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君子不器”浅谈中国教育现状

合集下载

论国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出路-精选教育文档

论国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出路-精选教育文档

论国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出路国学教育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系统开展国学教育得到了人们一致的认可。

对于学校来说,国学教育是创新文化的前沿阵地,而高校学生则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发展。

随着国学及国学教育的发展,国学教育必定会更加系统完善,成为高校的重要学科,国学的定位也会更加明确。

一、国学教育的概念国学教育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亦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学者毕国章认为,国学教育可以暂时定义为:以国学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实施的目的是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学术传统、积极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国学教育这一概念应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不应静态固化地来看待。

它既是一种养成教育,也是一种启发教育。

进行国学教育需要同现实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从广义上说,国学教育的外延不应只包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更应该将教育范围扩而广之,包括到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的文明的指导性教育领域之中。

二、国学教育发展现状(一)跟风和作秀现象严重国学是一门需要潜心研究的学问,普及国学,就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上,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哗众取宠。

学校要弘扬国学,就应该将学生引向深层的思考和高尚的境界,让国学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药膳”,而非跟风作秀,一味追求物化成果。

此外地区发展不均衡,针对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国学在中学的普及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

其中部分学校特别是城市重点实验中学,能够充分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将国学教育当作日常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邀请专门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来校做讲座;而另一些学校,如乡镇和农村里的中学,学生连正常的教育资源都有限,所以国学教育在这些地区开展得不够理想,有的学校就没有任何关于国学教育的安排。

(二)无序化当前的国学教育呈现无序化发展的状态,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无序、师资选择无序、培养方式无序三个方面。

三者统一为一个关键问题,即国学概念不明确,最终形成了这种无序化。

谈中国教育

谈中国教育

谈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的现状从文革后恢复高考,八十年代的校长责任制,九十年代的应试教育,在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就拿九年义务教育来说,它的实施,给乡村教育教学带来了福音。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我想如果我生活在我父母的年代,我现在肯定没读书了。

所以,很感谢教育给我们农村的学生带来出路。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人满越来越意识到旧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教育是使人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成为人才的过程。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对学校进行严格控制,而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其他的全部抛诸脑后。

而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也负担大、厌学、教师职业倦怠或急功近利而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

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和谐的人,教会学生追求真理,教会学生自由的思考和创新。

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三、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

中国教育的现状

中国教育的现状

中国教育的现状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然而,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教育的现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于城市和大城市,这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愈发明显。

城市教育资源充足,教育设施完备,教师队伍优质,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薄弱。

农村学校的设施落后,缺乏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成为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

此外,中国的学前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学前教育水平较低,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也不够优秀。

另外,从家庭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国的家庭教育意识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等家庭面临的教育困境。

二、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

目前,中国的教育质量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育方法陈旧、单一。

大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还是新式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上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其次是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先进。

学校教育着重于考试培训,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此外,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存在不足。

因此,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改革教育方法,并且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三、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始终是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公平问题比较严重。

首先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

在城市教育资源得到充分配置的同时,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普遍不足。

其次是教育经费不足。

中国的教育经费仍然不足以支撑全民受教育的需求,绝大多数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不足。

其次,孩子的入托难、升学难、就业难现象也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调整教育财政格局,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新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新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体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话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也逐渐得到重视和体现。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孩子的品格、情操和人文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现状入手,探讨国学经典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家庭教育也在不断演变。

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以学业成绩和职业规划为重点,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情感和文化修养的培养。

而在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全面发展比单纯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

家庭教育也逐渐趋向于注重孩子的品格修养、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感。

二、国学经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将国学经典融入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品德、涵养情操、塑造人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塑造良好品德。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君子不器”、“君子泽而不争”、“君子求诸己”等。

通过引导孩子阅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他们了解古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态度,感受到善良和诚实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 培养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智慧,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使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熟悉古代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体系,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出高尚的文化情怀和情感。

3. 提升人文修养。

国学经典以其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接触人文精神和修身养性的良好途径。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孩子可以感受到孝顺、友善、认真和责任的意义,提升人文修养和鉴赏能力,培养出高雅的品味和情操。

君子不器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君子不器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君子不器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君子不器”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教育理念,意思是说君子不应该只局限于一种技能或才能,而应该全面发展。

这种理念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启示:
1. 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

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技能,又有良好品德的人才。

2. 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中发展,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3. 终身学习:现代社会变化快速,知识更新迅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4. 人文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理解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5. 实践能力:理论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浅谈《论语》君子观与现代教育

浅谈《论语》君子观与现代教育

培养学生的准则,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有利于提升专
孔子还认为,仁的根本是“孝悌”。孝者,孝
业修养,但实质上也阻碍了学生接触其他门类知识。 顺父母,悌者,敬爱兄长。《为政》篇中提到:“今
当今就业形势日趋激烈,而学生就业时常常会面临诸 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如文科毕业生缺乏数理科学知识,理科类学生不擅语 以别乎 ?”供养父母是连动物都知道的本能,对于君
观点,对于当代教育的现状颇具有针对性。历史上通
《论语》是记录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 行《论语》注本在诠释“君子不器”的“器”时,多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凝聚了孔子思想之 取其本义,将其视为具体的、有一定功能性的器物。
精髓,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世观。 例如,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援引包咸的注释:“器
握多种技能,成长为能适应社会改变的复合型人才。 亲人应该是人们心中最深处的牵挂,一旦脱离了尘世
对于孔子“君子不器”这个观点,还存在两个 的外壳,“孝才是最纯粹的人性。但放眼望去,且
误区。一是“不器”与“术业有专攻”并不矛盾,孔 不说如今有许多人连赡养父母的职责都不愿履行,更
子倡导博学的同时更强调慎思明辨,重要的不是涉猎 何况是真心的尽孝?社会中古稀老人被子女抛弃,叛
言表达等困境,“专才”教育的弊病也就由此暴露出 子而言,不仅仅要以侍奉父母为责任,更应该怀着一
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渐趋多样化, 颗敬孝之心感恩父母。按照孔子的理念,在现代,如
高等教育也应该由“专”向“通”发展,合理安排通 果人们要衡量一个人是否能称得上君子,首先应关注
识课,使学生能够涉及多个领域,了解多类知识、掌 的不是他的学历、地位、财富,而是能否行孝。父母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摘要本文将从国学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国学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并提出反思。

现阶段,国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此外,国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状分析课程设置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在许多学校,国学教育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内容也比较局限。

此外,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对文化经典的教授,而忽视了教育的实际需求。

教师队伍国学教育的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专业人才。

在校园内,曾经学过国学的大多数教师,并不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必要的专业知识。

其次,在国学习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对于德、智、体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往往不足。

教学手段目前,国学教育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往往是传统的讲述与解析,缺少创新的教育方式与手段。

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们对于国学的兴趣也随之降低。

反思国学教育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应该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

一方面,国学教育应该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加入中国数字、大数据等相关知识,以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另一方面,国学教育应该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们能够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此外,国学教育还应该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国学教育领域,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本领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意识,不断地实现自我提升。

结论总之,国学教育的现状尚需改进。

在改善国学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上,应该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师资的提高、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相信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改进,国学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国学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它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然而,在现实中,国学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国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国学教育的现状国学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培训机构开设国学课程,学生参与国学学习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同时,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也对国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国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国学教育的实施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课堂教育、国学社团、国学比赛等。

课堂教育主要以经典著作的学习和解读为核心内容,通过口头讲授和书面材料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道德、哲理等价值。

国学社团则是以兴趣为驱动,让学生参与国学活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国学比赛则是通过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二、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尽管国学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学教育现状下的课程设置存在单一、僵化的问题。

很多国学教育课程都侧重于经典著作的学习,而缺乏对实际生活的应用。

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可能导致学生对国学教育的兴趣逐渐减退。

其次,国学教育的推广面临一定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诸多科技手段的应用和传习途径的变多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权利,而国学教育在这方面的创新和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一些年轻人对国学教育缺乏兴趣。

同时,国学教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目前,国学教育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一些地方的国学教育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解决国学教育问题的方案针对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首先,丰富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除了经典著作的学习,还应该加入一些实践性、生活化的内容,使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例如,可以引入一些国学经典中的案例,用以解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加强国学教育的技术手段和媒体宣传。

推动国学教育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如利用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开展线上线下的国学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君子不器”浅谈中国教育现状
一、何为“君子不器”
器具的特性主要有三。

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用途;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质。

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

《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必须要能做到广泛地阅读典籍,吸收知识,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便不至于偏离人生的正道了)。

若“约之以礼”按以上的解释,则亦有人性非绝对为善的意思。

但“约之以礼”另有一种解法:以躬行实践来解礼,故“约之以礼”即解为:能归纳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

《为政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

就定性而言: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

《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

相对而言,比较接近孔子思想原意的即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地,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
原则方面,则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举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二、当前中国教育现状
首先,中国的学生学得太累。

从世界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宏观角度来看,当今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与往日科举的十年寒窗相比可以认为是有过之而不及,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课余作业(包括自愿或不自愿参加课外有偿补习的作业)之多之重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早上起来只见星辰晚上就寝又见孤月是许多学生一日作息的始与终,特别是到了各毕业升学阶段,往往是每日六七节的主课、四五张的试卷,这还不行,到了周末和假期还要参加收费高昂的校内外补习班,总之,五六年甚至七八年的数千个日日夜夜,学生的头脑与精力全部围绕着在过来人与外国人看来毫无必要与画蛇添足式的所谓知识来转,以至到了整天穷于应付、神经紧绷、头昏脑胀、腰酸背痛的境地,于是数年下来普遍的高度近视、驼背、贫血、脊椎变形、消化不良、发育不良自然成为中国特色教育的主要副产物,昏倒在教室、猝死在寝室这种教育悲剧也屡见不鲜。

到了中考高考前夕,学生身体的极限承受能力更是屡创新高,早上四点起床者有之,半夜两点就寝者有之,此时条件好的还有什么"鸡精"、"蛋白粉"、"脑轻松"等"核能"营养与健脑品支撑着,不少三餐粗茶淡饭之辈,等到考试一结束,身体与刚重病出院的病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少数人为此还落下终身的病根。

所以到了考试结束特别是高考结束以后,面对堆积如山的参考书和练习试卷,学生往往是双眉紧锁、双眼怒瞪,可谓愁云惨雾、欲说
还休、欲哭无泪,上去猛踢几脚者有之,用刀猛砍几下者有之,撕成碎片者有之,更有甚者,干脆付之一炬,恰是"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就是对应试教育的无声控诉和无奈发泄。

其次,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被应试教育所扼杀。

强行灌输死板的书面知识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结症所在,所谓死板就是一个问题只要你记住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即可,在学习中几乎没有学生发挥的余地与想象的空间,向老师提问提多了,特别是当问题将老师难住了,多半会遭到老师的冷眼甚至斥责。

即使是上物理、化学、生物这样有大量实验的课程,老师演示这些实验的目的不是引发学生对现象以及原理的思考探索,而是要学生记下实验的细节以便对日后的作业与考试有帮助,所谓感性认识最有助于记忆嘛!不少教室里经久传颂的是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同学们听懂了吗?老师,我们听懂了!学生们,真聪明!真乖!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你看你,问这种愚蠢的问题!”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指示办事的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往往会得到老师的称赞与褒奖,不少学校的活动就像事先设定的程序那样,看似有条不紊,实则教条僵化,即把学生像死的机械那样而不是有活力与独立思想的不同个体对待。

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了,就像电脑内存被大量占用一样,必然会降低大脑的运转效率,即降低包括想象力、实践力、逻辑推理力在内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开拓能力。

综上,中国的教育一直都在与“君子不器”背道而驰,一直都是处于死板、应试、灌输的循环中,可以说是处在我们这代人甚至上一代人都最厌恶的状态,或许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是在将很久以前他们的
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在毫无改变地加诸在我们的身上,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我们与一些比我们年长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就在那个时候往往会说你要适应这个,往往他们都是在做着曾经最厌恶的那种人。

鲁迅也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负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度日、合理做人、君子不器只能是幸福度日合理做人。

但这幸福度日里的“幸福”从何而来,下一代想要度日的环境基本被上一代污染,所以“君子不器”还是一种期许,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再成为污染源,不再是适应而是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