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doc

合集下载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Georg Lukács)是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而他的物化理论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思想之一。

物化理论是他在文学、哲学、政治和社会学领域中的许多著作中所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卢卡奇的思想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物化理论。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被定义为对人的异化和固化,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力作为商品交换,从而使他们的劳动力和生产力被异化和固化为一种商品。

这使得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而变得像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品所控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变成了不再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的“东西”,即物化。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渐渐地失去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财富和权力的追逐。

这种追逐常常会导致人们变得冷漠、自私和利己主义,从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人性的发展。

在物化的社会里,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商业化,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流行”和“时尚”,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和美感。

这种状态导致了今天社会的“自我的失落”和“品位的萎缩”。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一个描述,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决心。

他希望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能够唤起人们对自身处境的认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不仅会导致人们的灵魂受到伤害,也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在这一点上,他和一些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者有着相似的看法。

与一些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的是,卢卡奇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结果。

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认为可以通过阶级意识的唤醒和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自由。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通过其物化理论,试图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物化是指人类将某个物体或概念视为固定、不可变的实体,并因此对其赋予一定的权力和意义。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体现在了各种方面,包括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等。

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私有制、商品交换、分工和资本积累。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导致了各种形式上的物化。

首先,卢卡奇强调了经济领域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变成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生产加工的过程被物化为了买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变成了商品的消费者和劳动力的出售者;劳动力则被物化为了生产资料和商品的神秘力量,人们不再看重劳动的本质和个体的劳动能力。

资本的运作使得这个过程越来越彻底,社会化的劳动成为了资本的私人财产,而工人则被物化为了资本的一部分,没有了自己的自由。

其次,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结构也被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被物化成了权力和暴力的关系。

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都被垄断在某些特定的人或团体手中,而这些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掌握权力和利益,包括境外直接投资、地方分权等众多形式。

同时,这些权力形成的机构和法律也被物化成了一种无所谓的形式,远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和法律规定,使得有条件的人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并创造越来越多的物化。

第三,卢卡奇还指出,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也被物化成了单一的、稳定的实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和文化被作为状态分配给不同的个体,包括种族、性别、文化地位和财政背景等各种方面。

这些状态和角色经常被大众视为不可改变的事情,而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和内部矛盾也只能忍受和纳闷。

同时,国家也通过媒体和教育系统来强化这些固化的认知和优势。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卢卡奇于1967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物化”(Commodity Fetishism)理论。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在该著作中对“物化”理论的阐释和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物化”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物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资本论》中,用来描述商品社会中人们对物品的神秘化和异化。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扩展。

卢卡奇指出,物化并不仅仅是对商品的神秘化,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不仅体现在商品交换上,还贯穿于整个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都被商品逻辑所支配,导致了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和虚无化。

这种虚伪性和异化现象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被迫以商品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卢卡奇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意识的影响。

他指出,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的意识被资本主义逻辑所左右,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实际处境和社会现实的无知。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和立场,而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需要和规定来行动,从而成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和受害者。

卢卡奇认为,只有当人们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才能从物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场和人生价值。

卢卡奇还指出了物化对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和艺术被商品化和商业化,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这导致了文化和艺术的内容日益空洞化和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创造性和思想性。

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变得肤浅和功利化,使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被掩盖和扭曲。

卢卡奇呼吁人们对文化和艺术进行解体和批判,以恢复其原本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对抗物化的可能途径。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物化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进程,人类在这个进程中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构造转化为客观的力量。

这些文化构造本质上是不断进化、变化和发展的,但在物化进程中,它们被固定下来,被视为人类的创造物,但实际上它们成了人类的支配者。

在这种进程中,原本应支配人类生产活动的力量被转化为支配人类的力量,成为"反人类的世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提到了“再生产”,这指的是在物化进程中,这些固定下来的文化构造不断的重复,每一代人都在体验相似的文化,这些文化不再是人类生活的本原,而是生活中的某种先天固有的东西。

为了回复自由和变革,人们需要不断走向“解放”,将这些不真实的文化构造重新变回人类的创造物,恢复人类真实的本质。

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物化不仅是一种历史进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他认为,物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所致。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被转化为资本,而劳动力也被视为商品,生产活动不再是人类的自由创造,而是所需工作精神的变现,即人格的割裂。

由此,人类和自己劳动创造的产品直接失去了联系,这种裂裂被卢卡奇称为“异化”。

人们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为追求更高的产出和更多的资本。

在这种意义下,物化成为了社会中最深刻的性质,它剥夺了人类的尊严和自由。

为了摆脱这种异化状态,卢卡奇提出了“解异之义”。

他认为,解异是指消除物化给人类带来的割裂和异化,在这种意义下,解异就是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自然法则”,赋予劳动力人性的尊严和权利。

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解异只能通过一次成功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这样才能创造一个真正人性化的社会,为人们带来幸福、自由和尊严。

总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后世的思考和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认为,物化既是历史进程和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剥夺人类尊严和自由的罪魁祸首。

解异,即消除物化割裂和异化的影响,成为了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和丰富。

本文将结合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探讨“物化”理论的含义、作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物化”这一概念的内涵。

在卢卡奇的著作中,他将“物化”定义为“把人类的活动或人的关系转化成物或物的关系,使其具有伪装成物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将人的活动和关系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或事物。

这样一来,人的活动和关系就失去了其本质的人性和活动性,被冷冰冰地看待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种“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和异乎寻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奴役和控制。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比比皆是,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异化和疏离,进而导致了社会和个体的不幸和痛苦。

卢卡奇认为批判“物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物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上最基本的交换和交往媒介,而人际关系和人的活动也被纳入到了这种商品交换的范畴之中。

这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被对象化了,被看成是可以交换和买卖的商品,进而“物化”了。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加剧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经济利益被神圣化,物质利益被张扬为一切的追求,而个体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则被冷嘲热讽。

这种意识形态加剧了“物化”现象的发展,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更加地“商品化”,变得更加冰冷和异化。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

“物化”又是如何影响着人的意识和社会变迁的呢?卢卡奇认为,“物化”是导致人的意识形态的虚假和扭曲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受到了商品交换的影响,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一切都可以用利益来推动。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指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生产力与商品交换关系的分析和理解。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关系的中心。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活动主要是为了生产和交换商品,因此商品成为了统治和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素。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指人们的劳动和社会活动被转化为物质产物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商品化,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从而成为商品的一部分。

人们的生活也被物化,他们的需求和欲望被由商品所满足。

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一种意识形态。

卢卡奇认为,物化过程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直接和自然界接触,而是通过商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使得他们与自然失去了直接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陌生,人们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经济行为。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一种阶级关系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且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

劳动者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这种阶级关系通过物化过程得以体现,劳动力和商品化成为了社会交往的基础。

卢卡奇认为,物化过程也导致了意识形态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被商品关系所塑造,他们的意识形态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映。

这种物化的意识形态使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变得模糊和片面,进一步加剧了异化和疏离的现象。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分析。

他强调了物化过程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将物化视为一种阶级关系的表现。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物化理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物化概念,物化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物化现象也就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它渗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问题也不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当下意识,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固定的、当然的东西,只是顺从地适应,而不采取批评与改造的态度,这就是物化意识的表现,它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物化的具体表现,首先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过程转化为狭隘、精细的分工,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组合。

卢卡奇发现,国家机构分工越细,越合理,那么它的物化也就越严重。

尽管国家管理和生产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不是在减弱物化的结构,而是在强化这种物化结构。

其次,人变得现实化,机械化,物质化。

“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

”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把一切机械化、物质化和现实化,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需要,也是其阶级本质特定方面的体现。

人们都是是一个机械系统中的一环,他们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机器,都是是雇佣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出卖者。

再次,无产阶级对象化了,丧失了创造创新的能力,无产阶级丧失了主体地位。

因为生产过程分工越合理、机械化程度越高,生产者不再是劳动过程的主人,他反而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中的部件。

无产者在劳动对象面前,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劳动对象成为了无产者的主人。

物化意识的形成及危害,社会机械化抹杀了人的创造力,对工作的热情,以及个人的理想。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物化理论被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补充和扩展。

本文就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浅析。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对社会存在中物质方面的关注。

卢卡奇认为,社会存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阶级关系是社会存在最基本的要素。

在这个意义上,物化就是指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存在。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商品化导致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对立,使阶级关系变得清晰明确。

他通过物化理论强调了物质基础对社会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还关注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塑造作用。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使得人们变得物质化和物欲化,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

这导致了社会关系的非人性化和异化,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卢卡奇提出了物化解物化的理念,认为人们应该反思和超越自己被物质化的存在状态,重新找回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解放的价值和意义。

卢卡奇认为,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而解放不仅仅是从物质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被意识形态的虚幻所控制,他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利益。

卢卡奇提出了实践超越物质化的理念,认为只有通过反思和实践,人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解放的重要性。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还关注了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发展。

卢卡奇认为,阶级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这种阶级斗争的本质是对于社会存在的不满和追求公平正义的要求。

物化是社会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解决物化问题的关键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改变社会关系。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积极参与阶级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强调物质基础的作用、关注意识形态的影响、强调解放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关注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发展等方面,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深化了对社会存在和社会变革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
从1922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问世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十年后正式出版以来,“物化”或者“异化”问题成为了当代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第一次把物化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考察,开启了关于异化问题讨论的先河。

可以说,从实践上来看,是卢卡奇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理论上来看,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

一.物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根源
物化理论追根溯源,其理论根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纪。

卢梭和霍布斯提出了“异化”的概念,他们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人在改造外部事物的同时,外界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加诸于人身上与人的本质相反的一种力量。

卢梭就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

”1席勒很赞同卢梭的观点,他在《美育书简》中对卢梭的“异化”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尚现在是分裂开了:享受同工作分离了,手段同目的分离了,努力和奖励分离了。

由于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碎片上,人自身也就成为一个碎片了。

”2真正将异化范畴引入哲学的应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他们用理想的尺度衡量现实生活的时候,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人和理性相背离的现象,他们认为这就是异化。

从费希特的自我到非我的转化,到黑格尔的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推演,都是这种异化状态的理论表征。

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异化的论述,将异化问题从纯粹的思辨的领域引入到了人的生活领域。

卢卡奇生于1885年,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简单的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匈牙利的最高信贷银行的经理,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家境优越但同时也家教甚严,童年时代的卢卡奇就是个充满着叛逆思想的孩子,他拒绝训练各种礼仪,拒绝循规蹈矩的客套话,很多人认为卢卡奇一生都致力于批判“物化”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卢卡奇的童年经历,从小卢卡奇就意识到了礼仪等外在规范对1卢梭,(Rousseau,J.J.),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11 页。

2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 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
第97 页。

人本性的束缚。

直到卢卡奇晚年,他在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时侯说,“在家里时:绝对的异化……我的道路:从童年时的拒绝礼规到对社会的逐渐具体的批判,是发展缓慢的,很少有意识的、而且是充满长时间的间隙的。

3在卢卡奇读大学期间,卢卡奇最初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后来研究德国现代哲学,他对黑格尔的思想情有独钟,因此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思想对卢卡奇影响很深。

后来卢卡奇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接触到狄尔泰的“整体性”思想(狄尔泰认为,任何个体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只是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性结构的一个部分和环节。

整体相对于个体而言具有优先地位,个体则依附于整体而存在,离开整体,便无法对个体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而,对事物的把握应从整体出发),席美尔的“物化”思想(席美尔在其《货币哲学》一书中,把主观文化向客观文化的转变阐释为人的物化进程。

“所谓客观文化,指的是为人们在历史中所创造的客观文化成果,包括一切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所谓主观文化,指的是个人所达到的发展程度。

从本来意义上看,二者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同一的。

但是,现代社会打破了二者的同一,主观文化受到了客观文化的挤压,从而使人沦落为仅仅作为客观文化的一个环节和工具而存在。

这样,人的物化就不可避免了。

这种物化是随着分工和货币的产生而发展的,货币经济迫使我们在日常事务处理中必须不断地进行数学计算,许多人的生活中对这种对质的价值进行评估、盘算、算计,并把它们简化成量的价值行为”。

4)和马克思·韦伯“合理化”思想(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充斥着合理化、可计算原则,这种原则不仅体现在生产上,也深入地浸入到人们的心灵之中。

“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在内部首先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

……同资本主义营利的那些古老形式相反,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是:在合理技术基础上的严格合理的劳动组织,没有一个地方是在这种结构不合理的国家制度内产生的,而且也绝不可能在那里产生。

”5)与卢卡奇自幼便萌生的叛逆情怀不谋而合,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可以说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直接来源。

二.物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卢卡奇承袭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观点,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构成3卢卡奇,卢卡奇自传[M],杜章智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年版,第206 页。

4席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年.第363 页.
5马克思•韦伯:政治著作全集[M].慕尼黑.1921 年版.第140—142 页.
的额最小细胞单位中洞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所以在卢卡奇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力图从商品的角度揭示“物化”思想的内涵。

“‘物化’就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由于这一物化事实,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Eigengesetz-lichkeit)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

”7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精确性、合理性和可计算性的社会特征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人的内心也开始被物化,这种物化意识逐步由物体与人的对立这种客观物化走向了人的活动成为人自身障碍的主观物化过程。

“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

”8“在物化的意识看来,这种可计算性形式必然成为这种商品性质真正直接性的表现形式,这种商品性质——作为物化的意识——也根本不力求超出这种形式之外;相反,它力求通过“科学的加强”这里可理解的规律性来坚持这种表现形式,并使之永久化。

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在更高的阶段上从经济方面生产和再生产自身一样,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侵入人的意识里。

”9三.物化理论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哲学家,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是在吸收发展前人哲学思想的提出的,它囊括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狄尔泰的“整体性”思想等,对今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引发了海德格尔对于物化理论的关注,他不满于卢卡奇仅仅在“存在者的层面上”来对问题展开探讨,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把“物化”放在其“基础本体论”上加以考察,因此海德格尔还提出了著名的“座驾”理论,“座架( Gestell) 意味着对那种摆置( stellen)的聚集, 这种摆置却摆置着人, 也即促逼着人, 使人
以订造方式把现实当做持存物来解蔽。

座架意味着那种解蔽方式, 此种解蔽方式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150 页.
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147 页.
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153-154 页.
9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161 页.
在现代技术之本质中起着支配作用, 而其本身不是什么技术因素。

”10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还启发的萨特对于物化问答的思考。

在萨特看来,异化的根源在于“匮乏”,因为“匮乏”不仅是外在于人的否定,而且是内在化的否定,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人是作为非人的人,作为异己的类而存在的,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冲突都在内化和全部生活就是生存战斗,它只是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单纯存在都是‘匮乏’所规定的,每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存在的和经常的危险。

”11对于匮乏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的实践,但是,实践活动却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

物化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于20世纪的为哲学主旋律,除了海德格尔、萨特,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也身手物化理论的影响,而对于卢卡奇物化理论,我们也要辩证的去看待。

虽然其物化思想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的提出,然而卢卡奇却是在形而上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进行解读的,它降低了马克思哲学的原则高度。

因为从概念上看,卢卡奇将物化、异化和对象化混为一谈,不是将异化看成是一个历史概念,存在着异化永恒论的危险,有违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则。

从异化产生的根源上来看,卢卡奇虽然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但他把异化理解为一种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普遍情况,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性中得出异化概念的,因而将异化人本主义化。

对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评价,我们要放在整个哲学发展的进程中去观察区理解,虽然物化理论偏离了马克思原初提出的理论,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偏离,使得对传统马克思理论进行颠覆,为新哲学思想的诞生开辟的新的道路。

10海德格尔:人, 诗意地安居[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107 页.
11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伦敦:1976 年英文版.第108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