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短笛曲式分析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含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含反思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有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可让大班幼儿在观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力量。
活动目标: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辨别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洁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分A、B段的不怜悯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宠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愿意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欢乐。
活动预备: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心情。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1、音乐嬉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立刻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小伴侣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3、向幼儿简洁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秀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好地观赏音乐。
5、分段观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老师依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秀丽的田间。
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其次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其次段音乐。
音乐说课--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专升本班的高朋。
我说课的题目是,《牧童短笛》的弹奏训练,下面我按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地位:省编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中,安排有四次钢琴独奏曲的欣赏,《牧童短笛》是最具影响力的一课。
2.作品分析:该曲属标题性音乐,是典型的三段体曲式。
贺老以“牧童短笛”这一农村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为题材,采用了民族调式中的五声徵调式和民间竹笛的音调,运用复调的手法创作出这一作品。
它是一首清新、自然、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小品,也是中国第一首在国际上参赛并获奖的钢琴作品,更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史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本校农村孩子的生活贴近,他们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让学生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
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将目标确定为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的两个主题。
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我结合本校的省级课题——“学会劳动,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的两个主题。
难点: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教学地点:本校音乐教室。
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采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复调的手法,这种技法在中国钢琴音乐
创作中第一次使用。
乐曲运用了模仿式复调音乐,就是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先后
出现,再依次展现音乐材料,便形成了前呼后应、层次分明的模仿关系。
在曲式结
构中运用了西方的ABA三段体结构。
和声中还出现了平行三度音程,增添乐曲的
色彩。
这首短小精干的乐曲,对西方的作曲技法巧妙地运用在其中,还不失中国本
土的音乐风格特点,使二者相互融合。
《牧童短笛》根据江南民间音乐风格为素材,采用了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为灵感而作。
乐曲描绘出一幅田园般诗歌景象,根据我国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
无腔信口吹”而作,描写了江南美丽宁静的田园中两个牧童悠闲自在的骑在牛背上
吹着竹笛,笛声清脆动听,展现出一幅勃勃生机的美丽景象。
乐曲浓郁的乡土气息
感动着每一位听众,所以获奖之后,是我国最早能飞向国外演奏的乐曲,所以它称
之为“是一首听得见的抒情诗,也是一幅看得见的风景画”。
①至于,乐曲的素材不
是采用的一首完整的民歌,为此贺绿汀先生曾经说:“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
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
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风格”。
②因此《牧童
短笛》被称之为“中国钢琴艺术之树上的第一朵鲜花”。
③乐曲的创作手法新颖,运
用了西洋复调技法,并结合民族民间元素。
第一段模仿了民间乐曲的“鱼咬尾”的
特点,就是右手一乐句的结尾音,左手咬着右手结尾音开始,相互呼应,相互对答
的旋律技法,使乐曲形象更生动鲜明。
贺绿汀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

贺绿 汀钢 琴 作 品《 牧 童 短 笛》 的 音 乐 分 析 与 演 奏 技 巧
陈 波
( 湖北 第二 师 范学 院 艺术 学院 , 武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中国钢琴 曲《 牧童短笛》 是贺绿汀先生独立创作 的全新钢琴曲作品。乐曲中既没有 出
现 直接 取 自我 国的 民歌 素 材 , 也没 有 出现典 型 的 民间舞蹈 节奏 素材 。但 是 , 这 首作品表 现 出来 的“中国味 道 ” 却极 其 浓厚 与 鲜明 , 是 将 西 方传统 的作 曲技 法与 我 国传 统 民族 音 乐曲调 完美融
小节 , 4小 节 一 句 , 共 有 6个 乐 句 , 运 用 了局 部 的
方 整性 与整 体 的非 方 整 性 相 结 合 的手 法 , 在 一 定 程 度上 打破 了完 全 平 衡 带 来 的呆 板 , 却 又符 合 自 由复调 音 乐 的 对 比与 发 展 规 律 。最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整 个 呈示 段 2 4小 节 , 二 声部 的旋 律 按 照西 方
合 的典 范之 作 。本 文 主要从 作 品 的音 乐分析 与 演奏技 巧 两个 方 面展 开探 讨 与分析 。
关 键词 : 牧童短笛; 钢琴; 音 乐分析 ; 演 奏技 巧
中图分 类 号 : J 6 2 4
一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7 ) 6 - 0 0 7 1 - 0 4
、
绿汀本 人 曾这样 说 : “ 我 所写 的《 牧 童 短笛 》, 有人 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 其实什么都不是 , 但它 是 地地 道道 的中 国民 间风 格 … …由于你 知道 的民
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演奏要领分析

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演奏要领分析摘要:19世纪上半叶,西欧等国家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可是在中国,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这种“洋乐器”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在中国推广和应用,但却一直处于萌芽阶段。
直到《牧童短笛》的出现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了崭新的一页,它将西方的复调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西洋乐器上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
本文通过对钢琴曲《牧童短笛》在曲式结构与演奏上的分析,希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贺绿汀先生将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钢琴曲。
关键词:钢琴;演奏技巧;作品分析;一、复调技法分析贺绿汀在乐曲中巧妙的运用复调手法,在《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中多用级进的主旋律、三四度结合的常见终止式、重复法与对偶句式为主的音乐发展等,使得两个声部的旋律都富有中国民歌的风韵。
作者巧妙地把西欧对比复调技法与我国民间复调因素结合,运用了中国传统“鱼咬尾”的手法,当高声部快速流动是,低声部以对比的复调相伴,当高声部间隙时,低声部则咬着高声部的尾音做出对答的旋律,两声部如行云流水般自如流淌。
这样两个声部之间的音乐就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使整个乐句、乐段,甚至整首乐曲形成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体现出了贺绿汀音乐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及钢琴作品发展的逻辑性。
《牧童短笛》中复调手法的应用是出神入化的,被称作是近代钢琴音乐在探索中国风格的复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标志。
二、演奏要领(一)呈示部在此段中,相同的乐句有多处两次连续出现,但在力度上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运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相同的旋律就自然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为了把双手各自的旋律弹好,首先要分手练习,把乐句的句法、起伏掌握好,指法要准确固定。
弹奏时要注意旋律的流畅起伏,左、右手相互呼应,同时也要注意高音旋律和低音旋律的对比,还要很有感觉地连接,使乐句互有联系,同时还要注意音色的变化,使用不同的角度、力度,控制指尖的弹奏。
牧童短笛曲式分析资料讲解

贺绿汀《牧童短笛》《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新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它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曲式结构图】三部曲式A+B+A整个呈示段速度较缓慢,旋律十分悠扬、宁静。
采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一呼一应,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上紧下松,上静下动乐节与乐句之间左右手互为补充,形成呼应性交替进行。
中段分为3个乐句,每句4小节,系同一主题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重复,采用了动机模进发展的手法,与前一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乐段自身反复了一遍。
第一句为D徵调式,第二句为第一句的上五度属方向严格模仿 ,A徵调式。
第三句又为第二句的上五度属方向变化模仿,A宫调式,但只进行了两小节,因要进行乐段反复,所以在后两小节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宫调式。
为了与前后的对位风格统一,中段采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与持续的低音,减弱了功能进行,从速度、力度、和声调性上为回归再现作准备。
再现段运用五声音阶作“加花”式的变奏,达到了“变化再现”的目的,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更深入而富于动感。
《牧童短笛》的和声较多采用变格进行,甚至在乐段或全曲结束部分均采用变格终止,与旋律风格一致。
中段为了与前后两段复调对比风格统一,伴奏采用平行三度下行和声音型与主持续低音写法,从而减弱调式和声功能进行,与活泼的主旋律相协调。
为达到双声部对比的复调效果,贺绿汀在和声写作中构造民族调式的“复合层”,即在高低声部采用了不同的调关系。
呈示段下方突出C宫调,上声部则以G徵调为主;中段第一句下方为G宫调、上方是D徵调,第二句下方为D宫调、上方是A徵调,第三句下方A宫调、上方E徵调;再现段与前面呈示段一致。
这一系列被分层突出的民族调式主音,正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五声调式音阶,使这首作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加浓郁。
《牧童短笛》作品分析

《牧童短笛》作品分析
《牧童短笛》是一首优秀精美的钢琴独奏曲。
它短小精致,清新质朴,旋律优美动听,乐曲结构为三部曲式。
第一段:除最后一拍使用和弦外,其它都是两支优美的旋律作复调结合。
高音主旋是鲜明的G徵调式,低音副旋是C宫—G徵,比主旋律晚一拍出现,形成一高一低、一前一后、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就像两只牧笛,和谐地相互伴随着。
突出表现了牧童天真、单纯与生趣。
第二段:使用同一旋律型作不同的移位,是一段主调音乐,不仅调性上自C调转G调,并在节拍上改为2\4拍,是音乐更加活跃,与第一段歌唱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音区提高了一个八度,清脆而华丽的音色、活泼而欢快的弹奏,就像那清澈的溪水在流淌,鸟儿在飞舞,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在春光明媚的田野中欢乐嬉戏的情景。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华彩的变化再现,由于采用了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使乐曲更为流畅、华丽。
作者用亲切的感情,表现出牧童的天真、纯洁、活泼和欢乐。
发自内心的旋律描绘出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竹笛,在绿色的田野漫游。
那天真无邪的神情、悠扬的笛声,好似身临其境看到了一片美丽的乡村田园春色,使人仿佛闻到了故乡泥土的芳香。
《牧童短笛》钢琴曲简介及赏析

《牧童短笛》钢琴曲简介及赏析《牧童短笛》是我国作曲家贺绿汀1934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也是他的成名曲。
贺绿汀用中国风格的标题,从写实出发,借用西洋的写作手法,“洋为中用”地完美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写成的中国钢琴独奏曲。
《牧童短笛》既是一首听得见的抒情诗,也是一幅看得见的风景画。
它“唱”响了世界,成为中国钢琴界的骄傲,成功地登上了国际乐坛!《牧童短笛》是贺绿汀根据我国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而定名。
乐曲描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水乡的风景:远处的山、近处的田、弯曲的池塘边柳枝飘动,牧童怡然自得、悠闲惬意地玩耍,时而摇头晃脑吹着清脆、悦耳的竹笛,时而小睡田间,时而端坐牛首哼唱山歌。
贺绿汀巧妙地用钢琴模仿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音色,旋律由心底自然流出,舒缓时婉转、动听,欢快时活泼、高亢,处处充满了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
音乐画面极为丰富: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都收进了这幅秀丽的中国水墨画里。
贺绿汀成功地运用了西洋的音乐理论、作曲技法,如复调、和声、曲式等,“洋为中用”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但又“没有受到欧洲音乐的审美影响,表现出了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美”。
《牧童短笛》为近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树立了典范,探索了一条新路,也为世界钢琴音乐增添了新的品种。
更重要的是,乐曲带领听众感悟到了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和山清水秀、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牧童短笛的田园水乡,让人体会到了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境界。
《牧童短笛》被称为“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作品”。
《牧童短笛》赏析《牧童短笛》充满了中国风格:清淡、简洁、流动、意趣盎然。
在这首乐曲里,贺绿汀巧妙地结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特色,成功地将两者自然地融为一体。
也可以说,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
乐曲一开始就为我们制造了一种清灵、惬意的氛围。
主旋律没有直接来源于民歌,但是听起来却有典型的民间音乐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恰似江南丝竹中的“鱼咬尾 ”,这样两个声部之间的音乐就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使整个乐句、乐段,甚至整首乐曲形成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体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贺绿汀音乐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及钢琴作品发展的逻辑性。
《牧童短笛》的和声较多采用变格进行,甚至在乐段或全曲结束部分
均采用变格终止,与旋律风格一致。中段为了与前后两段复调对比风
格统一,伴奏采用平行三度下行和声音型与主持续低音写法,从而减弱调式和声功能进行,与活泼的主旋律相协调。为达到双声部对比的复调效果,贺绿汀在和声写作中构造民族调式的“复合层 ”,即在高低声部采用了不同的调关系。呈示段下方突出C宫调,上声部则以G徵调为
复调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一呼一应,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上紧
下松,上静下动乐节与乐句之间左右手互为补充,形成呼应性交替进行 。
中段分为3个乐句,每句4小节,系同一主题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
位重复,采用了动机模进发展的手法,与前一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乐
段自身反复了一遍。第一句为D徵调式,第二句为第一句的上五度属
主;中段第一句下方为G宫调、上方是D徵调,第二句下方为D宫调、上方是A徵调,第三句下方A宫调、上方E徵调;再现段与前面呈示段一致。这一系列被分层突出的民族调式主音,正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五声调式音阶,使这首作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加浓郁。 《牧童短笛》中复调手法的应用更是出神入化,被称作是近代钢琴 音乐在探索 中国风格的复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标志。 贺绿汀在乐曲中巧妙的运
方向严格模仿,A徵调式。第三句又为第二句的上五度属方向变化模
仿,A宫调式,但只进行了两小节,因要进行乐段反复,所以在后两小节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宫调式。为了与前后的对位风格统一,中段采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与持续的低音,减弱了功能进行,从速度、力度、和
声调性上为回归再现作准备。
再现段运用五声音阶作“加花”式的变奏,达到了 “变化再现 ”的目的,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更深入而富于动感。
用复调手法,五声性的旋法、多用级进的主旋律、三四度结合的常见
终止式、重复法与对偶句式为主的音乐发展等,使得两个声部的旋律
都富有中国民歌的风韵。用复调的两个声部来模仿民族乐器,以模仿
中国传统鱼咬尾的方法写成,在声部关系的处理上,采用了“你繁我简、
你简我繁”的原则,当上声部活跃跑动时,下声部以对比式复调相伴衬;
贺绿汀《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钢琴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新
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
国田园音画,它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
格的中国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曲式结构图】三部曲式
A+B+A
整个呈示段速度较缓慢,旋律十分悠扬、宁静。采用的是二声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