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2016春学期 精品教学设计 八下语文2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春酒》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春酒》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春酒》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新年家庭录像带并播放,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营造教学氛围。

2.朗读教学法。

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

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体读、集体齐读等方式。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录像机、录像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激发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延伸拓展,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琦君,当代最有名的台湾女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以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琦君说童年》想必大家都看过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其中的《春酒》。

设计(二)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

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两课时,完整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两课时,完整版)

锡溪学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任教学科:人教版2001语文任教年级: 八年级下册任课教师:郑晓虹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文言虚词“也”的用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赏析美文美段美句。

【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材设想】在熟读课文,在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以问题切入,课堂学习主要以课文诵读,问题讨论,品味鉴赏,比较阅读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韵美,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概括和赏析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思路】指导学生朗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二读课文,疏解文意,要求读得通顺;三读课文,读出“也”“而”的不同语气和轻重音,推究文理,要求读得流畅。

品读课文,鉴赏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适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以读代讲,赏析美感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都是大家名作,多半是政治不得意,被贬的时代写的,有着特殊的含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醉翁亭记》又能够表达出欧阳修这样的大家们怎样的心情呢?二、美文美读(自由读、范读、听读、配乐赛读)1.自由读温馨小提示: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独立自主、用最大的声音,激情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同位进行交流,存在异议的请举手提出来,共同解决。

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创意说明:《雪》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对中国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写,表现了张扬个性和勇于斗争的主题。

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达到了非凡的表达效果。

学生主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每位同学都见过雪景,都曾被它的纯洁所陶醉,也因它的漫天洁白、天地一色的气势所震撼。

你们可曾想过面对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诗人却会动情;游子身觉寂寞,孩子却感到快乐。

为救国救民而弃医从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斗黑暗的鲁迅,面对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描写的《雪》景世界。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速渎课文并完成:1.圈出并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凛冽脂粉奁2.文中写了哪些地方的雪景?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好处?3.理解“暖国” “朔方”的含义。

三、细读品味1.学生自己找出优美的语句,并朗读体会。

2.小组内朗读比赛。

3.班中交流朗读并评价。

四、语言赏析1.学生组内交流语句、词语的优美之处。

2.教师点评。

五、研读探微1.请同学们体会: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暖国”“朔方”的雪中分别去找)2.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六、师生小结本课收获(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小结)七、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任选或另选一项活动:1.搜集有关描写雪景的诗文,并朗读体会。

2.阅读鲁迅的<<野草>>一书3.看电视剧<<林海雪原>>七雷电颂创意说明: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散文诗。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心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

寻觅春天的踪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1 . 通 过观察 寻 觅 春 天 的足迹 , 春 日里 。 我 决 定 及 时 捕 捉 孩 子 们 的 了 解 生 命 在 春 天 里 成 长 变 化 的 过 兴 趣 点 , 和 学 生 简单 交 流 , 一 拍 即 对 于学 生来 说 , 春 天是 如 此熟 程 及特 点 , 培 养热 爱春 天的情感 。 合 , 我 们 便 把 课 堂 由 教 室 搬 到 了校
节里 的体验 。 对 于 一 个 学 生熟 悉 的作 文话
能 力。

清 晨 这 心 中暖 暖 的 春 啊 , 仿 佛 才 经
3 . 培 养在 观 察 中记 录 的 习惯 , 历 了昨天那一夜 , 便 又 增 添 了春 寒
题, A- m r - 级 的作 文 课 应 该 怎 么 上 和 学 会 用 适 当 的 方 式 表 达 自 己 的 感 料 峭 的 味 道 , 若 不 是 看 到 校 园 里 那 上什 么 , 我 惦 念 不 已。 直 到 那 个 初 情 , 培 养 将 描 写 和 抒 情 相 结 合 的语 满 树 依 然 盛 开 的 花 儿 , 简直 难 以 想 春 的 清 晨 ,济 南 居 然 飘 起 了 雪 花 , 言表 达能 力。 我 们 在 自然 的 引 领 下 寻 觅 着 春 天 ◆教 学 过 程 活动 一 : 寻 觅 自然 之 春
编 一 辑 “自然 日志 ” , 是在“ 观 7: 0 5. 小 雨 就 急 促 地 转 成 了 雨 的 惊 泛 起 点 点 微 小 的 涟 漪 。 于 是 , 雨 、 风和 着这 关妙 的 春 景 , 连 成 一 察春天” ; 谱一支“ 春 天 的赞歌 ” , 是 魂 — — 我 惊 4 5, 小 雨 迈 着 急 切 的 步 子 ,
( 初 二 3班 曹 潇 艺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二)教案 语文版 教案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二)教案 语文版 教案

写作
写一首诗
一、本次写作内容
写一首诗
二、本次写作的目的
1.训练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感动或启迪,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诗歌的形式,分行分节,基本押韵,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

3.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三、设置意图
本次作文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主要训练学生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的,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

学生学会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恰当
地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诗味即可。

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写
作水平。

四、指导建议
1.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必须精心创造诗歌的意境。

2.必须倾注自己真实的感情。

3.分行分节,尽量押韵。

4.要注意语言凝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

美丽的红色康乃馨,
1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五、学生范文
5.要能灵活运用比喻、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

孩子一声轻轻的祝福,
母亲一行灼灼的热泪。

母亲一行灼灼的热泪,
流进孩子未垦的心田,
孩子未垦的心田,
萌动了爱的新芽。

(选自《新语文写作》) 2。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6 雪知识与技能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过程与方法1.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作者寄寓的精神追求。

2.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受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顽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诵读全文,通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富的语言。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对比阅读法。

南方雪景和北方雪景的图片、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那场大雪吗?那年的雪下得真大呀,面对那银白的世界,你的感受怎样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当时的雪景吗?……是啊,我们都见过雪景,都曾被它的纯洁所陶醉,也被漫天洁白、天地一色的景致所吸引。

你们可曾想过:面对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诗人却会动情;游子会觉寂寞;孩子却感到快乐。

为救国救民而弃医从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斗黑暗的鲁迅,面对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先生为我们描写的“雪”景世界吧。

散文诗散文诗是诗的一种,它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它像散文那样不分行、不押韵,不受字数、声韵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采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段来叙事抒情;它又是诗,有诗的想象、诗的激情和诗的意境;有诗一样的节奏感和跳跃性,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总括起来看,它的主要特征是:散体、灵活、浓缩。

1.听课文朗读磁带,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要求注意停顿,前半部分轻松欢快、抒情优美,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3.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两地雪景?(请同学们试着填空)(读了________,我看到了雪的________________。

示例:读了南方的雪,我看到了雪的美艳、绚丽、有趣。

读了北方的雪,我看到了雪的激情、献身、孤独。

最新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春 优质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春 优质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活动——“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八年级语文下第2课春酒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第2课春酒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第2课春酒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学校:范县初级中学备课人:八年级语文组主备人:刘月华授课人:班级:姓名:第2课《春酒》课时字词积累。

2.了解民俗民风。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理解表现的思乡主旨,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表现的思乡主旨,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资料助读:了解作者作品琦君,1917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

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现在已成散文大家。

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三十余种,主要著作有《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等。

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

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

特别是散文,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

再加上笔致婉约,使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积累字词,理解文意。

给加点的字注意。

气氛两颊煨炖枸杞子薏草斟酒家醅橄榄过瘾如法炮制理解词语的含义。

家醅: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如法炮制:辨字组词。

炖幕枸煨盹募拘偎作者段描绘了农村过新年时的哪些风俗和禁忌?题目是春酒,开头却祥写了这些热闹场面,有什么好处?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本文的题目是“春酒”,作者在中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本文通过记叙的风俗,特别是对和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思恋之情。

第二课时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细节描写是让生动的一把“钥匙”,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

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母亲:突出母亲的。

花匠阿标叔:突出花匠阿标叔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2 八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我的第一本书(2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

3、品味本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学习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生活之于人的意义。

【学法指导】: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以“我的第一本书”为抓手,探讨文中的父子深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资料链接]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

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注音:
迢迢()( )晾晒()掺和()()马鬃()
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
(2)释义:
迢迢:挥之不去:掺和:
磨磨蹭蹭:哄堂大笑:
(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二、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
2、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
(二)、研讨赏析
1、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
2、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三)、品味语句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里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的是什么?
2、作者的这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三、质疑交流
请把你在学习中的疑问提出,我们共同解决:
四、巩固、运用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揣摩人物的心理,写一段话。

五、课堂反思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

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

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

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

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

”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

”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

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

”父亲
深深叹着气。

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

“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

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

”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

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

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1.为何“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3.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4.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5. 父亲又为何要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二)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

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

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

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

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

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

“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

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

”“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

尤其是那个“嗨”字。

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

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

我小心地跟在后面。

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6.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7.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8.试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真正含义。

9.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