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共2篇)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终于读完了,今天读了四百多页。
读陀氏的作品,最痛苦的是对他的人物激情疯癫的理解,实在狂乱。
上半本昏昏欲睡,下半本到米卡的部分渐入佳境,非常好看。
竟然哭泣了。
这本书适合有阅历的人读,年轻没有沉重失败过的心灵太鄙浅,不足以读懂这样沉重悲悯的作品。
当人们失去一切信仰信念,只靠摇摇欲坠的道德本性来节制人性的.恶,人性就变得复杂可怕了,在当代,更是这种情况!这种深刻的探求人性的力度,在我看的作品里没有一本超过卡拉马佐夫兄弟。
唉,人,世界,竟然无言了!艺术手法方面更像刑侦影视剧,逻辑清楚,细密,纳博科夫说的已经很好:陀氏是优秀的戏剧家!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程度远远超过纳博科夫的论断,纳博科夫当然判断失误了!巴尔扎克作品的精致利己主义,当然还有一点良心,但未免有时被人性的恶的不可拯救而迷失,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看到了人性的圣洁和邪恶的二重奏,并且圣洁盖过了绝望。
无疑,这样的超越是沾满眼泪和血迹的。
人,充满了毁灭的欲望!“你是说惋惜上帝么?化学,弟弟,化学!那是没有办法的,教士大人,请你稍为靠边挪一挪,化学来了!拉基金不爱上帝,完全不爱!这是他们大家最要害的心病!但是他们隐瞒着不说,他们撒谎,他们装假。
我问:‘怎么样,你会把这种想法带进评论界去么?’他说,‘自然不会让我这么公开说的。
’说着笑了。
我问他:‘不过这样一来,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生,人将会变成什么样呢?那么说,现在不是什么都可以容许,什么都可以做了么?’他说:‘你还不知道么?’他又笑。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个鬼才,一部书上下两部一千六百余页,俄罗斯的精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一个案子中飘荡,他飘着,我抓不住。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卡拉马佐夫三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读者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中的三兄弟,分别是放荡不羁的弗约多尔、理想主义的伊凡和虔诚信仰的阿雷克谢。
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却在父亲的遗产和一段不解之谜的背后展开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三兄弟的描写,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善恶、理智与感性、信仰与怀疑等议题,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弗约多尔是一个放荡不羁、纵欲无度的人物,他代表了人性中的欲望和罪恶。
他的生活充满了荒诞和混乱,但他又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对于爱情和友情充满了热情。
伊凡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于真理和正义有着执着的追求,但却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感到无力和绝望。
阿雷克谢则是一个虔诚信仰上帝的人,他对于宗教和信仰有着深厚的理解和信念,但却在面对人性的丑恶时感到无法摆脱。
在小说中,三兄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作者通过对三兄弟的描写,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理智与感性、信仰与怀疑等方面,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每个人都有着善良和罪恶、理智和感性、信仰和怀疑等多重面向,我们需要在这些矛盾中找到平衡和解决之道。
小说中的三兄弟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理解他人的不同。
总的来说,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让我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引发了我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反思,让我更加珍惜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著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长篇小说,堪称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紧张跌宕,给人一种无法自拔的阅读体验。
全书的中心人物卡拉马佐夫兄弟,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作者通过展示兄弟们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内心的斗争,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的哲理。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心态,他们的对话和行为都透露出深刻的人性细节。
小说的主题是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
作者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命运,探究了人性中的善恶对立以及道德与罪恶的边界。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角色们在欲望与信仰之间的挣扎,以及对自由和责任的思考。
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和人类社会的矛盾,作者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深刻哲理和人性的复杂性。
我被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内心世界所吸引,他们的纠葛、矛盾和挣扎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作者通过充满张力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小说的世界,让我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此外,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令我难以忘怀。
作者以精准的笔触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动机。
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谈举止和心理变化都极具真实感。
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小说中的思想启迪令我受益匪浅。
作者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冲突,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
他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引发了我对生命、自由和责任的思考。
小说中对诸多哲学问题的探索,唤起了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索,让我深刻反省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度的作品。
作者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思想探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世界的深刻之处。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俄罗斯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矛盾,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宗教、爱情等主题,引人深思。
阅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我被小说所展示出的复杂世界触动了心灵,深感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传达的思想和情感的深度。
小说以卡拉马佐夫一家四兄弟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个性、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卡拉马佐夫父子四人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迥异,从而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卡拉马佐夫作为家族的掌门人,以自私和贪婪为代价追求物质财富,以至于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和幸福。
而他的儿子们则分别代表了理性、感性和信仰的不同面貌,他们在个性的碰撞和冲突中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了我对人类本性的深思。
其次,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令我深感震撼。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展示卡拉马佐夫家族内部的纷争和高度紧张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他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冲突和对话,暗示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宗教信仰的冲突,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欲望和追求。
小说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心理冲突,使我不禁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动机,对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小说中的宗教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深入和复杂的方式展示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和信仰的冲突,通过主角阿留申斯基的矛盾内心和对信仰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
小说反复提到了上帝和信仰的问题,通过各个角色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揭示了人的灵魂的困扰和对宗教救赎的渴望。
这对我个人而言,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信仰的思考,也激发了我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深刻展现人性、宗教和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要评论《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一部巨著,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而我此刻或许正带着些许无知者的无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所震撼,也被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剖析所折服。
这本书就像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宗教探讨的戏剧,卡拉马佐夫一家的每个成员都仿佛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世界的投影,他们在癫狂与清醒之间徘徊,时刻被欲望与信仰的冲突所折磨。
老卡拉马佐夫固然是一个丑角,但他身上却散发着思想家的气质,他笔下的人物随时都能展开一场关于哲学与宗教的深刻对话。
尽管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但这些情节更像是为了承载人物们纷繁复杂的思想和心理活动而搭建的舞台。
卡拉马佐夫家的长子是一个粗俗纵欲但天性纯良的军人,他的形象或许代表了人性中的欲望与冲动;而次子伊万则是知识分子和理性的代表,他坚信只有基督之爱,才能拯救世人堕落的灵魂。
然而,他也意识到,软弱的人们难以承受如此深刻的爱,自由只会让他们痛苦,因此,他认为对这个世上的可怜人来说,接管他们的自由,并进行暴力而体贴的统治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书中关于圣徒佐西马长老之死的描写,是对伊万思想的一个例证。
长老去世后尸体迅速腐臭,原本期待神迹显现的善男信女们开始怀疑他,甚至指责这个逝者的“行为”。
这一幕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面对信仰与现实的冲突时的脆弱和易变。
最小的弟弟阿辽沙所代表的“以爱来化解一切罪恶”的理念,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心中最高的理想。
然而,与欲望和理性相比,“爱”似乎显得柔弱无力,它总是在社会的角落里发出微弱的声音。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信仰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他在临死前喊出“骄傲的人们,驯顺吧”,这或许也是他对基督之爱的一种无奈叹息。
基督之爱就如同他早年信奉的空想社会主义一样,只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
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过程,是一次对人性、信仰和社会的深刻探索。
它让我思考人类的本质、道德的边界以及宗教的意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心灵的哲学著作。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
《卡拉马佐夫兄弟》讲述了19世纪中期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俄国社会。
沙皇专制残暴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给人们精神上带来了沉重负担。
描绘了生活在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怜、矛盾、困苦和走投无路,揭示了在这种病态社会里人性的.堕落与毁灭以及人的精神的分裂,展示了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制度笼罩下的俄国社会的黑暗污浊。
创作主题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被欺凌与被侮辱者,竭力展示隐藏在贫民窟阴暗角落里,“人物”的不幸与悲苦;二是自我分裂的人,揭示多重人格;三是人性的复归。
作者通过刻画苦难、爱恨、生死、宗教、人性,意在发掘一种隐藏在光明之下的悲苦与不幸。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事实上,你发出的每一条动态都是信息/数据,汇聚组合成为当代特色的意识形态。
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是热衷于拣选、修饰并展现与自己实际生活不符的.精致,就无异于让那残酷而势利的叙事又加重几分,而那种叙事也终将化为附加在你头上的焦虑感。
早在一百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喜“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说法,并在《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中表达了不屑,他认为对人应该充满希望,要明确环境影响和个人道德义务之间的界限。
并且在更早些,借《地下室手记》(1864)中人物之口说,如果为这幢大厦添砖加瓦的话,那就让自己的双手烂掉。
而反观今天的我们,早已把这幢大厦堆砌得高耸入云。
我们是人,不是现代这片海不断拍上岸的沙子。
《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小说,被誉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打动,也受到了其中的启示和反思。
整部小说描绘了卡拉马佐夫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和其成员们的命运,这其中最为鲜明的便是三位卡拉马佐夫兄弟——谢尔盖、伊万和阿利奇卡,他们之间纠葛复杂、理念不同,并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谢尔盖是一个热情豪爽、明朗开朗的人,擅长经营商业;而伊万则是一个思考深沉、理性冷静的人,是律师行业的杰出代表;阿利奇卡则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着煽情和矛盾。
小说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描写了人性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思想。
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的本性中的弱点和缺陷,这些弱点和缺陷常常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他们的命运和道路。
例如,在小说中,伊万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犯下重罪,并最终导致了自己灵魂的堕落;而阿利奇卡则深深地陷入了自己的幻想中,最终终日不思进取,黯然离世。
除此之外,小说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人情冷暖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众多人物都深深地受到了社会的影响,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境下,展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卡拉马佐夫夫人的人生之路便是一部充满着欲望与矛盾的悲剧,她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强烈欲望、破坏力和情感纠结都深深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浮躁。
总的来说,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我很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部文学作品所带给我的思考和感触。
通过小说的描写和人物形象,我对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的种种负面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卡拉马佐夫兄弟》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思考的作品,它永远会深刻地影响着我对人类与社会的认知和态度。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这部小说以一个复杂的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罪恶,同时也探讨了信仰、道德、伦理等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主人公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又有自私、贪婪和暴力的一面。
通过他的经历,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在道德困境中的无奈。
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入探讨了信仰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信仰是人类心灵的支柱,而道德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和道德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考验。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如德米特里和他的父亲老卡拉马佐夫,他们在信仰和道德之间徘徊不定,最终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信仰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此外,小说还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又有邪恶和丑陋的一面。
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欲望、情感、理智、社会环境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善恶来评判一个人,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人性。
除了以上几点,小说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的主题,如爱情、家庭、社会问题等。
这些主题在小说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还可以深入思考人类的本质和命运。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泛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俄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还让我们对人性、信仰和道德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这部小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人性的敬畏,坚守道德的底线,同时也要勇于探索信仰的真谛,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和力量。
以上是我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希望能够与更多的读者分享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共2篇)卡拉马佐夫兄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本七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我读了二十多天才读完,虽然说读得有点痛苦,但是收获却颇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桩弑父案,故事一点点展开,关于伦理、社会环境、宗教思想的论述与讨论也随之深入。
卡拉马佐夫家的三兄弟,完全不同的三种性格。
大儿子,德米特里,继承了父亲的荒淫无度,沉迷于声色犬马,挥霍完所有钱财。
二儿子,伊万,理性,相信科学,却最终陷入了害死父亲的无限愧疚感中。
小儿子,阿列克塞,纯洁的小天使,作者悉心安排好的英雄。
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父亲?真正的凶手出乎意料是仆人斯麦尔佳科夫,被传是老卡拉马佐夫的 ___。
法院最终误判大儿子有罪流放,在判决的前一天二儿子在凶手那里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却没有成功阻止法院的判决,这是为什么呢?大儿子,与父亲不和,是父亲和第一任妻子唯一的儿子,父亲对他不管不问,他靠着家里的仆人养育长大,他一直认为父亲还隐藏了过世母亲的财产没有给他,对父亲也有颇多怨言。
同时,他参军回来后居然和父亲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子格鲁申卡,父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冲突更加升级。
大儿子性格张扬,恨着父亲,时不时喝醉了酒扬言要杀掉父亲,几乎全城人都知道他想要杀掉父亲,杀掉自己的'情敌,抢夺钱财。
二儿子,父亲和第二任妻子的孩子,父亲对他照样不管不问,在年龄还小时其母亲去世,被接到母亲家里教养,受到了较好的,但是对他荒淫无度的父亲也是有恨的。
他得知真相之前就已经有些轻微的脑炎,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更是备受思想煎熬,在开庭后没说几句话就陷入混乱,被送去治病。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凶手,对大儿子和父亲之间抢夺女人的事情了解的很透彻,对二儿子没有显现出来的恨意也有所了解。
或许他一直认为自己是 ___却只是在父亲家做了仆人而心有不甘,或许是因为他从小就有抓住小动物虐待的行为,总之在他的一定推波助澜下,惨剧发生了。
凶手是老卡拉马佐夫的信任之人,老父亲一直期待格鲁申卡来到他的屋子接受他的爱,但是他又害怕格鲁申卡不好意思白天来,于是和凶手约定了如果格鲁申卡来了后的敲窗暗号,这样他就好接待他心爱的女人,给她准备好的钱财。
凶手又把这些暗号和钱财的所有细节都告诉了大儿子。
同时,凶手又把所有这些情况告诉了二儿子,并且告诉了二儿子他可能会过两天犯癫痫病,人事不知,其他仆人也在这两天也有事儿,二儿子却在这时候选择了出远门。
当大儿子怀疑格鲁申卡去找老父亲时,冲到父亲家里,敲了暗号没发现格鲁声卡就跑了。
却意外遇到了某个仆人,并打伤了仆人,却以为已经把仆人打死。
于是,大儿子连夜出逃,打算带着格鲁申卡花光自己所有钱财后自杀。
但事实是,仆人只是晕倒,而凶手发现大儿子来后骗开了老父亲的门,杀害了老卡拉马佐夫。
这样,在仆人的证明以及大儿子一贯的为人作风下,人们都认为是大儿子犯下了弑父惨案。
大儿子怎么证明都没有用,而二儿子也陷入了自责,他认为自己怀着让父亲死去的卑鄙心理,在得知种种巧合可能发生弑父案的时候居然没有留下而是纵容事情发展酿成了悲剧,加重了脑炎的发作陷入混乱。
小儿子,则一直穿针引线,带着宗教的虔诚信仰努力澄清事情真相。
故事的大概轮廓我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
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著作,我认为不只是因为故事,是作者深刻讨论了在十九世纪末宗教思想及资本主义对俄国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
书中大篇幅讨论了上帝到底存不存在,人们如何在有原罪的情况下赢得救赎等等内容,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思潮的详尽写照。
我总觉得,俄国是一个极端矛盾割裂却又能融合并存的国家,苦难却又理想崇高。
看着这些兄弟们,体会着不同的深渊,一个在我们的头顶上,是高尚的理想的深渊,一个在我们脚底下,是极为卑鄙丑恶的堕落深渊。
人性之光,在小儿子身上最终得到延续。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思绪堆积成山,发人深省的点太多太多了。
___和书本交替的看,每到惊叹的地方就做上标记,希望在读完后把它们出来。
现在翻阅书签却有些无从下手了。
只得忽略非主线的点,从主要人物出发来谈谈个中内涵。
伊凡首先来谈谈二哥伊凡,他是个理性派反对派,善于思考,常发表惊人的见解,比如:人们对自己不死的信仰一被打破,就不仅是爱情,连使尘世生活继续下去的一切活力都将立即灭绝。
不但如此:那时也将没有所谓不道德,一切都是可以做的,无所不可,甚至___的事情也一样。
对于每个像我们现在这样既不信上帝、也不信自身的不死的人,道德的自然法则应该立刻变到和以前的宗教法则完全相反的方向去,而利己主义,即使到了作恶的地步,也不但应该容许人去实行,而且还应该认为这在他的地位上是必要的,最合理的,几乎是最高尚的一种出路。
又在对弟弟阿廖沙的自白中阐述了对自由与面包的看法,自由后的人们首先会想把他的自由交给哪位崇拜的人,举什么旗帜,自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冲突,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承受自由的折磨。
人们渴望的自由的爱和信仰其实是人们对人类的的估价过高了。
只有用奇迹(耶稣)、神秘(神秘的事神秘的必须遵从的原则)和权威(凯撒)三种力量才能永远征服和俘虏这些意志薄弱的叛逆者(人)的良心。
在他发表第一个观点的时候,佐西马长老就看出了他最可悲的地方,有如下一段:长老说:“这观念在您的心里还没有解决,还在折磨着您的心。
但是受折磨的人有时也常爱以绝望自娱,而且这似乎也正是由绝望所驱使。
您眼下就正在用给杂志写文章,在社交场合辩论等等的方式,以绝望娱,自己却并不相信自己的论证,还怀着痛苦的心情自己暗中笑它。
……这个问题在您的心中还没有解决,您的最大悲哀就在这里,因为这是必须解决的。
”“能不能在我心里解决,并且向肯定的方面解决呢?”伊凡-费多罗维奇继续奇怪地问,还是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微笑望着长老。
“假使不能作肯定解决,那么同样也永远不会作否定解决,您是自己知道您的心的特点的,而您的心灵的全部痛苦也就在这里。
但是您应该感谢上苍,他给您一颗能以忍受这种痛苦的高超的心,能够去?思考和探索崇高的事物。
因为我们的住所位于天上。
?愿上帝赐福给您,使您的心在地上就得到解答,愿上帝祝福您的行程!”伊凡是理性的深刻的,却也是无法确定的,他不确定他爱的人是否爱他,不确定自己对她的爱与恨,但却言之凿凿。
他总在不停的寻找答案而后又自我否定,在之后的重病中,他的梦魇中,他同自己幻象的对话非常的惊人,实在没有想到他的困惑使他如此痛苦。
他的幻象很有趣得说着灵魂不死和上帝,详细的讲着死后的故事,甚至还带着狡狯的思维创造了新的至理名言。
伊凡理智的反击着,他平日总说没有上帝没有精神不死,但此时“动摇、惶惑、信与不信的思想斗争”冲击着他的大脑,理智是他最不幸的品质。
最终他为自己在父亲死亡中的责任和罪过所折磨疯癫成疾。
佐西马长老佐西马长老是位虔诚的基督徒,有极敏锐的心,能洞察到别人的痛苦,能使人们心悦诚服。
他教诲他的弟子们,要爱上帝的人民,我们并不因为自己来到了这里,关在这个院子里,因此就比俗世的人们神圣些,正相反,凡是来到这里的人,正因为他来到这里,就已经自己意识到他比所有俗世的人们,比地上的一切人都坏些。
一个修士以后住在这个院子里越久,就应该越加深切地意识到这一点。
佐西马长老在临死前讲述了自己如何领悟了宽恕,何如感化了一个分不清上帝与魔鬼的人,他教诲他的弟子们要潜心提高自己的修养,庄严而纯正的保持基督的形象。
那些凌驾于上帝之上的人,他们把上帝的面貌和真理都给歪曲了,他们有科学,但是科学里所有的仅只是感官所及的东西。
至于精神世界,人的更高尚的那一半,人们却竟带着胜利甚至仇恨的心情把它完全摒弃、赶走了。
世界宣告了自由,但在他们的自由里我们只看到了奴役和自杀。
因为世界说:“你有了需要,就应该让它满足,因为你跟富贵的人们有同等的权利。
你不必怕满足需要,甚至应该使需要不断增长。
”这就是目前世界的新信条。
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自由。
但是这种使需要不断增长的权利的后果就是富人方面是孤立和精神的自杀,穷人方面是妒嫉和残杀,因为只给了权利,却还没有指出满足需要的方法。
当他们把自由看作就是需要的增加和尽快满足时,他们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为那样他们就会产生出许多愚蠢无聊的愿望、习惯和荒唐的空想。
他们只是为了互相妒嫉,为了纵欲和虚饰而活着。
酒宴,车马,官位,奴仆,被看作是那么必不可少,以致可以不顾性命、名誉和仁爱之心,但求能满足这种需要,假使不能满足,甚至可以自杀。
那些不富的人们,他们的情形也是如此,至于穷人,他们需要的无由满足和妒嫉心,暂时还在借酗酒加以排遣。
但是不久,血就将会代替酒的位置,他们正在被引到这条路上去。
这样的人自由么?。
温和的爱是一种可畏的力量,比一切都更为强大。
每个人也都应该为身边的罪恶负责。
长老的世界观同伊凡很不同,二人都看到了自由的悲剧,但在世界的前途上极其相对,一个是用奇迹神秘和权威,一个是用温和的爱。
但似乎两者都是有道理的,可能因为现实就是两者的结合。
阿廖沙阿廖沙是伊凡的弟弟,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儿时在修道院在佐西马长老的身边,他是天使般的人物。
他生活着,一切都看见却不加任何责备,相反地流露出永远不变的依恋。
这也是老卡拉马佐夫对儿子的。
佐西马神父临终前要求他到尘世间去修伟大的功行,并忠告他他会看到极大地痛苦,并且会在这种痛苦中得到幸福。
也许是看出他有崇高的精神,既能思考又有广博的爱。
大哥米卡监禁时最终忍不住问阿廖沙是否相信是自己杀了父亲时,阿廖沙坚决回答不相信,之后流下了泪水,他体会到大哥内心是多么的疑惑,甚至对阿廖沙自己也会不敢相信到这种程度,他突然看清了他不幸的哥哥心灵里那种毫无出路的深沉忧伤和无比绝望,这是他以前所从来没有想到的。
他心中霎时充满了无限的深深哀怜之情,使得他万分痛苦。
他的被刺穿的心痛得厉害。
对二哥伊凡,一句“不是你”,一下戳穿了伊凡的内心,伊凡虽然对谁也只字未提,但内心却极其痛苦的纠结于自己是否做了杀父的帮凶。
本应对阿廖沙有更多的讲述,他敏锐善良,但在本书中很多时候起了承接的作用,真正他的故事没开始写多久作者就离世了,留下这部分的空白,也成全了他的崇高。
米卡大哥米卡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他似乎很猖狂嚣张,扬言要杀死父亲,很冲动,但内心善良。
对未婚妻变心,用未婚妻的钱去讨好新欢,酗酒狂欢,内心又受着未婚妻钱的羞辱。
对新欢宁愿放弃一切,但最后他在牢房里又那么享受与未婚妻的重温的一分钟。
原译者在后记中把米卡看作是肉体,把伊凡看作理性,把阿廖沙看作精神。
还是挺有道理的。
不过最终两个哥哥也都顿悟了。
米卡在法庭上听了律师之间的辩论后终于解了心中很多困惑,他的内心重生了。
伊凡在大哥米卡的生死判决前也决定要招认自己的罪行,选择了心中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