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
山顶洞人

遗址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进行了发掘,已挖完。山 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1层上。山顶洞洞口向北,发掘 时被拆除,所见向北的口是人工开凿的。山顶洞遗址由四部分组成:洞口,人室、 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发现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只发现完整的动物化 石。 山顶洞的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室西部有一 陡坎,向西倾斜,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处。 在山顶洞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以及其他解剖部位的化石多件,总计有lO 个个体或稍多,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人类化周口店北 京猿人遗址堆积物的清理过程中, 于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新的洞 口,因此称其为“山顶洞”。 1933年至1934年间,由中国地 质调查所的裴文中主持,对该洞 穴进行了系统发掘。出土化石材 料包括三具相当完整的头骨,还 有其他不完整的颅骨、下颌骨及 牙齿标本,总共代表至少8个个 体。在人类分期中,山顶洞人是 生活在1.8万年前的晚期智人。 而1929年被发现的北京猿人距 今约70万年。[1]
在下室,发现一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和青年女性头骨各;具,在老年头骨的左侧 发现穿孔的介壳,穿孔的狐狸犬齿,在骨盆和股骨周围找到赤铁矿粉和赤铁矿石, 这表明,下室是一处公共墓地,也是至今所知国内这个时代唯一的墓葬遗存。从 山顶洞出土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楚的有25件。做石器的原料主要是石英,还有燧 石和砂岩。打石片的方法有两种,砸击法和锤击法,山顶洞人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应用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制造出造型精美的骨器、角制品和大量的艺术品。 骨器,除了一些打击骨器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针。这件标本保存尚好,针 眼上缘残缺,下缘至针尖保存完好,长82毫米,针身浑圆,针尖如芒,针眼由残 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钻出来的。由此发现可知山顶洞人已懂得缝衣 御寒。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

第25卷 第1期2006年2月人 类 学 学 报ACTA ANTHROPOLOGIC A SINICA Vol 125,No 11Feb.,2006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刘 武1,何嘉宁2,吴秀杰1,3,吕锦燕1,3(1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21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北京 100081;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
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分化时间的概念。
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
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山顶洞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现代人起源;更新世晚期中图法分类号:Q98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93(2006)01-026-16收稿日期:2005-03-21; 定稿日期:2005-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作者简介:刘武(1959-),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通讯作者:刘武,E -mail:liuwu@1 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山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上的作用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证据,在距今12万年到1万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进入晚期智人阶段。
中国与非洲近代_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_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

图 1 部分颅骨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情况 The occurrence of some cranial features in Afric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额骨最隆起处的位置 本文使用吴新智[5 ,7] 对比中国和非洲化石智人同一特征所采用 的两项指数 (即 :a1 眉间点区段长Πg - b 弦长 ;b1 鼻根点区段长Πn - b 弦长) 来描述额骨最隆 起处的位置 。从表 2 的指数分布看 ,两项指数在现代和近代非洲人都低于中国人 ,说明中国 人额骨鳞部最突出处的位置比非洲人为高或偏后 。这一结果与吴新智对比的中国和非洲化 石智人情况相反[5 ,7] 。
现代非洲人 52
表 1 本研究观测的颅骨标本 The skulls used in present study
非洲人
近代非洲人 (距今 2 000 —10 000 年前)
现代中国人
60
109
中国人 近代中国人 (战国时代) 36
212 观测特征 作者参照近年有关学者对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人类颅骨特征差
收稿日期 : 2002207225 ; 定稿日期 : 2002211219 基金项目 : 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 (2001CCA1700) 资助 。 作者简介 : 刘武 (1959 - ) ,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
· 9 0 ·
· 9 2 ·
人 类 学 学 报
22 卷
表 2 反映额骨最隆起位置的两项指数的分布 The two indices representing the frontal prominence
眉间点区段长Πg2b 弦长 鼻根点区段长Πn2b 弦长
武汉大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通论》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考古学通论》考试试卷(A卷)考试范围:《考古学通论》;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名词解释(6选4,每题5分,共20分)1.赝品2.汤山人3.堆土墓和土墩墓4.马家窑文化5.模印拼嵌画像砖墓6.蚁鼻钱二、简答题(6选5,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山顶洞人2.试述周礼。
3.简述西周青铜器铭文。
4.古代纺织品文物染色中的蓝色,红色,黄色,黑色,青绿色分别可通过哪些原料制成?5.巩固字迹和加强纸张强度的化学药品,应该具备的性能。
6.北宋皇陵建制。
三、论述题(3选2,每题15分,共30分)1.博物馆信息化的工作内容。
2.自然科学测年(断代)法。
3.试论述广汉“三星堆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6选4,每题5分,共20分)1.赝品本义指工艺精湛的仿真品,价值和价格可以紧随被仿品,现在通常指工艺拙劣的仿冒品。
赝品是古董及书画市场的交易中以假乱真的行货。
由于这些物品并非原创,是临摹、仿制或复制的,而持有者、贩卖者却诓称是原作,所以把这些物品成为赝品。
2.汤山人是指1992年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发现的远古人类,距今30~35万年。
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同时出土的尚有哺乳动物化石。
汤山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
3.堆土墓和土墩墓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两种墓葬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承袭、演变关系。
①堆土墓是指没有墓坑,尸体放置在地上,然后再用土掩埋。
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地下水位浅,在新石器时期中期就出现了堆土墓。
有些地区延续至两周时期,形成显著的地域性葬俗特征。
在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马家浜文化中都有发现;②土墩墓是指先在地面上堆筑高达的土堆,然后在其上挖造的墓穴。
此种形式的葬俗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体质特征对比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体质特征对比山顶洞人与北京人体貌特征对比【前言】大学期间的第二个教学实践周,我们前往北京周口店参观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和燕都遗址博物馆。
两天的实践时间,我们对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及其进化过程进行了考察,感受了原始人类时期特有的文化底蕴。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
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
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
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
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尽管我们只在某些纪录片中见过被考古学家还原的古人类形象,但当真正置身于遗址博物馆,面对出土的头骨、腿骨等,才发现可想象可研究的内容更是另外一个世界。
那么,生活在同一地点、不同时代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体貌特征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接下来,我将从古人类学的角度,以北京人为重点,与山顶洞人进行对比。
一、头部面部特征比较北京人:额骨狭窄山顶洞人:额骨较宽北京人:眉骨突出山顶洞人:眉骨较平北京人:鼻子扁平山顶洞人:鼻子高耸北京人:嘴巴突出山顶洞人:嘴巴较平伏北京人:下颌短浅山顶洞人:下颌较尖1、头骨北京人洞穴堆积层厚40多米,根据对北京人骨骼化石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
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头骨低平,最大宽位于颅骨基部,颅高值较小。
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处,向上逐渐变窄,剖面呈抛物线形.这与现代人头骨的最宽处上移到脑颅的中部不同,和山顶洞人相比低一些。
山顶洞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境和在当地的情景相似。
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
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
山顶洞人以渔猎和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
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发现地点中国北京郊外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顶端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1933年有新人阶段的化石人骨出土。
称此为山顶洞人。
地质年代相当于欧洲旧石器晚期。
至少为7个人体的人骨,年龄范围自新生儿至老年。
其中三个头骨保存良好。
根据魏敦瑞(F.Weidenreich)的主张,其中男性老人与欧洲克罗马农人相似,成年女性头骨A是美拉尼西亚人,成年女性与爱斯基摩人相似。
魏敦瑞从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远古时代人的个体差异较之今日的人种差异为大,这是由于各地方的人经过选择,而产生了今日人种的变异。
洞穴年代洞穴分类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
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
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
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
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
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
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
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名著导读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名著导读及练习题(含答案)名著导读一、作者介绍贾兰坡(1908——2001),字郁生,生于河北玉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人类学家、史前考古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
1929年毕业于北平汇文中学高中部。
1931年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曾任技佐、调查员、技士。
后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他长期参与、后又主持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掘和研究工作,1936年发现了三件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参加、主持、指导了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二、内容梗概《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是学者贾兰坡专门为了解答“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而写的科普书。
全书分为《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和《悠长的岁月》两部分。
全书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向大家讲述了一个个娓娓动听的研究中国古人类历史的故事。
我们可以在作者深入浅出地叙述中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跟随作者一起寻找古人类诞生、生活的证据,体会人类由原始走向现代、由低级迈向高级的艰难历程。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讲了人类的起源问题,《悠长的岁月》则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工作历程。
贯穿作品始终的是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作品中的作者小时候家中并不富裕,但他仍然上学学习知识,长大后依靠自学,从实践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在成长过程中,他收获了朋友和师长的提携与帮助,凭着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热爱,他逐渐丰富自己,面对困难坚强乐观,想办法克服,在考古方面积极进取……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正直善良的品格。
三、主题思想《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向广大青少年介绍了“人类起源”的基础知识,作者用平实且通俗易懂的文字将晦涩难懂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脊椎动物学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作者笔下,一个个研究中国古人类历史的故事异常亲切地扑面而来。
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贾兰坡先生为了实现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对劳动人民体贴人微的关怀,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热爱,面对困境时乐观坚强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远古人类】学者: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非洲人才是

【远古人类】学者: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非洲人才是部分中国和美国的学者们经过对比和研究认为:在今天人类诸种族中,蒙古人种(包括现代中国人)是最晚形成的一个。
毫无争议的蒙古人种类型的遗骨,只出现在距今1万年之内的考古记录中。
更早的都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当然1万年之前东亚就有智人,比如山顶洞人等等。
上世纪的中国人类学家们倾向于把他们与蒙古人种的祖先联系起来,并为此创造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原始蒙古人种”,但这种联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种联系是缺少依据的,那些智人实际上依然表现了种族未分化之前的古老特征,即“原坯”类型的特征。
因而蒙古人种的形成过程,一直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
我们只知道,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凌空出世了没有争议的蒙古人种的人群。
但是从距今7000年到两万年这个种族形成的关键时间段,境内可供研究的考古资料却少得可怜。
这个时间段大致相当于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中国境内虽然有多达19处的晚更新世的智人遗存,但多数遗骨或者太残碎,无法进行令人信服的人类学研究,或者无法准确可靠地测定年份。
比如在资阳出土的女性遗骨最初被定为更新世晚期,但1977年之后被更正为在距今7000年之内;著名的“柳江人”的年代可靠性也饱受质疑。
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冲绳发现的“港川人”是这个时间段东亚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年代最可靠的古人类遗骨。
其中出土3具较为完整头骨的山顶洞人遗址尤为突出,尽管发掘于1930年代,80多年过去了,山顶洞人遗骨依然是研究中国境内更新世晚期智人的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山顶洞人自从出土以来,他的人种属性问题就笼罩着重重疑云,直到近年人类学家们才有个逐渐统一的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 第1期2006年2月人 类 学 学 报ACTA ANTHROPOLOGIC A SINICA Vol 125,No 11Feb.,2006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刘 武1,何嘉宁2,吴秀杰1,3,吕锦燕1,3(1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21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北京 100081;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
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分化时间的概念。
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
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山顶洞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现代人起源;更新世晚期中图法分类号:Q98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93(2006)01-026-16收稿日期:2005-03-21; 定稿日期:2005-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作者简介:刘武(1959-),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通讯作者:刘武,E -mail:liuwu@1 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山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上的作用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证据,在距今12万年到1万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进入晚期智人阶段。
这一时期人类的形态特征与现生人类已经接近,所以也被称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对这一时期人类化石特征、生存年代、行为模式、文化发展及环境特点的研究在论证现代人起源、扩散以及现代种族与早期文明的出现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现代人起源研究与争论的日趋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向全新世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的形成过程予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3]。
在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期间,人类演化特点表现为一方面日趋向现代人类接近,保留在化石上的一些原始特征逐渐消失,呈现出特征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出现了以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为标志的人群分化(differentiation)及形态特征多样化(diversity)现象。
因此研究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的形成通常涉及两方面的问题:(1)现代人类及现代人类特征的出现时间;(2)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特征的形成时间。
传统的观点认为至少一部分代表现代人类地区性人群或种族的形态特征在更新世晚期或更早就已经形成。
这就意味着标志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出现的形态特征多样化或变异的形成时间先于人类特征现代化的出现时间。
但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世界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与近代-现代人群的形态对比研究提出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所具有的一些标志性特征形成于人类进化的很晚阶段,或出现在已经是属于现代类型的人类阶段,很可能在全新世以后[3)4]。
值得注意的这些研究对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演化及现代蒙古人种形成予以较多的关注[2)5]。
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中,山顶洞人尤为重要。
多年来这些标本一直被作为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起源的主要材料。
上世纪30)40年代,魏敦瑞(Weidenreich)对山顶洞人化石进行了初步的描述与研究。
他认为3具山顶洞人头骨分别代表了3个不同的现代人群,101号头骨与日本阿伊奴人及欧洲高加索人接近,102号头骨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103号头骨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
同时魏敦瑞认为山顶洞人头骨具有一系列与蒙古人种有关的特征,可能代表着原始的蒙古人种类型[6]。
随后吴新智对山顶洞人头骨模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他发现山顶洞人3个头骨具有许多共同的原始特征,如头骨粗硕、头很长、眉弓发达、额部前倾、眼眶低矮、泪腺窝浅、前囟点位置靠后、有微弱的矢状脊、整个面部在垂直方向上有中等程度的突出等。
另一方面山顶洞人已经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许多基本特征,如颧骨较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鼻根点不凹陷、齿槽突颌程度中等、有下颌圆枕、上门齿呈铲形等。
吴新智还论证了魏敦瑞提出的101、102、103号头骨具有的欧洲人、美拉尼西亚人、爱斯基摩人的特征,认为这些特征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相近,不能代表这3个头骨属于3个不同的群体类型。
他们都属于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他们之间的特征差异说明一些蒙古人种形态细节尚未完全形成[7)8]。
此后的数十年里,学术界普遍认为山顶洞人代表着尚未分化完成的古老型蒙古人种(Archaic Mongoloids)、原始蒙古人种(Primitive Mongoloids)或原蒙古人种(Proto Mongoloids),是现代东亚人类及美洲印第安人的直接祖先。
近20年来,不断有学者对山顶洞人做进一步的研究,就山顶洞人的形态特征、演化地位及在现代蒙古人种起源上的作用等问题进行重新论证[9)12]。
有学者提出山顶洞人3个头骨彼此之间的差别程度远大于各现代人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变异水平。
这3具头骨从未落入同一现代人群的变异范围。
每个头骨与其最接近的人群相比特征表现都不明显。
因而一些学者认为山顶洞人也许并不真正代表与之对比的任何一个现代人群。
山顶洞人很可能是代表着生活在亚洲更新世晚期一种尚未分化、不具有现代人类种族或地区性特征的一般性人群(generalized population)[13)14]。
此外,还有学者质疑以往确定的山顶洞人所具有的现代蒙古人种特征,认为这些特征不具有鉴别价值或在山顶洞人没有真正出现有这些特征[15)16]。
上述研究进展反映了学术界在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研究领域的拓展及认识的深入。
同时也说明这一领域研究的许多方面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或不足之处。
实际上,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中国境内人类演化过程的许多细节还不是很清楚。
如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现代东亚人群(蒙古人种)特征?这些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形态特征上的现代程度如何?以往认定的原始或现代特征是否准确等等。
此外,由于研究条件及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往对山顶洞人头骨研究所使用的形态特征、研究方法及对比标本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化石标本中蕴藏的信息,分析与探讨问题的思路也#27# 1期刘 武等: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不可能全面揭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可能与现代东亚人群(或现代蒙古人种)形成有关的头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及现代华北人头骨的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尤其侧重一些存在争议或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头骨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资料对山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过程中作用进行探讨。
2 材料与方法211 研究材料本研究使用的材料包括山顶洞人101、102、103号3件头骨化石模型及一批现代中国人头骨。
虽然山顶洞人化石已经丢失,但当时对重要的化石制作了模型。
目前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原始模型制作质量精良,因而借助对模型的观测基本上可以提供化石具有的信息[7)8]。
鉴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比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华北人)在头骨形态特征上的相似或差异程度,本文选择了在两个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现代人的代表,以尽量减少现代人群频繁迁移融合的影响。
一组标本为陕西陇县战国时代的人类头骨,另一组标本为在北京延庆出土的春秋时代人类头骨。
表1罗列了本文使用的标本情况。
表1 本文使用的头骨标本材料The specimen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标本标本情况时代山顶洞101、102、103号更新世晚期陇县35例战国时代延庆127例春秋时代212 头骨特征的选取虽然近年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中头骨形态特征变化规律的研究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有关学者对头骨特征的选取、对这些特征演化及功能意义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许多头骨特征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作者根据本文研究的具体情况,在选取本文观察的头骨特征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被认为具有明显的群体或种族特异性,在欧洲、亚洲或澳洲人群有较高的出现率或表现程度的特征;(2)被用作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共同特征;(3)在以往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群研究中没有使用过的头骨特征;(4)自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数万年里,表现特点可能具有演化变化,或在现代人群形成上具有意义的特征。
作为对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系列研究的一个部分,本文侧重头骨非测量特征。
参考近年有关学者对东亚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及现代人群头骨特征差异与演化的研究[2,15)17],作者选取12项头骨非测量性特征用于本文研究。
这些特征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究[2,15)17],有些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整,具体特征及其观察方法详见有关文献及本文结果与分析部分。
3 结果与分析本文对12项头骨特征在现代中国及山顶洞人头骨的出现和表现情况的观测结果如下:311 矢状脊本文参照Lahr 的分级标准[2],将矢状脊的表现分为无、中等和显著3级。
在观察的#28# 人 类 学 学 报25卷151例现代中国人头骨中,5316%的标本无矢状脊出现。
而在4614%出现有矢状脊的头骨中,仅713%表现为程度显著的3级。
矢状脊在90%以上的现代中国人在顶骨前段或额顶交界区域,其中又以出现在前囟点到顶孔间的顶骨前段为多。
出现在顶骨全程的仅3例,占2%。
这些观察发现与以往对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头骨的观察结果[18]接近。
矢状脊在3件山顶洞人头骨都可以观察到。
表现程度在101和102号头骨很弱,呈微弱隆起,相当于3级标准中的2级。
矢状脊在101号出现在顶骨中部,长度大约20m m 。
在102号头骨,矢状脊仅出现在顶骨前1P 3段。
矢状脊在103号头骨较明显(图11A),存在于顶骨全程及枕骨的前1P 3段,隆起显著,相当于3级。
综合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总体表现微弱的情况,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似乎较现代中国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