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福建省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福建省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福建省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19高一上·宣城月考) 据《左传》记载:“宣公三年,楚国兼并了陈国,就‘以陈为县’;昭公二十八年,晋国魏献子当政时,‘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根据材料,以下对县制判断正确的是()A . 县的出现时间比郡的时间更早B . 春秋时期已经设立县管辖地方C . 以陈为县标志我国县制的开始D . 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 (2分) (2016高一上·如皋期中) 秦朝能够“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A . 生产力的发展B . 国家的统一C . 秦推行法治D . 秦推行郡县制3. (2分) (2017高二上·东台月考)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 . 墨家思想B . 儒家思想C . 道家思想D . 法家思想4. (2分)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A .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 . 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 . ②③④正确,①错误D .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5. (2分) (2019高二上·蚌埠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这一结果()A . 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 . 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 . 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 .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6. (2分)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有关宋词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B . 更能适应市民生活需要C . 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D .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7. (2分)(2017·江苏会考) “长江的险要重地和满洲防军驻地镇江也被攻占。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普通高中1月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普通高中1月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密★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2019.1.12(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会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会考号、姓名”与考生本人会考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人人都有受教育资格的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学思结合2.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实行了A.宗法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3.图1.2分别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铁犁资料。

从铁型使用的变化中说明了A.耕作技术的改进B.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C.产业结构的升级D.农业经营的方式转变4.唐代孙思邈在《丹经》中记载了一个使用硫磺、硝石、熟炭等材料的配方。

与这一记载相关联的发明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5.明代吴承恩以前人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了一部结构优美完整的神魔小说。

这部小说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6.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A.“存天理,灭人欲”B.“天下为主,君为客”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7.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外关系发生逆转的第一步。

“逆转的第—步”对中国意味着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1894年,有位爱国将领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光绪帝为他所题的挽联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公足壮海军威”。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201907300311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201907300311

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第二学期期末考高二(文科)历史试卷命题内容:中古世古说明:1、本试卷分第I、II 两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

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两国;东向由镐京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由成周通往鄂、申、曾;东南向由成周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刑、燕等。

这表明西周时期A.加强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B.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C.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D.推动了西周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2.据《荀子·礼论》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为天子用二椁五棉,诸侯一椁四棺或三棺,大夫一椁二棺,士一椁一棺。

根据目前考古发据,西周至春秋早期的诸侯墓葬多用一椁二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各国国君墓,基本是二椁三棺或一椁三棺。

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A.礼乐制度演变的特殊性B.西周时宗法制度逐步确立C.礼乐制度落实的渐进性D.春秋战同时期的礼崩乐坏3.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4.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5.有学者认为:“行省的最高长官丞相和平章政事掌握一省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各级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选用,既保证了中央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进行建设,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唐宋之时的集权弊端。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如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烨。

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棊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官员报酬的变动()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3.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A. 耕地面积的增加B. 社会人口的增加C. 铁器牛耕的使用D. 国家分裂的影响4.“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

”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清5.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

”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 陶瓷业的分工较细B. 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C. 工人领取计件工资D. 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6.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窖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种状况表明当时()A. 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B. 白瓷走政府营销策略C. 邢窖白瓷产量大D. 邢窖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7.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

这反映出()A. 坊市制逐渐被打破B. 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 宗教传播促进经济发展8.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命题内容:必修二专题一、专题二班级姓名座号成绩说明:1、本试卷分第I、II两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AB均属于无关项;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

2.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官员报酬的变动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而是以以粮食多少来划分,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重视农业生产,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吏待遇下降,而是强调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而不是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排除C。

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与社会大变革有关,而不是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 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 耕地面积的增加B. 社会人口的增加C. 铁器牛耕的使用D. 国家分裂的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明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福建省长乐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长乐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1.公元前5世纪后期,如果有人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与既有法律相抵触的议案,或者议案提出的方式违反法定程序,在此后的1年内,任何公民都有权起诉议案提出者,如果起诉者胜诉,则给予奖赏,违法议案提出者将被处理罚款。这一制度的设立
A。 凸显了法律建设的专业化水准
B. 保证了城邦政治决策的公正性
C。 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心
10.宋朝的“台谏”为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宋朝的这一传统
A。 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
B。 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
C. 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D. 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7。明初废中书省,皇帝直辖六部,尚书、郎中权重,侍郎、员外郎权轻,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为堂官,都有直接上奏权,如若意见不一致由皇帝裁决。这变化反映了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
B. 君主专刺统治逐渐加强
C. 内阁议政功能已被剥夺
D。 六部成为行政权力中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初统治者废除中书省,清代之后堂官意见不一致直接由皇帝裁决,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选择B选项,排除A选项;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并没有议政功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为堂官",六部并没有成为行政权力中枢,故排除D选项。
1。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两国;东向由镐京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由成周通往鄂、申、曾;东南向由成周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刑、燕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 1 .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

季札观后皆能“尽知其意”,并一一作了恰当的评论,博得了鲁人的敬佩。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A.华夏文化影响扩大B.经济区域差异缩小C.民族融合现象出现D.诸侯结盟成为常态(★★) 2 .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

这说明分封制A.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B.“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C.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D.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3 .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

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4 . 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D.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5 .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风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土地租佃现象普遍D.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6 . 据现有的资料证明:从陕西到山东,从河北到江西,包括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在内,都有早商铜器的发现。

在郑州曾经发现两处较大的早商铜器作坊遗址。

由此推理商朝A.青铜器生产出现区域化B.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C.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D.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 7 . 西周官学对“非我族类”、贫与贱者不教。

到了春秋时期,孑L子兴办私学,不仅把教育推及“蛮夷”,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这种把贵族文化大众化的举措A.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型B.结束了商周时期世官制度C.使我国学校教育开始普及D.推动儒学过渡为社会主流思想(★★) 8 . 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

这说明当时A.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B.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C.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D.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9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

士人则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

这一现象A.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残酷B.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发达C.抑制了社会结构的变迁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10 . 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C.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11 . 秦汉墓葬及居延、敦煌等地所见秦汉简牍,显示了这一时期行政文书的流通量之大,种类之多,以及文书制作、传发、保管制度的严密。

这一现象说明A.书写材料出现了革命性变化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君王对官僚集团的优势加强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空前强化(★★) 12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从“人治”到“法治”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13 . 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

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

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A.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B.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C.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D.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14 . 汉武帝设立刺史以监察地方郡国守相等官吏,但不得“干预庶政”;东汉中期,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刺史A.严重威胁中央政府B.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C.导致国家走向分裂D.失去监察地方长官的权利(★★) 15 . 据安阳殷墟考古发现,有一处贵族的窖藏圆穴集中堆放了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

该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A.商代对祖先神灵的崇拜B.奢侈腐化的贵族生活C.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活动D.技术水平先进的手工业(★★★★) 16 . 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据此可知,东汉A.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B.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C.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17 . 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B.商业繁荣与城市相联系C.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D.长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 18 .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

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

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19 .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20 .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叁(三分)其国而伍其鄙(城乡地区)”,“士就闲燕(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工就官府(官府管理手工业)商就市井、农就田野。

”这反映出齐国A.已跃居为当时的政治霸主B.探索新型的社会管理形式C.重农抑商政策已基本成型D.小农经济已成为社会主导(★) 21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

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A.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能够消除地方割据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22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认为:“秦汉以后的制度,则是‘帝国制’。

帝国与邦国的不同,首先就在于是否封建。

…帝国则一定是不封建的。

就算封王封侯,那也是荣誉称号就算封了土地,王侯们也只是地主,不是领主。

他们对那块土地,只有财权,没有主权,也没有治权。

这,充其量只能叫做‘封而不建’。

”据此,秦朝在地方推行A.郡国并行制B.郡县制C.宗法分封制D.行省制度(★★) 23 . 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

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这一现象反映了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24 . 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D.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二、材料分析题(★★) 2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西汉前期,盐业生产与流通多把持在一部分诸侯王和富商大贾手中,他们“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外事扩张,内事兴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实行盐铁官营的建议,并将建议提交朝中众卿讨论。

同年,内定了采取盐铁官营的方案,准备时机成熟后向全国推行。

一切准备就绪后,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孔仅、东郭咸阳等官员巡行地方郡国,在各地设盐铁官署,选拔“故盐铁家富者”为盐官,负责具体盐务。

并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煮盐,违法者将“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同时,由官府提供煮盐器具、雇工煮盐给予费用补贴。

这些政策尽管遭到卜式等人的反对,但汉武帝一直坚持执行,由此奠定了盐业盐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

——摘编自齐涛《论汉武帝的盐业政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盐政改革的原因及政策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盐政改革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 26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

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

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

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

朝廷据此行赏罚。

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

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

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这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3)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