2)用尺子在纸条上画好刻度,单位毫米。
(3)将纸条竖直粘到杯外面,使纸条0刻度线和杯内底部对齐。
【活动】制作雨量器。
三、测量降水量
【老师】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雨量器,那么应该怎么样使用它来测量降水量的大小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3页的降水量等级表。哪位同学说说,怎么测量降水量?
【学生】下雨天把雨量器放在室外,雨停后,看看雨量器中的水有多少毫米,对照降水量等级表判断降水量的大小。
活动中让学生间模拟下雨过程。
板书设计
1.5降水量的测量
1.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2.雨量器必须是直筒、透明的。
3.读数时,应平视雨量器的刻度线。
【学生】各个组的杯子大小不同。
【老师】准确的说是每个小组雨量器的口径大小不同,影响了降水量的测量。那么,我们在测量降水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使用同一个雨量器。
四.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降水量的测量,请同学们在课后在我们的日历中增添这一项内容。而且,我们可以把一个月内的降水情况制作成降水量柱状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内容
5.降水量的测量
教材版本
教案属性
共1课时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习使用量筒等工具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知道降水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六. 教学准备1.量筒、雨伞、水桶等实验器材。
2.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呢?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演示如何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用量筒测量一次降水量,记录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测量了降水量,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呢?降水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或附近的降水情况,尝试用量筒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以上是针对《降水量的测量》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降水量的测量》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降水的形式和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天气现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式和测量降水量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式,学会使用量筒等工具测量降水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难点:降水量的准确测量,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降水形式: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见过的降水形式,引导学生观察降水的主要形式。
3.学习降水量测量方法:讲解降水量的概念,示范如何使用量筒测量降水量。
4.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降水量,记录实验数据。
5.数据分析: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降水量的特点。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7.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形式2.测量工具:量筒3.测量方法:准确、规范操作4.数据记录与分析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思考能力等方面进行。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执教:范杰英
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我精心做了准备,想好了思路,比起以前的课应该算是准备充分了,可是上完课后还是觉得效果不是很好,我仔细分析了下主要原因如下:
1、课件设计不是很合理,条里不是很清楚,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不是很紧凑,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讲完了这一部分内容,下一部分内容忘记了,或者是引不出来了。
再就是课件内容,没有很生动的图片,以至于让学生学完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
2、课堂内容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的整个思路还没有很明确的调理清楚,课堂怎样导入,课堂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没有去环环想清楚,所以导致课堂内容不紧凑。
3、自制简易雨量器这个环节,很可惜的是没有让同学们准备好材料,没有具体让同学们动手亲自做一做,只是说说就算了。
应该说很可惜。
从学生效果方面讲,应该算是良好,学生知道了这节课重点与难点,基本内容算是知道了,就是有的地方还不很细致。
以后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努力把课堂完善好。
精选四年级科学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教科版(1)(1)

(3)将纸条竖直粘到杯外面,使纸条0刻度线和杯内底部对齐。
【活动】制作雨量器。
三、测量降水量
【老师】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雨量器,那么应该怎么样使用它来测量降水量的大小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3页的降水量等级表。哪位同学说说,怎么测量降水量?
【学生】下雨天把雨量器放在室外,雨停后,看看雨量器中的水有多少毫米,对照降水量等级表判断降水量的大小。
【学生】下雨,下雪。
【老师】我们常见的降水天气有雨、雪,还有冰雹。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周三早上下了一场雨,还记得当时的雨是大还是小?
【学生】大,小。
【老师】有的同学觉得那天的雨很大,有的同学觉得那天的雨不大。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当时雨的大小的?
【学生】当时的雨点很大,雨下的很密。当时雨只下了一会儿,下的雨水并不多…
【学生】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二、制作雨量器
【展示】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它就是雨量器。它是一个直筒的玻璃容器,上面标有刻度,我们可以根据雨量的刻度线得出降水量的大小。它是怎么制成的呢?看书第12页。
【学生】阅读书12页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
【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雨量器的制作方法:
(1)找一个直筒透明杯(或饮料瓶),高15厘米以上。
尽量让学生回忆,记住的雨天的降水情况,并鼓励学生详细描述当时的降水过程。
从雨天过后地上有积水,引导学生从地面的水坑深浅判断降水量。
让学生多思考,说说他们自己会怎样测量降水量。
提问学生为什么使用直筒的透明容器,让学生思考。
提醒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分工,注意安全。
介绍使用雨量器的要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配套资料K12
教育配套资料K12 降水量的测量
这是四上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降水量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根据经验会将降雨量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
本课以说一说降水形式有哪些导入,学生都能说出雨、雪、冰雹,但也有人会说到霜、雾,在这里没有将霜和雾这样不能测量的水归为降水量,因为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下来的液态或固态的水,解释之后应该不难理解。
现在这个季节最常见的还是雨这一种降水形式,恰好上周又刚刚下过雨,于是让同学们回忆下上周下的是什么雨。
有人说是中雨,有人说是小雨,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清楚地说出判断依据,我又放了一段大雨视频,视频中雨声很响,地面积水很多,车开过也会激起水花,再让同学们来说一说凭什么说上周的是小雨或中雨,视频中的是大雨或暴雨。
有同学说到可以通过雨声(听)判断,有同学说到通过看地上激起的水,也有同学说用一个杯子/量杯去积水,积到多下的就是大雨,但没有同学说到可以看雨是成滴下下来还是成线下下来。
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我精心做了准备,想好了思路,比起以前的课应该算是准备充分了,可是上完课后还是觉得效果不是很好,我仔细分析了下主要原因如下:
1、课件设计不是很合理,条里不是很清楚,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不是很紧凑,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讲完了这一部分内容,下一部分内容忘记了,或者是引不出来了。
再就是课件内容,没有很生动的图片,以至于让学生学完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
2、课堂内容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的整个思路还没有很明确的调理清楚,课堂怎样导入,课堂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没有去环环想清楚,所以导致课堂内容不紧凑。
3、自制简易雨量器这个环节,很可惜的是没有让同学们准备好材料,没有具体让同学们动手亲自做一做,只是说说就算了。
应该说很可惜。
从学生效果方面讲,应该算是良好,学生知道了这节课重点与难点,基本内容算是知道了,就是有的地方还不很细致。
以后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努力把课堂完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