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超全)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超全)1.种植番茄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和充足的阳光,成熟时间为60-100天。
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可栽种,但番茄种子不易发芽,需要提前进行试验和温水浸种处理。
2.番茄种子外形为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为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需要记下日期、高度和形态的变化等内容。
5.蚕豆种子外形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为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为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为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11.种子发芽需要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植物幼苗需要细心照料和适时浇水,不能直接浇自来水,要将自来水放在盆里24小时以上,以使水中的氯气等物质挥发,避免烧死幼芽。
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它们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和树枝都是茎。
8.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它们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如果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11.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制造并吸收养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配套教学课件(全册)

1.种子发芽了
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蚕豆
苹果
红松
冬瓜
红枣
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缺一不可吗?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 如何设计记录表格?
不需要土,种子也能发芽
不需要土,种子也能发芽
不需要土,种子也能发芽
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含羞草
这是什么植物?特点这是什么 植物?特点怎样? ?
爬山虎
这是什么植物?特点这是什么
植植物?物特王点怎国样?旅游攻略图
?
这是什么植物?特点这是什么 植这是什么植物?外形有什么特点?
大肚子 少树叶
水瓶树
这是什么植物?外形有什么特点 、
叶片宽大, 主叶脉粗厚
芭蕉树
这是什么植物?外形有什么特点?
实验方案一:实验器材:饱满绿豆(大豆)种子40粒, 透明的塑料瓶4个,脱脂棉,标签4张,胶水、清水等。 处理方式:取4个洁净的塑料瓶,分别贴上写有1、2、 3、4的标签,并向每个瓶中放入脱脂棉,并在脱脂棉上 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
倒入少量的清水 拧紧瓶盖 ,使脱脂棉湿润
认识植物传粉的途径
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风媒花一般都很小,花瓣退化或没 有花瓣,也没有花香和花蜜,花粉多而轻。例如玉米、水稻的花等。
认识植物传粉的途径
不依靠风和昆虫的帮忙,能自己给自己传粉,这类花称为自花传 粉。这些花里要有雄蕊也要有雌蕊。如豌豆、小麦、西红柿。
认识植物传粉的途径
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 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共分为12个单元。
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
本教材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和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 - 能够了解动物的生存、繁殖和进化的基本规律; - 能够描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认识对人类生活有重要作用的能源; - 能够使用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并了解实验的意义; - 能够掌握和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 - 能够观察和描述生命现象以及物理现象; -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 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 - 培养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兴趣爱好; - 培养关注和热爱生命,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培养开放、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生物单元生命的特征、动物的生存与变化、动物的繁殖与进化。
2.物理单元太阳能、能量与物质、声音与光线、物体的运动。
3.化学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生物单元动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规律。
2.物理单元能量的转化和光的传播规律。
3.化学单元实验探究方法和物质的分类原则。
五、教学方法本教材运用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教学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程设计,操作性强。
教学还需要运用生活化的例子,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和参与互动中学习。
六、教学安排单元课时数授课时间生命的特征2课时9月1日-9月2日动物的生存3课时9月3日-9月5日动物的变化3课时9月6日-9月8日动物的繁殖2课时9月9日-9月10日动物的进化2课时9月11日-9月12日太阳能3课时9月13日-9月15日能量与物质3课时9月16日-9月18日声音与光线2课时9月19日-9月20日物体的运动3课时9月21日-9月23日实验探究方法3课时9月24日-9月26日物质的组成2课时9月27日-9月28日物质的分类2课时9月29日-9月30日七、教学内容1.生命的特征课时1-什么是生命•知识内容:生命的一般特征;和非生命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完整版】

气候与季节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下河戏水
不上山爬树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携带管制刀具
不打架斗殴
课间安全提示语
• 1、不在楼梯、走廊间追逐打闹。 • 2、上下楼梯靠右行走。 • 3、不爬窗户,不翻阳台。 • 4、不玩刀具,棍棒等危险物品。
植物的一生
果实和种子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下河戏水
不上山树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携带管制刀具
不打架斗殴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坐无牌无照车
不吃三无食品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下河戏水
不上山爬树
固体和液体
认识固体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携带管制刀具
不打架斗殴
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坐无牌无照车
不吃三无食品
认识液体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下河戏水
不上山爬树
把液体倒进水里
课间安全提示语
• 1、不在楼梯、走廊间追逐打闹。 • 2、上下楼梯靠右行走。 • 3、不爬窗户,不翻阳台。 • 4、不玩刀具,棍棒等危险物品。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土壤与生命
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下河戏水
不上山爬树
了解土壤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携带管制刀具
不打架斗殴
肥沃的土壤
一岗双责,安全教育
不坐无牌无照车
不吃三无食品
土壤的保护
课间安全提示语
• 1、不在楼梯、走廊间追逐打闹。 • 2、上下楼梯靠右行走。 • 3、不爬窗户,不翻阳台。 • 4、不玩刀具,棍棒等危险物品。
不下河戏水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辅导材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辅导材料kj lei52 收集整理一、教材分析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
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一、单元分析1、研究材料的典型性:植物的种类很多,为什么选择风仙花呢?一是因为风仙花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植物。
二是因为风仙花是一种常见的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在全国具有普适性,容易栽培管理。
小学生种植这样的花,易获得成功。
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容易引领他们关注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保证长期的观察记录活动能有效的进行;三是因为风仙花植株较小,便于携带,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搬动花盆进行观察;四是因为风仙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相对而言比较短。
苏教小学科学三下全册ppt课件(共20课时)

装 沙 土 漏 斗
的
下
结论 沙土适合干燥植物生存 (仙人掌,山芋) 黏土易蓄水,适合水稻生长 黏土粒极爱多的土壤紧密
性 实 验
方
和上水可捏成各种形状的物
品
陶瓷器皿就是用黏土制成的
各 种 微 生 物
了解腐殖质
腐殖质是由动植物的遗体变成的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须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增加土壤肥力的办法
苏教小学科学三下全册ppt 课件(共20课时)
第一单元 土壤和生命 (共4课时)
土壤颗粒的分类? 砂粒、粉砂粒、黏粒
什么样的土壤最 适合植物的生长呢?
实验现象
黏土类土壤能搓成条状物。
实验总结
土壤黏性差,表示空隙较大,因而 比较疏松,水易流出,通气性能好 但保肥性能差。土壤黏性很强,表 示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 性能差。
空气: 植物根呼吸氧气的来源 水: 植物生长必要的条件
有机物: 提供养料
无机盐: 固定植物根系,
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思考:
冰能裂石
讨论:
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 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 了石砾和砂粒,最后形成了含有砂 粒、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 壤。这就是岩石风化的过程。
绿肥
修筑梯田
秸秆还田
重点知识点
•
土壤的上层,下层的颜色
• 什么是腐殖质,它有什么作用
全球土壤状况:
我国土壤状况:也非常缺乏
土地类型 国土总 面积
土地面积 966万平 方千米
陆地总面 耕地总面
积
积、
877万平 137万平 方千米 方千米
• 感觉土壤颗粒硬度和粗糙程度
捻一捻 握和搓 • 嗅觉 • 闻闻 •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咱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进程与方式:一、能够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感官来熟悉土壤。
二、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看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看结果。
知识与技术:一、明白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尸体二、能够成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情愿靠近土壤。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一块土地、给每一个学生预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预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咱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一、说说你对土壤的熟悉(1)你对土壤已经明白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明白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前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看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认真观看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明白的?你最惊奇的发觉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看结果。
4、你还想明白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明白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明白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一、花必然的时刻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二、做实验册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进程与方式: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看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份。
3、能利用观看、触摸、握团等方式比较沙与粘土的不同。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术:1、明白沙土、粘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粘土和腐殖质的多少阻碍着土壤的种类。
3、明白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明白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式辨别土壤中沙、粘土成份的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一、问题解答问题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这一问题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土壤的距离)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
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问题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问题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以学生实际观察结果为准)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
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问题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问题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二、教法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求教师带领指导学生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为此本课的学习主要在室外现场进行。
本课教材是按照“土壤问题讨论—实地观察土壤—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的思路设计的。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过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究竟有什么,学生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因此本课教学主旨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学习中感官和方法去实地观察。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交流经验,提出问题—走出课堂,实地观察—收集证据,作好记录—交流发现,感悟生命。
环节一: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玩土壤的情景,描述出那里的地面和土壤。
(1)土壤看起来像什么,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踩上去有什么感觉。
(2)曾经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3)有什么东西生长在土壤上面?2、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去观察土壤,让学生猜想:我们可能发现什么?环节二:将学生分好组,选好组长,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并带好工具。
环节三:到观察地点挖开土壤表层,让学生现场观察并收集土壤样本,作好记录(观察完毕,清理好现场)。
环节四:回到教室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汇报观察、收获,教师则引导学生感受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联系。
环节五:课后拓展,课下采集两种土壤,一是田地里的土壤,二是操场上含沙较多的土壤,分别装在两个花盆中,都种上同一植物,并作好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生命与土壤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土壤知识作准备,而且还能为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学习提供观察依据可谓一举三得。
2、了解土壤一、问题解答问题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以样土实际情况为准)。
问题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问题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问题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
黏土颗粒小,黏粒多。
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
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
黏土能握成团。
二、教材分析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有些什么?在本课他们将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开展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鉴别家乡土壤的类别。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什么,在本课他们将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开展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鉴别家乡土壤的类型。
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环节一:观察土壤,鼓励学生观察后作好观察记录。
师总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环节二: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3、分组做实验。
4、汇报交流:土壤里有水、空气、黏土、沙土和腐残质等物质组成。
环节三:比较三种土壤。
1、阅读课本资料。
2、分组讨论如何比较三种土壤。
3、学生汇报。
4、教师引导学生做“渗水性实验”。
5、学生讨论:在渗水性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不相同?6、学生实验。
7、汇报探究结果。
环节四:用多种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1、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2、学生分组实验,并作记录。
三、拓展研究我们这里的土壤属于哪一种类型,你是怎么知道的?作为课后研究项目,大家回去研究并作好记录填写在P7表格上。
四、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三只。
实验过程:1、把三只漏斗分别放在三只烧杯上,再分别放上沙布,然后把沙土、壤土和黏土分别倒在沙布上。
2、把三纸杯水同时倒入三种土壤中,过一会儿观察比较烧杯中水的多少?实验结论:沙土下面的渗水最多,说明沙土渗水性最强,黏土下面的渗水最少,说明黏土渗水性最差,而壤土下面的渗水居中,说明壤土渗水性居中。
(注:这是一个对比性实验,需要控制土的数量、水的多少、仪器的装置等条件,使之相同)。
3、肥沃的土壤一、问答解答1、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答: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
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
2、你还知道哪此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答:除了种植绿肥,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
3、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答: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残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都以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研究内容。
(二)探究土壤:环节一:通过观察土壤,引导发现土壤中的腐殖质。
1、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发生什么变化。
2、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3、引导猜测: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
4、解释腐殖质。
环节二:阅读课文资料,讨论交流。
土壤的肥力为什么会流失,怎样增加土壤肥力,教师补充介绍。
环节三:为蚯蚓安家,观察蚯蚓。
1、组织学生观察蚯蚓。
2、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蚯蚓的常识,提醒学生爱护蚯蚓。
3、学生讨论交流如何给蚯蚓安家。
4、观察蚯蚓。
环节四: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1、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作对比实验,一是有蚯蚓的袋子,二是没有蚯蚓的袋子)。
3、学生预测结果。
(三)课下延伸:鼓励学生管理好肥料袋,并能长期观察并记录,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三、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做一个肥料袋。
制作材料: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菜叶、蚯蚓、杯子、水。
制作过程: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蚯蚓等。
2、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再插上几个吸管以便散热。
3、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用黑色的纸盖在上面。
4、每周翻动两次,大约3、5天才能成肥。
4、土壤的保护一、问题解答1、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答:土壤里生长的粮食、瓜果、蔬菜可供人类食用,生长的棉花麻等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
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
土壤里生长的草是很多动物的食物。
土壤里有很多动物的洞穴……问题2:为什么有的地方草木林茂,而有的地方寸草难生呢?答:有的地方草丰是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肥沃能适宜很多植物生长。
有的地方寸草难生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这种土壤干旱、贫瘠,不能适宜植物生长。
问题3: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会变弱,没有了植被水会很快流失或蒸发掉,土地干旱。
问题4: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答: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认识到没有土壤的后果,即使有再过分的推论也不为过,以引发学生保护土壤的热情。
问题5: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么做才对?答:1、喷洒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肥力下降板结。
2、抛散垃圾会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
3、开窑烧砖占用破坏大量耕地。
4、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正确的做法:合理施用农药,垃圾分类回收,不准开窑烧砖,严禁滥伐树木。
问题6: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答:1、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做“护绿”小队员。
2、设立“变废为宝”岗位,给垃圾分类,积极回收垃圾。
3、积极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制止破坏土壤。
(注: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二、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
本课的主旨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感受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是否有破坏土壤的现象,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行为。
为此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教师谈话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2、学生小组交流并填好P65的记录表。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4、教师小结。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自由发言。
2、教师进行对比实验。
3、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学生交流。
4、分组讨论: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先分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分组讨论。
2、组织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三、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土壤的蓄水能力实验.实验准备:塑料盘、泥土、草皮、水壶.实验过程:1、把有植被的一块土和无植被的一块土分别在两个塑料盘的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