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合集下载

门德尔松《春之歌》(OP.62之6)的结构特点

门德尔松《春之歌》(OP.62之6)的结构特点

Northern Music 1052017年第5期(总第317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5,2017(CumulativelyNO.317)门德尔松《春之歌》(OP.62之6)的结构特点蓝洁莹(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摘要】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抒情风景画大师”。

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尤其是他独创的“无词歌”钢琴曲集,对于标题音乐和钢琴作品的结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价值。

其中,作品《春之歌》(OP.62之6)以其淳朴、动听的旋律、简洁的音乐语言与严谨的结构为人们熟知。

本文以《春之歌》为例,探究作品的结构特点。

【关键词】门德尔松;春之歌;结构特点【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德文: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作品集《无词歌》是其钢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共49首,结构短小、精致,旋律如歌唱般优美而流畅。

其中,《春之歌》(OP.62之6)以其别致而典雅的旋律最为人们所熟知,作品描绘的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卷,音乐淳朴且富有诗意,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流淌出对生命无限的热爱。

从主题旋律上的分析,不难发现,《春之歌》的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A-B-A1),但是在门德尔松的笔下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此点后议)。

乐曲一开始就在高声部呈现出优美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分解和弦式的琶音音型如同潺潺流水由此至终贯穿在中间的声部,低声部以八度的音程呈线条型的低音与高声部旋律相互呼应。

A段(1——15小节)由两个同首异尾的平行乐句构成平行乐段,乐句结构为8+7,非方整性结构。

主题句旋律以音阶式的级进与小跨度的跳进交替组合而成,乐曲开端的第2小节就由半音阶的推进出现乐段的第一次旋律高点,然后结合大附点的节奏型迂回下行,节奏上富于弹性和推动力,犹如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之歌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春之歌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20213《春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音乐中表现“春”的意境和情绪。

2.通过画旋律线、哼唱主题旋律、律动等方法聆听乐曲。

3.了解乐曲的作者及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记忆乐曲主旋律教学难点:能用恰当的线条表现乐曲的旋律走向。

三:教学过程:1.课前活动(1)师生问好(2)铝板琴课前训练和声练习1C调铝板琴,1 2大组敲唱2---- 3 4大组敲唱 04-- 1 2大组学生敲2 2 2 2 ,3 4大组学生跟琴唱4 4 4 4 。

1 2大组唱2--- 3 4 大组唱4---反之。

(合唱练习)(2)铝板琴D调。

2.歌曲导入师:上课前老师想请你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

生(1)完整聆听歌曲:师:那接下来老师请你聆听一首歌曲,听完告诉老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说(2)师:那你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了吗?3.乐曲教学:(1)介绍乐曲师:同学们这首好听的歌曲叫做《春之歌》它是由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

浪漫派作曲家。

乐曲《春之歌》来自门德尔松著名的钢琴作品《无词歌》中的第30首。

这首乐曲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2)分段聆听1.聆听乐曲A段(主题旋律)(1)随歌曲做四二拍律动第一遍聆听在强拍的地方手举过头顶双手击掌。

第二遍聆听学生自己设计强拍动作(可以是花朵造型)。

(2)随歌曲画旋律线(3)随歌曲边哼唱边画旋律线(4)随琴演唱主题旋律(记忆主题旋律)师生一起演唱分4大组演唱师:你觉得这一段乐曲描写了怎样的春?生。

师总结:草茵茵,小溪潺潺。

2.聆听歌曲B段师:请你听一听这一段跟前一段相比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仔细聆听。

师总结:更为活泼,体现了春天的活力。

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动起来吧。

聆听第一遍,学生自主随着音乐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聆听第二遍,用沙锤为歌曲伴奏。

节奏为XX O聆听第三遍,师生一起做律动。

师:在往下听这个乐段相当于连接部,没有明确的旋律,而是经过的、过渡的特点。

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特点分析——以《春之歌》为例

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特点分析——以《春之歌》为例
《无词歌》 曲式结构特点。 关键词 :门德 尔松 ;无词歌 ;春之歌 ;曲式特 点
《无词歌》这首作 品旋律优美 、感情真挚 ,是 典型的浪漫 主义 的代表作 。时至今 日,门德尔松的 《无词歌》在钢琴作 品中仍有着较 高 的地位。笔者 曾弹奏过 几首 《无词歌》中的作 品,觉得这 些作 品有 故事、有内涵 、旋律优美,所 以一直深入 学习,一探其中的奥秘 。
《无词歌 》的第五集至第八集 (作 品号62、67、85、102)创 作 于 1842年至 1845年间 ,这 时门德尔松的演 出邀请接 连不断 ,莱 比锡 音乐学 院的创办 ,事 业有成 ,又有 一个美满幸福 的家庭 ,门德 尔松 的内心感 到无 比的幸 福与成功 。但 是,从他 的亲人 和身边几位重 要 朋友 的离世 ,他 的内心越来越沉重 ,导致在他 的作 品 中体现 出 了悲 剧性 。不 同的时期 ,作 曲家 的人 生观在发生 改变 ,于是创作 风格也 会 随之 变 化 。
一 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 时代背景及创作特征 、 l9世纪 的作 曲家们 ,再 也不愿忍受古 典主义的局 限和 压制 ,想
要 冲破 束 缚 , 于 是 在 曲式 结 构 的 创 作 上 , 进 行 了大 胆 的创 新 ,钢 琴 音 乐在这个时 期达 到 了巅峰 。这一时期 的欧洲无论是 文化 领域 、科 技领 域社会意 识、文学艺术 等各个方面都 得到 了空前 的发展 。由于 当时的德 国受 了欧洲启蒙运动 的影响 ,导致 了19世纪 的德 国在艺术 领 域上形成 了一种新 的风格 一一 浪漫主义 风格, 门德 尔松 正是这一 风格 的代表 人之 一。
(二 ) 《无 词歌 》风 格 特 点 他 的 《无词 歌》把器乐与 声乐完美 的结合 ,体现 出了器 乐声乐 化 的特点,也体现 出如歌的旋律性 。作品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 、自然 风光等 。流畅优美 的旋律,清新淡雅 ,给听众 以美的享受。结构严谨 规 范 ,织 体 丰 富 ,和 声 简 单 ,作 品清 澈 见底 ,让 人 一 目了 然 ;每 首 乐 曲都有鲜 明的主 题 ,具有标题 性 ,更显示 了浪漫主义音 乐的根本特 征 。他 常 用 无 词歌 代 替 文 字 来表 达 内心 的 情感 ,寄 给 家 人 和朋 友 。 三 、作品 春之歌 》曲式特点分析

《春之歌》——浅静清欢的天籁

《春之歌》——浅静清欢的天籁

《春之歌》——浅静清欢的天籁科目:西方音乐史班级:学院:姓名:学号:《春之歌》——浅静清欢的天籁是清风,是幽草;是春水初动,是山花吐姿;是万物复苏的淡然欢喜,是心神恬然的浅静清欢。

是《春之歌》的清新旋律,是门德尔松的传世天籁。

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集《无词歌》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浪漫与抒情,而《春之歌》便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对音乐家们来说,这是简洁的音乐语言,这是淳朴的和声,这是严谨的曲式结构。

但是对我而言,这是春天的脚步,这是万物的呼吸,这是天人合一的律动。

想要真正听懂一首歌,可能也要去听听作者的生平,看看一个人的悲欢喜乐,欢聚惆怅。

《春之歌》的作者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是十九世纪德国犹太裔作曲家。

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门德尔松的祖父是一位博学的哲学家,父亲是出色的银行家,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下塑造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

少年时的门德尔松在钢琴家母亲的耳濡目染下逐渐显现出其过人的音乐天赋。

九岁开始公开演奏,十岁开始谱曲,十四岁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私人乐队,十七岁完成了《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的天赋好到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位天才并列。

他的音乐之路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乐神眷顾,流光溢彩。

他不仅仅是一名流芳百世的作曲家,也是极受欢迎的钢琴家,指挥家。

门德尔松的一生短暂而耀眼。

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songs WithoutWords),它指的是那种伴奏音型衬托下,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录下来;他对标题交响乐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表现生活中明朗的一面,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春之歌教学反思

春之歌教学反思

春之歌教学反思春之歌教学反思1丰收之歌》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节奏带有舞蹈性的乐曲。

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学跳集体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动意识。

整首歌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丰收的喜悦。

在上课之前《丰收之歌》这一课是通过歌曲的演唱、听赏、分析来引起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自主学习和探究音乐的兴趣,在体验中感悟音乐。

为了实现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探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部思维过程”的追求,应不满足于课堂表面的“平易”和“流畅”。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启发、引导、讲授、情境创设、讨论、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使学生的参与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中,我有如下体会: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演唱、创编、表演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是难以表现出真实情感的,只有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自己找出演唱时的不足之处外,还让他们自己拍击节奏、创编各种形式的表演,让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产生自信。

不足之处经过全面回顾和反思后可以看出,课上有些活动的时间安排太紧,以致学生创作时间不够充分,有些还是教师帮助才能完成,这和学生平时缺乏基本素质训练也很有关系。

另外,少数学生主动参与兴致不高,没有完全做到全体都参与,令人遗憾,可见要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是任重道远啊!亮点: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歌曲而且也体验了劳动的艰辛。

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认真,整节课的气氛较好。

春之歌教学反思2本次我开课的内容为《春之歌》。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描绘了春天来临,大地苏醒,春意盎然的美景。

本节课我以“春天”为背景,以“森林音乐会”的形式,通过节奏训练、乐谱视唱、实践拉奏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准确、生动地拉奏歌曲,且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浅析门德尔松春之歌的和声

浅析门德尔松春之歌的和声
集 《 无词 歌 》 的第 三十 首 ( 0 p . 6 2 N o . 6 ) ,该 首乐 曲是 门德 尔松 《 无 词 歌 》 中 在 音 乐会 中上 演 频 率 最 高 与 最 脍 炙人 口的乐 曲之

连接 部 ( 1 6 — 1 9 d , 节 )用 了短 暂 的4 小 节 , 以主 六 和弦 到属 二 和 弦 ,解 决 到主六 和 弦 ,再 到属 二和 弦的进 行连 接 到 了B 段。 B 段开始处 ( 第2 0 d " 节 ) ,用A 大 调 的主 六 和 弦等 于 E 大调 下 属 六 和 弦 而转 入 E 大 调 ,第 一 乐 句 ( 2 0 - 2 7 d , 节 )是 J k , J , 节 为 一 乐 旬 ,在 第 2 6 — 2 7 小 节 中 以属 调 小下 属 六和 弦 到 重属 七 和 弦作 为
这 乐句 的 半终止 ,但 在 这其 中 ,第 2 l 小节 转入E 大 调进 入K 四六 和
不仅 用于 钢琴 独 奏 ,还被 改编 成 管 弦乐 曲 以及 小提琴 和 其它
首 先 ,我们 看 “ 无 词 歌 ”的含 义 ,所 谓顾 名 思义 ,它 是 一种
乐器 的独 奏 曲而 广为 流传 ,深 受世界 人 民喜 爱 。 好 似 没有 歌词 的 小型 器乐 曲形 式 ,也 是 门德 尔松 首创 的 一种 器乐 曲体裁 。其 是 由歌 唱 性 的旋律 与和 声 伴奏 织体 有机 的组合 而 成 , 表 现 内容 丰富 多样 ,而春 之歌 那十 分 精致 的创 作 手法 又 是其 中 的 典 范 作 品之一 。其 次 ,该 乐 曲运用 精 炼 的和 声语 言作 为基 础 ,在 如 此 短小 的乐 曲中运 用 了奏鸣 曲式 的结构 形 式 ,正是 这种 无 词歌 的 体裁 形 式 ,其歌 唱 性 的旋律 更加 具 有表 现 功 能和 艺术感 染 力 , 使 得春 之 歌通 过优 美 的旋 律表 达 给听 众 以更 多 的遐想 空 间 ,充分 表 现 了作 曲家 对春 意 盎然 的意 境感 受 ,给 予 人们 以积 极 向上 、意 气 风 发的 一种 精神 动 力 。尤其 值得 一 提 的是 ,这 首乐 曲的织 体更

钢琴曲春之歌推荐

钢琴曲春之歌推荐

钢琴曲春之歌推荐《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该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推荐一下钢琴曲《春之歌》吧!钢琴曲《春之歌》的简介“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

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

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

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钢琴曲《春之歌》的特点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

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造了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

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钢琴曲《春之歌》的作者简介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德国犹太裔作曲家。

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 日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

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母亲利亚(leah)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

姐姐范尼·卡西里(Fanny)(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一年级音乐春之歌教案

一年级音乐春之歌教案

一年级音乐春之歌教案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春之歌》《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乐曲为A大调、2/4拍、用三部曲式写成从A段这一清新、流畅的旋律中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春意盎然的意境和心旷神怡的感情:B部分是从A段主题发展而来乐曲进入第三段后前面两个主题再现经过下行模进在力度上越来越弱尾奏中还加了许多装饰音: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本课通过欣赏《春之歌》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以感知情绪为先导通过演奏、哼唱、表演等形式感受《春之歌》歌唱性的旋律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春天美景教学目标:1、欣赏乐曲《春之歌》感受乐曲抒情明快的情绪体验流水般的旋律带来的春天气息想象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情景2、在欣赏乐曲过程中通过听辨、吹奏主题、哼唱旋律的活动和伙伴合作、交流讨论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对春天的热爱3、知道无词歌的基本特色和《春之歌》的曲式结构;了解门德尔松以及主要作品重点难点体验《春之歌》的优美抒情的旋律所表达的春天景色感受春天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打击乐曲、音响资料(多种版本的《春之歌》)2、资料补充:(1)作曲家介绍:(2)无词歌: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3)作品介绍:《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2/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片段1)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感受春天变化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寒假里你们过得愉快生:很愉快;师:春天来了你们感受到大自然都发生了些变化生:天气变暖和了;小草发芽了师:嗯同学们说得很好观察得都很仔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春天的变化欣赏图片集——春天的大自然(放多媒体软件)二、欣赏无词歌《春之歌》(一)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1.认识无词歌和它的音乐地位(二)初听《春之歌》欣赏钢琴版的《春之歌》以感受情绪为先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先不出示乐曲的标题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给乐曲写上标题师: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乐曲大家认真听感受一下乐曲想象乐曲表现怎样情景生:聆听乐曲分小组讨论师:听完了这首乐曲大家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景生:感受到“春天”的情景师:好大家给这首乐曲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生:《春之歌》《春之声》《春天的乐曲》《春天的旋律》师:很好看你来大家都听懂了这首乐曲表现的内容师:老师来告诉大家今天这首乐曲的名字是《春之声》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作曲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总体描述乐曲的情绪、速度、节奏等(三)再听(小提琴钢琴版)分辨乐曲中的几种乐器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播放乐曲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乐曲是由些乐曲演奏的学生回答分段欣赏听赏第一段主题:讲述这段主题中小提琴所描绘的音乐形象、钢琴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演奏第一主题旋律片段轻轻地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主题旋律听赏第二段:感受乐曲的速度打击乐器或拍手为乐曲伴奏律动表现乐曲体验乐曲与第一段情绪与节奏的变化用“la”哼唱主题(3)听赏第三段找出与前面两段相同的地方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四)完整欣赏《春之歌》(视频)边看边哼唱主题跟着旋律节奏轻轻摇晃身体视频把乐曲表现的意境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作者:付婷婷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
【摘要】门德尔松是十九世纪的重要作曲家,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本文对门德尔松的作品《无词歌》中的《春之歌》进行简要解析。

【关键词】门德尔松;和声;曲式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75-01
门德尔松全名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第(1809—1847),他是一位作曲家、指挥家,也是一位钢琴家,出生于柏林的显贵人家。

当时的柏林虽在音乐方面比较保守,但却是十分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

门德尔松从小便受到了很好的人文教育,并跟从作曲家卡尔·弗里德里希·侧尔特学习音乐。

门德尔松一生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例如钢琴奏鸣曲、变奏曲、特性乐曲、无词歌等等。

而本文所要讲的《无词歌》总共分为八卷。

第一卷op19b创作于1829年到1830年;第二卷op30创作于1833年到1834年;第三卷op38创作于1836年到1837年;第四卷op53创作于1839年到1841年;第五卷op62创作于1842年到1844年;第六卷op67创作于1843年到1845年;第七卷op85创作于134年到1845年;第八卷op102创作于1842年到1845年。

这首《春之歌》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第三十首作品,作品号为:op62.no6。

也就是说是第五卷的第六首作品。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的原创,这个称谓在他给姐姐范妮的信中已经提到,且在早期的创作手稿上也有这个称谓。

F.E.科尔比将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为了三种基本类型:独唱歌曲与钢琴伴奏、带钢琴伴奏的二重唱,以及更加复杂的无伴奏四部合唱。

第一种独唱类型最为普遍:抒情旋律与伴奏相结合;另一种类型是二重奏例如op38.no4;第三种类型旋律以和弦的方式呈现并配以伴奏,例如op85.no5,op102.no2,op102.no6。

由此看来这首《春之歌》应当属于第一种独唱歌曲与钢琴伴奏。

这首作品的旋律部分一直由右手承担着,左手从头到尾都是同样的伴奏音型。

这首作品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1+coda。

是一个“优雅的小快板”,主调是A 大调。

整首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旋律化的装饰音,使作品听起来十分灵动轻巧。

A乐段总共分为两个乐句:a与a1。

a乐句是第一小节到第八小节,a1乐句又是从第八小节的最后一个音开始到第十五小节,两句之间是一个平行乐句。

A乐段一开始就出现在主调的
主和弦上,在a乐句结束在属和弦。

在a1乐句中的第十二到十三小节上,运用了D56/SII—SII 的离调,使两句间产生了不一样的和声效果。

最后A乐段结束在了主和弦上。

B乐段也是从十五小节的最后那个mi音开始一直到三十五小节。

与A乐段相比较,B乐段是运用了逆行手法,与上一个乐段产生对比。

所谓逆行,举个例子:如果说上一句是do re mi,下一句变成mi re do,这样的手法便称为逆行。

而本作品是一个A乐段与B乐段的逆行,也是由两个乐句所组成:b乐句与c乐句,b乐句一直到二十七小节,c乐句一直到三十五小节。

此乐段一开始也是在A大调上面,从第二十小节开始到二十七小节,左手的低音有一个下行的半音线条。

在第二十二小节到二十八小节中运用了多次的离调,使其在和声上产生的向前推动的效果。

一直到第二十八小节通过一个中介和弦使其转调到了E大调上面,最后结束在了E大调的主和弦上。

从三十五小节的最后一个升mi开始一直到四十九小节,这是一个补充变连接的部分,一开始到三十九小节还是建立在E大调上的,并且在到四十三小节的这个补充部分中,是一个4+4的平行的乐句。

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相比之下,运用了离调模进,而且还加厚了织体。

从四十三小节的第二拍开始变成了连接,最后回到了A大调上。

从五十小节开始是A1乐段,是一个综合再现乐段,由a+a1+c1组成。

a是五十小节到五十七小节,a1是五十八小节到六十三小节,c1是六十四小节到七十一小节,从七十二小节到七十五小节是一个补充。

在第六十三小节开始通过DD—D—T,在第六十五小节的第一拍到T上,同时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在力度上也不断地加强,直到在最高音出现的sf,使乐曲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部分。

乐谱如下图所示:
最后的七十六到结束是一个尾声部分,从八十三小节开始就一直停留在了主和弦上面直到结束,再次强调了调性。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从技术层面而言不是很难,很适合大部分的学生去演奏。

以这首《春之歌》为例,左手主要是伴奏音型,而右手是旋律部分,这样也使得弹奏者觉得相对简单。

当然,在弹奏之前如果能够对作品有一个相对的了解并且分析一下其中的和声曲式,对弹奏者会有相当大的帮助,能让弹奏者有更清楚的表达方式、更清晰的想法。

参考文献:
[1]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2):187-191.
作者简介:
付婷婷(1991-),女,贵州仁怀人,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