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制度建设与管理体制研究

合集下载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国家公园是国家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国家公园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制定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总体目标。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国家公园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文化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原则。

1. 依法保护。

依法确定国家公园的设立、管理和保护范围,依法保护国家公园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

2. 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合理划分不同保护区域,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3.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 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多部门合作的管理体制。

5.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国家公园管理水平提升。

三、总体布局。

1. 设立国家公园。

根据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划,确定国家公园的设立范围和数量,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2. 划定保护区域。

按照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行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

3. 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公园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四、总体措施。

1. 加强立法保障。

制定国家公园管理法,明确国家公园的设立、管理和保护制度,确保国家公园管理的法治化。

2.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国家公园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管理程序和标准,加强对国家公园的日常管理和保护。

3. 强化科学研究。

加强对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为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国家公园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保护国家公园的良好氛围。

我国国家公园现状及问题1

我国国家公园现状及问题1

1、我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问题1.多头管理,缺乏权威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名义上属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一个资源类型比较齐全的风景名胜区中,管理就可能涉及和牵涉到旅游、城建、林业、文物、宗教、环保等职能主管部门。

2.多重目标,难以兼顾国家风景名胜区有些同时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传统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

3.国家所有,名不副实依据现行法律,风景名胜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资源所有权,各级政府和部门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分级管理。

4.资金不足,发展困难现行体制导致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困难。

5.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在许多风景名胜区中,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

在经营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十单位创收,盈了归“自己”,亏了归“国家”;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臃肿,冗员众多,“铁饭碗”、“铁交椅”雷打不动;在分配制度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

【21-23】•来源:《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谢茹著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6现有的《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只谈管理,不讲经营。

《条例》的实施在当时确实起到过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作用。

但该《条例》自颁布以来近二十年从未进行过修订。

其中只谈管理,只字未提经营。

7管理人员总体素质较低,制约了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风景区存在经营与管理不分的现象,尽管在风景名胜区内有人员的具体分工,但由于长期以来,风景名胜区的在编人员基本上是“军、青、妇”的后备部门。

专业知识不强,素质普遍较低。

来源:《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研究》李松柏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1、截至2002年底,我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1个,省县级558个,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

以法制化推进国家公园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创新——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以法制化推进国家公园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创新——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以法制化推进国家公园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创新——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摘要: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先行先试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国家技术标准的创新基地。

国家公园改革的初衷是解决保护地碎片化、多头管理、保护发展矛盾等问题。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了“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目标,为此有必要通过法制化的管理条例体系推进其规范化的管理并促进制度创新。

本报告以钱江源国家为例,分析了其管理机构现存的权责利不统一、管理办法所依据的法律条例冲突和管理机制欠缺三个方面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通过颁布《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反映管理中的冲突点、创新点和诉求点,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巩固生态文明改革成果。

关键词:国家公园,法制化,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浙江省开化县钱江源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以下简称“钱江源”),它由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和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组成。

这3个保护地空间范围交叉重叠,包含有4个乡镇、19个行政村,涉及林业、环保等多个行业监管部门。

为了规范其保护、建设和管理活动,促进以国家公园体制为抓手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必要根据相关上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并结合钱江源实际情况,构建符合钱江源管理实际的法制化体系。

本报告以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为例,分析其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法制化的思路,对其他国家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地具有启示意义。

一、法律现状和存在问题(一)管理机构权责利不统一,和地方政府权责划分不清根据《钱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要求,2016—2018年,国家公园管委会整合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开化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设立下属事业单位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保护中心;2019—2020年,将资源利用建设、财务管理等职能调整至管委会内设部门,推动管委会与县直部门、乡镇政府的协同治理,设置苏庄等保护站,管理试点区内居民卫生、教育等社会经济事务。

2021—2025年间,整合休宁、婺源的相关保护管理机构的职能进入钱江源国家公园管委会,管委会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直管。

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区管理模式探讨

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区管理模式探讨

2019·10一、研究背景2015年初,国家部署开展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福建省武夷山被选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1]。

国家公园是一个体系,而不是融合所有公园,主要目的是为保护区域内现存的自然资源,向公众开放,也可修建公共设施,但禁止开采或占有。

西方国家对于国家公园的理念要早于国内近百年的时间。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期形成了一种较为成功的国家公园体制,保护了大量自然文化资源,后被世界其他国家效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于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标准为:以人为本、国家主导、因地制宜[2]。

引导社会各阶层人民参与其中,在满足其观赏性的同时,也保护了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基本的思路,但完全照搬照抄国外较成功的管理制度是不可行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遗产地管理混乱,民众公益性较低。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建立一个中国化的国家公园机制,由试点开始,不断探索和学习,同时,国家进行正确的政策引导,只有对自然保护地进行长期、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现状目前,武夷山所申报的文化与自然遗产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包括森林、水体、草原和山林等资源。

根据资源的不同,将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外围保护带,并由8个部门分别管理,实施不同的政策和手段。

武夷山市政府负责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利用,管理面积约为70平方公里;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九曲溪上游生态保护公园,总面积82平方公里[3];福建省林业厅负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以及科研、发展、宣传教育等工作,管理面积约为565.27平方公里;武夷山市成立的“武夷山世界遗产监察中心”负责景区自然资源的监察工作。

其管理模式在在我国风景区管理中较为先进,但仍存在许多弊端。

三、存在的问题(一)“九龙管园”现象严重世界多数的国家公园都是由国家中央机构直接管理,而我国的国家公园则是由多个隶属部门自上而下地多层管理,且将自然生态空间进行了分区管理。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管理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管理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管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保护自然生态成为当务之急,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与管理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现状以及管理措施。

一、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进步,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国家公园体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国家公园体制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建设项目,在政府的宏观战略下规划建设的一种机制体制。

通过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和推广,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增强居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二、现状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

2015年11月25日,国务院组织执行第一次全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工作会议,明确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范围和重点。

此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陆续设立了多个国家公园试点项目,推动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与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包括南岳衡山、井冈山、庐山、甘肃武威、四川贡嘎、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长白山、海南四大国家公园等。

这些国家公园覆盖了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管理措施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作为国家公园的受众人群,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针对目前一些国家公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1.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国家公园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公园的管理,建设更加完善,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国家公园健康发展。

此外,需要加强公园管理部门的能力建设,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性。

2. 快速反应公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公众是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可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加大投入,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及时吸收公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以满足公众的需求,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研究国家公园是保护我国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对于构建我国公园体制,加强公园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涉及到公园的管理结构、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

首先,国家公园应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级公园的规划、管理和保护工作。

在中央层面,可以设立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公园管理工作。

而在地方层面,可以设立地方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公园管理和保护工作。

此外,为了保证公园的正常运行和管理,还需要设立公园巡查监督机构,加强执法力度,保障公园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

其次,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应明确管理职能和责任划分。

管理机构应明确各级公园的划定和管理职责,确保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一方面,管理机构应负责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包括公园边界的划定、公园内的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

另一方面,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公园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公园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公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外,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这包括公园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等。

规章制度涉及到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等方面,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办法涉及到公园管理的具体操作,可通过制定管理办法进行规范;评价指标涉及到公园管理效果的评估,可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进行衡量。

这样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公园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在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中,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上公园管理的先进经验。

我国地域广阔,生态资源丰富,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国家公园的划定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因此,在研究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积极吸取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促进我国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试点地区选择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地区,如森林、湿地、山地、草原、海洋等自然景观集中的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江浙沪、福建等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城市周边等。

二、试点内容1.制定国家公园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针对试点地区的特点和问题,制定适宜的国家公园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保护目标、范围和措施,加强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和管理,提高公园管理效能和保护水平。

2.完善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应形成立体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专业化运作。

建立以国家公园管委会为核心的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制定管理制度,加强多种管理手段的融合。

3.整合公共资源,促进保护与开发并举国家公园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景观及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业、绿色农业、生态产品的开发,带动周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

同时,扩大公众参与,加强宣传和教育,推进公众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升和行动。

4.加强科学监测,提高保护效果建立国家公园监测网络系统,加强生态环境、物种分布及栖息地状况、气象、水文、地形等监测工作,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科技,提高保护管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试点步骤1.制定国家公园试点计划,确定试点地区和试点内容。

2.组织人员,成立试点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

3.开展专门调研和勘查,了解试点地区的自然、文化、经济环境等状况,制定方案。

4.启动试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安排各项工作任务,组织实施。

5.开展试点试点,总结经验,提炼成功模式,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制度和经验,为全国推广建立国家公园提供参考依据。

四、试点效果1.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推进可持续发展。

2.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机制,建设多彩生态园区。

3.促进全社会参与公共生态文明建设。

4.试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提升形象和知名度。

(完)。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现状浅析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现状浅析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现状浅析作者:李艳梅来源:《卷宗》2018年第08期摘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公园体制在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方案,2015年起,我国陆续在10个试点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针对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为促进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科学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现状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思路,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全球的生态安全工作均有重大意义,充分保隋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字:国家公园;现状;解决思路。

国家公园是一个国家为保护和利用特定的生态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而设立的保护区域,具有保护资源,为国民提供娱乐体闲、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成为世界自然保护的典范。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17年,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我国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决心和其在我国存续的必要性,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和方向指引,强有力的推动了国家公园体制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保护地体系还不完善,不能有效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需求,改革我国的自然保护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公园的科学发展,建立具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1 多头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管理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公园制度建设与管理体制研究
1832年,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琳(George Catlin)首次提出国家公园(NationalPark)这一概念。

现在,美国已经形成“国家公园系统”(National Park System),共有超过20个类型401个单位被纳入国家公园系统的范畴。

全球已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万座国家公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

国家公园从概念的提出到实体公园的建立,从单个类型发展到国家公园体系,从一个国家发展到全球二百多个国家,经历了一百多年。

国家公园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生机勃勃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在全球国家公园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国家公园在我国的发展路径,并从2008年开始展开试点工作。

经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

国家公园模式在我国是否可行的讨论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过分析论证,在我国建设国家公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目前也是可行的。

必要性可归纳概括为可持续发展之必要;建设管理规范之必要;开展新型旅游之必要;国际交流合作之必要。

接着本文从国务院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显著提升;自然遗产地保护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国家公园模式的先进性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在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的可行性。

本文重点探讨了国家公园的选址与建设。

提出国家公园可以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交叉设置区、发育不完善的遗产保护地中选建。

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与美国国家公园在准入标准上的区别,并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的准入标准的制定应在“国家代表性”、“可行性”、“必要性”、
“适建性”、“排他性”方面做出努力。

勾勒一个国家公园建设流程图,即资源审查专家小组建立与资源审查—省级政府向国务院申报—公众磋商与国务院特设机构的审查—国家公园的命名—范围与界线的确定—国家规划中心统一制定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国家公园的重大调整的机制。

本文最后一部分在对比分析美、日、德、新四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三级双列统一的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并给出了简单的框架构想,最后以九寨沟作为例子,尝试构建了一个基层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