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1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 是张岱经典的传世作品,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的全文 翻译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哦!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 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 (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líng)人, 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 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 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 一点湖心亭的轮 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 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 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 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 的人啊!”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鉴赏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鉴赏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鉴赏《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湖心亭看雪》1解析

《湖心亭看雪》1解析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 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 勒物像的画法。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 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 象的描写方法。
延伸拓展
白描画欣赏
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 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 如实的交代。
重在神似!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播放 上一页 下一页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漠 (大) (孤独) 情景 (冷) 景 对比 情 看雪 景 特写——渺小(小) 对 寒夜 比 炉旺酒沸 独舟 人 拉余同饮 (巧遇 (热) 知己)
西湖孤山
苏堤
白堤
阮公墩
小瀛洲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 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 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 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
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 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 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 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 ,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 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 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 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湖心亭看雪的原文及译文

湖心亭看雪的原文及译文
14.【喃】象声词。
1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6.【更】还。
17.【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通假字
1.余挐一小舟:挐(ráo)通“桡”,持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7.【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名着。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4.【挐(ráo)】即“桡”,撑(船)。
5.【拥毳〔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湖心亭看雪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4. 【拏(ná)】撑船。

5.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6.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7. 【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8.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9.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0.【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11.【客此】在此地客居。

12.【舟子】船夫。

13.【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赏析(精选8篇)湖心亭看雪赏析(一):《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小品文,叙述了一次杭州西湖赏雪的经历。

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和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齐名,张岱寓居杭州期间,曾数游西湖。

文章第一句交待出游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明朝已亡,清朝初立,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张岱以明朝年号纪年,证明了自我的心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也是自我的志向,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气温骤降,万籁俱寂,张岱在晚上八点左右坐船前往湖心亭,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时候游览西湖呢?我认为,这正是张岱的异常之处,天气虽说酷寒无比,可是必须会有不常见的奇丽之景,此景岂可辜负?亦不可为俗人道也。

其实说白了,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好比有些领导选择司机,其中一条标准就是出过事故,因为仅有出过事故的司机,才会万分谨慎细心。

一路上见到了什么美景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连串的“一”字带给我们的是水天一色,苍茫辽阔的空远意境,我认为在此意境中,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的渺小一展无遗,因而淡化了张岱的忧愁情绪,也使他更加的孤独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呼之欲出。

湖心亭上早就有人在对坐饮酒,见张岱大喜,邀饮三大白而别,这次“湖心亭奇遇”知音的欣喜冲淡了张岱的孤寂感觉,文中显示他并没有问对方姓甚名谁,我认为这才是称作“真正的知音”,彼此不需要详细明白对方是谁,单单是在这样酷寒的环境中,能在湖心亭上相遇就说明了双方志趣的高雅绝尘,超凡脱俗,俗话说的好,“英雄不问来源”,“英雄惜英雄”!张岱雪夜游西湖,高雅情趣之外包含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可是又能有谁了解他呢?所以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还是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吧。

湖心亭看雪赏析(二):《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是其小品的传世之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我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 原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原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如下: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原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4、【挐(ráo)】即“桡”,撑(船)。

5、【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

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及注释「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注释」俱:都。

绝:消失。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独:独自。

拏(ná):同“桡”,牵引。

撑(船)。

一作“挐”。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 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 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 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 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 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 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 述想象中的西湖雪景。
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 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 就是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 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 物象的画。
白描用于写人,
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 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手法写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 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眼前, 两手搭在髀(bì )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 ——鲁迅《故乡》 细脚伶仃的圆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占城中心校 韩素芳
学习目标:
1、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手法——白描。 3、理解文章蕴含的故国之思。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 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 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在山上 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 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 客到此赏景。
(一 ) 通文意
要求:
1、注意正确读音。
2、注意朗读节奏。
检测翻译 一词多义 余拏一小舟
数词“一”,可译为“一 叶” 副词,全,都
一 上下一白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数词,译为“一个”
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 是日更定 ( gēng )
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gèng)副词,“还”
• 白描用于写景,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 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手法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 秋 思》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 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白描手法用于写事: 《范进中举》写范进中举发疯情节: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 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 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补充资料:作者张岱的<自题小像>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卓然独立的性格。
例如:
1、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2、《三峡》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 岸连山,略无阙处”直 写山“连”;“夏水襄 陵,沿溯阻绝”直写大 水猛涨,江水汪洋 。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 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三)析人物
思考: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恰当的形容张
岱?
“痴”
2、文中哪些行为可以看出张岱的 “痴”呢?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更定矣。
③独往湖心亭看雪。
3、张岱在痴迷于这雪景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 的内心世界呢?
①对故国的思念、惆怅。 ②他乡遇知音的惊喜、愉悦。 ③孤傲、超凡脱俗。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观察“下雨”或“刮风” 或“下雪”,然后用上白描 写作手法写一段话,表达自 己当时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比较阅读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西湖美景欣赏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词类活用
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翻译重点句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品雪景
思考:
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