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附件二大学生科研课题项目选题指南(注:本指南只作选题指南的参考方案,课题申报方向不受限制)经济类:1.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研究2.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内需与外需关系研究3.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4.世界经济周期及其内在机制研究5.当前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研究6.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问题研究7.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趋势研究8.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研究9.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11.我国国际大通道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12.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源泉与模式研究13.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前瞻性问题研究14.扩大内需与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15.近两年实施扩大消费政策跟踪研究16.稳定和促进外需对策研究17.当前民间投资状况与鼓励对策研究18.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研究19.加强政府投资监管问题研究20.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1.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约束问题研究22.“十二五”时期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难点和对策研究23.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校准和改进方法研究24.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与风险控制研究25.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规制研究26.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27.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28.农业标准化战略与增强农业竞争力研究29.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30.新型农业职业需求问题研究31.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32.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3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研究3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35.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36.农村危房改造问题与对策研究37.农村发展中的水环境管理研究38.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39.国际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问题研究40.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进城的体制与政策研究41.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42.农业发展与组织结构创新研究43.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问题研究44.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45.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46.支持西部大开发后续政策研究47.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48.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49.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研究50.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研究51.新形势下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52.引导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对策研究5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54.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问题研究55.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研究56.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研究57.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58.保障我国消费品安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59.当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调查研究60.垄断性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61.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制度研究6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问题研究63.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64.中国旅游业创新能力培育与发展研究6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66.旅游景区无形资产评价研究67.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和环境政策研究6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模式与机制研究69.气候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70.支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71.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72.我国重要能源资源需求峰值预测与分析研究73.我国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国家能源安全研究74.海外能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75.新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问题研究76.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77.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与管理问题研究78.物业税(不动产税)改革研究79.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制改革研究80.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81.我国的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研究82.中国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证研究83.防范股市暴涨暴跌问题研究84.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功能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85.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86.我国汇率变动趋势与外汇储备战略研究87.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88.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与特征研究89.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90.创业环境评估与创业效果分析91.大型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研究9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研究93.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94.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95.城乡社会保障接续问题跟踪研究96.建设保障性住房问题与对策研究97.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实施跟踪研究98.我国劳动关系调整与劳动者收入相关性研究99.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途径和政策研究100.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研究101.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2.城镇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3.留守农民低素质化问题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群体的政策研究104.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105.经济特区与中国模式研究106.科学发展观对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研究107.“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研究108.“十二五”和2020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与特征分析研究109.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110.金融经济格局变化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研究111.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研究112.中国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演变关系研究113.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研究114.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研究115.自主创新、发展方式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金融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研究1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证研究117.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间的平衡理论与政策研究118.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理论政策研究119.商业银行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120.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121.低碳经济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研究122.资源节约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12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124.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研究125.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6.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问题研究127.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经验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研究128.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129.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0.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1.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132.世博的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管理类: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研究2.中国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研究3.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思想研究4.管理学科学化和方法论问题研究5.管理行为与机制及和谐管理理论研究6.行为决策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研究7.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研究9.企业虚拟组织管理研究10.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11.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12.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13.转型期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1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15.区域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仿真实验系统建设研究17.制度变迁、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研究18.中国特色消费行为研究19.全球制造网络与中国制造企业的出路研究20.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研究2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23.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4.信息化驱动下新兴产业形成模式研究25.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26.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27.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研究28.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29.商务模式与企业创新研究30.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31.旅游公共服务与政府监管研究32.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33.旅游经济运行预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34.国内旅游市场变动趋势研究35.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开放创新管理研究36.我国资本市场审计监管机制研究37.反洗钱中的审计策略与方法研究38.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39.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管理研究40.税收管理成本与效率研究41.证券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42.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和管理研究4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4.农村流通现代化管理体系研究45.土地市场发展与规划管理创新研究46.农业多功能化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4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4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9.工业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作机制研究50.能源战略及其技术经济分析研究51.低碳经济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52.资源税制度设计研究53.节能减排激励政策研究54.大型能源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55.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研究56.《劳动合同法》实施问题研究57.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研究58.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与监管研究59.规范政府行为研究60.行政效率评估管理研究61.公共事业部门绩效管理和实践研究6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63.大型公共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研究64.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研究65.公共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研究66.公共危机处理的运作机制研究67.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68.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研究69.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管理研究70.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71.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与重大传染病防治战略研究7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73.新医改方案实施效果跟踪研究7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与政策研究75.地方发展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研究76.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研究77.社区信息网络与基层社会稳定的关系研究78.社会管理的网格化理论与方法研究79.基于3G的移动商务发展模式研究80.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和安全监管研究81.当代信息社会个人隐私保护策略与技术研究82.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研究83.区域发展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研究84.城市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研究85.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实践研究86.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87.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88.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制度研究89.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90.非政府组织绩效评估与政府监管体制创新研究91.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与信誉分析研究92.媒体类网络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93.出版市场管理研究94.中国私营企业诚信制度管理研究95.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研究96.构建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研究97.“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市场预测研究98.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99.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信息科学类:1.VB与MATLab混合编程讨论2.计算机模拟在建模中的应用3.Matlab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4.网络信息安全状况研究5.信息化新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6.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绩效评估调查7.“信息孤岛”的危害8.银行IT与操作风险调查9.可视化电子地图的应用10.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问题11.网络服务与资源统一处理的研究12.电子文献网络互传应用13.青少年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绿色上网”14.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发展趋势研究15.计算机多核系统主题研究16.现代应用并行算法研究17.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初步实践18.计算机动漫探索与研究19.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20.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研究21.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模式研究22.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23.现代信息服务价值体系构建研究24.大规模中文Web用户查询日志挖掘及其应用研究25.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组织研究26.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研究27.全球化竞争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国家控制力研究28.重大事件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问题研究29.文件档案全生命周期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30.网络环境下的档案规范记录系统研究法律类: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科学发展观与民主法治建设研究3.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研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研究5.中国宪法法律的实施保障研究6.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研究7.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关系实证研究8.网络条件下的民主与法治研究9.中国城市法治建设实证研究10.民主决策法治化研究11.中国传统法的价值基础研究12.传统中国的情理法研究13.法学教育改革研究14.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研究15.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体系研究16.涉诉涉法上访实证与对策研究17.房地产开发中腐败行为预防与惩治法律制度研究18.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19.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研究20.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21.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22.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设定与实施研究23.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统一解释制度研究24.人权法理论的当代发展研究25.维护治安与保护人权研究26.人格权体系及保护制度研究27.平等发展权法律保障研究28.制度性歧视研究29.公民参与法律制度研究30.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31.中国民族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32.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问题研究33.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问题研究34.宗教法律问题研究35.行政组织法研究36.行政问责法治化研究37.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研究38.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研究39.海外利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40.网络安全监控法律对策研究41.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42.公共治理法律问题研究43.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4.非政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5.网络舆论法律规制研究46.户籍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47.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48.群体性法律事件的刑法应对研究49.中美刑法基本问题比较研究50.经济纠纷中的罪与非罪研究51.贿赂犯罪研究52.现代交通安全的刑法治理研究53.网络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4.环境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5.当代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研究56.中国民法典制定研究57.小产权房实证调查与法律对策研究58.民事主体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59.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60.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财产权利与利益保护问题研究61.意外事故人身伤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62.侵权的法律对策研究63.两岸四地民法比较研究64.网络侵权研究65.继承法修改完善研究66.商法总则制度研究67.海商法修改研究68.金融稳定法律保障机制研究69.垄断行业改革法律问题研究70.政府特许专营法律制度研究71.中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2.房地产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3.开发区法律制度研究74.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75.国家财政投入监管问题研究76.产业结构调整法律制度研究77.科技创新投入与激励法律制度研究78.反映市场基础作用的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研究79.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法律问题研究80.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研究81.特许经营权法律制度研究8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法律保障研究83.传媒(网络)与司法的关系研究84.公益诉讼制度研究85.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86.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标准理论研究87.法律推理中的直觉和逻辑研究88.刑事证据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研究89.电子证据问题研究90.反腐案件证据制度研究91.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92.刑事犯罪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研究93.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研究94.版权保护与版权产业研究95.商标注册与商标使用研究96.专利许可合同研究97.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98.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研究99.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100.生态改善法律问题研究101.气候变化应对法制定研究102.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103.统筹城乡发展法律问题研究104.水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5.稀有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6.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107.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研究108.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研究109.国际条约对国内影响的评估机制研究110.刑事司法协助法研究111.国际人权法新问题研究112.国际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113.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制定研究114.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115.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116.双边投资协定核心条款研究117.WTO多哈回合谈判未决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118.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119.国外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120.社会公众信息获取保障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外语类:1.英语与就业关系研究2.英语俚语与中文俗语研究3.英语习得研究4.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的研究5.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6.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7.汉外词典编纂研究8.中国人和西方人话语方式比较研究对外汉语类:1.面向外国学生的计算机辅助汉语正音系统研究2.中国各地方言研究3.欧美学生汉语语法习得与认知专题研究4.对外汉语语法分级教学系统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研究——基于法律规制的视角

和探讨的法律 问题 。
际上已演变成为一种 以贷款人的信用 为主、抵押为辅的信用
贷款 ,这与尝试在农 民住宅上设置抵押 权从而实现宅基地真 正流转的初衷是不 完全 一致的 ,目前所实施 的流转实质上还
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一
还须提供其他 可供家庭居住 的住房证明等 。贷款额度为抵押
住房取得价 或评估价的 6 %,单户贷款 最高余额 控制在 2 O O
、
湖州 现 行 农 村 土 地 流 转 制 度 综 述
年以 内。抵押登记部 门为吴 兴区城乡建 湖外I 市农村 目前存在 的土地流转 中 ,农村家庭承包土地 万元以 内 ,期限为 1
了 胡卅I 市吴兴农 村合 作银 行新农村农 民住房抵押贷款试行 定 的价 格 对 该 住房 予 以 回 购 。
办渤 和 胡 市吴兴农村合作银行新农村农 民住房抵押贷 卅f
2 0 年 7月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 僦9 08 州市农
款操作流程 ( 试行) ,规定 了以农 民住房实行抵押的贷款模 村 住房 抵押借款暂行办 法》,允许湖州 市区城乡建设规划 区 》
责任 意识 和危机意识 ,有 利于贷款 回收 的安全 性 ,也受到 了
农 民 的欢 迎 。
3 、湖州市农村住宅 ( 宅基地)流转 中存在的 问题分析
( 1 )农 村住 宅合法 流转艰 难 。由于受 合法性 因素 的限
虽然湖州市在农村 土地 流转方面进行 了制度创新 ,但 受 制 ,银行对 于以农 民住宅 为抵押的此类贷款客户 的资信审查
对创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研究

李业春 兴业县 国土资源局 广 西 兴业 5 3 7 8 0 0
【 摘 要 】国土资源具有永恒的价值 ,国土 资源管理在我 国社会经济发展 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在加 强我 国土地 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对基层 国土 资 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 的发展 。因此 ,本文从 国土资源的概念 出发 ,分析 了现阶段我 国国土资源管理 工作的挑战和机 遇, 对创新基层 国土 资源管理工作提 出了一些建议 。不足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 关键词 】国土 资源管理 创新 土地 资源 中图分类号 :T P 3 9 3 . 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0 6 7 ( 2 0 1 3 ) 1 6 — 2 3 1 一 O l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办公透 明化 ,公开政务 ,并不断优化办事流程 ,
家管辖范 围内的全部疆域 的总称 ,包括土地 、江河湖海 、矿藏、生物 、
气候等 自然资源 。 国土资源管理是包括对 国土资源调查 与评价 、测绘 、规划、所有权
改进服务方式 ,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办事效率 ,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 机关建设。对 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机制进行 改革创新 ,还需要对相关行政
住机遇 。显得越来越重要。
四、创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措施
( 一) 增强 国土 资源管理 工作的认识 , 实行地 区资源管理领导责任
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 的义务。并建立评估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 价值 和环境资源评估体制,减少人为干扰因素。
( 三) 坚持资源的开发 与节约同时进行 节 约为首要任务 , 一方面是以土地资源 的节约和矿产资源的节约为 重点 , 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是 以资源循环利用 的推行 以及综 合利用为重点 ,要能够保证 资源可以被最大程度的可持续 的利用 , 要以 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为要求 , 为新型的工业化奠定比较坚实 的基础。建 立并完善可 以和现在经济体制相适应管理体 系以及运行机制 ,进行 经济 与环境以及资源相协调发展 的促进。 ( 四) 对 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机制进行创新 应当大力倡导服务理念 , 积极转变工作作风 , 对地方经济扶持产业 , 本着特事特办 的原则 ,集中办理符合地方扶持政策 、合法经营的企业用
基于制度创新的城边村土地规划与开发研究_以广州市番禺区龙美村为例

基于制度创新的城边村⼟地规划与开发研究_以⼴州市番禺区龙美村为例A Research of the Land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Village-by-city,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of Longmei,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叶红郑书剑基于制度创新的城边村⼟地规划与开发研究——以⼴州市番禺区龙美村为例当讨论城市规划学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如何参与实现“⽣产发展”的⽬标时,不难发现⼟地空间的规划开发是⼀个重要的平台。
但是事实上,城市规划学科并不是在各类农村中都可以⼤展⾝⼿,因为农村的⼟地⽤于⾮农开发还是受到严格控制,⽽单纯应⽤于农业⽣产的⼟地利⽤,则⼜不属于城市规划的学科范畴。
总结2006年以来⼴州农村规划开展的实践就会印证以上观点。
⼴州新农村建设规划除了争取落实农民新村宅基地外,也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开发⽅⾯有⼀定的尝试。
评价这些结果可以发现:城中村通常由于⽤地权属及利益关系过于复杂,在紧张的时间精⼒下较难取得实质成果①;城边村有⼤量待开发⼟地的地区,则可以统筹城市发展的需要,较有可为之处;远郊的农村如果不考虑其他产业的引⼊,例如旅游或农产品深加⼯,只是将⼟地作为⼀般的农业⽣产资源,同样较难取得有深度的成果。
⼴州地区下⼀轮的农村规划开展,显然不应再按照本轮这种地毯式全覆盖的⽅式来为每⼀村编制规划,有针对性、有深度和实施导向的规划编制才是下⼀轮的重点。
所以在经济发展作为当前农村发展中最为重要议题的前提下,本⽂认为下⼀轮的农村规划开展应以城边村为主,通过制度改⾰(包括规划编制与开发管理),创新城边村的城市化模式,实现城边村地区的⼟地集约⾼效率,提⾼农村规划开展的可实施性。
1 城边村空间发展现状与变⾰可能性分析1.1 关于城边村与⼟地规划开发研究的⽂献综述相⽐于城中村,与城边村相关的研究在理论界的讨论较不深刻,甚⾄于在概念上⼤都未对其进⾏严格定义(如城边村、城郊摘要:⼟地规划与开发,是⽬前农村规划中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平台。
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制度创新的思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全局性的发展战略,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 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它强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等、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注 重发挥城市和乡村的优势和潜力,形成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
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经济增长
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 场空间,推动经济增长。
定义
土地制度创新是指通过改革和完善原有土地制度,以适应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标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农民权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创新土地制度,提高 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 供给,有助于促进经济增 长。
保障农民权益
创新土地制度,赋予农民 更多土地权益,有助于保 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 济发展。
04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与土 地制度创新的实践与问 题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制度创新的实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允许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宅基地制度改革
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 置实现形式,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保障粮食安全
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产业协作等方式,可以缩小城 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距,提高 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推动绿色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绿色低碳 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及建议

探索与创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及建议廖磊(长沙市天吉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在经济发展背景下,逐渐暴露出土地问题。
为了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土地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优化土地结构。
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才可以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长期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属于重要研究内容,不仅包含土地资源利用,还包含土地资源保护、计划土地资源使用。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综合考虑生态理念,实现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1(b)-0186-03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LIAO Lei(Changsha Tianji Land Planning and Consulting Co.,Ltd.,Changsha,Hunan Province,410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land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xposed.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ll walks of lif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The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 pays attention to the balance of total land supply and total demand,and optimizes the land structure.Only by ensuring the scientific of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 can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be maintained.For a long time,the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which not only includes the use of land resources,but also includes the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the planned use of land resources.When carrying out the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ecological concept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nature.Key Words:Land use;Overall planning;Problems;Measures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境保护,更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最新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工作方案-精品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工作方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政〔〕2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难题、保发展、促节约为主线,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用地和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国土资源利用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主要目标(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力保粮食安全。
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坚守426084公顷耕地和375200公顷基本农田红线,确保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合理。
(二)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力保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及时落地,统筹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规模和范围。
除争取使用国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低于1.2万亩外,确保年内用于挂钩(置换)、折抵指标不少于8000亩。
(三)建立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规划引导机制。
明确“三集中”土地整理分阶段目标任务,启动全市30个村土地整治试点,整治土地面积不少于1.5万亩,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步伐,进一步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布局。
(四)争取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平均提高28%以上、容积率平均提高20%以上。
新上工业项目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国家级开发区(园区)不得低于250万元/亩,其他各类开发区(园区、产业聚集区)不得低于200万元/亩。
(五)力保依法、依规管理和使用土地。
进一步健全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做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和相关问责工作,始终保持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高压态势,确保全市违法违规用地比例低于15%问责线。
三、政策措施(一)创新土地整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工作。
1.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科学制定“十二五”期间土地整理目标、任务,科学安排土地整理项目。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制度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制度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国土空间管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观念片面、体制复杂、法律碎片化等问题,需要一部综合的规划法来解决和化解。
从本体论-功能论-建构论的范式分析,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法》已具备必要性、可行性和正当性。
土地管理法是通过整合协调来实现土地法的秩序价值,通过衡量和补偿实现法的正义价值。
就立法模式的选择而言,《国土空间规划法》应采取独立的、规制的立法模式,在大类上属于空间规划法;具体到制度建构,则应通过“开发+保护+监管”的模式,完成该制度嵌入。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法;空间治理;价值功能;整体性资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湖南省独立学院为例,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1我国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法规是特定主体根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技巧,制定、认可和改变法律规范。
新法律评价中,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至关重要。
1.1片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国实施的各类空间规划有80多种,种类和数量都很可观。
就其规划编制而言,我国空间规划的部门性色彩浓厚。
因为缺乏沟通和协调,各种规划不可避免地变成了“部门策划”,在编制理念上有明显的片面化倾向。
国土空间规划应着眼于国土空间的整体性,而不是孤立的,国土空间规划应注重国土空间整体性。
土地空间的优质开发,还需要以整体性思想和方法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管理[4]。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系统仅仅是单一规划的简单叠加,缺乏整体与体系,更割裂了不同规划间的内在联系。
1.2复杂的土地规划系统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呈现出复杂的特点。
在纵向上,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以“国家、省、市、县、乡”行政区划为基础,形成五个层次的规划体系,各级规划都是对上层建筑进行细化和落实,对国土开发的指标也是从上到下依次分配。
这一类似于“承包制”的计划制度存在着“刚性而不强、缺乏弹性”的弊端,忽略了地方的个性化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在我国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现行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存在规划管制的单方垄断性、规划管制手段的非市场性、规划自由裁量权的低约束性和规划管制的被动性等问题,已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土地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必须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科学规划原则、法治原则和激励原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权力与私权利、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立弹性规划管理模式,实行规划协商管制制度,建立不同规划区域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及市场与政府配置土地资源的协作机制等途径,实现规划管理制度的现代转型。
标签:规划管理;规划协商;公众参与一、引言我国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是国家从长远利益及全局出发,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方面做出的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
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等。
可以说,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是中央政府为指导各地方政府开展土地规划工作的方针、原则、依据、战略、方法等方法论的集合,也是国家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所形成或涉及的系列法规、政策、办法等规划或规范的集合,不但体现在《土地管理法》中,也反映在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相关政策、通知、技术规范等具体工作中,特别是将其作为审批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更是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建立已有20余年,核心内容就是保护耕地和限制建设用地,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和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土地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依托,对其进行规划和管理,能够让其利用率得到提高,能够有效改善我国耕地、居民生活、道路网络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对各参与者形成了相互约束与激励的作用,制约着不同利益主体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行为。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特别是控制土地使用权,就能从总体上控制各项活动。
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改变被动治理的极好方法。
对于环境管理来说,它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治本的措施,而且是一项综合性的先进管理制度。
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已经被党中央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对于有效协调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紧张局面和保障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地矛盾日趋严峻,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在贯彻和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譬如,在个别地区还存在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土地合理规划利用的情况,导致违法占地合法化、城镇规划“大跃进”、大造新城等现象屡禁不绝,规划滞后和土地滥用问题也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土地规划管理制度进行反思,总结实施中的经验教训,为其改革创新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二、我国现行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1.规划管制的单方垄断性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重权力管制、轻权利保护”,过于注重行政治理的威权性,而忽视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当代社会,政府对社会的介入和控制程度越来越深,但是公民的权利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他们在行政治理领域的主体性权利要求不断增加,行政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
①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城乡规划法》的指导思想仍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土地利用规划管制呈现出明显的单方垄断性,具体表现在:土地规划机关的权力过大,缺乏约束和监督机制。
行政规划机关以公共利益的代表自居,却没有设置合理的民众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
我国规划管制的方式一直以政府甚或政府首脑的封闭式、个人式决策为主,规划机关往往把地方规划看作是自己的当然权力,对公众的参与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和压制。
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法律即便赋予公众参与规划的权利,实践中公众能够参与的渠道和空间也十分有限。
政府往往在无关紧要的环节上对社会公众放权,而不愿让公众参与到项目决策的实质性环节上来。
②2.规划管制手段的非市场性命令和控制为特点的管制模式是试图由中央集权的全国性官僚体系指挥市场主体的行为,实质上是以土地行政权力为主导的排斥市场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是政府取代市场。
这种路径依赖来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具体表现为我国政府在土地规划权方面居垄断地位,其基本理念是國家万能和政府万能。
事实上,国家和政府并不是万能的,由于对于未来的发展难以完全掌控,政府并不能完全掌控土地市场的信息或控制经济条件的变化,目前住宅建设、工业发展等用地结构的不合理配置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规划的局限性,即政府和市场一样会出现失灵现象。
由于我国一些地方的规划夹杂着一定的长官意志和计划经济色彩,存在“刚性和弹性”不足的尴尬,导致在实际执行中可能随时面临修正和调整的问题。
“合理的规划不合法,合法的规划不合理”,影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规划的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3.规划自由裁量权的低约束性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规定虽有原则但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规划机关在规划编制、实施、修改等过程享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
在规划编制中,规划主体的主观性较大,特别是领导对规划编制起决定性作用。
领导的思路决定规划图纸,“领导一换,规划全变”的现象并不罕见。
在规划调整中,存在部分官员利用职务便利擅自修改规划条件、违规调整规划等现象,不一而足。
“朝令夕改”的城建乱象,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政府公信力的透支。
由于城市规划的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城市的发展规划较少结合民众意愿。
在缺乏民主化和科学化规划的误导之下,城市发展难免飘忽不定。
有些城市看似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表面的繁华却不一定代表内在的坚实,若缺乏总体规划的约束,总是在匆忙上马、否定过去、再拆再建的循环中,付出的将是极为昂贵的社会经济成本。
③4.规划管制的被动性现代规划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过程性。
④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样化、投资意向多元化,投资领域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又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政府规划权仍然沿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规划编制、执行体制,使得规划编制容易脱离市场主体的实际需要。
在土地出让完成后,由于市场经济条件的变化,市场主体可能会对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条件提出修改意见,这又容易导致控制性详细规划甚至总体规划调整的被动性。
但如果没有动态的调整机制,则会影响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利益的公平分享。
⑤由于我国《城乡规划法》对规划的修改有严格的程序要求,规划者很少随时主动对规划的适应性进行检讨,由此会导致规划失效。
三、土地规划管理中应坚持的主要原则1.集约节约用地原则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中,严格保护耕地是最基本的底线,人多地少是我国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
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要求我国必须将集约节约用地作为今后土地规划管理的重点工作,土地规划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有利于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我国的城镇化本来应当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数量却不减反增。
因而今后的土地规划既要控制城镇化中农民在城乡两头占地的蔓延势头,有效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又要着力对城乡建设用地不合理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既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数量,同时也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既要强化政府对土地集约节约工作的管理,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
比如河南省开展的人地挂钩和复垦券试点,通过将农村居民点进行整体搬迁或土地整治,使得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同时,将农村建设用地节余的指标通过市场交易转移到城市中去,既满足了城镇化的建设用地需求,又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资金支持。
2.科学规划原则土地是一切生产和生活的源泉,在经济建设中应对土地作出合理的规划,以使土地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对土地的科学合理规划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制度,理顺各类规划在编制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系,统一技术内容,建立信息化规划管理手段,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
在规划过程中,特别要对土地整治作出总体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规模、范围、任务、重点项目和实施保障措施等,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整治规划内容要不断趋于综合化、多元化。
3.法治原则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法治的社会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更需要由行政向法治转变。
要尽量避免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和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随意性和朝令夕改。
要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积极扩大和广泛开辟公民参与渠道。
4.激励原则我国的土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制度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和传统的管制属性,这种模式不利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融合。
从国外实践来看,激励性管制已逐渐成为取代传统的强制性管制模式的较好选择。
所谓激励性管制,就是通过对原来的管制对象进行经济激励,达到管制目的的制度安排。
具体特点是,其一,改变政府和土地市场的关系,由原来的取代市场到逐步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其二,通过柔性管制手段,改变原来的公私对立关系为相对平等的合作关系;其三,由管制走向自我激励。
⑥实施激励性管制,可以有效地降低行政成本,并有助于公私的双赢。
四、土地规划管理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土地管理规划中,既要突出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做到合理规划、科学使用,又要注重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
首先,强调政府在土地管理规划中的主导作用。
如耕地保护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宅基地管理、建设性用地管理、公益性用地管理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在这些土地规划使用中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
其次,某些范围和领域可以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
目前,在土地管理中发挥市场作用的实践探索,还在试点阶段,主要是在农村闲置宅基地退出中,探索发挥市场作用,即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凡是农民自愿退出闲置宅基地的,政府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补偿方式可以选择货币形式,也可以采取住房或物业等多元安置方式。
当前,破除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制度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下一步,要深化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和发展农村建设用地市场。
⑦2.处理好公权力和私权利相协调的关系与土地规划管理制度相对应的是土地产权制度,前者是公权力,后者是私权利。
两者的关系是:土地管理制度是为了实現公共利益而对土地私权和土地市场进行的干预和管理,但管理不是取代私权,只是对土地市场的失灵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控,目的是使社会公共利益达到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