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汉唐铜镜赏析

合集下载

唐镜观大唐——宣城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唐镜观大唐——宣城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10Vol.163铜镜,亦称“铜鉴”“照子”。

正面光亮,清晰可鉴,可正衣冠,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铜镜背面多有花纹或铭文,折射出时代特征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以及艺术价值。

从最早有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到清末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铜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器物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产生影响最普遍的实用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铜镜数量丰富且成序列,现藏有战国至清代的铜镜475面,琳琅大观,美不胜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多元开放。

继两汉之后,铜镜制造业在唐代又达到另一高峰。

唐代铜镜的制作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使镜面更加光洁,映影更加清晰;造型上形制不一,除圆形外,出现菱花形、葵花形、方形、八角、亚形等镜形;装饰上多采用浮雕式,不施地纹,构图简洁美观,纹饰摆脱了两汉以来神秘怪诞的气氛,纹饰更贴近社会现实,多以鸾鸟、瑞兽、花卉及人物故事等内容为主。

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地带,自古就盛产铜和锡等矿产。

商周时期,皖南宣城一带铜矿采冶业兴起。

在汉代,宣城为丹阳郡的郡治所在地,丹阳郡是唯一设有铜官的郡国,所产铜名为“丹阳铜”,盛极一时,赞誉很高。

在唐代,宣城为上州大郡,是江南五大中心城市(润、越、宣、苏、杭)之一,人丁兴旺,经济发达,凭借丰富的矿藏资源、“驰禁”的冶金政策和规范的冶金制度、优越的水运资源,宣城一带铜矿采冶依然繁荣。

宣城市博物馆也因此得天独厚,收藏唐代铜镜40面。

这些铜镜形态多样、纹饰丰富、制作精良,照映出欣欣向荣的大唐社会风貌。

1 人物故事镜1.1 唐月宫纹镜1986年宣州西南郊出土,直径14.6厘米,缘厚0.5厘米,重581克。

八瓣菱花形,镜背纹饰以一周凸弦纹分为内外区,内区中为一棵大桂树,树干虬曲,中部盘曲成镜钮,上部为桂树枝叶,排列稀疏有致,树左侧为一玉兔直立,耳竖起,前肢握杵捣臼,下有一跳跃的蟾蜍。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梁晗清摘要:唐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高峰阶段,现以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为例,撷选其中几面典型铜镜,与大家共同欣赏。

文章通过对铜镜的类型、纹饰等方面的解读,诠释唐代铜镜的特点,以飨读者。

关键词:铜镜;唐代1唐双兽双鸾绕花枝铜镜(图1)此镜1984年入藏于扶沟县博物馆,2011年拨交至周口市博物馆;直径13.5厘米,厚0.9厘米,重671克;呈八瓣菱花形,伏兽纽,内切圆形,整枚镜形似盛开的花瓣。

镜纽外有两兽、两鸾,它们相间绕纽环列,瑞兽仰首翘尾,呈撒腿奔驰状,双鸾回首翘尾,双脚踏在花枝上。

鸾兽间有四株花枝纹,边缘八瓣处为鸟纹及蜂花纹。

此镜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展示出来,正面修饰,手法真实,笔法疏浚流畅,饱满而富有生气2唐瑞兽花鸟纹铜镜(图2)此镜原藏于周口市文物管理所,直径18厘米,厚0.7厘米,重834克;呈八瓣菱花形,圆纽,内切圆形,镜纽外有两鸟两兽,鸟儿呈展翅飞翔状,禽则静立不语;鸟禽之间隔有折枝花,外圈莲花瓣内有花蝶纹饰。

此镜图案清晰,纹饰内容丰富、清新、活泼,生机盎然,充分体现着唐代风雅的文化情怀。

此镜体态厚重,镜面光滑,是一件很有厚重感的上乘佳作。

3唐花鸟菱花镜(图3)此镜原藏于鹿邑县博物馆,直径12厘米,厚0.9厘米,重543克;呈八瓣菱花形,圆纽,内切圆形,整枚镜形似盛开的花瓣。

镜纽外有四禽鸟,两鹊做展翅飞翔状,拖着长长的尾巴,两雁双脚站立,羽翼未张。

四禽鸟之间隔有形状稍异的折枝花,边缘装饰流云图案。

铜质,银灰色。

此镜从形制、纹饰上都具备盛唐时期铜镜的特点。

保存完好,历千年依然光可鉴人,是一件难得佳作。

4唐凤鸟衔绶纹铜镜(图4)此镜原藏于鹿邑县博物馆,圆形,直径13.5厘米,厚0.3厘米,重294克。

纽两侧各一凤鸟,它们首尾相对,都是双翅张起,羽尾细长,羽翅劲挺,各衔一长绶带,绶带中间打成花结,两端有连珠。

其素窄缘凸,正面锈蚀。

5唐鸾鸟牡丹葵式镜(图5)此镜原藏于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口径21厘米,厚0.7厘米,重1480克;八出葵花形,柿蒂形纽,纽外有鸾鸟牡丹及花卉绕列,鸾鸟脚踏牡丹花瓣,拖着长尾,呈展翅欲飞状。

馆藏汉唐铜镜赏析

馆藏汉唐铜镜赏析

馆藏汉唐铜镜赏析作者:张孜江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6期内容摘要:青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朵奇葩,它萌芽于夏商,兴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

镜背的图案纹饰,内容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包罗万象。

汉唐铜镜,其在型制、工艺、纹饰上都达到了青铜镜发展的又一高峰。

铜镜是中国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妆奁用具及工艺品,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它萌芽于夏商,兴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

《释名》曰:“镜,景也,有光景也。

”历代对镜子的称谓亦有不同,《广雅》里认为“鉴谓之镜”,说明“镜”与“鉴”同义。

《说文》曰:“鉴,水盆也。

”可知鉴是盛水的盆,古人照镜之用。

铜鉴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之后称铜镜,宋时叫照子。

古铜镜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神韵和无穷的魅力,主要表现在装饰铜镜背面的纹饰图案。

这些图案纹饰,内容非常丰富,种类繁多,从历史人物、典故,到神话传说,从几何图形到动植物及神化异化了的珍禽异兽,从自然景观到世间的万事万物,均包罗万象,囊括其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纹饰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铜镜的主题纹饰、艺术风格、制作工艺都有着自己所在时代的鲜明特点和个性风格。

春秋战国以前,铜镜装饰以素面为主,间或有几何图案和简单的动物图形纹;这些纹饰线条简单,制作手法和纹饰风格均显得古朴,与同时期的青铜礼器装饰纹饰很不一致,全无青铜礼器上常见的饕餮纹、夔纹等纹饰。

这一时期铜镜的数量不多,但各具特点,无规范化定型纹饰,很难找到同一范式的铜镜,表明了中国铜镜此时尚处于早期阶段。

中国铜镜重大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应是春秋战国。

青铜礼器逐渐显露衰败的趋势,而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铜镜却迅速发展,一扫前一阶段幼稚朴拙的风格,铸制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

纹饰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几何纹、植物纹,如山字纹、菱形纹、云雷纹、綯纹、叶纹、花瓣、花朵等;还有动物纹、人物图像,如饕餮、蟠螭、凤鸟、兽纹、羽状纹、狩猎纹等。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

在对周口市博物馆和唐代铜镜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分别介绍了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纹饰特点,以及对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了特点分析和收藏品展示。

在重点讨论了周口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和唐代铜镜在中国文物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唐代铜镜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及周口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周口市博物馆,唐代铜镜,制作工艺,纹饰特点,收藏品,文物保护工作,中国文物史意义1. 引言1.1 周口市博物馆介绍周口市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气势恢宏,展厅布局合理,展品种类丰富多样,是一个集中展示周口地区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其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唐代铜镜、宋代瓷器、明清绘画等。

周口市博物馆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展览、讲座、培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周口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周口市博物馆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博物馆,为周口市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2 唐代铜镜概述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唐代铜镜广泛流传于唐代各地,其中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繁复,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是研究唐代铜镜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通过对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观念。

周口市博物馆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加以保护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唐代的历史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1. 材料准备:制作铜镜所需的材料主要是铜和锡,铜质地坚硬,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适合制作镜面,而锡则是铜镜的主要合金元素。

萍乡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探析

萍乡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探析

第36卷第4期萍乡学院学报2019年8月V ol.36 NO.4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Aug.2019萍乡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探析罗 娜,刘遇春(萍乡博物馆,江西萍乡 337000)摘 要:铜镜,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也是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文化载体。

铜镜镜背的纹饰与铭文,浓缩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见证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文章通过对萍乡博物馆馆藏汉、唐、宋代部分精品铜镜的纹饰、铭文等特点进行分析,反映出汉、唐、宋代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汉唐宋铜镜;纹饰;铭文;文化内涵;时代特征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9)04-0046-06铜镜,古人称之为“鉴”或“照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容、梳妆用具[1~4]。

铜镜由镜面、镜背组成。

镜面光亮,用于照容,镜背多装饰文字、纹样,极少光素。

铜镜从材质上可分为青铜、红铜、黄铜质地;从使用便捷性来分,有镜背带穿孔钮和镜沿有柄两种;从形制上可分为圆形、方形等。

镜背装饰多为浅浮雕,内容涉及吉祥文字、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商品广告等,种类繁多,制作精良,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每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社会风貌。

萍乡博物馆自建馆以来,通过社会征集、拣选以及考古发掘,藏有汉代至清代铜镜160件,计有汉镜6件,唐镜17件,宋镜53件。

本文拟就馆藏汉、唐、宋代部分铜镜的特点,对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作一点探讨。

一、汉唐宋铜镜发展概况纵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自四千年前出现铜镜后,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流行(春秋战国)、鼎盛(汉代)、中衰(三国、魏、晋、南北朝)、繁荣(隋唐)、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等几个阶段[2]。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工艺、艺术风格和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汉唐古铜镜之美

汉唐古铜镜之美

汉唐古铜镜之美中国青铜器是举世公认的顶级艺术品,而古铜镜制作又将青铜铸造工艺推向了巅峰。

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风格迥异的形象,战国镜的张力和层次感、汉镜的神秘和隽秀、隋唐镜的精致和浮华,这些古铜镜的经典代表将艺术之美生动地呈现在了方寸之间。

汉代铜镜:工艺与文化相结合汉代四兽纹铜镜中国古铜镜的发展源远流长,每一面铜镜仿佛都折射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内涵。

铜镜起源于齐家文化,在铸造工艺技术发展成熟的西周和春秋时期,铜镜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迅速提升。

战国时期,日臻纯熟的青铜器工艺催生了纹饰繁复的铜镜,其中以战国楚式镜最为风光时尚,四兽纹、山字纹等神秘纹饰成为这一时期铜镜的显著特点。

战国算得上古铜镜制作的第一个巅峰期。

”汉代画像铜镜在业内,汉镜收藏的数量和质量往往能体现出一个铜镜藏家的收藏水平。

汉代铜镜图案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图案题材上出现了神兽镜和画像镜,前者多是神仙与灵兽,后者多是名人和历史故事,比如伍子胥、范蠡等人物的画像。

值得一提的是,铜镜较普遍地出现铭文也是从汉代开始。

这些铭文书体丰富、文字繁杂,而且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程,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汉代的铭文镜和规矩镜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汉代铭文镜的内容和风格与汉代人的思想有直接关系,或者说,镜铭反映出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另外,汉镜的镜背上那些带有故事情节、人物景致的图案内容,堪称工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隋唐铜镜:文化融合的典范唐代葵花形铜镜唐代政治上的强大和经济上的繁荣使铜镜艺术进入了鼎盛期。

唐代的铜镜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镜体厚重,在器型上也突破圆形的束缚,出现了葵花形、菱花形等类型。

在主题纹饰和表现技法上,唐代铜镜更注重写实和人物故事,纹饰多以鸳鸯、蟠龙、海兽葡萄、人物故事及花卉等为主,彰显了唐人的优雅、奢华与浪漫。

唐代铜镜除了制作设计水平高之外,在合金配比方面也很科学:铜占三分之二,锡与铅共占三分之一,这种配比使得唐代铜镜表面更加均匀光滑,不易变形,纹饰也更清晰自然。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9期唐代社會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手工业十分发达,铜镜铸造业也在此时达到了巅峰,铸造工艺和装饰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种类繁多、纹饰华丽、铸造精湛的唐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面面构思巧妙的唐镜,方寸之间,散发着自信、张扬、包容、开放的大唐盛世气息。

现撷选山东博物馆藏的几面唐代铜镜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四神镜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唐代四神镜主要流行于武德贞观年间。

四神镜(图1)直径12.4厘米。

圆形,圆纽,纽座为八瓣莲花。

座外为一圈连珠纹,围绕镜纽上下左右分别为玄武、朱雀、白虎、青龙。

其间饰折枝花纹。

素缘。

二、瑞兽铭带镜瑞兽铭带镜多流行于隋至唐初。

唐代铭文镜的铭文多为四言、五言诗,较之汉代镜铭文学性更强,内容也比汉代镜铭更贴近社会现实和感情生活。

瑞兽铭带镜(图2)直径10.52厘米。

镜作圆形,圆纽,内区围绕纽座是4只首尾相接的瑞兽,似狐似狼,或低头疾驰,或昂头奔腾,甚或回首顾盼,生动灵秀。

外区铭文带为“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

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

”边缘为锯齿纹①。

三、瑞兽葡萄镜在唐代铜镜中,瑞兽葡萄镜是出土数量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镜型,它也被称为“海兽葡萄镜”“海马葡萄镜”。

瑞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形制主要为圆形,也有菱花形、方形,纹饰图案是由瑞兽镜增加劲枝柔蔓和飞禽葡萄花叶而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瑞兽葡萄镜(图3)直径10.21厘米。

圆形,伏兽纽,一周凸棱纹带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葡萄枝蔓柔长,枝叶舒展,果实饱满,4只姿态各异的瑞兽游戏其间。

外区几只雀鸟或静卧或嬉戏于葡萄枝蔓果实之间。

边缘饰三叠云纹。

瑞兽葡萄鸾鸟镜(图4)直径11.7厘米。

圆形,圆纽,镜背由凸弦纹分为二区,内区盘曲缠绕的葡萄枝蔓间配置着4只瑞兽,或疾驰狂奔,或飞跨鱼跃,或引颈长鸣,或回首顾盼,形态各异,生机盎然。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唐八卦朱雀纹铜镜考释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唐八卦朱雀纹铜镜考释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唐八卦朱雀纹铜镜考释
驻马店市博物馆所藏的唐代八卦朱雀纹铜镜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
价值和研究价值。

该镜镜面印有八卦纹样和朱雀图案,少见且独特,是体现唐代八卦文化
和艺术水平的重要实物。

下面,将对该镜进行考释。

首先,八卦纹样是指八种符号化的图案,代表了中国哲学中的八个基本概念,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此八卦纹样是表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思想,尤其
是在唐代八卦文化中更是得到推崇。

八卦纹样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应用,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其次,朱雀是古代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兽,又称“赤鸟”,是四凶之一,代表着南方
的火焰和热情。

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朱雀常被用作重要的祭品,被尊为中国四大神兽之一。

在此铜镜上,朱雀呈现出雄浑壮丽的姿态,栩栩如生,给人以高贵、神秘、威严的感觉。

综合分析,该唐代八卦朱雀纹铜镜是一件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其八卦纹样和朱雀图
案的设计表现出唐代文化中八卦文化和神话传说的深刻内涵。

这件文物的出现,不仅对研
究唐代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更具有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