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介绍 隋炀帝的大运河有何历史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全长约1800公里,连接着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
它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六个省,穿越了数百个城镇和村庄,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一、历史背景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有一种竞争关系叫做“争河”,各国都想建造自己的水利工程使得交通更加便捷,经济更加繁荣。
在秦汉时期,由于天然条件的限制,这些水利工程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到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建设才真正展开。
隋炀帝统治时期,大运河的修建工程正式开始,全线经过了六年的修建,最终于隋朝大业十年(611年)贯通。
而在唐代,大运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唐玄宗时期大规模拓建大运河,并使之沟通黄河和长江的水系,使得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二、经济价值大运河的建设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唐时期,大运河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通行的货物有粮食、衣料、玉器、器皿等等,各种物品在大运河上互相交流,从而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此外,在唐代,大运河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作用,掌握了大运河的制高点就相当于掌握了贯穿南北的通道,因此,唐代沿线还特地修筑了众多的关隘。
明清时期,大运河的交通已经相对便捷,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也逐渐修复,那时大运河的贸易活动主要有四条渠道:京杭运河、扬州运河、荆江运河和宣化运河。
因此,就算在这个传统快餐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时代,大运河的经济价值仍然十分明显。
三、文化价值大运河不仅是物质交流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由于大运河主要沿途是实行水路交通,可以更方便地运输异地优质物品。
因此,各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饮食、服装以及文化等都能够顺利地沟通联络。
大运河穿越了众多的古城镇,每个城镇都沉淀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如京杭大运河上的扬州市,是中国文化名城和中华文化名城的代表之一。
扬州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名人古迹、古道石桥等遗产在此处可观。
大运河隋唐水利工程

大运河隋唐水利工程隋唐时期,大运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是隋炀帝于隋朝时期开始修建,唐朝时期完工的一条连接北方与南方的大型人工水道。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南北交通瓶颈问题,促进河南、河北和江苏、浙江两大经济区域之间的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介绍大运河隋唐水利工程的背景、规模以及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隋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水草丰富,农业和手工业发达,而江南地区气候温暖,物产丰富,两地之间的商品交流十分活跃。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南方丰富的农产品往往无法及时送达中原地区,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发展受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炀帝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京畿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大运河。
二、规模与设计大运河总长度约1800多公里,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六个省市。
其主要河段包括京杭大运河和泗河段。
这些河段根据地形特点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水位控制、泵水系统和航道等建设。
隋唐时期,运河利用大量人工劳动力修建,包括挖掘和开辟河道,修筑水闸和堤坝,以及建设桥梁和官员駅驿。
三、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大运河的修建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物资流通,缩短了地理距离,使得商品的运输更加方便高效。
这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文化和技术的传播。
其次,大运河成为了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唐朝建都长安,大运河为唐都提供了便利的水运通道,使得唐王朝能够更加轻松地与各地进行交往和管理。
最后,大运河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大运河隋唐水利工程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它的建设在大运河沿线地区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运河也成为了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隋朝大运河建设的开创性意义

隋朝大运河建设的开创性意义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运河之一。
它的建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探讨隋朝大运河建设的开创性意义。
一、经济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北方丰富的农产品能够便捷地运往南方,满足了南方地区对粮食的需求,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
其次,大运河的建设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沿河的城市逐渐兴起,商业繁荣,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保障。
此外,大运河还为水运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推动了航运业的繁荣,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交通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建设对中国的交通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在大运河建设之前,中国的交通主要依靠陆路,而陆路交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效率低下。
大运河的开通打破了地理的限制,连接了北方和南方的水路交通,大大提高了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
人们可以通过大运河快速、安全地进行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加速了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
三、文化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建设对中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运河连接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中心,使得各地的文化得以互相交流和融合。
沿河的城市成为了文化的交汇点,各种艺术、文学、科学等知识在这里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同时,大运河也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各地的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大运河迅速传播到其他地区,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
总结起来,隋朝大运河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它革命性地推动了中国交通的发展,打破了地理的限制,加速了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它也为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契机,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
隋朝大运河的建设不仅是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隋文帝有开过大运河吗?他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隋文帝有开过大运河吗?他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对后世有什么
影响?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开凿的,但是提出这个构想的人却不是隋炀帝,而是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
在隋文帝的在位期间,他就下令打通了一
安。
时候水路就是杨坚要考虑的唯一出路了。
可是自潼关至长安的渭水,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极为难走的水路,甚至有话流传渭水多少,流有深浅。
可见这渭水的确是古代人民难以跨越的一道大障碍。
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文帝没有办法,只能先派宇文恺在渭水之南挖道开渠,引渭水自大兴都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这条渠道就是有名的广通渠。
广通渠建成后,从潼关西上的槽船运粮食入京就不用再涉险走渭水了,但是潼关之东的三门峡仍是槽船们的噩梦,文帝一直都想把这三门峡的问题给解决掉,
但是始终都没有办法。
后来在开皇七年,隋文帝为了消灭陈国,采取了特殊的作战战略,派人在原古邗沟的基础上挖大运河的江淮段,用于运输士兵和军粮,打败陈国,完成统一。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颁布了一条迁都的命令,新的都城建在了洛阳。
在隋文帝晚期,隋朝的人口就已经猛增到了900万户之多,人口的激增带来的就是各种问题,其中一项就是曾经困扰过隋文帝的粮食问题,前都城交通不便,潼关三
渠的成功建成,标志着这条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就完工了。
这条运河后来对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隋朝和唐朝大运河与盛世文化

隋朝和唐朝大运河与盛世文化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而繁荣的时期,而大运河则成为了这两个朝代之间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运营对于盛世文化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贸易繁荣,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艺术繁荣。
1. 大运河的意义与建设大运河,是中国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它横贯了中国的东部地区,将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连接起来。
隋朝的皇帝杨坚下令开凿了大运河,而唐朝继承并完善了这一工程,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畅通了水上运输,方便了物资和人员的流通。
2. 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大运河的通行使得贸易得以迅速发展,不仅加速了产品的流通,也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大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且有序的贸易体系,从北方到南方,从内地到海外的商品都通过大运河进行运输和交易。
大量的商贾、工匠和行商们沿着大运河的两岸聚集,形成了许多繁荣的市镇和商业中心。
3. 文化交流与艺术繁荣大运河连接了中国的南北,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大运河两岸的城市逐渐成为文化的中心。
这一时期,随着文化的繁荣,文人墨客、学者和艺术家纷纷聚集于运河沿线的城市,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大运河沿线成为了文人雅士的活动地,水乡的景色和运河的壮丽景色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4. 城市与建筑的繁荣大运河的发展也推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和建筑的兴盛。
随着商业的繁荣,沿运河地区的城市逐渐兴起了繁华的市镇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庙宇等建筑。
许多城市以运河为中心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扬州、杭州和北京等城市。
这些城市的壮丽建筑和繁华街市成为了当时盛世文化的重要象征。
5. 物资与工艺的传播大运河作为一个贸易航道,不仅促进了货物的流通,也推动了物质文化的传播。
隋唐时期,运河两岸的城市积聚了大量的产品和原材料,各地的特色工艺品和珍宝也通过大运河传到了其他地方。
隋唐大运河名词解释

隋唐大运河名词解释大运河( The Great Canal,公元605年至通济渠段即永济渠以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的开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中国隋朝时期,由隋炀帝在位时主持开凿,是一条连接黄河和淮河的水上通道,也是中国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2、隋唐大运河: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隋炀帝为征讨高丽,征调全国民夫,开始营建东都洛阳,随后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也开始修建由洛阳通往东都的大运河。
此次大运河的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全长两千多公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它的修建完善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4、京杭大运河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一段,从江苏省扬州市到浙江省杭州市,北连长江,南接钱塘江。
全长约1794公里。
这是中国古代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苏北贯通南北的生命线。
5、杭州湾跨海大桥:跨海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
自宁波慈溪至嘉兴海盐,经过杭州湾海域。
设计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总投资达107亿元人民币。
工程计划于2008年建成通车。
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飞跃性的发展, 2010年8月1日沪杭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由于沪杭高铁是在平原上架设高铁,其优越性非常明显。
高铁技术可使火车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通过200米的距离,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我们中国不仅实现了领先于欧美各国的高速铁路网,还率先成为了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中国制造”在高铁上同样一枝独秀。
隋唐大运河修建的观点

隋唐大运河修建的观点
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首先,它是在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这些地方性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是无法完成的。
其次,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物资运输和农业灌溉的发展。
然而,隋炀帝耗费巨资修建隋唐大运河一直被认为是隋朝的亡国之因。
大运河修成之后隋炀帝又造出举世罕见、奢华异常的“龙舟水殿”供自己在运河上游玩享乐。
这一行为使得大运河的开凿似乎只为满足隋炀帝一己之私,以至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隋唐大运河到底对古代中国意味着什么。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唐、后周、北宋等王朝经常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才使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
如果没有这些王朝的努力,隋唐大运河很快就会湮塞的无法使用。
此外,大运河修建成功以后,粮草运输也方便了许多,为此隋炀帝决定征讨高丽。
总的来说,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隋朝的亡国之因,也不能忽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隋朝大运河交通与经济的动脉

更为重要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运河出现之前, 中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在黄河流域,但是随着运河的开通,南方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这种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隋朝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 , 更是历史的见证
今天,虽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已经取代了运河的地位,但是 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此外,隋朝大运河还连接了多个水 系,如黄河、淮河、长江等,形成 了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络。这不 仅方便了各地的商贸往来,还促进 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2
除了在交通方面的作用,隋朝大运河更是中国经济的"生命线"。在运河开通之前,中 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在黄河流域。但是随着运河的开通,南方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南 方的粮食、丝绸、茶叶等物资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方,使得南方的经济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
隋朝大运河:交 通与经济的动
脉
1 2 3
4
01
隋朝大运河,又被称为"隋唐大运河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这条人工河,起始于隋炀帝大业元
02
年(605年),历时六年完成,是世界
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
03
的交通发展,更对中国的经济格局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交 通状况。在运河出现之前,中国的交通主 要依靠陆路,但是陆路运输不仅速度慢, 而且成本高。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 北之间的水上交通变得极为便利。从此, 南方的丝绸、茶叶、稻米等物资可以方便 地通过运河运送到北方,北方的煤炭、铁 器等物资也可以迅速地运往南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大运河介绍隋炀帝的大运河有何历史意义隋炀帝是个了不起的帝王仅拿大运河来说,完全可以为隋炀帝翻案。
过去,史书上,还有大量约定俗成的固定看法,都把隋炀帝界定为一个很坏的统治者,说他劳民伤财,穷兵黩武,挥霍无度,很快把国家掏空了,隋代遂成了十分短命的朝代,昙花一现。
罪魁认定就是这位隋炀帝。
但是,有了大运河,情况完全变了样。
隋炀帝称帝在公元605年,自其父隋文帝杨坚手中继位,至617年,在位12年。
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举全国之力挖凿大运河,这是他的雄才大略,为国家为民族为历史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业,立下了不朽的伟绩。
现在看来,隋炀帝的大运河,起码在历史上有以下六大功劳:第一,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
在古代,陆路长途迁移,只能靠骑马、坐牛车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和缓慢。
但是人类早就有认识,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载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
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划,或扬帆,或做水闸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种人类行为的飞跃。
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草料,可运煤炭,可运石材,花样多了,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以致可以组织起有效的大规模的国家行为。
不过,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则不行。
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岂不是一盘大活棋?有了大运河,他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地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牢牢地属于自己。
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帝王这么做过。
这是空前的。
第二,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
先有河,后有城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纯属拔地而起,这不得了。
大城,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运输的,有搞搬运的,有收税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仓储的,有搞货物集散的,有做买卖的,有旅店,有饭店,有美人街,有唱戏娱乐的,还有学校一类的机构,总之,越聚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大运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扬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阳、开封)、北京(含天津)这样三大世界都市。
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西安是中点,北京是终点。
大运河把这三点造就成了规模宏大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经济大城市,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影响既深且远。
第四,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第五,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
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和中亚的文化和中国内陆的文化链接了起来,辐射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
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
第六,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
隋朝虽短,可是换来了唐朝的长治和极盛。
隋代大运河基础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调整,立刻结出好果,无意中为辩证法的胜利增添了辉煌的一例。
看来,隋炀帝的案是翻得有理,势在必翻了,有大运河为他作证。
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一半干涸,一半有水,那么,隋唐大运河则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此话怎讲?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修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此为下半部;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之”字。
隋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
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
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隋唐大运河衰败于七百年前,那么,它的遗迹今日如何呢?这是个大问题,值得认真调查研究。
实地考察下来,令人大吃一惊:它还在!并不像人们原来想象的那样完全找不到踪迹。
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河段并入了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一头一尾,如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和山东临清以北的永济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见摸得着。
而且古邗沟和江南运河至今都呈现水量充足、运输繁忙的景象。
有的河段则被废弃,主要是黄河以北的永济渠的上中段。
这次考察的收获之一,是得知废弃的时间下限居然是很近代的事,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吧。
这段河现在叫卫河,河道居然整体都在地表上,很易找着。
可悲的是这段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隋唐大运河的上半段,在被废弃之后并没有得到保护,反而成了污水道脏水沟,遭到严重污染,许多地方成了“龙须沟”,惨不忍睹。
主要污染源是河南焦作、新乡一带的工业废水和河北省段沿岸的工业和生活垃圾。
据当地老船工和渔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水量充足时,卫河一直都有货船通行,由河南鹤壁以北直抵天津,运石运货还通畅无阻。
曾几何时,由于公路铁路的兴起,加上水量不足,隋唐大运河北段竟迅速败落,其惨状真是令人痛惜和难以想象。
第三种情况是被埋入了地下。
原因是黄河在历史上有若干次大的水患和河道迁移,大运河故道被黄沙淤泥埋在地下。
这部分的长度也很长,大体在隋唐大运河下半段,即在河南和安徽境内。
这部分在极个别的地段,如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长沟镇,就有一段依然有水的运河故道,长达25公里。
除此之外,在绝大部分下半段中,在地表上隋唐大运河故道已荡然无存,什么都找不到了,只能靠考古挖掘来证明它的存在。
好在,隋唐大运河是个客观存在,地下黄土之中实实在在有这么一条又长又宽的大运河遗道,只待去挖掘,去发现。
实践证明,这种发现并不难,而且,稍有动作,就有令人惊喜的巨大收获。
人们看着那些挖出来的码头、沉船、仓窖、瓷器会大声惊叫:呀!这是一条曾经多么繁荣的大运河啊!古仓、古佛、古城、古码头、古桥、古瓷器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种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古桥、古码头、古仓窖和古瓷器。
前者中的古城墙,如河南鹤壁市的黎明镇,古佛如鹤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这些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为所在地势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
其余遗迹则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考古的成果。
其中最令人惊奇的首推古粮仓的发现。
古粮仓在洛阳、西安、商丘一带已经发现了七八处。
上世纪70年代,在洛阳市东北市区一个铁路单位的院子里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径12米,深10米,是在黄土地下挖凿而成的深坑,里面可以储存粮食。
出土时,这口古仓中真发现了大量粮食,已经半炭化,一层一层的。
这口古仓的位置经考古证实是挨着一个漕运码头的,在一条宽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
可见古粮仓是因运河而建的。
现已探明,这样的粮仓一发现就是一群。
在地图上看,排列有序,呈极规矩的围棋棋盘状,明显是人工设计好的。
此处仓址整整齐齐排列着四百多坑!一口仓坑可储粮250吨,总储存量可达十万吨以上。
更可喜的是,仓中还发现了石碑,相当于当时的文书档案,记载详细之极,如粮食来自何方,上面说此仓粮食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江苏。
准备干什么用也有记载,除了供民、官、军用之外,还是赈灾的储备粮。
石碑上对粮仓的管理人员的分工有记载,谁过秤,谁记录,谁封仓,谁监管,谁值日,谁是总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达十余项,上了石头!实在惊人。
可见这是一座正规的官仓。
这个仓叫含嘉仓。
和它相当的,已发现的还有洛口仓、河阳仓、回洛仓、太仓、黎阳仓、山阳仓,等等。
大运河的功效,首先在漕运上,不言自明。
多么重要啊,大运河是地地道道的国家生命线。
历史文献上记载的赫赫有名的洛阳天津桥、开封州桥近年来都被发现了,它们都是运河上的大桥,都在市中心,工程宏伟,设计精美,为运河当年船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提供了铁证。
专家对开封的州桥就其一孔桥洞做了实测之后,又埋回土中。
显然,这是一个地下大遗址博物馆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还有码头遗址的重大发现,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做过一次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处石质的码头遗址,挖出了一段运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还有几十吨瓷器的残件,其中罕见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确定为唐宋全国各大瓷器窑口的遗物。
大运河经过这次考古挖掘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谓:瓷器之路。
此次考古挖掘被确定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精品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陈列在一个专门的分馆里。
类似的考古挖掘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过两次,看样子,运河遗址的考古已经渐渐进入了沿河城市文物部门的视野,开场锣鼓已经敲响,好戏还在后头。
还有更古老的隋炀帝的大运河并不是最古老的,在此之前,在同一地点,局部的运河已经存在了,它们是隋唐大运河的前身。
实际上,隋炀帝的大运河是在前人局部运河的基础上,又利用了黄河、淮河的某些自然河道,开凿串连而成,既是继承,又是发展,当然,是有重大突破和质的变化的。
这也说明,隋炀帝的大运河能在六年内以极快的速度修通是有物质基础的。
前人修的运河里,以鸿沟、白沟最为有名。
鸿沟是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是中国中原运河的鼻祖,大概始自东周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年,仅比南方的古邗沟晚120年。
鸿沟起点位置在今日洛阳和郑州之间,在巩义市和荥阳市北部,引黄河水南下,经尉氏、太康、淮阳汇入淮河,其下游东出的一支,即是后代著名的汴河。
鸿沟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楚汉相争就发生在这里,并以此为界划分楚、汉。
当时汉霸二王城就在今日荥阳东北广武山上,今有遗址。
白沟是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军事目的开挖的古运河,始于公元204年,距今1800多年。
其前身是战国时黄河北岸的运河,先筑古阳堤,将太行山各路的水截住,不入黄河,汇于嘉义境内,沿堤东流,经卫辉市流至浚县的新镇,和山西来的淇水汇合,流入黄河。
淇水是山水,很清,又称清水。
曹操向北征伐驻今河北临漳一带的袁尚,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黄河,兴建白沟水渠,流向东北,以通粮道。
后来白沟构成隋炀帝北征高丽修凿的永济渠的前身,永济渠宋时称御河,明以后至今称卫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