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蒹葭》原文、译文及注释

《蒹葭》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原文:蒹葭先秦-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对照翻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jiān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sù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诗经蒹葭》赏析《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诗三百《蒹葭》原文+赏析

诗三百《蒹葭》原文+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①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凄凄:茂盛的样子。
(6)晞(XT);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杜甫《蒹葭》原文译文

杜甫《蒹葭》原文|译文
《蒹葭》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出自《全唐诗》。
可能大家会比较熟悉诗经中的《蒹葭》,其实杜甫也创作了一首《蒹葭》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这首《蒹葭》吧。
《蒹葭》原文
唐代: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注释
①蒹葭:植物名,即芦荻,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一般生长于沼泽、河沿、海滩等湿地。
②摧折:摧残折断。
③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
④若何:怎么办。
《新唐书》有“诏不许,若何?”
⑤花戴雪:暗指花开。
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⑥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⑦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
贾岛《过唐校书书斋》诗“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
”。
诗经《蒹葭》全文欣赏

诗经《蒹葭》全文欣赏诗经《蒹葭》全文欣赏《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诗经《蒹葭》全文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

《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蒹葭》(选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水中的沙滩15、涘(s):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浅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 《 蒹 葭 》 赏 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七、八句写 “在水一方”的另 一种特定情景:顺流追寻,行程处 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 幻,亦终不可近。追寻者的怅惘情 绪也因此而更加强烈。
(二)文本分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在《关雎》中 体现的是古朴美, 那么在欣赏了歌曲 《在水一方》后, 你能发现这是一种 什么样的美?
大家知道这首《在水一方》的来历吗?
蒹 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 他在水的中央。
(三)艺术分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3、诗歌在总体上有一种象征意味
诗中的“伊人”不坐实,且 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 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 人遐想。既可看作是意中情人, 也可看作是贤才高士,还可看 作是某种理想境界……
你同意以下对《蒹葭》主 题的理解吗?说说理由。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 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 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 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 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 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二)文本分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五、六句写“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 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 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这是可 望难即境况的常见情境之一,追寻 者的怅惆情绪也因此而增强。
(二)文本分析
谓 从 之 蒹 谓 从 之 蒹 谓 从 之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关雎》着重“叙事”, 一个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 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 在幻想中得到她。在《蒹葭》 中有这样一条线索吗?诗歌 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翁?
《蒹葭》是一首表现怀人,
但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 不可得的诗。诗中的主人 翁是一个怀念情人的歌者。
诗歌每章的前两句属于什么描 写?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属于景物描写。属于“赋、比、
兴”中的“兴”。 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既点 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霜 晨凄凉的气氛,烘托了 人物 惆怅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 。
你能想象出诗歌所描 绘的景色吗?
苍苍芦苇,重重霜露,畔
道路,水中沙洲,纵横交错, 浩渺迷茫,色彩斑斓。
(二)文本分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三、四句写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 在河畔徘徊,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 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 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相会不 易,形成一种可望难即的境况。诗人心 中荡漾起无可奈何的情绪和空虚惆怅的 情致。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水中湄
(二)文本分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水中坻
(二)文本分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 他在水中伫立。
蒹 白露为霜。所 葭 蒹 葭 苍 苍 ,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宛 在 水 中 央 。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之 , 道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 宛 在 水 中 坻 。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 宛 在 水 中 沚 。
小结《蒹葭》结构内容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 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 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 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 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 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朗读并小结写作特点,体会诗 歌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上 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此 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 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 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 的推移。而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 情感的逐层加深。
三 、 《 蒹 葭 》 赏 析
(二)文本分析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秋景愈加萧瑟。 三 、 《 蒹 葭 》 赏 析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表示时间变化,体现 诗人焦急和惆怅的心情。 道路:长—跻—右,追寻的道路越来越艰险。 伊人所在:方—湄—涘、央—坻—沚,空间推移, 伊人身影更模糊,更扑朔迷离。
诗歌每章的后六句写了什么?
叙事抒情。写歌者不顾“道阻
且长” 、“道阻且跻”、“道 阻且右”,冲破阻碍,寻求伊 人。故而他既是“溯回”又是 “溯游”,两次三番不肯罢休。 一片痴心,迫切思见之情状, 已见于言外。
(二)文本分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二句以兼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 秋色图: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 霜。这情景,是在清冷寂寥中略带凄凉 哀婉色调,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 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 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艺术分析
1、语言形式上,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适应口头文学记忆和传播方便的需要; 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 上强化了音乐旋律感; 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仅仅几个字的变换使用,体现了——
时间的推移:
三 、 《 蒹 葭 》 赏 析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央、水中坁、水中沚 ——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
空间的变换:
(三)艺术分析 2、虚幻难实、神秘莫测的朦胧意境
三 、 《 蒹 葭 》 赏 析
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都虚化了, 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不是眼前 所见的实景实事,也不是对曾经阅 历过的某人某事的追忆,而是一种 由诸多类似人事、类似感受所综合、 凝聚、虚化而成的心理幻象。意境 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 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