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章脏象》PPT课件

第三章 脏 象
1
h
• 藏象: 藏:指深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指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在机体外部
的表现
•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 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
h
• 脏象学说的内容 1、脏腑 2、精、气、血、津液
• 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结构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 2、概念上是解剖、生理、病理上的高度 统一 3、临床上是辨证论治的依据
全身,外达皮毛
汗
3、宣散卫气
吸入清气 肃降-向下,向内运动 向下输布清气津液精微 尿
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
22
h
宣发失常: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喷嚏、 无汗或易感冒等——肺气不宣
肃降失常: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等——肺失肃降
宣发与肃降的关系 是肺气的双向运动,二者是相反相成、
对立统一的两 种运动形式,不可分割。
面部最能反映 心血的盛衰
2.开窍于舌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以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心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14
心神失常h ——舌卷、舌强、舌謇或失语
3.在志为喜
心主喜、血养神 正常-喜而不过
功能正常
气道通畅 呼吸均匀 肢温声洪
20
h
肺气壅实 → 肺气上逆 → 喘、咳
呼吸功能下降——呼吸困难、气短而喘
功能失常
宗气生成障碍——脏腑功能活动力下降
肺气不足
(呼吸无力、少气、神疲 语言低微等 )
1
h
• 藏象: 藏:指深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指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在机体外部
的表现
•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 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
h
• 脏象学说的内容 1、脏腑 2、精、气、血、津液
• 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结构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 2、概念上是解剖、生理、病理上的高度 统一 3、临床上是辨证论治的依据
全身,外达皮毛
汗
3、宣散卫气
吸入清气 肃降-向下,向内运动 向下输布清气津液精微 尿
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
22
h
宣发失常: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喷嚏、 无汗或易感冒等——肺气不宣
肃降失常: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等——肺失肃降
宣发与肃降的关系 是肺气的双向运动,二者是相反相成、
对立统一的两 种运动形式,不可分割。
面部最能反映 心血的盛衰
2.开窍于舌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以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心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14
心神失常h ——舌卷、舌强、舌謇或失语
3.在志为喜
心主喜、血养神 正常-喜而不过
功能正常
气道通畅 呼吸均匀 肢温声洪
20
h
肺气壅实 → 肺气上逆 → 喘、咳
呼吸功能下降——呼吸困难、气短而喘
功能失常
宗气生成障碍——脏腑功能活动力下降
肺气不足
(呼吸无力、少气、神疲 语言低微等 )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课件

五脏
肾
2.中医肾的组成 主体--肾 内系--膀胱、骨、耳、二阴、唾、发、志、恐 外应--水、北、冬、寒、黑、咸
(二)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
概念:肾具有贮存,封藏先后天精气的生理功能。
藏-闭藏、贮存 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广义-泛指体内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 物质(如: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精以作用分 等) 狭义-生殖之精
形象-体内脏腑的形态
现象-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
(二)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 中 心、结合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以 及 三、中医学研究脏腑的主要方法 脏腑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由表知里
活体观察法
以象测脏
第一节
一、肾
(一)概述 1.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阴脏、阴中之阴 藏精、主水、主纳气
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1)运化水谷 脾运化水谷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消化-帮助胃肠将饮食分解为精微,糟粕
运化水谷 ②吸收-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 ③运输-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往全身
脾运途径
①上输于肺 ②直接输往全身(经络)
(2)运化水液:
脾气健运
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水液
下输于肾,肾气化水液
升清降浊,水液环流
下面将脾的整个运化功能综合阐述如下: 脾 气 健 运 谷化 精、气、血津液化生有源,水液代谢正常 人体营 精生 养充分,生命力强盛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 水行 生化之源”。
三、命门的功 能
(一)主生殖
(二)调节全身阴阳之枢纽
二、脾
(一)概述
1.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脏象学说 ppt课件

“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 构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
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
PPT课件
4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古作臟,又作藏。
脏
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
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
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
腑
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
贮藏、消化有关。
PPT课件
5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五脏:心肺肝脾肾
脏腑
六腑: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PPT课件
6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五脏
形
态
指胸腹腔中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 器 (实质性)。
功能特点 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有泻
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
阴阳属性 主动,属阳
PPT课件
9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六腑
泻而不藏
泻:六腑传化水谷 不藏:六腑不贮藏精气
实:六腑为水谷充实
实而不满
不满:不是精气盈满的状态
PPT课件
10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奇恒之府
含义 ,功能似脏,似脏非脏,似腑 非腑,包括 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统称奇恆之府。 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阴阳属性 主静、属阴
PPT课件
11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五脏
形态结构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脏器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
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
PPT课件
4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古作臟,又作藏。
脏
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
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
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
腑
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
贮藏、消化有关。
PPT课件
5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五脏:心肺肝脾肾
脏腑
六腑: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PPT课件
6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五脏
形
态
指胸腹腔中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 器 (实质性)。
功能特点 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有泻
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
阴阳属性 主动,属阳
PPT课件
9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六腑
泻而不藏
泻:六腑传化水谷 不藏:六腑不贮藏精气
实:六腑为水谷充实
实而不满
不满:不是精气盈满的状态
PPT课件
10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奇恒之府
含义 ,功能似脏,似脏非脏,似腑 非腑,包括 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统称奇恆之府。 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阴阳属性 主静、属阴
PPT课件
11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五脏
形态结构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脏象学说概述 •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关系 •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脏象学说概述
脏象学说的定义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一种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腑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 腑与外在表现的联系。它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反映 出来,因此通过对外在表现的观察和诊断,可以推断出内脏的健康状况。
。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经络可以起到传递病邪、反映病证的作用
03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4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眼 神等外在表现,判断内脏的健康 状况。例如,舌象的变化可以反 映内脏的寒热虚实。
切诊 通过切脉,了解脉象的变化,从 而推断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康复调理
在疾病康复期,根据脏象学说进行调理,促 进身体恢复健康。
心理健康指导
根据脏象学说,指导病人调整心态,保持情 绪稳定,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05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体系的科学验证和临床应用方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如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脏象学说中的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理论进行深入研 究,探究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脏腑与经络的联系
1
脏腑与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
2
经络是脏腑与体表之间沟通的桥梁,脏腑的功能 活动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脏象学说概述 •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关系 •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脏象学说概述
脏象学说的定义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一种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腑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 腑与外在表现的联系。它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反映 出来,因此通过对外在表现的观察和诊断,可以推断出内脏的健康状况。
。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经络可以起到传递病邪、反映病证的作用
03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4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眼 神等外在表现,判断内脏的健康 状况。例如,舌象的变化可以反 映内脏的寒热虚实。
切诊 通过切脉,了解脉象的变化,从 而推断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康复调理
在疾病康复期,根据脏象学说进行调理,促 进身体恢复健康。
心理健康指导
根据脏象学说,指导病人调整心态,保持情 绪稳定,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05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体系的科学验证和临床应用方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如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脏象学说中的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理论进行深入研 究,探究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脏腑与经络的联系
1
脏腑与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
2
经络是脏腑与体表之间沟通的桥梁,脏腑的功能 活动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
第二章 脏象

•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 奇恒之腑:奇,异也,不同于一般;恒,常 也。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如胆
并不是空腔脏器,内藏胆汁其结构与五脏相似,其功能上与 六腑相似)
• 五官,目、舌、口、鼻、耳。 • 五体,筋、脉、肌、皮、骨。 •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 本物质,是维持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 础。 •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
• 功能
–上焦主气的布散(心肺的功能) –中焦化生气的功能(脾胃功能) –下焦通调水道(肾大肠、小肠、肝、膀胱)
( 一)脑
• 脑位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精神、意识、思 维和感觉。 • 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将脑的功 能分成五脏而统归于心。 • 因此,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方 面的病证,常以心为主,按照五脏功能 来辨证论治。
• • • •
心气不足→卫表不固→心悸→自汗出 心阴亏虚→火热内扰→盗汗 大失血→无汗 大汗后→心悸气短
4、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舌本)
• 心的气血充足,则舌体红润灵活,味觉灵敏, 语言流利. • 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 • 心阴不足,则舌质红绛干瘦. • 心火上炎,则舌尖红,口舌生疮. • 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口包括口味、食欲。“唇为肉之余” • 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肌肉丰满、 唇红润。 • 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乏味;肌肉萎缩、 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 • 湿邪困脾,则口腻口甜。
5.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 思为脾之志,“思则气结”。 • 思虑过度,所欲不遂,可导致气滞、气结,影 响脾的运化和升清。 • 涎为口津,润泽口腔,帮助吞咽和消化。 • 若脾失健运,则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纳呆。
脏象-中医课件

疏—疏通;泄—升发、发泄、畅达 五方面表现:
1)维持气血运行 调畅气机,调和气血,通利经络,维持脏腑的功能正常。
疏泄不足,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疏泄太过,肝气上逆,气血逆乱。
2)协调消化吸收:
肝疏泄调畅气机,辅助脾升胃降; 肝疏泄促使胆汁排泌助于消化。
肝气郁结,肝脾不调、肝胃不和 3)调节精神情志:
诊断:病名:胸痹—心痛 辨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行血不力,血脉瘀阻
肺通调水道应用病案:沈仲理主编.丁甘仁临证医集.癃闭. 王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宣,则下焦
不通,以肺为水之上源,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输 其源则流自清,开其上而下自通,譬之沉竹管于水中,一 指遏其上窍,则水滴不坠,去其指则管无余水矣,治癃闭 不当如是乎? 苦桔梗一钱 带皮杏仁三钱 赤茯苓三钱 六一散(包) 钱 炙升麻八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 黄柏(盐水炒)一钱 肉桂心(饭后吞服)二分 土牛膝根三钱 鲜车前草汁二 两 鲜藕汁(两味炖温冲服)二两
指脾具有将饮食物化为精微,并输送至全身的功能。 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 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以
营养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皮毛(汗)
水液 胃 脾运化 清 浊
肺宣发 肺通调
肾气化
全身 膀胱(尿)
脾主运化异常—脾不健运 消化、吸收和转输障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 营养不良,四肢痿软 水湿停留,形成水湿、痰饮:痰饮咳喘,腹泻, 水肿等。
曾有澳大利亚学者B. Bunzel 对47 例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 进行了为期2 年的跟踪观察。发现其中6%的患者承认他们的 性格由于植入了新的心脏而发生了称彻底改变
1)维持气血运行 调畅气机,调和气血,通利经络,维持脏腑的功能正常。
疏泄不足,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疏泄太过,肝气上逆,气血逆乱。
2)协调消化吸收:
肝疏泄调畅气机,辅助脾升胃降; 肝疏泄促使胆汁排泌助于消化。
肝气郁结,肝脾不调、肝胃不和 3)调节精神情志:
诊断:病名:胸痹—心痛 辨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行血不力,血脉瘀阻
肺通调水道应用病案:沈仲理主编.丁甘仁临证医集.癃闭. 王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宣,则下焦
不通,以肺为水之上源,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输 其源则流自清,开其上而下自通,譬之沉竹管于水中,一 指遏其上窍,则水滴不坠,去其指则管无余水矣,治癃闭 不当如是乎? 苦桔梗一钱 带皮杏仁三钱 赤茯苓三钱 六一散(包) 钱 炙升麻八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 黄柏(盐水炒)一钱 肉桂心(饭后吞服)二分 土牛膝根三钱 鲜车前草汁二 两 鲜藕汁(两味炖温冲服)二两
指脾具有将饮食物化为精微,并输送至全身的功能。 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 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以
营养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皮毛(汗)
水液 胃 脾运化 清 浊
肺宣发 肺通调
肾气化
全身 膀胱(尿)
脾主运化异常—脾不健运 消化、吸收和转输障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 营养不良,四肢痿软 水湿停留,形成水湿、痰饮:痰饮咳喘,腹泻, 水肿等。
曾有澳大利亚学者B. Bunzel 对47 例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 进行了为期2 年的跟踪观察。发现其中6%的患者承认他们的 性格由于植入了新的心脏而发生了称彻底改变
脏象学说PPT教学课件

•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
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
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 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推动
和支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 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 梅核气:津液输布代谢障碍,聚而生痰,
交阻于咽喉而成。“吞之不下、吐之不 出”“半夏厚朴汤主之”(神经官能症)
• (2)调畅情志 • 肝气郁结 • 肝气亢奋
• (3)促进消化 • 协助脾胃消化 • 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
• 2.主藏血 • 肝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
防止出血的功能。
• 病理:肝血不足;封藏失司。
形成的,运行元气和津液的通道。
• 生理功能:1.主通行元气;2.主运行水液 • 与心包互为表里 • 三焦气化:
肺(通调水道)
• 水的代谢:
胃(吸收) 脾(运化) 三焦(水道)
小肠(泌清泌浊) 大肠(吸收水
排糟粕)
液、
尿液)
膀胱(藏水液、排
• 肾主水液代谢 • 脾运化水液 • 胃为水谷之海 •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 • 三焦主运行水液 •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残余水液 • 小肠吸收水液泌别水液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 脏象学说的形成 • 1.古代的解剖知识 • 2.长期的观察 •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第一节 脏腑
• 脏:心、肝、脾、肺、肾 • 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 •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五脏:化生、贮藏精气。 • 六腑:受承、传化水谷。
•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
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 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推动
和支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 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 梅核气:津液输布代谢障碍,聚而生痰,
交阻于咽喉而成。“吞之不下、吐之不 出”“半夏厚朴汤主之”(神经官能症)
• (2)调畅情志 • 肝气郁结 • 肝气亢奋
• (3)促进消化 • 协助脾胃消化 • 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
• 2.主藏血 • 肝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
防止出血的功能。
• 病理:肝血不足;封藏失司。
形成的,运行元气和津液的通道。
• 生理功能:1.主通行元气;2.主运行水液 • 与心包互为表里 • 三焦气化:
肺(通调水道)
• 水的代谢:
胃(吸收) 脾(运化) 三焦(水道)
小肠(泌清泌浊) 大肠(吸收水
排糟粕)
液、
尿液)
膀胱(藏水液、排
• 肾主水液代谢 • 脾运化水液 • 胃为水谷之海 •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 • 三焦主运行水液 •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残余水液 • 小肠吸收水液泌别水液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 脏象学说的形成 • 1.古代的解剖知识 • 2.长期的观察 •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第一节 脏腑
• 脏:心、肝、脾、肺、肾 • 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 •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五脏:化生、贮藏精气。 • 六腑:受承、传化水谷。
•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燥
寒
收
藏
白 辛
黑 咸
商
羽
四时五脏阴阳 心 阳 肺 五脏 (阴) 肝 阴 脾
肾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长夏) 太阴(冬)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腑分类依据:生理功能 脏腑分类:三类 ——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功能特点“藏而不泻”似脏 但又非实质脏器非脏
表里关系
无脏腑相互络属的表里关系
第二章
藏 象
藏象学说
——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 “藏”, 藏也,内脏; “象” ,形象、现象、征象。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所表现于外的 生理和病理征象。
“藏象”的内涵
“藏象”首见于《素问· 六节藏象论》
综 合 性 概 念
1、脏器: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2、功能系统:五脏生理病理系统 3、功能系统的外在形象、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内在的五脏生理病理系统与 外环境的取象比类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解剖学认识
长期生活观察
反复的医疗实践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系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五华 五志 藏神 心系统 心 小肠 脉 舌 面 怒 神 肝系统 肝 胆 筋 目 爪 喜 魂 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唇 思 意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毛 悲 魄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 发 恐 志
1 脏腑之间的总体联系 2 五脏与其他组织的整体联系 3 五脏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系统
肝 心 脾 春 夏 长夏 东 南 中 风 暑 湿
自 然 界
生 青 酸 长 赤 苦 化 黄 甘 角 徵 宫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化 五色 五味 五音
肺
肾
秋
冬
西
北
五脏与六腑的不同
五脏 生理 功能: 属性: 藏神: 形态: 主从: 临床:
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阴 有关 实体性器官 主 脏病多虚 五脏宜补
六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 阳 无关(胆例外) 中空性器官 从 腑病多实 六腑宜泻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形态
生理
结构大多中空似腑 但不传化水谷非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