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王维《杂诗》全诗解读

王维《杂诗》全诗解读王维《杂诗》全诗解读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维《杂诗》全诗解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全诗注释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⑵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
⑷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全诗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全诗赏析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古诗《杂诗三首》

古诗《杂诗三首》
《杂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是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杂诗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白话译文:
其一
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
其二
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
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开?其三
才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鸟嘤咛。
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杂诗 王维

杂诗王维杂诗王维《杂诗》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首.doc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下面是分享的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首。
欢迎阅读参考!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一】《杂诗·其一》魏晋: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赏析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佚名《杂诗》原文译文赏析

佚名《杂诗》原文|译文|赏析
《杂诗》是唐朝不知名姓的作者所作的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杂诗》原文
唐代:佚名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译文及注释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为何。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赏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王维的《杂诗》原文及赏析

【导语】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王维的《杂诗》原⽂及赏析,欢迎阅读! 《杂诗》 君⾃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倚窗前, 寒梅著花未?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忧郁。
确实,带着⼀种忧伤的⼼情来读这⾸诗,就会有⼀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诗的伟⼤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种情绪的缠结。
“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概会很⾃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会对答如流。
诗⼈于是反其道⽽⾏之,偏不问⼈事,⽽问物事。
这⼀问不知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问⾃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事,只因⽓候季节,是⼀种⾃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问吗?可是诗⼈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趣呀。
想必,现实⽣活中的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是会愣在那⼉,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的妙计,引发⼀场⼤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犯了傻乎乎的⽑病,说什么诗⼈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在此可见⼀斑。
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的真正⽬的,哪⾥是梅花之事?难道⽣活中的⼈说话,从来都是⼼⼝如⼀?其实⽣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不⼀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
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事世事的变动就越⼤越多,⽽有的⼈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失落或痛苦。
这是每⼀个离乡背井的⼈的常识。
正因为此,诗⼈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事世事,⽽是⾸先提问⼀个毫不危险的话题。
《杂诗》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杂诗》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杂诗》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杂诗十二首》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首

【导语】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浔阳柴桑⼈。
东晋末⾄南朝宋初期伟⼤的诗⼈、辞赋家。
下⾯是⽆忧考分享的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
欢迎阅读参考!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 《杂诗·其⼀》 魏晋:陶渊明 ⼈⽣⽆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常⾝。
落地为兄弟,何必⾻⾁亲! 得欢当作乐,⽃酒聚⽐邻。
盛年不重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不待⼈。
赏析 陶渊明《杂诗》共有⼗⼆⾸,此为第⼀⾸。
王瑶先⽣认为前⼋⾸“辞⽓⼀贯”,当作于同⼀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年(414),时陶渊明五⼗岁,距其辞官归⽥已有⼋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中愁叹万端,第⼋⾸专叹贫困,余则慨叹⽼⼤,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之⽆常,感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常”“⽣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九⾸》到三曹,从⽵林七贤到⼆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调。
这种⾳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根蒂”四句意本《古诗⼗九⾸》之“⼈⽣寄⼀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之⽆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在世即如⽆根之⽊、⽆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好⽐是⼤路上随风飘转的尘⼟。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每⼀个⼈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作⽆根之⽊、⽆蒂之花,是为⼀喻,再⽐作陌上尘,⼜是⼀喻,⽐中之⽐,象外之象,直把诗⼈深刻的⼈⽣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为沉痛的悲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诗三首·其二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及注释
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
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鉴赏二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鉴赏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
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说得颇中肯。
罗宗强先生在论述盛唐诗人善于将情思和境界高度净化时,将王维这首诗与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作了比较。
两诗的题材内容十分类似。
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
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
”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