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罚甚于体罚

合集下载

关于体罚与心罚学生的深刻检讨

关于体罚与心罚学生的深刻检讨

关于体罚与心罚学生的深刻检讨
自接手新五年级以来,我先后心罚与体罚学生的次数变得明显增多,为此我深深的感到自责与内疚,我很清楚,心罚与体罚学生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里面掺杂着我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缺乏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足够耐心,缺乏对科学的教育理论的耐心运用,缺乏对学生包容、信任、理解,为此我深深的忏悔。

同时我认为我自己还缺乏对学生真诚的爱,自己无法做到对学生无私的爱,爱是一切教育教学的秘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的秘密就是如何巧妙的爱学生,自从今年的下半年开始我似乎缺少对学生的爱,我的教育显得异常的苍白无力,缺少力度,为此我感到非常的遗憾,个人认为以后的路还有很长,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爱学生,对学生保持一颗童心、耐心、恒心、信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教学的根基,他始终关乎着一个教育教学的成败,五者缺一不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之中,我应该始终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始终保持对学生充满一颗永不变的爱心,深深的扎根到学生的人群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多与学生交流,始终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充分发动学生完成自我教育的工作,不放弃,不抛弃,始终坚持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改造,创新运用,真正从实处,从小处帮助学生,通过内力与外力的作用,以内力为主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坚决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心罚大于体罚

心罚大于体罚

心罚大于体罚——一则案例引出的教育反思建始县教研室谭琼我国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一抓再抓,学校更是三令五申,现在学校体罚现象渐少。

然而,另外一种现象开始产生,老师不动手,开始动口,对于犯错的学生极尽辛辣之词,完全无视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损。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叫“心罚”,指教师用不恰当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如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等,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

在我的教育历程中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至今想起来还是十分内疚。

三年级上学期,我班上转来一个学生叫孙正伟,父亲在外打短工,母亲在他两岁时就一直瘫痪在床。

他被托管在一位退休教师家,退休老师告诉我,他写的字就像孕妇肚里四个月的孩子——没长全。

不仅字写得差,行为习惯也差。

和同学闹矛盾,朝别人吐口水;放学跟着同学到别人家,赖在别人家里,赶都赶不走;不仅如此,他还从来不做家庭作业。

有一天,孙正伟没来上学,我打家长电话,打不通,第二天孙正伟来了,问他原因,他说跟爸爸出去玩了,问他为什么不请假?他不做声了。

我气急了,当着全班同学说:“孙正伟行为习惯差,不改好大家都别理他,他现在算是寄在我们班上的。

”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孙正伟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位子上,有时抹着眼泪在哭。

有一次回到家里,女儿(和孙正伟同班)告诉我,现在班上的同学都很讨厌孙正伟,不想和他同位,不想和他玩,有同学还经常打他,把他打哭了。

我问:“为什么?”女儿厌恶地说:“他学习差,又喜欢朝别人吐口水,我们都讨厌他。

”接着我在孙正伟的日记里发现这样几句话:“今天我和杨军吵架了,他说我是寄在班上的,不算班上的学生,我哭了。

我一定要努力,不让别人说我是寄在班上的。

”我的心灵震撼了,没想到自己一气之下说出的话会对孩子造成这样大的伤害,会让班上的同学这样“群起而攻之”,我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班上的学生因为我的言行,不仅不同情、关爱孙正伟,而且整体厌恶他,排斥他,我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啊!我怀着赎罪的心情找来孙正伟,真诚地向他承认错误,说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他是这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中国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

中国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

中国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教育孩子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对孩子进行"心罚",其实,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

家长教育孩子有三忌:一忌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也有的采取冷落的办法,给孩子"冷脸"看。

长期这样恐吓、冷落孩子,孩子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二忌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

如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常常把自己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相比,一次没考好,就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小王就是比你聪明,这次又比你多考了2分。

"长期抹煞孩子的成绩,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逐渐变得自卑、压抑。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三忌夸张言辞影响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都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有些家长还会把事情"歪曲"。

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有的家长会夸大后果,这样容量刺激孩子,孩子以后干什么事都畏首畏尾,变得胆小,而且更容易犯错,即使犯了错误也不敢对家长说,也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等行为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

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家长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却是深远的,老师和家长们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以人为本,忌体罚更要慎心罚

以人为本,忌体罚更要慎心罚

3 3 弓 发学生逆反对 立情绪 . l
却没有 引起足够 重视 的现象 , 这就是教 师对学
生的心理惩罚。
2 3 映射性 .
形 成 对 自己 的 “ 受 定势 ” 影 射 、扩 散 到 感 ,
青少 年学生 一般 都 比较喜欢 和 崇拜 自己
却在给学 生造 成心理 伤害的 同时 , 也破 坏了教
() 2打击 学生 自信心 。教师 经常用 尖刻 的
参考文献
[】金玉 . 1 避免学生 心理伤害 , 塑造学生 健全人 格 … . 宁行政 学院 学报 , 0 7, l O 辽 2 0 4: 3 ~
1 31.
求, 就转向外部寻找朋友甚至跟流 氓地 痞混到

语 言奚 落 、挖 苦学 生 , 使学 生 产生 自卑心 会 理 。 自 会使学生过 多地看到 自己的短处 , 卑 面
3 2损 害学生身心健康 . ( ) 伤学生 自尊 心。 自 心是 学生要 求 1 损 尊
5 结 语
心理 惩罚会严重影 响学生心理 , 产生不 良
以正 面教 得到人们肯定和 重视的 感情 , 追求真善 美的 后 果 教 师应 树立 以 人为 本思 想 , 是
动 力和源 泉 。而 学生 的 心 灵极 其脆 弱 , 果 如
滥 施权 力对 学 生 进 行 心理 “ 暴 ” 严 重破 施 ,
3 心罚的危害
3 1 违反教育规律和 以人为本思 想 . 在未 成年人 教育 中贯彻 以人为本 的思想 , 是贯 彻落 实国家 的方 针政 策和遵 守教 育规 律 的必然 要 求。以人 为本 就要正 视 青少年 的主

1 1含沙射影 , 嘲热讽 冷
1 3 限制自由 。 . 孤立隔离 任何人都是需要 朋友需 要交往的 , 可部分

忌体罚,更忌“心罚”

忌体罚,更忌“心罚”

忌体罚,更忌“心罚”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是众人皆知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

然而,不能对学生施行“心罚”也许有部分教师就没有注意到了。

首先谈谈“心罚”指什么。

“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文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

通常有四种表现:一、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

表现为挖苦学生在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

比如对好动的学生说:“简直是长了猴子屁股,一刻也坐不住。

”二、置之不理,视若无物。

表现为把有过错的学生当作“透明人”,视若无物,用冷漠的态度告诉他:“我已经放弃你了。

再也不管你了。

随你怎么样。

与此类“心罚”相伴的常常是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些成绩、进步,不闻不问,或者轻视这些成绩、进步。

三、隔离学生,不让其它同学与之交往。

对有不良习性的学生,有的教师断然采取“隔离”的方法。

在班级中制造舆论,不让其它同学与之交往。

若有发现与之交往较密的,则找和他交往的同学作思想工作:“不要受他影响,不要被他带坏了、不要和那种人混在一起。

“和他玩在一起,你还想学好吗?”想办法孤立有不良习性的学生。

四、粗暴威吓。

表现为用“严重后果”来威吓学生。

比如对不够努力用功的学生说。

“再这样下去,你就完蛋了。

”“以后准备干什么?在家给父母养着吗?“心罚”还有其它的表现,在这里不—一赘述。

不管哪一个心罚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影响产生一定危害。

“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嘲笑、挖苦下逐渐失去自信,成为一个自卑的弱者,在外界的负面心理暗示下,承认自己是“笨的”、“无能的”。

另一种是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极大反感。

这种反感成形固定下来以后,学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刺头儿”了。

时时处处和学校、教师对着干。

“置之不理,视若无物”看似没有什么危害性、其实不然。

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践的基础上曾提出这一个公式:“交流效果=7%言语+38%音调+55%情感”可见情感交流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语言交流。

心罚比体罚对孩子伤害更大

心罚比体罚对孩子伤害更大

心罚比体罚对孩子伤害更大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专家认为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
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对比中否定孩子的成绩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认为孩子一事无成。

*不良影响: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态度,长期对孩子持否定态度,会影响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张歪曲事实影响孩子:
家长往往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把小事放大。

*不良影响:
孩子长大后容易犯错。

家长对事实的歪曲和夸张会影响到孩子的为人处世,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

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单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老师和家长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体罚”与“心罚”

“体罚”与“心罚”

“体罚”与“心罚”临沂滨河明珠小学何凤武随着校园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大大减少。

但“罚写XX遍”、“你真是个笨蛋、傻瓜”之类的“体罚”或“心罚”现象仍屡屡出现。

前几天,我看到本校一名学生趴在水泥台上弯着身子写了很长时间的字,想提醒他回家。

一问才知:因把“鼎”字写错了,老师罚他一百遍,并说少写一个字也不行,少写一个再罚写一百遍!这位教师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首先,这不符合教学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字写四、五遍,小学生即可掌握,写多了就是无效劳动,写一百遍更无必要。

这只能是加重学生负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让学生枯燥地抄一百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不仅无助于知识的掌握,相反会导致厌学情绪。

对学生“体罚”不对,“心罚”更是不该。

“哀莫大于心死”教师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学生,表面上看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体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而“心罚”更多是伤害学生的心灵。

受“心罚”的学生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对这些现象的批评早已有之。

但为什么至今屡见不鲜呢?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托辞:“老师用心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妥。

”其实这何止是方式、方法问题。

而且也是教育思想问题,是师德问题,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你写错了,我就罚你!”、“你学习不好,就是笨蛋、木头。

”不管后果如何。

这难道是关心、爱护学生吗?是真心为学生好吗?显然不是。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崇敬和爱戴的一个重要因素。

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伤害学生,去体罚他们,如果那样做,不仅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违背了《教师法》;更违背了教育规律。

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真心关爱学生,但愿这些“体罚”、“心罚”学生的现象早日杜绝。

谈多媒体电化教学中的“两主”“一辅”如今,多媒体电化教学正在逐步推广,电教热的出现,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电化教育的巨大优越性。

浅论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浅论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5 一些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素 引起 的教 师心理 障碍 。某 些教 育 .
如班级学生太多 , 升学率压力 、 争、 学 竞 教 对上课 问与课堂无关 问题 的学 生 , 师不但 不因 势 体制的不合理 , 老 使得教师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 引起职业倦息 。有 些 利导 , 婉解答 , 委 而说 : 与上 课无 关 的东 西 , 要 乱插 评价 , “ 不
引起心罚的原因很多 ,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
1 教师 自身 的道 德修养 较 低。有 些 教师 没有 高 尚 般经受不住来 自教师方面的精神摧残 主要后 果表现 为 , 的情感 , 对教育 事业缺 乏热情 , 在工 作中表现 出粗鲁 , 野 以下几种 : 1 自尊心受 到伤害 。 自尊心 是青 少年儿 童心 灵 中 . 蛮的作风。

心 罚 及 其 表现
所谓心罚 , 就是刺伤学生的 自尊心 , 侮辱他们的人格 师的威 严 , 对学生尖酸 刻薄 , 以势压人 , 用蛮横 、 吓来维 恫 师道尊 严” 。 损伤他们的 自信 心 , 破坏 他们 的情感 , 视他们 , 歧 轻谩 他 护所谓 的“ 4 教 师的 学生 观不正 确 。教师 不 了解 当代 孩子 的 . 们, 也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打击与摧残 。 一昧强调现在 的学生与 自己的孩 提时代不 一样 而 只要我们冷 静地观 察与思考 , 就会 发现心 罚在校 匿 特点 , 不切实 际地要求 自己的学生。有的信 奉“ 分数至上” 的学 里是普遍存 在的 : 对学 习成绩 差的, 得到教师的轻视 和疏 远。 不屑一顾 , 使学生诚惶 诚恐 , 垂头丧气 ; 生观 , 以分数作为评价 好学 生的主要标 准。有 的别信 奉 观 认为只有听老师话的学生才 是好 学生。 对回答 问题 出错的学 生, 有的教 师总是一 番训斥 或 驯服工具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暴力面面观
西苑中学曹淑艳
关键词:语言暴力爱的教育情绪的驾驭学生观师德修养古代“教”的涵义十分形象:左边的意思是给孩子传授“经典”,右边则市手中拿着树枝扑打着孩子。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孩子只有苦学才会有出息,于是苦学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

而同时,人们的观念中,“体罚”与“严格”几乎是个同义词。

几乎所有的体罚都被认可为“对孩子好”、“初衷是好的”。

正是这些被人们奉为“信条”的传统教育的糟粕,引导一些教师走入误区。

好在我国几十年间为此出台了许多教育法规,禁止体罚。

虽然,经三令五申、大力整顿之后,体罚、禽兽教师事件演化为只是个别现象,但另一类不为人所关注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罚”却让学生大伤脑筋。

请看,这样的话语,谁能承受:
孤立式:“同学们,他这是什么行为?”、“这堂课被他搅得上不成了,大家看怎么办?”
挖苦式:“你是吃饱了混天黑,吃嘛嘛香,干嘛嘛不行,你真没救了。

”、“你父母给你吃什么长大的。

”、“狗屎一堆。

”、“看你爸那样,就知道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比较式:“你和××简直不能比,相差太大了,一个天,一个地。

”、“你和××一样没出息。


告状式:“我管不了了,叫你爸爸来吧!”、“走,到校长室去。


预言式:“我看你早晚进监狱”、“你呀!什么也学不好,学不会。


结论式:“全校再也找不出你这样的活宝了”、“换我,楼上跳下去死了拉倒。


记帐式:“早晚跟你算帐”、“家长会上再说”
心灵摧残式:“你有没有良心”、“缺心少肺”
对上面的这几类话语,相信很多同学甚至家长都不会感到很陌生吧。

当体罚和变相体罚正在公众的谴责声中渐渐收敛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心罚”。

老师们一句句像刀子一样的话语,使校园中的“语言暴力”问题突现了出来。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曾这样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应该是无比幸福的。

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由此可见,“语言暴力”决不是小问题,决非无关紧要,它对孩子们的成长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们倒在“语言暴力”的屠刀下。

虽然对孩子们的身体没有明显的影响,但老师冲口而出的尖刻话语决不会像船儿过水那样不留痕迹。

因为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
2000年11月13日,浙江省绍兴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女生金某上课时玩圆珠笔发出声音,遭到骆老师大声训斥,还扬言要把她送到派出所。

当天中午,金某出现不正常现象,晚上开始语无伦次,手舞足蹈,发高烧,小便失禁。

经绍兴市第一医院诊断,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

2001年10月31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4岁的中学生凯钦自缢身亡。

他在遗书里说,“我在学校淘气,把钢笔水甩在了语文老师的身上。

我其实只甩了一次。

但老师不信我,非说以前有人甩的也要我承认。

还说如果我不承认,就和我没完没了。

还说我是人渣,是没人性。

我实在受不了了……”
今年4月12日,重庆渝中区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丁婷(化名),从学校教学楼跳楼坠地死亡。

其老师在丁婷自杀前说的“你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都没有资格”这句话,导致丁婷跳楼自杀。

其实上面这些例子只是最为极端的后果了,而那些每天承受着老师的责骂、讽刺、讥笑,在压抑中默默挣扎和生活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的。

到底这些语言上的暴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伤害?为此记者采访了北大金秋心理研究中心的陈伟副主任。

陈主任在四川和北京多家学校做过心理辅导工作,对学校的情况颇为了解。

“语言暴力”,杀人不见血。

对于这些因暴力而引起的惨剧,陈伟认为,“语言暴力”对孩子们的伤害,决不在体罚之下。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更具有摧残性的。

可谓杀人不见血。

体罚的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

陈伟认为“语言暴力”对孩子们的伤害主要有几方面:第一,由于学生和老师在地位上的差异,孩子们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孩子一般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

而在某个时候,这些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极有可能演变为由内向外的复仇冲动,他们很可能由此走向扰乱社会秩序,向个人甚至社会报复的不归路。

第二,“语言暴力”造成的精神负担在某些孩子身上一直无法排解,向内便造成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巨大摧残,造成精神病和心理障碍甚至自杀。

第三,孩子的自尊、自信在老师们的这些话语当中被严重伤害,时间长了,他们就逐渐丧失了对自尊的需求和认同,逐渐走上抛却自尊自信的沉沦之路。

第四,由于许多老师都是当着其他同学或者是老师来讽刺、斥责学生的,而又非常容易受老师的影响,这样造成对该同学的持续刺激。

同时,被斥责的同学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变化,比如看到同学,就会认为在讥笑它。

产生了对同学和老师的害怕,孤僻由此产生。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的话是发人深省的:“教育不是一个爱字了得的。

比如说小孩养小鸡,必然会养死,他不是不爱,他太爱了,但他不会爱。

说到打骂孩子,确实,孩子的学习成绩还真有打上去的。

这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拔保证就高了。

但是,农民有几个肯把庄稼拔高的?你打骂孩子要他提高成绩,这个好是假的好,是对孩子尊严的伤害,会给孩子造成终身的苦难。

他破坏了孩子的生命状态,造成的痛苦是长久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