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腰骶神经根射频技术

合集下载

腰骶部脊神经后根脉冲

腰骶部脊神经后根脉冲

椎板间隙指由腰椎双侧椎板下 缘.下关节突与下位腰椎双侧椎板 上缘.上关节突所围成的空间,由 黄韧带充填,构成腰椎管后壁,在X 光线下位片上显示为透光区.
椎板间隙的测量方法

腰椎板间隙宽度既小关节内侧缘宽度:指 板间隙最大横径,即上下关节突在正位X 线片的交界处; 腰椎板间隙高度:指椎板下缘至下位椎板 是缘的距离;


脉冲射频的治疗原理
脉冲射频对神经无破坏性影响,较连续射频安 全,但镇痛机理尚不明确。有作者认为针尖周 围形成较高的电磁场,出现生物学效应。(电) • 国内高崇荣对背根节脉冲射频实验研究显示背 根节SP水平下调和脊髓SP水平上调,可能通过 背根节外周突抑制周围神经C纤维伤害性传入 和刺激背根节中枢突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产 生镇痛作用。(化学)

Sluijter(1996年)提出了脉冲射频技术,电流脉 冲式产生,在神经组织附近形成高电场,(但温 度不超过42℃)。无高温神经破坏之虞。 国外报道下腰部及胸DRG脉冲射频治疗顽固性 的腰腿痛及胸部痛,效果显著。 国内广医二院对腰骶部慢性神经痛,应用腰背 根节CRF和PTF进行比较,两组镇痛效果一样。 但CRF组有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的夹角 自L1~S1上述夹角逐渐减小
神经根硬膜囊发出处成角(度)
年龄组别 L5 S1
成人
22± 2
20± 2
6号尸体 去L4椎板
6 号 尸 体 去 腰 5 椎 板
6 号 尸 体 右 全 貌
6 号 尸 体 左 全 貌
6 号 尸 体 全 貌
L5S1“腋部”与椎间盘对应关 系
应用电生理仪引导穿刺

先注入少量滤过空气,使硬膜囊向对侧 移位,插入射频内针,应用射频电生理 仪,参数调至为50Hz、0.6V进针,待患 侧肢体出现放射痛时,并复制出原有背 根性神经疼痛时,逐渐调低电压至 0.1~0.2V,表示针尖已十分贴近和/或在 背根神经上,此时电阻约在300-500Ω, 回抽无脑脊液,行脉冲射频治疗,温度 41-42℃ ,时间为120秒。2-3周期。

腰椎射频消融3d演示

腰椎射频消融3d演示

腰椎射频消融3D演示
腰椎射频消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慢性腰痛的方法,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价值。

本文将介绍腰椎射频消融的原理、手术过程以及效果展示,并结合3D技术
进行生动演示。

射频消融原理
腰椎射频消融是通过将射频电能引入到神经组织中,使组织产生热损伤,从而
破坏疼痛传导通路,缓解疼痛。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使用X射线或超声引导下的
射频探头准确定位,精确定位到神经结构,然后释放射频能量进行热损伤。

手术过程
1.患者准备:患者躺在手术床上,医生消毒局部皮肤,并进行局部麻醉。

2.定位导航:医生使用X射线或超声设备进行定位导航,确定射频探
头的位置,确保准确定位。

3.射频消融:在确认准确的位置后,医生启动射频设备,将射频能量传
入神经组织,进行热损伤治疗。

4.恢复:手术完成后,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并提供相关的术后
护理指导。

3D演示效果
通过3D技术,我们可以将腰椎射频消融手术的每一个步骤进行逼真展示,包
括定位导航、射频探头定位、射频消融过程以及神经组织的热损伤效果。

患者和医生可以通过3D演示更直观地了解手术流程,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腰椎射频消融是一种有效缓解慢性腰痛的治疗方法,结合3D技术
进行演示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可视化效果,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以上就是关于腰椎射频消融的3D演示文档,请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于腰椎椎间盘突出、骨刺形成等原因导致腰椎管狭窄,从而压迫神经根和脊髓,引起严重的腰腿疼痛、放射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针对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治疗,目前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对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病因及临床表现1. 病因腰椎管狭窄的病因主要包括椎间盘突出、骨刺形成、黄韧带增厚和腰椎关节肥大等,这些因素导致腰椎管明显狭窄,进而压迫神经根和脊髓,引起腰骶部疼痛、放射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2. 临床表现腰椎管狭窄患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酸痛无力,坐立久后加重。

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步态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背根神经节是传入神经的第一站,在传入痛信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是一种创新的神经阻滞技术,通过将射频电刺激作用在背根神经节上,以实现对神经元的电热性损伤,从而减轻或解除疼痛症状。

在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治疗中,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脉冲射频治疗不会对正常神经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较为持久,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1. 针对疼痛位置的定位在进行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前,首先需要准确地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病理性痛源。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疼痛刺激试验,可以准确定位疼痛的来源,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区域,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治疗参数的选择在进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包括射频电极的位置、电疗时间和能量等。

合理的治疗参数可以有效地降低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并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腰骶神经根射频技术精品课件

腰骶神经根射频技术精品课件
必须注意的是,不论在那一节行脊神经 根射频,都应该定时用侧位X线透视了解针 尖的深度。
射频治疗:
一旦确认针尖位置准确无误, 回抽无 血及脑脊液,置入射频电极进行脉冲射频。 射频参数为2Hz、42℃ 、120s。如针尖温 度超过43℃,则应降低电压直至针尖温度 为42℃,作用时间120s。
对L4、L5神经根,我们还可以采取 小关节侧缘入路。
☆ 侧位片显示穿刺针在椎弓根下方,刚过 椎板深度
2、L5脊神经根阻滞
倒三角结构: L5横突下缘 S1上关节突 髂嵴
选择性骶神经根阻滞
骶脊神经节位于相应骶 孔附近。S1脊神经节位于骶 骨上缘和S1孔之间,S2脊神 经节位于S1和S2孔之间,S3 ~S5神经节则位于S2孔的尾 端部分。骶神经向腹侧下方 弯曲前进,下降至相应骶孔 水平出骶前孔。
针尖到位后,前后位X线透视观察,针 尖位于小关节连线的外侧;侧位时位于椎体 后缘椎间孔内后外1/4。注入0.5ml造影剂, 前后位观察神经根走向。
行腰5脊神经根射频时,倒出倒三角 影像。针尖位于由L5横突的下缘,S1的 上关节突和髂嵴形成的倒三角中心。
针尖穿刺到位,插入射频电极,用50Hz、 0.5V以下的电压刺激,复制出相应区域根性 疼痛。如果根性疼痛未诱发,向外侧调整针 尖几毫米,再次进行刺激以使病人出现根性 痛;如果仍然没有出现根性疼痛,应重新放 置穿刺针,或者必要时将C臂球管向各种方 向移动几毫米,重新为穿刺进路定位。
禁忌证
• 凝血功能异常 • 妊娠 • 全身感染或穿刺部位感染 • 对注射药物有严重的过敏反应 • 病人接受大剂量的激素治疗 • 病人不合作
操作
1. L1-L4神经根穿刺方法 ★ 体位:俯卧位 ★ 把球管转至斜位约45度,
显示出“苏格兰狗”, 在“狗眼睛”下方,上关 节突前上方为穿刺进针点。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对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效果。

通过对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原理、临床试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治疗效果评价以及并发症观察的详细研究,我们发现该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在治疗效果评价中也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结论中总结了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在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中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指出了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为腰椎管狭窄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放射痛、临床试验、治疗效果、并发症、结论、研究展望、实验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腰椎管狭窄患者在腰骶部放射痛方面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并评估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对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还将观察并分析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评估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研究,希望为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背景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腰椎管狭窄患者常出现腰骶部放射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针对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临床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在腰椎管狭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改善患者的症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治疗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研究意义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常出现腰骶部放射痛、下肢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腰椎间盘射频

腰椎间盘射频

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
什么是椎间盘射频消融术
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简单来说就是把射频针穿刺进入突出的椎间盘内,针尖发热使针尖周围的髓核凝固皱缩,使突出的椎间盘体积缩小,从而减轻对神经的压迫。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技术日新月异,不开刀微创射频消融术治疗“难缠”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深受广大患
者好评的技术之一,被誉为21世纪脊柱外科医学科技
的最大奇迹,弥补了传统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易复发、创伤大的缺陷,可高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射频消融术有哪些优点
1、安全:治疗过程是在C型臂引导下精确定位,直
接将穿刺针刺入椎间盘内,全程操作可视,不会伤及周
围正常的组织器官及神经,射频温度可控,确保了治疗
前后的安全,不感染,不存在热损伤。

2、微创:穿刺针仅有0.7毫米(和输液针头一样细),不开刀,无出血,术后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危险小,恢复快。

术后针孔
3、疗效高:靶点直接定位突出部位,精确消融突出物,解除神经根压迫或刺激,快速缓解疼痛症状,重塑纤维环,一步到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椎管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受压引起腰腿痛症状。

对于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治疗,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已经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椎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由于椎管内韧带肥厚、椎管管径狭窄或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导致神经结构受压。

临床上,腰椎管狭窄患者常出现下腰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和肌力减退等症状,其中腰骶部放射痛是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腰骶部放射痛是由于骶髂关节、腰骶关节及髂腰肌等结构的病变引起的疼痛,疼痛可向下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及小腿,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准确诊断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一般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疼痛特点观察、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和MRI等,可以明确椎管狭窄程度及受压神经根的情况。

而对于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治疗,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介入治疗对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腰骶部放射痛进行缓解。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高频脉冲电流作用于神经组织,改变神经元膜的通透性,阻断疼痛信息传递,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治疗时,需要将针状电极沿神经根穿刺到达背根神经节,然后通过射频仪器传输高频脉冲电流进行治疗。

在临床操作中,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关键是确定准确的穿刺点和穿刺深度,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疼痛部位确定合适的射频参数和疗程。

一般情况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需要持续30分钟至1小时不等,可以重复治疗以维持疗效。

针对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药物或物理治疗。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一、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选择了4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均为腰骶部放射痛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

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35-65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 线片、CT、MRI等),确诊为腰椎管狭窄并伴有腰骶部放射痛症状。

患者均在同一医院接受了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评估和随访观察。

二、治疗方法患者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患者采取侧卧位,经局部麻醉后,通过逆行穿刺技术,将射频电极精准地置入背根神经节周围。

随后进行脉冲射频治疗,以温度控制在42-45摄氏度,治疗时间约为90-120秒。

治疗结束后,患者需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确认不存在明显的并发症后方可出院。

三、治疗效果评估通过随访观察和临床评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疼痛缓解情况:通过VAS评分对腰骶部放射痛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反映了治疗的疗效。

2.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神经系统功能评估,观察下肢无力和麻木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腰骶部放射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

3. 治疗安全性评估:观察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四、结果分析经过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疼痛缓解是最为显著的效果之一。

治疗前,患者平均VAS评分为7.5分,治疗后降为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的下肢无力和麻木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

六、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对于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并且安全可靠。

由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长期疗效和对照研究不足等,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方法
患者者俯卧于治疗床上, 调节球管显露骶孔,若因严重 的骨质疏松或肠气较多致骶孔 难以看清。应先找到骶前孔, 其上缘呈椭圆形,很容易辨认。 骶后孔则位于其正上方或往上、 往下一点。找到骶孔后,于相 应体表作好标记。
行S1、S2脊神经根阻滞时,应缓慢、 小心地向S1、S2孔内上方进针;行S3-5脊 神经根阻滞时,应向S2孔内下方进针。必 要时用骨钻在骶骨板上钻孔,将穿刺针从 钻孔中穿进骶管中。侧位透视了解针尖的 深度,不要超出骶前孔。
针尖到位后,前后位X线透视观察,针 尖位于小关节连线的外侧;侧位时位于椎体 后缘椎间孔内后外1/4。注入0.5ml造影剂, 前后位观察神经根走向。
行腰5脊神经根射频时,倒出倒三角 影像。针尖位于由L5横突的下缘,S1的 上关节突和髂嵴形成的倒三角中心。
针尖穿刺到位,插入射频电极,用50Hz、 0.5V以下的电压刺激,复制出相应区域根性 疼痛。如果根性疼痛未诱发,向外侧调整针 尖几毫米,再次进行刺激以使病人出现根性 痛;如果仍然没有出现根性疼痛,应重新放 置穿刺针,或者必要时将C臂球管向各种方 向移动几毫米,重新为穿刺进路定位。
★ 穿刺要点: 1. 穿刺方向与球管一致 2. 穿刺针进入骶后孔时病人来自放射痛 3. 推注少量造影剂判断
针尖是否在根袖内或 血管内 4. 注射镇痛药物
腰脊神经根射频治疗
适应证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盘突出症、腰
椎管狭窄症、背部手术后失败综合症 (FBSS)未伴明显神经功能缺失、脊髓 损伤后疼痛、选择性神经根阻滞阳性者
骶脊神经节射频镇痛技术
适应证 1. 根性痛未伴明显神经功能缺失; 2. 骶1~5神经根支配区的恶性疼痛且经保守治
疗无效者; 3. S1节段神经根性跛行; 4. S2神经诊断性阻滞阳性的骶髂关节痛患者; 5. S3神经诊断性阻滞阳性的骨盆深部疼痛患者。
禁忌证
1. 全身感染或穿刺点局部感染; 2. 凝血功能异常; 3. 诊断不明确或局麻药试验性阻滞无效者; 4. 病人有顾虑或拒绝治疗者。
方法:患者俯卧位,在C形臂或DSA 引导下,用10cm射频穿刺针于L4/5或 L5/S1小关节间隙最宽处之患侧小关节 内侧缘穿刺。
到硬膜外腔后,拔出针芯,插入射频电 极,先用50Hz、0.3~0.5V的电压进行刺激, 如患者病变部位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时时, 变换成2Hz的运动刺激时,其域值应是感觉 刺激的2倍才证实电极尖端靠近脊神经后根。
必须注意的是,不论在那一节行脊神经 根射频,都应该定时用侧位X线透视了解针 尖的深度。
射频治疗:
一旦确认针尖位置准确无误, 回抽无 血及脑脊液,置入射频电极进行脉冲射频。 射频参数为2Hz、42℃ 、120s。如针尖温 度超过43℃,则应降低电压直至针尖温度 为42℃,作用时间120s。
对L4、L5神经根,我们还可以采取 小关节侧缘入路。
禁忌证 ★ 全身感染或穿刺点局部感染; ★ 凝血功能障碍; ★ 诊断不明确或局麻药试验性阻滞无效者; ★ 患者有顾虑或拒绝治疗者。
术前准备 1.术前签署治疗同意书; 2.术前用药:镇痛药、止呕药; 3.仪器、设备:射频仪、射频套针。
三、操作方法 病人俯卧在X检查台上。行腰1到腰4的
脊神经根射频时,C臂的图像增强器向患侧 旋转为斜角,直至能看到“苏格兰狗”影 像,神经根正常在椎弓根下方数毫米和椎 体表面1-2mm处通过,椎体作为穿刺深度 的界限。
术前准备 1.术前签署治疗同意书; 2.术前用药:镇痛药、止呕药; 3.仪器、设备:射频仪、射频套针。
操作方法
基本同选择性骶神经根 阻滞
操作方法
基本同选择性骶神经根阻滞。常规消 毒铺巾后,用1%利多卡因0.5~1ml作骨面以 上局麻,不要进针过深或注射过多局麻药, 以免药液弥散影响到电刺激测试。然后用 5~10cm的射频穿刺针顺球管方向进行穿刺。 针尖进入骶管后,会有明显的阻力感,用 50Hz,1V电刺激寻找异感
☆ 侧位片显示穿刺针在椎弓根下方,刚过 椎板深度
2、L5脊神经根阻滞
倒三角结构: L5横突下缘 S1上关节突 髂嵴
选择性骶神经根阻滞
骶脊神经节位于相应骶 孔附近。S1脊神经节位于骶 骨上缘和S1孔之间,S2脊神 经节位于S1和S2孔之间,S3 ~S5神经节则位于S2孔的尾 端部分。骶神经向腹侧下方 弯曲前进,下降至相应骶孔 水平出骶前孔。
针尖到位后, 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插入 射频电极,同上法予以脉冲射频。
四、术后处理
1. 穿刺点护理,避免污染; 2. 口服抗生素3天以防治感染; 3. 如果使用镇静药物,则需卧床休息; 4. 术后给2-3天镇痛药或肌肉松弛剂; 5. 对行脉冲射频的病人人,应告诉其治疗
效果可能在几天甚至几周后才出现;1 月内应随访。
腰、骶脊神经射频技术
腰脊神经根射频镇痛技术
一、有关解剖 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而
成,每条脊神经根在椎管内走行的方向和长 短均不同。腰、骶、尾神经根则较长,在椎 管内行程近乎垂直,它们在通过相应的椎间 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 长距离,共同形成马尾。
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 定义: 在影像学引导下选择性地对病变
神经根进行阻滞的方法。最适合于有 根性疼痛的病人。
• 作用: 治疗及诊断双重作用
适应证
• 影像学检查不明确或仅有轻微异常者; • 影像学检查有多节段异常,神经系统检查不确
定,需更精确决定治疗节段者; • 已知疼痛原因但需暂时镇痛者; • 手术或治疗后根性痛复发者。
禁忌证
• 凝血功能异常 • 妊娠 • 全身感染或穿刺部位感染 • 对注射药物有严重的过敏反应 • 病人接受大剂量的激素治疗 • 病人不合作
操作
1. L1-L4神经根穿刺方法 ★ 体位:俯卧位 ★ 把球管转至斜位约45度,
显示出“苏格兰狗”, 在“狗眼睛”下方,上关 节突前上方为穿刺进针点。
☆ 正位片上显示穿刺针在横突下和下终板 之间,椎体外边界
行S1、S2脊神经根射频时,应缓慢、 小心地向S1、S2孔内上方进针;行S3-5脊 神经根射频时,应向S2孔内下方进针。必 要时用骨钻在骶骨板上钻孔,将射频套针 从钻孔中穿进骶管中。侧位透视了解针尖 的深度,不要超出骶前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