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训练1(2)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规范练) -

测能·提速·规范练(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安徽江南十校摸底)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A.急需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武器落后导致中国失败C.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因解析:根据材料“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可见,魏源更重视的是自省,故A项错误;同理,魏源认为中国失败主要在人,不是炮舰,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社会制度,魏源的认识并未上升到制度层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故D项正确。
答案:D2.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
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
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引导宣传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C.自然经济的解体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解析:结合近代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可知,近代前期,清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的出现与政府引导宣传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古代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近代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说明时代的变迁是其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不能体现出时代变迁,故B 项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因而民族危机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7·黄冈质检)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精选练习(附答案)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精选练习(附答案)
中国历史上三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下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精选练习,请考生及时做题。
一、选择题
1.史学家郑大华认为:《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环志略》以精取胜。
《瀛环志略》之长在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之长在主张师夷长技,亦即向西方学习。
《海国图志》成书于清朝()
A.康乾时期
B.道咸时期
C.同光时期
D.宣统时期
解析《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魏源撰写的一部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这一时期处在道光皇帝统治时期。
答案B
2.鸦片战争前后,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首先冲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教条束缚,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
他们()
A.完全抛弃了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
B.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C.旨在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
D.目的是运用西学以救中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历史现象及其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变。
依据材料所说士大夫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的具体史实分析,他们的目的在于了解、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谋求抵御外侮;但这种做法还未上升到运用西学以救中国的高度。
答案B
1。
2020届二轮: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卷)

限时训练(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8·山西大同、阳泉二模)据梁启超回忆:“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
”据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A.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B.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C.受统治者倡导成为主流思想D.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的主张是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坚持中国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二者不能融合,A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提出于19世纪60年代,B项错误;据材料“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可知是民族危机导致“中体西用”的传播,C项错误;据材料“而其流行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而举国以为至言”可知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D项正确。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答案:C解析:由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可知改变了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以便稽览”可知改变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项正确。
3.(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
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答案:D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的进攻,而不是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也不是独尊中华鄙夷外邦,A、C两项错误,D正确;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
四条基本线索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中国人奋起反抗、抗击侵略的抗争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的发展史 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考向一 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视角 1 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角度考 查东西方观念的冲突 【典例1】 (2014·江苏)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 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考向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视角 从东西方文明交流角度考查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典例5】 (2014·天津)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 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 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 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 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4、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①经济上: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主要是从经济 上建立机器大生产。具体表现为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 兴起、发展 ②政治上: 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从政治 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国家。具体表现 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③文化上: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主要从思想文 化上试图建立起以民主、平等、自由为核心的社会文化 为近代化提供思想基础,具体表现为新文化运动。
命题预测
1、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特别是用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多角度分析列强侵华 的灾难和客观性的影响;
2、从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的角度考查中 国近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
中国的近代化
1、什么是近代化?
(1)定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3)近代化的类型和特征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国的现代化 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有区别: ①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 发内生型现代化” ②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 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 近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一、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 的变革与转型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 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社会生活 上
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 1.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 .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 到法治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 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18世纪 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 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 世纪 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 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 手工工具的 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 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 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 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 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 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 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社会关系的变革 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 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 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 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 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 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 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 自耕农阶级消失了 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 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 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形成和壮大起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限时训练(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8·山西大同、阳泉二模)据梁启超回忆:“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
”据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A.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B.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C.受统治者倡导成为主流思想D.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的主张是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坚持中国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二者不能融合,A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提出于19世纪60年代,B项错误;据材料“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可知是民族危机导致“中体西用”的传播,C项错误;据材料“而其流行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而举国以为至言”可知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D项正确。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答案:C解析:由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可知改变了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以便稽览”可知改变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项正确。
3.(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
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答案:D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的进攻,而不是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也不是独尊中华鄙夷外邦,A、C两项错误,D正确;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1.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成果的先进性B.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C.列强入侵,西学不断涌入中国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理解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转型),社会也在逐渐转型,面对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D;ABC三项不是最主要原因,说法欠妥。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2.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
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A.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B.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C.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D.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答案】A【解析】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引进机器生产,创办近代企业,中国开始了经济的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主张用西方的民主、科学彻底改造中国社会,表明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A项排列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近代中国人通过列强发动的战争,首先认识到了与外国在器物层次上的差别,所以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以洋务运动为代表;但是甲午战争以后,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学技术并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由此可知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试题练习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试题练习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试题练习考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7.(2013浙江学考,32,2分)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
该著述是( )A.《海国图志》B.《孔子改制考》C.《变法通议》D.《天演论》答案 B 根据材料中“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可知指的是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B项正确。
8.(2009浙江文综,18,4分)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答案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 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
因此应选择C。
9.(2012浙江文综,38,7分)(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7分)答案(3)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不难判断出此人应为康有为,第二小问亦可迎刃而解,第三小问主要结合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进行论述。
12.(2017上海单科,12,2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答案A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故“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文化为本位,选A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专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七)一、选择题1.(2017·河南郑州联考)从下表信息可知,当时中学教育的突出特征是( )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A.推崇国学亦重视西学B.考试制度逐步淡化C.清朝统治岌岌可危D.封建教育体系瓦解解析:选A。
根据表格中当时学堂的课程开设“修身”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等说明仍有传统国学教育的内容,“外国语”“算学”“博物”等说明有教授西方文化的内容,体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教育交织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
2.(2017·河南开封联考)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
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
材料表明魏源(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可知魏源的观点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变革社会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新疆乌鲁木齐联考)早期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在《变法》一文中说:“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善其胜;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清朝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差距C.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解析:选D。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是从黑格尔思想演化而来的,真正进入中国史学界并产生社会影响,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故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清朝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差距,虽然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是并不全面,故B项错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脱身于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他们此时尚不能提出诸如设议院、开国会等政治主张,其主张的变法仍是局限于“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来挽救农耕文明之下的内外交困的清王朝,故D项正确。
4.(2017·四川眉山、广安、遂宁联考)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这表明王韬( )A.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C.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D.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解析:选B。
“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说明王韬没有认识到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的本质,即法在王上、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故A、C两项错误;王韬认为“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王韬主张保留君主,与卢梭思想不同,故D项错误。
5.(2017·河北石家庄抽检)“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
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C.“跪着”变法的策略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解析:选B。
根据题目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阻碍即是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B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全面大变”并非“跪着”变法,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没有提到维新变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
6.(2017·山东淄博联考)《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
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解析:选D。
材料中涉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更多的是政治学说,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的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
7.(2017·江西宜春联考)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
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解析:选D。
根据材料“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可知,他们介绍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几位进步人士)“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并不能表明限制君权已经达成共识或议会制度得到国人普遍赞同,故B、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出使英国”“流亡香港和英国”“为外商当买办”“参加洋务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接触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
8.(2017·江苏南京、盐城联考)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
材料表明该学者(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B.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D.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林纾批评新文化运动中“覆孔孟,铲伦常”即“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林纾反对“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得出他反对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和废除文言文,推行白话文的主张,故B项正确;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故D项错误。
9.(2017·浙江台州名校联考)“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
材料中评价的事件是( )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解析:选C。
依据材料中“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的信息可知,该事件已经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故C项正确。
10.(2017·河北保定适应检测)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解析:选C。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而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我们思想新、信仰新,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可知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由此可知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不能体现文化融合,故D项错误。
11.(2017·河南郑州联考)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
”“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 )A.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B.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解析:选C。
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是“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的表现,故A项错误;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是“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的表现,故B项错误;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中“在五四运动之后……局限于政治斗争了”相符,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与题中“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7·河南洛阳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解析:选B。
各种思潮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共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7·河北邢台抽检)“群”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个体集合成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群分”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材料二“群学”《群学肆言》是严复于1896年开始翻译的西方社会学名著之一。
此后几年,“群学”一词在进步思想界流行。
梁启超曰:“善为群者,小而一地一事之法团,大而一国之议院,莫不行少数服从多数之律。
”材料三“群众”“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
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
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材料四“群聊”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
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
(1)材料一中,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末“群学”流行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