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PPT文本
福州三坊七巷(精华版).ppt

衣锦坊
• 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坊 中16号的水榭戏台最具 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 层平台,四柱单开间, 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 井,正面为阁楼。于此 观看戏剧演出,水清、 音清,风清,具有声学 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 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 上戏台。
衣 锦 坊 的 变 化
郎官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 故名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 内。
• 杨桥路位于福州市,在福州 该地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 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 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 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 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 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 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冰心小时候曾在该地住过, 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 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黄巷
• 三坊七巷之一。黄巷在塔巷 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 坊东西相联。福州黄巷创始 人由光州固始黄巷八姓入闽 始祖之一晋安郡守相当于今 福州市长黄元方所建,其裔 世居十二代至福州黄巷举家 外迁莆田黄巷始祖唐代进士 桂州刺史光禄大夫开国公黄 岸和其长子唐进士闽县令黄 谣,次子唐明经冈州令黄典、 季子唐候官令黄乐,部分黄 元方之裔留守祖居福州黄巷。 至黄岸六世孙唐天顺进士史 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黄 璞晚年复归隐福州黄巷祖居 黄楼。
安民巷
• 安民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 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 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 〖福州地方志〗记述: “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 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 民,故名”。历史上巷内 人家多为社会地位较高人 士。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 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安民巷53号是新四军驻福 州办事处旧址,是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
吉庇巷
• 吉庇巷这是一条名字最为玄乎的巷。 语音拗口且不说,巷名由来便有多种 版本。据说在未有巷名之前,这里叫 “魁辅里”。“魁辅”二字是文气扑 面的好词,相当于今日“精英摇篮” 之意。如沿用这个词,把里改成巷也 就罢了,却不知何时何故,变出个 “急避巷”来,后面还附会一个因果 报应的生动故事以为佐证。说是魁辅 里曾住着个长乐移居过来的穷儒,与 科甲结缘之前如何地贫寒,年关向巷 口屠夫的老婆赊了一块肉祭灶,势利 的屠夫发现后竟追上门来,将锅里半 熟的肉捞了回去,还丢下一堆污辱人 格的话。接下来的情节肯定是发愤攻 读,得中状元,作了“不击不成器” 的注脚,传为美谈。编故事的人却尚 嫌不过瘾,续了个貂说衣锦还乡的主 儿得势不饶人,竟差人将巷口的屠夫 抓来,乱杖击毙于天井下。这事可把 全巷的人吓得不轻,一见到某君大轿 的影子便避之惟恐不及,就这样生出 个“急避巷”的名字来。这种说法应 是穿凿附会,主角儿却确有其人,即 大名鼎鼎的状元郎郑性之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住所步行仅几百米)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鼓山(至于山站坐97路车到下院)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
鼓山最高峰海拔925米,山上胜迹众多,林壑幽美,引人入胜。
2002年5月,福建省鼓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
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坊巷概况概述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三坊七巷(五年级)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 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 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 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 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 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 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 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 石”。
三坊七巷
衣锦坊 文儒坊 光禄坊
杨桥巷
郎官巷
安民巷
黄巷
塔巷 宫巷 吉庇巷
衣锦坊在南后街西 侧,坊中16号的水榭戏台最具有特色。这是一 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 单间开,下建清水池塘, 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 清、风清、音清,具有 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 的水上戏台。
郎官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载: 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三坊七巷

Three lines and seven alley sThree lines and seven alleys is national 5A scenic spot and well preserved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t has 268 ancient houses. As a famous ancient block,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show the long history of Fuzhou city.三坊七巷是国家5A景区,是明清时期保存完好的建筑群。
它有268个古老的房子。
作为著名的古老街区,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历史悠久的重要标志。
The three lanes: Yijin lane(衣锦), Wenru lane(文儒) and Guanglu lane(官禄).The seven alleys: Yangqiao alley(杨桥),Langguan alley(郎官), Anmin alley(安民),Huangxiang alley(黄巷), Taxiang alley (塔巷),Gongxiang alley(宫巷) and Jibi(吉庇) alley. There are some former residences of the famous people in China. For example Lin Zexu (the national hero and famous politician in the Qing Dynasty.He is the first man who advocated chinese to learn advance technology from western countries).这里曾经住过一些中国的名人。
三坊七巷

永和鱼丸是福建一带的汉族风味名 菜,属于闽菜系。永和鱼丸店创建于1934年,是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 ”之一。光禄坊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
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 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 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 ,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 的。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
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 郎官
巷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
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 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 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 落在巷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达八一七北路闹市区 ,西通南后街. 塔巷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
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 口。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
(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
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
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 、瓶泉居士, 栎社散人 等。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 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 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 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 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 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三坊 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373三坊七巷

阮章魁
三坊七巷简介
• “三坊七巷”建筑院落基本上以多进院落沿纵深 (南北或北南)轴线布置。正座为传统中轴对称 的平面布局,花厅以跨院为主,由园林构筑(庭 院)、书房组成。严谨对称的主座建筑与灵活变 化的园林式花厅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多以穿斗式木构梁架为主要 承重构件,它为建筑的内部提供了通透、宽敞、 灵活的空间,在主要敞厅位置时有采用“减柱造 法”以获得较大空间。室内外空间中的各式雕饰 构件、线条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形式、造型和细部, 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 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 美人靠:亭、榭、 楼沿可坐可凭的栏 杆,外缘附加曲形 靠背。
栏杆
• 阁楼、水池 等常设有栏
杆,以木、
石等材质常 见。
室内陈设
• 室内陈设家具有:供 桌、几、椅、凳、书 桌、书柜、梳妆台、 床、踏板等。
民国建筑
• 民国建筑有木构、砖木、砖混等形式。木构 建筑类似传统古建筑或在其上进行吊顶隔层 等改造。
花厅部分
• 花厅是三坊七巷建筑中最具生气和艺术美 感的建筑空间,常筑有假山、亭台、池沼 等,是主人休闲、读书、会客的场所。
半边亭
• 因花厅庭院空间有限, 常筑半边亭以配合假山 池沼,营造园林氛围。
雪洞、假山
• 福州传统园林以多孔海 侵石为主体,以糯米石 灰三合土为粘结材料构 筑假山。
• 井圈:指盖在水 井上的石板或石 块。心内开凿井 口,井口石的盖 板称井盖子。
一起,使梁架不至松散。
•
斗栱:是古建筑屋檐下面的一种传力构件,由相互交叉层层重叠
的斗、拱、翘、昂、升等分件组成,统一简称为斗栱。按所处部位,
三坊七巷讲解词

三坊七巷讲解词1、[从林则徐纪念馆出发]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臵是澳门路,澳门路西侧叫营房里,这里是清朝时“城守营”的驻地,城守营就是当时福州城的守备部队;澳门路东侧是侯官县前,是清时侯官县衙的所在地。
2、[澳门路东侧街有两幢民国建筑]这两幢是民国时期的典型建筑,一座为“信康寿板行”,一座为“蒋源成石铺”。
“信康寿板行”是当时南街一带最大的寿板行(棺材店),它的店匾额是清溥仪皇帝的老师陈宝琛题写的。
“蒋源成石雕铺”的原主人叫蒋仁文,清末民国时期人,祖籍惠安县崇武镇,祖上于清道光年间在福州开了一间石雕铺,铺名为“蒋源成”。
1908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举办全国工艺比赛,蒋仁文所作镂花鼓椅和青石圆桌等作品,誉居全国青石雕刻之冠,轰动中国工艺界,从此,南雕之名大振。
后来他的作品有广州黄花岗烈士墓龙柱雕刻、南京中山陵建设石雕工程。
3、[澳门桥]澳门桥原名清远门桥,俗称鸭门桥,因“鸭门”在福州话念法上与“澳门”偕音,故而演变为今天的澳门桥。
它在原有桥的基础上,为交通便利,在桥面上铺上水泥。
澳门桥下就是三坊七巷的护城河——安泰河。
过这座桥就进入三坊七巷了。
4、[介绍三坊七巷由来] 三坊七巷成形于晋永嘉二年(308年),当时中原战乱,大量百姓南迁至此,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南迁造成当时晋安郡的人口激増,由于当时的福州子城才三百步宽,呈月牙状,较为狭小,内住的是官员和士兵,已容纳不下太多的人,于是许多中原南来的贵族、士人只能依托着子城南门虎节门外以南兴建自己的宅院。
到了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需要,大规模地修筑唐罗城,将城界扩展到了安泰河沿,这时古福州“三坊七巷”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宋代,“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成片聚居地。
经历明、清两代的经营,到了清中叶至晚清,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现存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大都形成于这个时期。
三坊七巷名字的出现是最早的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当时的名字是“七巷三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坊七巷保护工作背景
遗存概况
三坊七巷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挂牌文物保护单位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被评为“福州十大名片”之首
三坊七巷文物保护单位价值
1.多建于明清两代,是众多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大多保存完好,建筑格局较完整,是明清福州古民居的典型,具有较高的研
究价值。
3.其建筑特色等具有福州传统民居特殊的审美意境,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
值。
4.对于体现福州历史文化,传承古代文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历史街区破坏现象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相比较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人文因素是造成历史街区破坏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历史街区居民主体的多样性以及个体行为具有隐蔽性,管理部门难以做到充分监督和及时纠正,居民的使用侵蚀对历史街区的破坏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最主要的一种破坏形式,单纯依靠政府来保护往往会陷入被动局面,还必须广泛宣传,调动公众的热情,特别是得到历史街区内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公众参与古城保护具有重要性。
在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旧城改造风潮中,三坊七巷这样一片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名街,由于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而被房地厂商看重,并迅速达成协议,令三坊七巷遭到了严重危机。
2005年12月,经过多年谈判,福州市政府与闽长公司终止改造项目合同,收回“三坊七巷”土地使用权。
黄小晶省长做出专门批示,将三坊七巷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召开专题会议。
先后批准颁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保护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2006年上半年,省、市政府决定投资45亿元保护修复三坊七巷,
2008年9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成立正式机构—福州四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加挂“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委员会”牌子,全面统筹开展保护、管理和监督等各项工作,并批复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实体运营。
在古城保护的整个过程中,扬州市以规划编制为契机,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为古城保护出谋献策。
二.公众参与情况
1.三坊七巷居民概况
2004年福州市调查统计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共有4197户、总人口15674人,平均每公顷居住375人。
对于原先文化区的保护现状,大部分居民表示不满自三坊七巷修整开始,原住的居民就开始于专家一起,对全程起到监督和建议作用。
2.居民如何参与
1)问卷:
3)公众参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决策
为保证公众能够参与到古城保护规划的论证和决策工作中,福州市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制度、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城乡规划听证制度,并搭建网络交流与沟通平台。
多次组织召开由古城保护专家、政府、居民代表等参加的古城保护专题座谈会,对古城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此外,还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党员义工、青年志愿者等有效组织形式,广泛宣传古城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市民了解古城、关心古城、热爱古城,不断增强古城保护的自觉,并积极参与到古城的保护和建设中去。
4)公众参与保护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除了鼓励居民参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决策以外,福州市更加重视引导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居民主要承担院落和房屋内部的环境整治和设施改造的费用,同时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对室内的生活配套设施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
为保障各种监督渠道的畅通,福州市设立了举报电话,对土地、规划、建设、房管等各部门进行监督,并通过奖励方式,确保古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对于三坊七巷文化街区保护的建议
1)加强保护政策的宣传工作
不仅要体现在宣传力度,还要体现在宣传质量。
文化街区保护是一个世纪多个学科的领域,保护工作内涵丰富,宣传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通过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入街区,定期进行专题讲座,调动公众的热情,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2)差异化更新模式,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区分危房和旧房,区分公房和私房。
根据大部分居民的意愿和保护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修缮与更新,既要保证居住安全,又要体现历史文化风貌。
在三坊七巷中人口密度过大的现状,举要实施部分居民外迁,人口保有率应在60%左右,这要基本可以保证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活结构和方式不被破坏。
3)发展文化旅游业,提高当地居民的获利
自始至终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摆在首位。
从目前“三坊七巷”的旅游开展方式来看,主要侧重与名人故居等其他重点文物单位的参观,居民根本无法从中获利,会导致削弱他们对游客的容忍度。
要增强他们对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敏感度,为居民带来直接的实惠,推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增加新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