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下降过快 糖友身体一样很受伤

合集下载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78
科 学 大 观 园
糖尿病的特点就是高血糖,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是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研究发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的、逐渐发生的,短期内不会危及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致命,增加死亡有专家认为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会抵消一辈子控制高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可见其危害远远大于高血糖。

较轻的低血糖症状可以随着血糖恢
复正常而消失,但是其引起的大脑功能障碍则需要数小时、数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消除。

这是因为我们的脑细胞是靠葡萄糖供给能量,低血糖时会造成大脑缺血缺氧,严重持久的低血糖还会导致永久性大脑功能障碍或死亡。

低血糖还可刺激心脑血管系统,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使患者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

另外,如果低血糖昏迷过久可能会导致
79
科 学 大 观 园
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有心慌、手抖、出汗、头晕、饥饿、无力等明显自觉症状,若纠正及时则很少发生低血糖昏迷。

但随
着病程拉长、病情加重,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变得很不典型,以神经精神障碍表现为重,严重者发生昏迷、死亡。

康人群的食物摄入和饮食偏好。

”尽管此前的研究已经鉴别出与饮食失调,比如厌食症或贪食症等有关的基因,但对于这些基因的
自然变异是如何影响健康人的饮食行为,我们还知之甚少。

基因变异是不同个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 N A)存在微妙差异的结果,
基因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海峰。

糖友控制血糖的五大误区

糖友控制血糖的五大误区

糖友控制血糖的五大误区—————————————————— 263健康网很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这往往是用药不当引起的。

临床中常见到各种的用药误区,患者不注意,后果却相当严重。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用药误区,糖友们切勿“误闯”这些误区。

误区一、认为血糖越快降下来越好对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血糖越快降下来越好。

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一味追求快速降糖,容易引起低血糖风险。

轻度的低血糖一般表现为饥饿、头晕、出汗、乏力,此时尽快进食饼干、面包等碳水化合物可解决问题。

但严重的低血糖可能诱发心率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对老年人及从事某些特殊职业的人(如驾驶、高空作业)来说尤其危险。

血糖的显著波动还会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选择安全合适的胰岛素治疗尤为重要。

误区二、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患糖尿病多年后,为了控制血糖值,大部分病人最后都要注射胰岛素,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注射不规范,很多人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使血糖控制不稳定。

因此,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即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

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停止在该部位进行注射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指南》强调:“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注射笔用针头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不仅增加患者疼痛,而且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甚至可出现针头留置在体内的意外。

误区三、相同作用机理的药一起用降糖药有很多种,各自都有相应的作用机理,有的药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有的药是促进组织利用葡萄糖,有的药是延缓或减少胃肠道对糖的吸收等。

为何血糖降下来了疼痛反而加重了

为何血糖降下来了疼痛反而加重了

龙源期刊网 为何血糖降下来了疼痛反而加重了作者:王建华来源:《保健与生活》2020年第05期临床病例患者,男,52岁,口渴、多饮、乏力、消瘦十余年,因症状加重伴双足麻木、疼痛半年入院。

入院查体:体形消瘦,血压130/80毫米汞柱,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四肢肌力正常,双侧足踝反射减退, 10克尼龙丝试验阳性。

空腹血糖为14.6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为20.6毫摩/升;神经传导速度测试提示双下肢胫神经和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骨密度正常,胸腰椎CT检查正常。

住院期间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并配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一周后患者血糖控制达标,但双下肢的麻木疼痛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明显加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长期高血糖可以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以对称性感觉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其症状变化往往是一个从无到有、由轻变重的慢性过程。

而上面这位患者的疼痛症状是在血糖迅速得到控制后突然加重的,这一点有别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人们把这种因快速降糖所诱导的急性神经痛称为胰岛素相关性神经炎。

观察发现,此类疼痛并非胰岛素治疗所特有,口服降糖药,甚至严格控制饮食同样亦可诱发,故称为快速降糖所致急性痛性神经病变似乎更合适。

但临床上还是习惯沿用原来的名称。

胰岛素相关性神经炎包括急性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临床以前者多见,患者通常在血糖快速下降后数小时至数周内突然出现肢端剧烈疼痛,夜间尤甚,部分患者可同时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及晕厥、心律失常、饱胀感、腹泻、便秘、汗腺分泌异常、性功能减退等。

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比,胰岛素相关性神经炎疼痛出现更快、疼痛程度更重、疼痛范围更广(不光是四肢远端,还可累及躯干及全身)。

此外,胰島素相关性神经炎具有自限性,其疼痛症状一般可在数月内逐渐自行缓解。

以上几点,有助于胰岛素相关性神经炎与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鉴别。

不过,临床上有时两者可以合并存在,多见于在原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上因快速降糖而诱发胰岛素相关性神经炎,文中这位患者就属于这种情况。

血糖浓度降低是怎么回事

血糖浓度降低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血糖浓度降低是怎么回事导语:血糖浓度降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血糖浓度跟食用的,饭菜,水果,蔬菜等都有很大的关联。

如果您吃的食物含量糖含量较高血糖浓度降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血糖浓度跟食用的,饭菜,水果,蔬菜等都有很大的关联。

如果您吃的食物含量糖含量较高,血糖浓度就会偏高。

当你吃的东西,糖的含量偏低的时候,血糖含量就会降低。

你不吃东西得时候,血糖含量一定是低的。

如果想你的降低血糖,最好的办法就是少使用一些糖含量较高的食物。

或者少使用一些会使你血糖含量变高的零食。

降低血糖治好的办法,就是从根源上遏制血糖的升高,那就是少的进食一些糖含量较高的食物。

低血糖分为药物诱导(最常见原因)和非药物诱导. 药物诱导低血糖症胰岛素,乙醇,磺脲类药引起的低血糖占住院病人的大多数.酒精性低血糖的特征是意识障碍,木僵,昏迷,发生在血酒精含量明显升高的病人,主要是由于低血糖造成的。

肝酒精氧化作用引起胞质中NADH/NAD比值升高,抑制葡萄糖异生过程中血浆底物利用(乳酸,丙氨酸),从而使肝糖输出减少,血糖降低,后者可兴奋血浆FFA和血酮水平升高.常伴有血浆乳酸和血酮水平升高及代谢性酸中毒.该综合征发生在长期饥饿后饮酒的病人,使肝糖输出依赖糖异生.酒精性低血糖需立即治疗.即使血液酒精含量低于合法安全驾车规定界线100mg/dl(22nmol/L),也可诱发低血糖.快速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ml,然后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滴(常加维生素B1 )后,意识会很快清醒,继而代谢性酸中毒得以纠正. 其他不常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包括水杨酸盐(最常见于儿童),心得安,戊双脒,丙吡胺,存在于未成。

低血糖伤心脑血管时间长了要命

低血糖伤心脑血管时间长了要命

低血糖伤心脑血管时间长了要命血糖控制得好,意味着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佳。

但糖友同时还要提防“低血压”的出现,低血糖可增加糖友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让大家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

血糖控制得好,意味着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佳。

但就在人们努力控糖的同时,低血糖这个“小偷”悄无声息地出来捣乱了。

它增加了糖友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让大家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

如何“侦察”出糖友是否被低血糖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就像走钢丝:血糖高了不行,损害心、肾、眼等靶器官;低了更不行,会造成低血糖,严重的还会导致昏迷,危及生命。

邱大爷患糖尿病两年了,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

前两天,他带孙子去散步,一高兴多走了几公里,开始觉得特别饿,并没在意。

后来越来越难受,还心慌、出大汗,等到被送进医院时已神志不清了。

医生告诉他的家人,这是典型的低血糖表现。

家人很不解:“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怎么还低了?”其实,低血糖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对此一定要提高警惕。

正常人很少会出现低血糖,是人体内多种激素良好调节的结果。

这些激素既有降血糖的胰岛素,也有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

它们密切协调,将血糖控制在4—7.8毫摩尔/升的窄小范围内。

但是,糖尿病患者因为内分泌紊乱,这些“掌管”血糖的激素配合出现问题,就出现了血糖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异常现象。

低血糖是进行糖尿病治疗时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研究显示,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周会遭遇一次低血糖。

此外,每年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14个人中就有1个人发作过一次或多次严重低血糖事件,并需要医生紧急救助。

1/3的糖尿病患者在睡眠中,出现过低血糖。

由于低血糖对大脑有损害,时间久了容易有生命危险。

一般人血糖低于2.9mmol/l会感觉难受,而平时血糖较高的糖友当血糖降到6—7mmol/l就会出现上述症状。

发生低血糖时,身体会立即启动升血糖机制,动用储存的糖来尽量升高血糖,会伴随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出汗、面色苍白;心悸(心率加快);饥饿难耐;焦虑、紧张不安;肢体震颤和血压轻度升高。

血糖过快下降常见原因

血糖过快下降常见原因

血糖过快下降常见原因
血糖过快下降(低血糖)的常见原因包括:
1. 长时间不吃饭或者跳餐:当你长时间不进食或者跳餐时,体内的血糖储备会逐渐耗尽,导致血糖水平降低。

2. 过量运动:剧烈或长时间的运动会消耗大量的血糖,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能量,血糖水平可能会降低。

3. 糖尿病治疗药物或胰岛素过量: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其他药物控制血糖时,过量使用或者摄入过多药物可能导致血糖过快下降。

4. 酗酒或饮酒过量:酒精会影响肝脏释放储存的葡萄糖能力,导致血糖下降。

5. 平时的饮食不均衡:如果食物摄入过多的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糖和白面包),会导致血糖迅速上升,紧接着又快速下降。

6. 某些疾病或药物:某些疾病(如肾上腺功能不全、胰岛素瘤等)或药物(如某些降糖药、胰岛素增敏剂等)的副作用可能引起血糖过快下降。

如果你经常出现低血糖状况,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和诊断,并制定适当的饮食和治疗计划。

糖尿病真相:血糖降了,身体却废了,死亡率反而高了,这3件事糖友千万别做错

糖尿病真相:血糖降了,身体却废了,死亡率反而高了,这3件事糖友千万别做错

糖尿病真相:血糖降了,身体却废了,死亡率反而高了,这3
件事糖友千万别做错
空腹3.9-6.1,糖化小于6%,糖化每升高1%,心血管病风险增加18%。

国外的医务意外的发现,服用药物后,血糖降了,并发症少了,综合死亡率却高了。

原因:使用降糖药出现低血糖概率上升,微血管受益,但大血管并没有改善。

一次低血糖危害抵消了长期维持良好的血糖。

服药的糖友切记3件事
1、控制血糖要尽早
服用药物应该是在科学饮食与运动的基础上服用。

比增加药物量降糖更健康。

2.降糖不能太快
血糖居高不下也不能着急,更不能立马增加大剂量药物,或者寻求快速降糖的方法,这样危害很大,血管不能短时间内承受过大的血糖波动,所以要慢慢降低才是对的。

3.让体重达标严防低血糖
控制体重,不能过瘦也不能过胖,过胖和过瘦血糖都不会控制太好。

控制血糖减轻体重的过程中一定要严防低血糖,一次低血糖会让以前的努力控糖白费。

血糖忽高忽低是怎么回事

血糖忽高忽低是怎么回事

血糖忽高忽低是怎么回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一下血糖的正常情况和调节机制。

血糖,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正常人在空腹状态下,血糖一般保持在 39-61mmol/L 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通常低于78mmol/L。

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有一套复杂但有效的机制来维持血糖的稳定,这主要依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

当我们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水平开始升高。

这时候,胰岛β细胞受到刺激,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它能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中,被转化为能量或者储存起来,从而使血糖降低。

相反,当血糖水平过低时,胰岛α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加血糖的来源,使血糖升高。

那在什么情况下,血糖会出现忽高忽低的异常波动呢?原因有很多,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饮食不规律是导致血糖波动的常见原因之一。

有些人吃饭时间不固定,饥一顿饱一顿,或者暴饮暴食。

比如,一下子吃了太多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血糖会迅速升高;而长时间不进食或者吃得太少,又会导致血糖过低。

食物的种类和搭配也会影响血糖。

比如,单纯大量摄入精制米面、糖果、饮料等高糖食物,血糖上升的速度会很快。

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等,由于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血糖上升就比较平缓。

运动量不合适也可能让血糖起伏不定。

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消耗葡萄糖,降低血糖。

但如果运动过度,消耗的能量超过了摄入的能量,就可能导致低血糖。

相反,如果长期缺乏运动,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就容易升高。

药物使用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不准确,或者用药时间不合适,都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比如,胰岛素注射量过多,可能导致低血糖;而药量不足,则无法有效控制血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糖下降过快糖友身体一样很受伤
严格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对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降血糖成为很多糖尿病患者关心的问题,那是不是血糖降得越快越好呢?
40岁的李先生,有糖尿病家族史。

自恃年轻体壮,平日好吃善饮,烟酒无度。

前不久单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12.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6.0毫摩尔/升,确诊为糖尿病。

为了使血糖尽快降下来,他开始控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数日后自觉头昏头沉,午餐前心悸、乏力、出汗。

化验血糖:空腹6.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9.0毫摩尔/升,午餐前血糖7.0毫摩尔/升,均基本正常。

按理讲,该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降得比较满意,也无低血糖出现,为何却出现不适症状呢?
专家解释说,患者此前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组织细胞对高血糖状态已经适应,一旦血糖在短期内迅速下降,患者不能一下子完全适应,因而会出现轻度头昏、头晕;另外,血糖下降,还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使患者出现心悸、出汗。

实际上,上述种种症状皆是机体对内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症状会逐渐消失。

血糖下降过快,很容易矫枉过正出现低血糖。

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

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慌、出汗、饥饿,严重的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

低血糖也可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紊乱,诱发心梗及猝死。

不仅如此,低血糖还可引起反跳性高血糖,影响对血糖的平稳控制。

也有学者认为,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和由此引发的身体伤害会抵消一辈子控制高血糖所带来的益处。

老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调节功能下降、神经感觉衰退,比年轻人更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症的发生率较高,危害更大。

有鉴于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宜适当放宽,即空腹血糖低于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毫摩尔/升就可以了,目的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作为糖尿病患者,应在内分泌或糖尿病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调整药量,既要使血糖尽快达标并长期控制
在正常范围,又要避免因急于求成血糖下降过快,导致低血糖或其他严重事件的发生。

血糖急速下降危害甚大
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最好的方法。

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糖尿病人的错误认识:降糖越快越好。

但是这样真的对吗?黑龙江瑞京糖尿病医院的专家介绍说,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血糖如果降的太快的话也会产生其他的危害。

那么,血糖降得快的危害有哪些呢?人体内环境对血糖突然下降无法马上适应,即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危害:
低血糖会导致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的分泌增加,而引起反跳性高血糖,使血糖忽高忽低,对控制血糖的稳定极为不利,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血糖快速下降使血液渗透压下降,血液中的水分向周围组织转移,当眼球内组织水分增加,眼球屈光度发生改变,就会出现视物模糊。

脑组织主要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给能量,低血糖会影响大脑的营养供应,引起自主神经代偿性反应和神经缺糖性损伤,以致脑细胞死亡。

长期的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性格变异,精神改变等。

低血糖使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供能、供氧障碍,导致心动过速及心律紊乱,诱发心梗及猝死。

老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老化,比年轻人更易发生低血糖。

并且由于神经系统的衰老,老年人对低血糖的感受不如青年人灵敏,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为了尽快降低血糖,患者会严格控制饮食,久之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及某些重要的微量元素缺乏,会出现抵抗力下降,易合并感染等情况。

综上所述,降血糖要强调既安全又有效,应该按个体化原则,根据糖尿病不同类型、患者不同年龄、不同病程、胰岛细胞功能状态、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的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及程度等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及其剂量与用法。

循序渐进、平稳降糖最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