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优质教案+阅读训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清贫》,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清贫,体会清贫的价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和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清贫》的主题,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清贫带来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2.难点:运用归纳法和对比法分析清贫对人的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课件:包括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示例分析3.活动:讨论小组活动、朗读表演等4.评价办法:口头表现、书面作业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或图片引出清贫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话和探讨。
2. 学习篇1.讲解《清贫》的背景和主旨,让学生读懂文章。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清贫对人的影响。
3. 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就文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2.朗读表演: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情感。
3.写作练习:就清贫的价值观点写一篇小作文。
五、示范课在示范课中,教师通过展示文中例句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清贫的内涵。
六、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类似题材的文章,进一步拓展对清贫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七、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清贫对人生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珍惜拥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清贫的含义,明白清贫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他们的正面人生价值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拥有,尊重他人,懂得感恩。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教具:图片、课文卡片、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前准备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安排教室环境,准备教学所需材料。
第二节导入新课1.初步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知主题。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第三节学习主体1.导读课文,让学生提前感受课文情境。
2.分段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句子。
3.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
4.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节拓展延伸1.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2.设计相关任务,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节课堂总结1.整合全文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反思学习收获。
四、教学反思1.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学生学习情况的表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3.教学反思,下节课改进策略。
五、拓展延伸1.给学生阅读相关故事,拓展对主题的理解。
2.引导学生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悟。
3.设计手工制作任务,丰富主题相关的课外活动。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的文档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进行教学计划的准备与实施。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优质课 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廉洁自律的故事。
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在贫困和诱惑面前,坚守清贫,保持高尚品质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主人公的廉洁品质。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廉洁问题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廉洁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廉洁品质。
2.难点: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廉洁品质。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主人公品质的同时,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在贫困和诱惑面前的表现。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操练(15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3.学生讨论:课文中主人公为什么能保持清贫?他具备哪些品质?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课文给我们传达了什么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主人公的廉洁品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清贫》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贫困与富有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2. 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难点: 1. 通过故事的阐述,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财富的关系。
2. 帮助学生将情感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中。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文章《清贫》的课件,图表等。
2.教学工具:黑板、笔、书籍等。
3.学生用品:笔、作业本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与贫困有关的小故事或者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贫困与富有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学习《清贫》(15分钟)1.教师朗读文章《清贫》,学生跟读。
2.分段讲解文章的内容,询问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第三步:词语学习(10分钟)解释并讲解生词:清贫、盲人、善解人意、哽咽、勉励。
第四步:情感教育(10分钟)通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贫穷与富有对一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第五步:阅读训练(15分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文章中的细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让学生总结这堂课的收获和感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清贫》中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贫困与富有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3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清贫”是一种品质,希望学生在品德、态度等方面受到启迪。
2.培养学生一颗感恩之心,懂得珍惜现有的一切。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感情表达,学习反思“清贫”的内涵。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难点,如“饭常两茶,人应二毿”。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学用品。
2.学生:准备读课文,认真听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一堂课内容,并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清贫”。
二、学习
1.听课文《清贫》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清贫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要将清贫排在人生大事之首?
4.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和生僻字词。
三、拓展
1.鼓励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2.学生展示“清贫”主题作业,让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巩固
1.小组合作,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
2.教师布置作业:重新书写一遍课文,体会清贫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1.教师自我反思:本课教学中哪些环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2.学生学习反思:学生对课文理解有哪些疑问,需要教师多加解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清贫”的内涵,培养起感恩之情,懂得珍惜各自所拥有的一切。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5)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5)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清贫》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掌握课文中生僻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感悟人生真谛。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审视“清贫”生活的正面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情感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贫穷并非绝对消极,引导学生对贫困人群的尊重与同情。
2.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珍惜自身所拥有的一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清贫》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教学难点1.对清贫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2.帮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贫困背后的奋斗和顽强。
三、教学准备1.课文《清贫》的复印件。
2.课堂黑板、彩色粉笔。
3.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贫穷”一词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清贫》,并与学生讨论贫穷的含义及对贫困人群的态度。
二、学习内容1.学生阅读课文《清贫》,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三、教学重点1.通过教师讲解,理解课文中生僻词汇的意义。
2.讨论导读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拓展延伸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贫穷与富贵的价值观。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理解。
2.记述身边的一个贫困的故事,并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主题词:清贫•生词:第一声、苦中作乐•寓意: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观察到学生对贫穷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学生对贫穷的印象较为负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穷,并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品格。
以上是关于年级下册语文《清贫》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领悟这篇经典的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优质教案(含单元测试)

12.清贫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作者介绍】方志敏1.方志敏简介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省弋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他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
1934年,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总司令。
1935年1月27日,他不幸被俘人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2.被俘牺牲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
红十军团被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3.主要作品.方志敏主要作品有《我是个共产党员了!》《同情心》《呕血》《哭声》《可爱的中国》《《诗一首》《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
方志敏狱中留下的十六篇计十四万字文稿,方志敏16岁时写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
”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
4.成就贡献。
方志敏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江西地方党团创始人之一。
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
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造了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清贫的书生因为生活窘迫,被迫卖掉了自己的朱文公《钗》。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清贫与富贵之间的差异,以及穷人生活的不易。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能够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3.能够写出对清贫和富贵的感悟;4.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表达自己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难点: 1. 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换位思考; 2. 能够用文字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文《清贫》的标题,让学生谈谈对清贫这个词的理解,引出课文主题。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清贫》,并在课后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课文赏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讨论清贫和富贵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不同境遇。
2. 读后感悟(15分钟)要求学生就清贫和富贵的话题展开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1. 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文章或小故事,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文笔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清贫》这篇课文既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又能引发学生对清贫和富贵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珍惜现在的生活。
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可以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同时也学会同情善待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清贫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作者介绍】方志敏1.方志敏简介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省弋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他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
1934年,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总司令。
1935年1月27日,他不幸被俘人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2.被俘牺牲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
红十军团被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3.主要作品.方志敏主要作品有《我是个共产党员了!》《同情心》《呕血》《哭声》《可爱的中国》《《诗一首》《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
方志敏狱中留下的十六篇计十四万字文稿,方志敏16岁时写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
”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
4.成就贡献。
方志敏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江西地方党团创始人之一。
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
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造了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
方志敏在苏区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股票;首创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首创了列宁公园,创办了一批学校和文教卫生单位。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可爱的中国方志敏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
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七千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得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抑自己,眼睁睁地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
但是,到底怎样去救呢?我想,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也是我们救母亲的唯一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呢?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
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
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的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被赶走而离去中国了。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自信,朋友!同情心方志敏同情心在无数的人心中摸索,只摸到冰一般的冷的,铁一般的硬的,烂果一般烂的,它,怎样也摸不着了——把快要饿死的孩子的口中的粮食挖出来喂自己的狗和马;把雪天里立着的贫人底一件单衣剥下,抛在地上践踏;他人的生命当馒餐,他人的血肉当羹汤,啮着,喝着,还觉得平平坦坦,哦,假若还有它,何至于这样?爱的上帝呀!你既造了人,如何不给个它!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选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1.凶恶()A.善良B.清白C.厌恶D.凶残2.清贫()A.富强B.富裕C.贫苦D.朴素二、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做到了()。
A.回环反复B.首尾呼应C.承上启下D.层层递进三、从文章的第2自然段到第8自然段,用哪个小标题概括最合适?()A.智骗国军B.守住家财C.一件趣事D.一点积蓄四、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唯一()A.wéiB.wěi2.难看()A.nànB.nán3.传世宝()A.zhuànB.chuán4.炸弹()A.tánB.dàn五、读了本文,你最想对方志敏说什么?阅读能力大提升六、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失望啊!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
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
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说:“走吧!”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金镯()威吓()2.选文第一段中“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这句话,敌人有此猜疑的根据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而方志敏对此反驳的语句是:3.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作用。
(1)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2)“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4.读完本文,你一定对文章的题目“清贫”有了深刻的理解,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七、除了方志敏之外,你还能举出老一辈革命家“清贫”的例子吗?参考答案:一、1.A 2.B 二、B 三、C 四、1.A 2.B 3.B 4.B五、您清白、朴素的生活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六、1.zhuóhè2.“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3.(1)恰如其分地刻画出国民党反动派的贪婪、凶狠。
(2)表现出方志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清廉,以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从容。
4.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员的廉洁无私,一切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可歌可泣。
七、示例一:邓奶奶七十多岁了。
她戴着老花镜,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给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补睡衣。
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
这一回,邓奶奶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
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
针线包上绣着个红五星,特别引人注目。
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
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窑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
示例二: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了报告。
《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作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
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
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
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说:“总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
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