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门德尔松的《随想回旋曲》是小提琴演奏家们非常喜欢演奏的一首曲目。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作品,它充满了激情和情感,并对演奏家的技巧要求极高。

在演奏这首曲目时,演奏家需要运用多种技法来表现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音乐特点。

本文将就《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从琴弓的运用、音色的呈现、装饰音的处理以及表现力的展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演奏《随想回旋曲》时,演奏家需要运用优美的琴弓技法。

在曲目的抒情部分,要灵活运用抖动、颤音、轻轻的点弓等技法,以营造出柔和的音色和具有情感的表现。

而在曲目的激情部分,则需要运用大幅的扬弓、多重奏、强有力的弓摆、弓压等技法,以展现出热情奔放的音乐形象。

除了技法的灵活运用,演奏家还需要细致入微地处理琴弓的压力和速度,以保证每一个音符都能达到最佳的音色和音响效果。

演奏家在演奏《随想回旋曲》时,还需要运用丰富多彩的音色呈现技法。

门德尔松的音乐具有非常丰富的音色变化,演奏家需要在演奏中灵活地调整手指的按弦位置、琴弓的位置和压力,以及使用不同的弓法来呈现出音乐中的各种音色。

在演奏曲目中的抒情部分,演奏家需要通过悠扬的音色和柔和的弓法来表现出浪漫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

而在曲目中的激情部分,则需要通过有力的音色和有力的弓法来表现出音乐的激情和力度。

演奏家还需要注意和弦、双音、敲弦等特殊的音色处理技法,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层次感。

演奏家在演奏《随想回旋曲》时,还需要处理好装饰音的技巧。

在曲目中,门德尔松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装饰音来丰富旋律和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演奏家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装饰音的演奏技巧,如三连音、四连音、颤音、装饰琶音等,以确保这些装饰音可以流畅自然地融入到音乐中,并丰富音乐的韵味。

在演奏这些装饰音时,演奏家还需要注意保持音乐的流畅和连贯,以确保整个音乐的表现效果。

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

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

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之一,由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于1833年创作。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达,成为门德尔松钢琴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钢琴家和乐迷喜爱的重要曲目之一。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特征,而《e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更是其情感丰富的代表作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浅析,从曲曲风格、结构、技术难度等方面加以解读,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来谈谈这部作品的曲风和情感表达。

《e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是一首随想曲,它由一个主题不断回旋展开,表现了门德尔松浪漫主义风格的典型特征。

作品以明快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变化为特色,展现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和对音乐的热爱。

整个曲子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通过对旋律的发挥和情感的表达,门德尔松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所要追求的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使作品成为了他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之作。

我们来谈谈这部作品的结构。

《e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的整体结构非常严谨,由三个乐章组成:快板-行板-快板。

每个乐章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发展部分,展现了门德尔松在音乐结构方面的严谨和完美追求。

快板乐章以明快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展开,给人以轻快愉悦的音乐感受;而行板乐章则更为抒情,表现了门德尔松对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诠释;最后的快板乐章则在音乐结构上达到了顶峰,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使整个作品在结构上更为完满,使乐曲的音乐表达更为深刻和强烈。

我们来谈谈这部作品的技术难度。

《e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在技术上要求钢琴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作品中运用了许多琴法,如琶音、八度、三连音、跳音等,对演奏者的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Northern Music 39musical skill 音乐技术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张 琪(上海市青浦区御澜湾学校,上海 201700)【摘要】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中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与理性,又有浪漫主义的抒情和幻想。

《随想回旋曲》是一首大型回旋曲式结构的乐曲,乐曲的演奏技法丰富多变;大量运用的八度技巧、分解琶音、半音阶、双音、复调、三声部、断奏、连奏、跳奏、落连提重复音等钢琴演奏技术以及无词歌性质的段落贯穿其中。

主要用实验研究法、找寻相关资料及文献,进一步研究门德尔松在当时用娴熟的演奏技法写下的这首至今广为流传的钢琴名曲。

【关键词】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39-02【本文著录格式】张琪.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J].北方音乐,2020,02(03):39-40.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音乐家,被认为继承了莫扎特一派的钢琴演奏技术,浪漫派中的古典主义者门德尔松被誉为“莫扎特再世”“继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钢琴家”。

[1]门德尔松的钢琴曲结构既有古典主义时期的严整,又有浪漫主义时期凸显个人的钢琴技巧、旋律抒情优美具有歌唱性、搭配着复调的对位法,用回旋曲式的结构,将本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所谱写的音乐中,在琴键上无歌词的歌唱成为他特有的标志。

乐曲跳奏处的轻快,和声连接的朦胧都形象的塑造出他的精神世界。

一、《随想回旋曲》的结构分析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180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

《随想回旋曲》OP.14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15岁时创作的钢琴作品,他将脑中所勾勒出的美丽画面用音符表达了出来。

这一首乐曲的结构是大型回旋曲式,包括了随想部分和回旋部分。

随想部分是行板,E大调,4/4拍子的序奏,结构是ABC单三部曲式。

A部分由引子(1-3小节)+a(4-8小节)+a1(8-12小节)所构成的两个平行乐句,在属级上做开放终止。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是一首广受欢迎的小提琴独奏曲,作曲家门德尔松在1844年创作了这首曲子。

这首曲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华丽的技巧,是每一位小提琴演奏者都向往演奏的曲目之一。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具备优秀的技术功底和出色的音乐表现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技术要求、表现手法和演奏注意事项等方面来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一、技术要求1. 起弓和换弓在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中,起弓和换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要求。

起弓要求演奏者能够准确地控制弓的力度和速度,使得每个音符都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

换弓也是至关重要的,演奏者需要掌握好换弓的时机和位置,使得曲子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得到最好的呈现。

2. 左手技术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左手技术,包括音准、音色和音量的控制等方面。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能够准确地按下音符,并且确保每个音符的音色饱满、清晰。

演奏者还需要掌握好左手的力度和放松度,避免出现左手僵硬或者疲劳过度的情况。

3. 节奏和韵律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节奏和韵律非常丰富多变,演奏者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每一个节拍和每一个乐句的长度和强弱。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演奏更加流畅和连贯。

二、表现手法1. 情感表达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演奏者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曲子的情感表达,使得每一个音符都能够真实地传达出作曲家的情感。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利用弓法、音色和音量等手法来表现曲子中的不同情感,比如温柔、悲伤、兴奋等。

2. 音色控制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中有许多美妙的旋律和华丽的乐句,演奏者需要能够熟练地控制好自己的音色,使得每一个音符都能够达到最佳的音乐效果。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运用弓法和左手技术来调整音色和表现力,使得曲子的音乐性更加丰富和生动。

3. 手指技巧三、演奏注意事项1. 认真学习乐谱在演奏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之前,演奏者需要先认真地学习乐谱,了解曲子的结构、表现要求和技术难点等内容。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门德尔松的《随想回旋曲》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钢琴曲,因其优美旋律和独特的演奏风格而备受关注,也成为各类音乐比赛的必考曲目。

本文将从演奏技法方面对《随想回旋曲》的演奏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是速度问题。

在演奏中,门德尔松要求演奏者把握好曲子的速度,切忌过快或过慢。

快了会导致演奏失准、生硬,如果强行掌握速度,会使音乐失去表现力,在中间偏慢,调动情感;过慢则会使乐曲出现拉扯不顺,显得拖沓无力。

演奏者应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认真研究和把握曲子的速度,实现声音的均衡性和细腻性。

其次是强弱要点。

《随想回旋曲》的强弱要点是处理得十分细致的。

旋律部分轻重分明,与伴奏非常对称。

在演奏时,需要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加以诠释。

旋律部分通常需要柔和轻盈,即使是强音,也不宜过度夸张;伴奏部分则需清晰,干净,保证旋律的完整和连贯性。

有时候,演奏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感觉适当的加强弱音部分,给听众带来更宏大、更感人的感觉。

第三是音色变化。

音境差异对于乐曲演奏和理解都有影响。

一般来诠释《随想回旋曲》,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指的力度变化来带出不同音色,如轻柔、深情、激昂、慷慨、悲恸、柔情、优美、欢快等。

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音色变化和渲染,这样才能形成浪漫的氛围,获得人们的共鸣。

第四是节奏变化。

在整个曲子中,节奏变化是其表现特征之一,也是考察演奏者技巧的难点之一。

它会对整个曲子的情感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演奏时,需要精准把握节奏变化,特别是在部分加速的部分,需要结合良好的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达到结构紧凑、情感充沛的效果。

综上所述,想要完美地演奏门德尔松的《随想回旋曲》,需要对乐曲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到其中的演奏技法和细节。

演奏者需要正确把握节奏、技巧和情感的平衡,才能带给听者一种梦幻般的享受。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1. 引言1.1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是一首技术要求很高的作品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是一首技术要求很高的作品。

这首曲子要求演奏者具备非常灵活的手指技巧,能够应对复杂的音型和音阶。

演奏者还需要培养出高水平的音乐表现力,将作品中的情感和细节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演奏过程中,快速的速度和准确的力度掌控也是极为重要的,演奏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

和声处理技巧也是演奏这首曲子时必须要注意的部分,要能够清晰地表现出不同声部之间的关系和和谐。

节奏感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演奏者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一个音符的节奏,确保整个曲子的节奏感流畅而稳定。

通过细致的演奏技法训练,演奏者才能更好地演奏出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这首作品的魅力。

2. 正文2.1 手指灵活性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在演奏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首曲目中有许多快速的音符和复杂的手指技巧,要想演奏得流畅和准确,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手指灵活性训练。

首先,对手指的基本灵活性进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演奏者可以通过练习琴键上的简单练习曲或者手指操练来增强手指的柔软度和灵活性。

例如,可以通过弹奏琶音、三连音或者扫弦等练习来加强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敏度。

其次,针对特定乐段的手指训练也是必须的。

在《随想回旋曲》中,有许多需要快速跨越多个音符的乐句,因此需要特别加强手指的跨度和灵活性。

演奏者可以通过练习琴键上的音阶、琶音或者跳音来训练手指的敏捷性和灵活度,从而应对曲目中的挑战。

此外,定期进行手指按摩和放松也是保持手指灵活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按摩手指关节和指尖,可以减轻手指的疲劳和僵硬感,让手指保持灵活和敏捷状态。

总的来说,手指灵活性训练是演奏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懈的练习和训练,才能使手指更加灵活,从而更好地驾驭曲目的要求。

2.2 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音乐表现力是演奏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时需要注重培养的重要技巧之一。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门德尔松的《随想曲》是一首极其著名的钢琴曲,也是钢琴家必须学会以展示他们的技巧和艺术。

首先,曲子的开头以四分音符的音乐形式来呈现和弦,并伴有一个延长的低音音符。

演奏家应该注意这个低音音符的音量,通常情况下它会比和弦演奏弱上一些。

由于这个低音音符的特殊性质,将会让整个乐曲充满节奏感。

接下来是第一个主题,通过八度构成的连续主音音符所组成,这需要演奏家注意两点:第一,连续的音符需要掌握好速度,虽然要求速度很快,但是如果演奏者不能控制好速度会对音效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音量也需要控制好,尤其是在音符转换的时候,不要使音量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并且注意弹奏中应该有一定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紧接着是第二个主题,它是由八度进行的音符所构成,这段音乐需要将手指的技巧调整到一个新的高度。

演奏者可以通过运用柔音技巧来提高整个音乐的音效。

在演奏中注意节奏感和音量的配合。

同时,这段音乐在结尾处应该用力强调一下,从而达到一个完美的结束。

在整个曲子中间部分,演奏家要快速的运用乐器的音色特点,调整各个音符之间的速度和力度。

在转调等复杂技巧的运用上更要注意力度的变化,使曲子有一个个性鲜明的风格。

在最后一部分,演奏家应该掌握好技巧,将曲子的音符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一种轻松富有情感的效果。

在演奏的过程中,要牢记要呈现钢琴曲的理性和感性,力量和温柔。

总的来说,门德尔松的《随想曲》是一首极具难度的钢琴曲,而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必须掌握好技巧,快速而富有表现力地呈现整个曲子,才能将它演绎得充满激情和感性。

浅析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op14的演奏技巧分析

浅析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op14的演奏技巧分析

浅析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 op14的演奏技巧分析摘要: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德国犹太裔作曲家,《随想回旋曲》是他童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也是他早期音乐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创作上将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诗意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唯美。

一、门德尔松的生平门德尔松生平简介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德国犹太裔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

他出生在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一个犹太家族,他的家庭富裕,祖父是一位哲学家,父亲是德国汉堡银行家,母亲是从小便学习音乐并受过高等教育的书香门第,他4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年幼的他就在音乐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被誉为“音乐神童”。

9岁第一次登台表演钢琴独奏音乐会,11岁时,开始跟柏林声乐学院的院长采尔特学习作曲,并尝试写作凸显了他在创作上的才华。

12岁时在老师的引荐下认识了德国大文豪歌德,并与歌德成为“忘年之交”。

二、随想回旋曲op14的演奏技巧分析1.随想部分的演奏技巧随想部分是1-26小节,作品前三小节是引子部分,左手低音八度带我们进入旋律,注意看第一个八度下方标记的指法,5指换2指是为了两个八度音在演奏时保持之间的连接,虽然我们有踏板辅助。

但尽量在指法安排上注意音与音的连接,我们右手部分是整齐的柱式和弦,一定要下键慢并且和弦饱满,演奏者在弹奏前三小节时可适当地将节奏作一些弹奏处理,歌唱式的呼吸,右手可由慢到快、再到慢的处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音乐起伏,像微风拂过河面,又带有着一丝神秘的氛围。

当第四小节右手旋律的进入,仿佛故事真正开始了,好像在描绘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这一部分右手的演奏应该用指腹触键,感觉手指被黏在了琴键上一样,这样的音色饱满而又赋予诗意。

每个音之间的连接都要充满想法,旋律的起伏要与呼吸对应,渐强渐弱,一呼一吸,将这一段看成一个整体,左右手的音乐相互交融。

第九小节出现了第一个crese,旋律进入了第一个小高潮,琶音式的上行停在一个附点四分音符上,音乐婉转起伏,从弱到强,节奏可做一点点弹性处理,给一种有远到近,有近到远的听觉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理论研究?音乐一摘要:门德尔松作品却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擅长用音乐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作品以精美,纯净,高雅见长.《随想回旋曲》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乐曲.乐曲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将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用钢琴表现了出来,也体现了其古典和浪漫的完美结合.作者用了回旋曲式的结构,将精灵的顽皮,可爱呈现出来.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仔细分析,更好的理解门德尔松的创作特点,在演奏时,能更好的将情感与作品融为一体.关键词: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分析一,门德尔松的生平及创作特点1.门德尔松生平简介.门德尔松生于1809年出生在德国汉堡,他4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年幼的他很快展现出他非凡的音乐才能,9岁时就已经以钢琴家的身份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1l岁时根据他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开始了音乐创作.12岁时在老师弟尔特的引荐下结识了已年逾古稀的德国大文豪歌德.这是一对忘年之交,歌德被门德尔松的才华和气质所吸引,门德尔松被歌德的博学和睿智所感染,歌德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崇尚古典美的高雅趣味对门德尔松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他身处浪漫主义时期独特的艺术观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他游览了欧洲的许多国家,也一路谱写了很多优美的经典的作品.正当他达到事业辉煌的顶峰的时候,却被一个噩耗催毁了,因为他挚爱的姐姐的离世,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心力衰竭,于l847年l1月4日逝世,此时他仅有38岁.2.门德尔松的创作特点."门德尔松是集文学家,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于_'身的描绘性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由奔放与古典主义的严谨,典雅,端庄交织在一起,既具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的作品既不象舒曼那样幽情,也不象柏辽兹那样激奋,既不象肖邦那样缠绵,又不象李斯特那样狂放.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得最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无尽幻想和对个人生活中情感的细腻体验."二,《随想回旋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I.《随想回旋曲》的创作背景.《随想回旋曲》并不是门德尔松中最优秀的作品,但他却是这位音乐天才在音乐之路上最初的探索,也是他将坚持走到最后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开始.《随想回旋曲》Op.14是作者15岁时创作的钢琴作品.一个15岁的小孩,天真,无邪,充满幻想,他想象中的每一幅图画都那么美妙,他将他头脑中的美丽图画用音乐表达了出来.画中有神秘的山林,可爱的精灵,美丽的仙女……他用音乐的画笔勾勒出了这幅《随想回旋曲》.2.《随想回旋曲》的曲式结构.这是一首具有大型回旋曲式结构的乐曲,它包括了随想部分和回旋部分.随想部分是一个自由幻想曲风格,带有三部性结构的曲式,它和第二部分有着很明显的区别,速度和织体都不一样,用很轻的柱式和弦,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后面就是一个并列单三部结构,a部分,是由两个平行的材料构成的,每个材料4小节.沿用柱式和弦,作为伴奏部分.b部分,采用了与a不同的材料,属于并置型的b.b部分音符更为密集,流动性加强,将乐曲向前推进.c部分,采用了b部分的一些材料,速度上有所减慢,音乐归于平静.回旋部分是一个典型的ABACA的结构.叠部A(27—66小节)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再现单三部曲式,转到了e小调上.其中a部分,是用的两个平行的材料,用跳音的形式来表现小精灵的活泼,可爱.b部分是由前面的材料发展而来,属于引申型的b.叠部第一次出现就定了一个欢乐愉悦的基调,很好的将随想部分平静的气氛转换到了另外一种意境之中.插部B是一个双乐段结构,调转到了e小调的平行大调G大调上,是和A有一点对比的抒情的乐段,像是仙女在翩翩起舞.在B的后部分用了一段连接,便于更好的过度到叠部A.叠部A的最后一次出现仍然是减缩再现,是一个带有扩充的单乐段,旋律又回到了e小调上.最后是辉煌的尾声,用到了B材料的后面一部分,是八度左右手交替进行,将舞蹈气氛推至最高潮,并在高潮中结束.三,《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1.序奏部分的特点及演奏分析.序奏部分具有幻想曲的风格,基调建立在E大调上,节拍为4/4,是~个自由抒情,充满幻想的乐段.序奏是一个缓慢的行板,从3小节的引子开始,用力度很轻的柱式和弦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画面由远及近.引子部分的演奏要注意右手和弦一定要很轻,和弦一定要一起发音,不能有先后或者有的不发音,这时要很好的控制右手的力度,这3小节虽然是引子,但是是能找到乐曲整体感觉的重要部分.第4小节开始进入主题,柱式和弦转到左手,右手是旋律部分,应该弹的很轻很连贯,每个音符之间要向有一条弧线连贯起来,有一种连绵不断之感.踏板要一小节换一次,避免声音粘连在一起.第6小节最后3个音既有跳音符号也有连线, 要求音弹得要有颗粒性,同时不能把这几个音断开,这是一个级进下行的整体.注意每个乐句之间的呼吸,强调右手旋律的最高音,画面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声音由弱变强,逐渐有了力度的对比,序奏的b部分开始进入了另一种景象,像是游人迈开步子往森林深处走去,从15/]~节起右手弱,左手很强,突出了步伐的坚定,181J~节达到了序奏的高潮部分,这里虽标记这跳音符号,但也要注意级进下行的连贯.声音很强,与a段做了对比.c段又恢复到了平静,旋律在右手高声部,要协调好高声部与内声部的关系.25,26小节渐弱渐慢,为下一段的出现做足了铺垫.2.回旋曲A部分的演奏分析.回旋曲A部分是整首乐曲的动机,基调建立在e小调上,是一个急板.从序奏部分的森林概况到了回旋的细致描写,序奏的抒情慢板换成了回旋的轻松,活泼的急板,节拍变为6/8,是一个舞蹈的节奏,描写出森林慢慢苏醒,小精灵嬉戏玩耍的场景.A部分是弱起的,与随想部分很好的连接了起来,下面标有leggero轻巧的术语,要很好的表现出,J,精灵的特点,活泼,轻巧,可爱.这里用到了双音的跳音形式,比单跳音更显精灵,同时也加大了演奏的难度.双跳音要同时发音,并要发的轻巧,不显笨拙,可以用指尖触键.为达到轻巧的效果,琴键可只弹到一半,更好的表现精灵的活跃.演奏时也要特别注意力度强弱的对比,在43tJ~节,是由中强马上变弱,表现出小精灵在嬉戏时又怕打扰到别的精灵,有点小心谨慎之感.A部分的第二次出现,由e小调转到了E大调,也出现了新的要注意的地方,右手和弦的连奏,注意最高音的突出和保持.A部分第三次出现,,足双音和单跳音的连续进行,这是由主题动机发展而来的,要注意手指的清晰度.谱例3.回旋曲B部分的演奏分析.回旋曲B部分开始就是深情的段落,转到了G大调上'.像是小精灵碰到了优雅的仙女,与仙女共舞,速度可相对放慢一点点.B部分是双乐段,第二个乐段出现时,旋律换到了左手,这是应强调左手部分.旋律在低音区,故显得庄重.而右手是分解和弦的琶音,声音比左手弱,如小精灵轻快的群舞.因为速度很快,琶音进行也要弹得清楚,不可糊过去,应多加练习B部分的第二乐段.9卜94小节应特别强调5指的音,注意5指的清晰度,这是旋律所在,在其下方也标注的有突强的力度记号.97小节起是八度左右手交替进行,力度很强,是钢琴基本功的考验,要注意手臂放松,用手臂的力量弹.这是一段热烈的舞蹈,像是小精灵与仙女们一起沉浸在欢乐当中.后面有10小节的连接,又恢复了安静的画面,承接叠部A的第二次出现.谱例:理论研究:音乐沃尔顿《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分析赵峻(成宁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湖北咸宁437000)摘要:沃尔顿是二十世纪英国着名的作曲家,他在二十世纪英国音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沃尔顿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他的管弦乐音乐,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沃尔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939年,是受雅沙?海菲兹(1aschaHeifetz)的委托而作.本文对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各个主题材料的运用与发展,节奏节拍,和声调性,旋律特点,整体布局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关键词:沃尔顿;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分析威廉(特纳)?沃尔顿(wi11iamTurnerWalton)是二十世纪英国着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体裁非常广泛,包括歌剧,室内乐,芭蕾舞剧,影视音乐,声乐,戏剧与广播配乐,管弦乐等等.作品多为浪漫主义风格,还有一些作品具有讽刺与幽默的气质.沃尔顿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他的管弦乐音乐,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39年,是受雅沙?海菲兹(JaschaHeifetz)的委托而作,是沃尔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B大调.这个乐章包含了很多第一乐章的材料,具有总结的意义.其结构图表如下表1第三乐章结构图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各主部连副王王向副王对王韭收吾R接吾B题题再都喜;主吾彩束分乐乐现喜j主结乐乐思思主题构思思与吾氍与与乐的题第乐思导的——思的入展乐童N-开主的值部先展主后井题展及的其回开它顾小4371317616617185949342654节数排49—5252—53—55—59—6364—66——69—73—75—81—练5153545862656873758084号调BDfffEcbgEDB≠≠FbBEBB,tgdEDEBEEFDEd这个乐章的结构为倒装再现的奏鸣曲式.呈示部由主部,连接和副部组成.主部主题由两个乐思构成,主题乐思1的陈述方式犹如赋格的陈述方式,先由乐队在B大调上陈述,然后再由独奏小提琴在D大调上进行模仿陈述,虽然它们形成的是三度调关系,但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赋格式陈述方式.主题乐思1由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这是一个比较活跃的旋律,乐思的刚开始由连续向上模进关系的四个三音组构成,这四个三音组中的音几乎形成了BJ<调的一个完整的音阶,但是乐思l的调性并不明确.谱例1三音组的模进r—————]r——]r—————]r———]乐思'一一一其后乐思1由独奏小提琴来继承,以双音的形式奏出,并有所变化,连续向上模进关系的四个三音组中的音差不多形成了D 大调的~个完整的音阶,可以看作是之前乐队所呈示的乐思1的向上十度变化模进.然后乐队与独奏小提琴交替来呈现主题乐思l,每次呈示都有所变化,并且对主题乐思1进行截断处理,将乐思1分裂越来越短,引向主题的乐思2.主题的乐思2由木管组与弦乐组奏出,这是一个比较粗暴的旋律,力度强劲.这个乐思的节奏来源于第一乐章引子的节奏a,并进行变化处理.此时调性进入#f小调.谱例2一.:一,在进入副题之前有一个连接,这个连接是由一个音调加上这个音调的两次模进所构成的,这个音调是截取了即将出现的副题旋律中的一部分,它是在be音上的一个下行的四度后,再向上一个上行的七度所构成.这个上行的七度大跳也正是第一乐章主题乐思1最为有特点的地方,在这个乐章其后的音乐中也经常出现这种上行的七度大跳,隐秘的将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联系在了~起.副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E大调,但是伴奏配置的和弦,犹On#cd~调的和声,使副部调性变得不太明确,似双调性.节拍变为4/2拍,速度比前面慢了差不多三倍,具有叙事诗般的语调.此副题既含有主题乐思1连续向上级进的三音组材料,也含有第4.回旋曲C部分的演奏分析.回旋曲c部分是一个热烈的段落,调转到了E大调上.先采用了B的织体材料,也是由充满感情的段落开始的,逐渐过渡到了欢快热烈舞蹈的高潮,如小精灵邀请到了森林中所有的伙伴,一起群舞的场面.cN分从154d'节开始,由分解和弦构成,因为速度较快,所以4指到1指的穿指要多加练习.是一个难点,黑白键不断的交替,手指容易出现从黑键上滑下来,应加强手指准确性的练习.整个C部分都是右手的快速跑动,是钢琴技巧的华彩部分,对于手指清晰度的要求很高,应先从慢练开始,逐渐增加速度.5.尾声演奏分析.尾声是乐曲力度最强,最辉煌的部分.《随想回旋曲》是由"静"起,最后结束在"动"中,首尾有了很好的对比.用的材料来自B材料的结束部分,全是八度左右手的交替进行.这是一个情绪不断递增的过程,手指要坚强有力,情绪要坚定饱满.踏板踩在每小节第一个音上,突出强调第一个音,这也是旋律所在.最后的两个主和弦用了强音记号和fff特别强调了结束音应该要坚定,果断,也将所有美好的景象,结束在了最热烈的高潮上.门德尔松用他独特的视角,将神秘的自然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只有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才能如此描绘它.在演奏《随想回旋曲》时,都能感受到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不断的出现.通过对作品演奏技巧的分析,深刻的感受到了门德尔松作品的特点.希望通过这首作品的技巧分析能够给演奏此作品的演奏者一些借鉴和帮助.作者简介:曹漪(1983~)女,苗族,硕士研究生,湖南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西方音乐史.邹永红(19651一),男,湖南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己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