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人教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任务:
1、了解魏徵和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理解文章重要的文言文词语和语法现象。
二、学习准备:
1、教材
2、笔记本
3、古汉语工具书
4、导学案
三、学习方式和环节:
1、观看视频课学习
2、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
四、学习环节:
1、魏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背景介绍
3、题解
4、订正字音
5、词类活用
6、一词多义
7、重点词语
8、重点句子翻译
9、布置作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 是我们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法宝。

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艰苦奋斗才能成就海晏河清之业, 骄奢淫逸必遭荆棘铜驼之悲。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魏征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3.理解“十思”的内容及文章的论证思路。

4.认识“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翻译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 然后据事发挥, 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学习其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现实意义, 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三、预习检测求木长(zhǎng)浚源泉(jùn)载舟覆舟(fù )殷忧(yīn )虑壅蔽(yōng)想谗邪(chán xié)黜恶(chù)垂拱( gǒng )四、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 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 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 一说馆陶(今属河北)。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 封郑国公, 谥文贞, 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 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贞观元年(627年), 李世民登上帝位, 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

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 魏徵直言不讳, 前后上谏两百多事, 李世民全然接纳。

学案一 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一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学习目的】一、了解“疏”这种文体二、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三、研习课文第一段,掌握“安”、“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学习重难点】一、掌握本段中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一、导入新课二、关注作者、作品1、魏征简介: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简介3、“疏”,通称_________,原本是______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后演变为______________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求木之长者()浚其泉源()壅()黜()塞源()载舟覆舟()黜恶()谗邪()谬赏()四、自读课文第一段,翻译并归纳相关文言知识点。

1、注意难译重点句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古今异义:根本3、一词多义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安: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不念居安思危求:求木之长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预有求于我也不求闻达于诸侯4、词类活用必固其根本五、再读此段,思考:1、找出中心论点,体会作者的正反论证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比喻入手呢?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预习课文第二段,初步归纳文言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学生读注释。

教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文言现象2、完成练习二——五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1、提名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3、思考练习一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_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_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本文多用比方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把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把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力气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育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育同学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二段。

一、导入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害,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

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

假如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

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害,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消逝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消逝这样的效果?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查找答案吧!二、解题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其次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消逝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状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谈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

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

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班级:xxxx班班级:高一(x)班教案名称:《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3.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对其中的核心观点进行分析和阐述。

教学内容:1. 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杜牧的基本情况。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包括对太宗的谏言、政治理念和文化思考等方面的讨论。

3. 将《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进行分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并对其进行评析和阐述。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课时安排:第一课: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课: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第三课: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进行核心观点的分析和评析。

第四课:小组讨论,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教学重点:1.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2. 引导学生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进行核心观点的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 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深入探究,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

2. 掌握如何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评析和阐述。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2.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1. 《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

2. 相关背景文献和资料。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质量和深度。

3. 书面作业,对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的评析和阐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谏太宗十思疏》是杜牧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篇劝谏诗文,对于了解唐代政治思想和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升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要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题解“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后来作为一种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

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

“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

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

“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集》,标题是后人加的。

起初称为《十思疏》。

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

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

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

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

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则思知止以安人
9、则思江海下百川
10、乐盘游
11、忧懈怠
12、则思虚心以纳下
13、则思正身以黜恶
1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5、何必劳神苦思
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2、凡百元首
3、则纵情以傲物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则思三驱以为度
6、役聪明之耳目
重要字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曹县三桐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
设计:刘敏审核:高一语文组学案编号:003号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疏通文本,理解“十思”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重点难点
理解“十思”内容
学法指导
诵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3.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4.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请以表格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温馨提示】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
“十思”内容
“十思”含意
“十思”实质“Biblioteka 可欲”“将有作”①
戒奢侈

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来加强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
学(教)后反思






基础积累
(一)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
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
壅蔽()垂拱()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3、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5、居安思危
6、能克终者盖寡
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乐盘游”
“忧懈怠”




戒小人
“恩所加”
“罚所及”


学生笔记栏




翻译句子: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拓展
提升
请将“十思”与“八荣八耻”加以比较分析,说说对你的启示。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4、诚能见可欲
5、则思谦冲以自牧
6、承天景命
一词多义
1、安思国之安者
不念居安思危
则思知止以安人
2、以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纵情以傲物
3、其必固其根本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失其所与,不知
学生笔记栏






1.以多种方式熟读文本。
2..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翻译疏通文本,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