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气罩的设计
第四章集气罩.

(二)排气柜
排气柜:使产生 有害烟尘的操作 在柜内进行。
特点:
控制效果好、排放量 比密闭罩大,比其他 型式的集气罩小。
(二)排气柜
(二)排气柜
a
排气点设于下部的排气柜
操作口气流分布较均匀,有害气体外逸的可能性较小。 适用于通风柜内无发热体,且产生的有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的情况。 下部排风柜式罩工作口截面上的任何一点风速不宜大于平均 风速的10%,且排风口应紧靠工作台面。
四、集气罩的性能参数及计算
控制速度法的关键在于确定控制速度vx和集气罩结构、
安设位置及周围气流运动情况,一般通过现场实测确 定。
当污染源的污染物发生量较大时,采取该法求排放量,
则在边缘控制点上的实际控制风速往往小于设计值, 污染物即可能逸入室内。为了提高控制效果,工程中 往往采取加大vx的近似处理方法。
K值越大,污染物越不易逸出罩外,但集气罩排风 量Q3也随之增大。
四、集气罩的性能参数及计算
考虑到设计的合理性,把能保证污染物不溢出罩外的 最小K值称为临界流量比或极限流量比,用Kv表示。 Kv=(Q2/Q1)limit Kv值是决定集气罩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与污染物 发生量无关,只与污染源和集气罩的相对尺寸有关。
五、集气罩的设计方法
集气罩的设计程序是,一般先确定集气罩的结
构尺寸和安装位置,再确定排气量和压力损失。 设计的总原则是经济、合理、方便、美观。
(一)密闭罩的设计
四、集气罩的性能参数及计算
①控制速度法(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首先根据工艺设备及操作要求,确定集气罩形状及 尺寸,由此可确定罩口面积A0;其次根据控制要求 安排罩口与污染源相对位置,确定罩口几何中心与 控制点的距离x。
13.第十三章_集气罩

等速面形状大致相同;
吸气口结构形式不同,则其气流衰减规律不同。
集气罩的集气机理
二.吹出气流(射流)
1.喷嘴形式:圆形、矩形、扁矩形(长短边比大于10) 2..分类: 按孔口形状: 圆射流、矩形射流、扁射流(条缝射流) 按空间界壁对射流的约束条件: 自由射流、受限射流 按射流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是否相等: 等温射流、非等温射流 按射流产生的动力来源: 机械射流、热射流
集气罩的集气机理
1.点汇流的流动情况
吸气口面积很小;流动没有阻力 通过各等速面的流量相等,并且 等于吸气口的流量
Q 4 r12v1 4 r22v2
点汇流外某一点的流速与该点至 吸气口距离平方成反比。尽量减 少罩口到污染源的距离。 若吸气口四周加挡板,吸气范围 减少一半,有利于增强控制效果
危害性小时
0.20~0.25
危害性大时
0.25~0.30
中等程度气流的地方 较强气流或不安挡板的地方 强气流的地方 非常强气流的地方
0.25~0.30 0.35~0.40 0.5 1.0
0.30~0.35 0.35~0.50 1.0 2.5
伞形罩设计计算
三.流量Q的计算
Q=kPhV X
(m3/s)
a、b为产尘源的长和宽
60°
伞形罩设计计算
二.污染源的控制速度
1.控制速度:罩口前污染物扩散方向的任意点上,均 能使污染物随吸入气流流入罩内,并将其捕集所必须 的最小吸气速度。 2.控制点及控制距离
伞形罩设计计算
2.控制速度选择原则
按有害物散发条件选择控制速度 按周围气流情况及有害气体的危害性选择控制速度 对于某些特定作业的吸入速度 按有害物危害性及排气罩形式选择控制速度
集气罩的设计

集气罩的设计集气罩是一种用于收集或排放气体的装置。
它通常由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
集气罩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气体的特性、流量、温度、压力等因素,以满足它的专用需要。
一、设计目的集气罩的主要设计目的是收集有害气体或粉尘,在工作场所保护工人免受有害气体的影响。
它也可以用于收集清洁空气中的溶解氧、氮等气体,提高空气质量,保护环境。
此外,集气罩还可以用于研究实验室,对于研究某些气体或气体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细节1. 材料选择集气罩的材料需要考虑其使用环境、气体的特性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304/316不锈钢、铸铝等金属材料,也可以使用聚乙烯、PVC等塑料材料。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注意其耐腐蚀性、耐高温性能、耐磨性等因素,以满足其专用要求。
2. 体积计算在设计集气罩时,需要考虑气体的体积和流量。
通常情况下,集气罩的体积要略大于所收集气体的体积,以防止气体外溢。
同时,流量也是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需要根据气体类型和使用场合进行计算,以确保集气罩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3. 气体排放的方向和速度集气罩采用的气体排放方式可能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安全,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气体的排放方向和速度。
首先,气体的排放方向应尽量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其次,气体的排放速度应符合标准要求,以确保气体被清除干净。
4. 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位置和尺寸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位置和尺寸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和设计。
一般而言,进气口和出气口应设在集气罩上部,以便尽量收集气体;出气口的尺寸应根据气体流量和排放速度进行计算,以确保气体能够被完全排出。
5. 气密性集气罩的气密性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运行安全。
在设计集气罩时,需要考虑到气密性的问题,并通过设计密封结构等措施来保证其气密性。
6. 静电防护静电也是集气罩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含有易燃气体的气体进行收集时,要采取静电防护措施,以防止静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或爆炸。
三、总结集气罩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气体的特性、流量、温度等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材料、计算正确的体积和流量,制定合适的进出气口和密封结构,保证气密性和静电防护等措施,以确保它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第13章 集气罩

二.排气柜 排气柜
排气柜可使产生有害烟尘的操作在柜内进行。 排气柜可使产生有害烟尘的操作在柜内进行。 1. 结构形式 A、排气口在操作口对面 、 操作口气流分布较均匀, 操作口气流分布较均匀 , 有害气体外逸的可能 性较小。 性较小。 B、排气口设在柜顶 、 操作口上部形成较大进气流速, 操作口上部形成较大进气流速 , 而下部进气流 速较小, 气柜内易形成涡流, 速较小, 气柜内易形成涡流,可能造成有害 气体外逸 C、在对面和顶部同时设置排气口 、
等温圆射流结构示意
吸入气流与吹出气流的区别: 吸入气流与吹出气流的区别:
吹出气流流量不断增加,锥形; 吹出气流流量不断增加,锥形; 吸入气流流量相等,椭球面。 吸入气流流量相等,椭球面。 射流轴线速度与射程成反比; 射流轴线速度与射程成反比; 吸入气流速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吸入气流速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接受式集气罩
热源上部接受式集气罩的设计
1、热射流量计算 、 a.低悬罩 低悬罩 罩口高度H<1.5A0.5) (罩口高度 b.高悬罩 高悬罩 罩口高度H>1.5A0.5) (罩口高度
A-热设备的水平投影面积。 热设备的水平投影面积。 热设备的水平投影面积
1)低悬罩热射流量 低悬罩热射流量 Q0 = 0.381(q HA2)1/3 q = 0.0025 • ∆t1.25 A
圆形或矩形侧Biblioteka 罩(宽长比 圆形或矩形侧吸罩(宽长比B/L≥0.2) )
u0 C (10 x + A0 ) = ux A0
2
式中: 式中: u0-罩口气流速度,m/s; 罩口气流速度, 罩口气流速度 ; ux-控制点的控制速度; 控制点的控制速度; 控制点的控制速度 x-罩口到控制点的距离,m; 罩口到控制点的距离, ; 罩口到控制点的距离 A0-罩口面积,m2; 罩口面积, ; 罩口面积 C-系数,与外部吸气罩的结构、形状和布置情况有关。 系数, 系数 与外部吸气罩的结构、形状和布置情况有关。
第五讲集气罩的设计

第五讲集气罩的设计集气罩是指在矿井或者其他工业生产场所,用于收集矿井或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烟尘等物质的设备。
集气罩的设计对于保护环境、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在设计集气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收集效率集气罩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有害物质,因此收集效率是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收集效率受到气流动力学、罩口形状、气体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合理的气流设计可以提高收集效率,同时在集气罩的罩口位置设置调节装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罩口的大小和位置,以获得最佳的收集效果。
二、气流流向及控制集气罩设计必须使有害气体和烟尘能够顺利流入集气罩,而不会发生逆流现象。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气体的流向和控制。
通常会在集气罩的罩口位置设置导流板或者引导装置,将气体引导进入集气罩,避免逆流的发生。
三、罩口形状和大小罩口的形状和大小对于集气罩的收集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罩口的宽度和高度要适当,使得气体能够顺利进入集气罩,并且不会发生逆流。
另外,罩口的形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会采用圆形、方形或者矩形等形状。
四、材料和制造工艺集气罩的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对于其性能和使用寿命都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集气罩需要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因此常常会选择不锈钢、塑料等材料来进行制造。
同时,制造工艺也需要满足集气罩的要求,例如焊接工艺、折边工艺等都需要考虑进去。
五、维护和清洁集气罩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与有害物质接触,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清洁和维护的便捷性,例如设置清洁孔或者维修孔,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维护和清洁操作。
综上所述,集气罩的设计涉及收集效率、气流流向与控制、罩口形状和大小、材料和制造工艺以及维护和清洁等方面。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设计出高效、安全、稳定的集气罩,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人体健康。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气罩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将不断创新,以适应不同场景和需求的要求。
集气罩设计——精选推荐

集气罩设计一、集气罩设计的一般原则集气罩设计的合理,使用较小的排气量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污染物的扩散。
反之,用很大的排气量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设计时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集气罩应尽可能将污染源包围起来,或靠近污染源,使污染物的扩散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防止或减少横向气流的干扰,以便在获得足够的吸气速度情况下,减少排气量。
2.集气罩的吸气方向应尽可能与污染气流的运动方向一致,以充分利用污染气流的动能。
3.在保证控制污染的条件下,尽量减少集气罩的开口面积或加法兰边,使其排气量最小。
4.侧吸罩或伞形罩应设在污染物散发的轴心线上。
罩口面积与集气管断面积之比最大为16:1;喇叭罩长度宜取集气管直径3倍,以保证罩口均匀吸风。
如达不到均匀吸风时可多设几个吸气口,或在集气罩内设分隔板、挡板等。
5.不允许集气罩的吸气流经过人的呼吸区再进入罩内。
气流流程内不应有障碍物。
6.集气罩的结果不应该放妨碍工人操作和设备检修。
二、集气罩设计的程序设计集气罩的程序一般是,先确定集气罩的结构尺寸和安装位置,再确定抽气量,最后计算压力损失。
集气罩尺寸一般是按经验确定的。
有关设计手册中给出了各种集气罩的参考尺寸。
在无参考尺寸时,可参照下列条件确定,排气罩的罩口尺寸不应小于罩子所在位置的污染无扩散的断面面积。
若设集气罩连接直管的特征尺寸为D(圆管为直径,矩形管为短边),污染源的特征尺寸为E(圆形为直径,矩形为短边),集气罩距污染源的垂直距离为x,集气罩口的特征尺寸为W,则应满足D:E>0.2,1.0<W:E<2.0,x:E<0.7(如影响操作可适当增大)。
三、集气罩的吸气量设计1.外部吸气罩外部吸气罩是通过罩口的抽吸作用在距离吸气口最远的有害物散发点(即控制点)上造成适当的空气流动,从而把有害物吸入罩内的。
控制点的空气运动速度称为控制风速(也叫吸入风速),根据经验我们一般按照表1确定控制风速。
表1 不同情况下控制点的控制风速vx有了控制风速过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气流运动规律推出需要多大的排气量L才可以在控制点形成控制风速:对于无边的圆形或矩形(长宽比大于或等于0.2)吸气口v0 / v x = (10x2+F) / F对于有边的圆形或矩形(长宽比大于或等于0.2)吸气口v0 / v x =0.75[ (10x2+F) / F]v0 ------------吸气口的平均流速m/sv x ------------控制点的吸入流速m/sx -------------控制点到吸气口的距离m所以前面无障碍四周无边或有边的圆(矩)形吸气口的排风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四周无边L=v0F=(10x2+F) v x m3/s四周有边L=v0F=0.75(10x2+F)v x m3/s2.热源上部接受式排风罩接受式排风罩的特点是,污染气流的运动是产生过程本身造成的,接受罩只起接受作用,它的排风量取决于接受的空气量的大小。
第五讲_集气罩的设计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320.12. 1301:2 8:5801: 28:58D ecembe r 13, 2020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3 日星期 日上午 1时28 分58秒0 1:28:58 20.12.1 3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上午 1时28 分20.12. 1301:2 8December 13, 2020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3日 星期日 1时28 分58秒0 1:28:58 13 December 2020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1时28 分58秒 上午1时 28分01 :28:582 0.12.13
同效果下有板较无 板吸气罩气量小一 倍或吸气量大一倍
四周加挡板
实际情况吸口气流分布特点
等速面先平行 ,随x增大变椭 圆,xd变球面 ,且起速衰减很 快(x=d,7.5%)
X/d<1,吸气量 采用有关衰减公 式计算
X/d>1,吸气量 采用等球面公式
1.2 吹气机理(略)
1.3 吹吸气流比较 ❖吹气气流呈锥形且流量随距离增加,而
第五讲 集气罩的设计
1、集气罩的集气机理 2、吸气罩类型 3、集气罩的设计
1集气罩的集气机理
集气罩罩口气流运动方式有吸入和吹出流 动两种,了解其规律是设计集气罩的关 键
1.1 吸入机理 ❖吸入机理:吸气口吸气时,在吸气口附 近形成负压,周围的空气从四面八方流 向吸气口,形成吸入气流或汇流。
吸气流断面的速度分布和特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集气吸尘罩的设计

集气罩的设计一、集气罩的选用按集气罩与污染源的相对位置及围挡情况,可将吸气式集气罩分为密闭罩、排气柜、外部集气罩、接受式集气罩等。
当有害物源不能密闭或围挡起来时,可以设置外部集气吸尘罩,它是利用罩口的吸气作用将吸气口有一定距离的有害物吸入罩内。
由于本工艺需要对物料进行加工,无法对污染源进行密闭。
因此,本设计在污染源附近设置外部集气罩,利用罩口的吸气作用将距吸气口有一定距离的有害物吸入罩内。
本工艺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而且是冷源,根据其发散情况,采用上部伞形罩的捕集效果较好,因此本设计的三个污染源均采用上部伞形集气罩。
二、集气吸尘罩的设计原则(除尘工程设计手册张殿印、王纯主编50页)①善排放粉尘有害物的工艺和工作环境,尽量减少粉尘排放的危害。
②集气罩尽量靠近污染源并将其围罩起来。
形式有密闭型、围罩型等。
如果妨碍操作,可以将其安装在侧面,可采用风量较小的槽型或桌面型。
③决定集气罩安装位置和排气方向。
研究粉尘发生机理,考虑飞散方向、速度和临界点,用集气罩口对准飞散方向。
如果采用侧型或上盖型集气罩,要使操作人员无法进入污染源与集气罩之间的开口处。
④决定开口周围的环境条件。
一个侧面封闭的集气罩比开口四周全部自由开放的集气罩效果好。
因此,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将四周围起来,尽量少吸入未被污染的空气。
⑤防止集气罩周围的紊流。
如果补集点周围的紊流对控制风速有影响,就不能提供更大的控制风速,有时这会使集气罩丧失正常的作用。
⑥决定控制风速。
为使有害物从飞散界限的最远点流进集气罩开口处,而需要的最小风速被称为控制风速。
四、集气罩的设计计算1、集气罩的结构尺寸集气罩的结构尺寸一般是按经验确定的。
图 3-1为了避免横向气流的影响,罩口应尽量可能靠近尘源,通常罩口距尘源的距离H 应小于或等于0.3L 1为宜(L 1为罩口长边尺寸),为了保证排气效果,罩口尺寸应大于尘源的平面投影尺寸:H 8.0L L 1+= H 8.0W 1+=W(1) A 集气罩尺寸:取H=0.3L 1 带入H 8.0L L 1+= 中 ,有L 1=1200+0.24L 1 求得L 1=1579mm (取1580mm )H=0.3L 1=0.3×1580=474mm (取470mm) 又 罩口高度要求低于人的呼吸器官其中h =450mm ,∴h +H ≤450+470=920mm ,符合要求 ∴罩口离污染源高度取H =470 mmmm H W W 10964708.02078.01=⨯+=+= (取1100mm )集气罩的扩张角α的范围是:90°~120°,取α=90° 罩口离管口高度:B =21L 1=790 mm 集气罩风管直径∵D / W ≥0.3 ,∴D ≥0.3 W =216 mm ,管径的确定见管段X 的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
题目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二O 年月日
目录
设计总论
(1)设计目的 (5)
(2)设计原则 (5)
(3)设计要求 (5)
(4)设计机理 (7)
二、设计原始资料 (7)
三、型号确定
(1)集气罩的类型 (9)
(2)集气罩的选择 (9)
(3)罩口尺寸的确定 (11)
(4)与罩口连接处直管尺确定 (11)
四、设计计算
(1)集气罩排风量的计算...........................
(2)集气罩压力降的计算...........................
(3)集气罩的排风速度算............................
五、课程设计小结............................. .....
六、参考文献.......................................
设计总论
设计目的
①控制空气污染物在车间内外扩散
②设计局部通风方法,把污染空气捕集起来经净化后排至室外
③对集气罩的结构性能的充分掌握
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实践能力
⑤对除尘系统深入了解,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设计原则
改善有害物质甲苯对工艺和环境污染,尽量减少甲苯排放及危害
集气罩尽量靠近污染源并将其吸收起来
决定集气罩的安装位置和排气方向
决定开口周围的环境条件
防止集气罩周围的紊流
决定控制风速
(3)设计要求
①尽可能将污染气体吸进集气罩,以防止污染气流流入室内
②罩内应保持一定的均匀负压,避免污染物从罩上外逸
③罩内吸风速度应达到一定标准,以保证污染物全部吸进系统
④设计应实现原材料、费用最节俭
(4)设计机理
综述:集气罩汇集污染物,是一种流体动力学捕集,因此要对集气罩合理设计,必须要了解吸气罩罩口的气流流动规律。
集气罩口气流流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吸气口气流的吸人流动,一种是吹气口气流的吹出流动。
(1)、吸入气流
吸入机理:吸气口吸气时,在吸气口附近形成负压,周围的空气从四面八方流向吸气口,形成吸入气流或汇流。
吸气流断面的速度分布和特点:
四周加挡板
吹吸气流比较
吹气气流呈锥形且流量随距离增加,而吸气流呈椭球面,通过各等速面流量相等,且等于吸入口流量
吹气速度与离吹口距离呈反比,吸气与距离平方呈反比
吹气作用范围大,吸气作用范围小且能量衰减较快。
、吹吸气罩的气流特点
二、设计原始资料
甲苯浓度500mg/m3, 允许的排风速度最大s;车间有3个,相距5m。
车间平均温度:25℃
允许罩内最大负压:25Pa;
允许压力损失:1000pa
按中国(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浓度排放环境温度:-9℃
当地气压:100KPa
净化系统布置场地在车间北侧20-25米以内
三、型号的确定
(1)集气罩类型
①局部密闭罩
②接受式集气罩
③整体密闭罩
④外部集气罩
还有吹吸式集气罩等类型。
(2)集气罩的选择
总述:集气罩是用以捕集污染气流的。
其性能对净化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是有直接影响的。
由于污染源设备结构和生产操作工艺的不同,集气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按罩口气流流动方式可将集气罩分为两大类:吸气式集气罩和吹吸式集气罩。
利用吸气气流捕集污染空气的集气罩称为吸气式集气罩,而吹吸式集气罩则是利用吹吸气流来控制污染物扩散的装置。
本设计中采用吸气式集气罩中的外部集气罩来收集污染气体。
由题设条件可知,本设计适宜采用外部集气罩中的侧集气罩。
对于外部集气罩排风量的确定多采用控制速度法。
(3)集气罩罩口尺寸确定
①控制点控制速度V x的确定
本设计中,污染源产生于甲苯,从轻微速度发散到上述相当平静的空气中,所以污染源的控制速度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表13-2或表1可得,取0. 5~s之间。
本设计选用v x=s。
表1 外部集气罩控制风速v x
由于气体只能从侧面流入罩内,我们选用侧吸罩。
为避免横向气流干扰,要求H尽可能≤,可设题中H=,因此,L≥,取L=。
吸气流易受横向气流的影响,所以靠墙布置。
设墙厚260mm,设污染源中心距离墙中心660mm,因此污染源距墙边B=660-260/2=530mm,由此可知集气罩宽2B=1060mm=。
为保证罩口吸气速度均匀,集气罩的扩张角α不应大于60°,本设计中取α为60°。
(4)与罩口连接处直管尺确定
本设计中,污染源产生甲苯,属于染料粉尘,所以污染源的控制速度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表13-4可得,水平管速度应在16-18m/s.所以,选择的水平管道断面为长0.5m,宽0.4m的方形管道。
四、设计计算
(1)集气罩排风量的计算
冷过程上部集气罩
对于外部集气罩的计算,常用的方法是控制风速法。
即有害物扩散时会产生一定的扩散速度,为捕捉、控制有害物,集气罩就必须在有害物扩散地点造成一个吸入速v(控制风速),根据这一速度计算出所需的排风量。
控制风速的大小与工艺过度
x
程及其位置有关。
气流从侧面流入罩内,为避免横向气流干扰,要求H≤0.3L(罩口长边尺寸)
P ——罩口敞开面周长;H ——罩口至污染源距离m ; K ——考虑沿高度速度分布不均匀的安全系数,取K=
由题意可知:K= P=2*(1+)=9m H=1m Vx=1m/s
一个车间排风量:L1=KPHVx=*m*m/s 三个车间总排风量:L2=KPHVx*3=*m*m/s
(2)集气罩压力降的计算
压力降计算
由题意可得:ρ=500/1000000 Kg/m3 ξ=
v=(*)=1.293m/s
ξ——集气罩局部阻力系数,一般取= ρ——污染气流的气体密度,Kg/m3 v ——通过罩口的气流速度,m/s
(3)集气罩的排风速度算
课程设计小结
这次课程设计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的。
从设计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比如上网搜索资料这方面,比如文档排版这方面。
所以以后这些方面我一定要好好加强。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没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光有理论知识也是不行的。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团结就是力量,这话说的很对,单凭个人的力量要完成一个课程设计时很难的,如果同学们一起收集资料,一起讨
22
v
P P d ρ
ξ
ξ⋅=
⋅=∆
论研究,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然后,就是从这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大气污染时多么的严重,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同样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关制度保护大气环境。
在这里也特别感谢老师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让我们学着成长!
六、参考文献
工业防尘专业委员会.工业防尘手册[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何争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应用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刘伟,祝凌云.AutoCAD2007中文版自学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 艾华.电炉炼钢车间除尘系统方案设计分析[J].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报, 2005,09(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