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孟子战国时期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儒家学派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答:儒家;太学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3.阅读下列材料:“……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请回答: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答:麻沸散;东汉、华佗。
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答: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他有什么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答: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
5.阅读下列材料集书法之大成,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请回答: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何时谁的艺术成就?答:东晋,王羲之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誉?答:《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后人尊称他为什么?答:书圣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51年,各路诸侯在葵丘会盟,共推春秋霸主,周天子派人参加,以此为标志,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产生。
①春秋第一位霸主是谁?答:齐桓公②他在争霸过程中任用谁为相?答:管仲③他在争霸过程中以什么为号召?答:尊王攘夷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材料三:(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作用?(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什么?(2)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他创作了一种新体诗歌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6)结合材料,谈谈你觉得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品质?5.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上图的人物是谁?(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他的主张是什么?(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1)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3)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的措施?(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7.材料一: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这句话出自哪?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8.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9.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七年级上册政治的材料分析题友谊

七年级上册政治的材料分析题友谊1、我的朋友圈(进入初中,我们的朋友圈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也许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要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2、友谊的力量(朋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①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②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③与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3、友谊的特质(如何正确认识友谊?)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每个人对友谊的理解和需要不尽相同,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
和朋友在一起,这种感觉能让我们获得认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
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价值判断)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
(价值判断)4、友谊的澄清(价值判断)(1)友谊是一成不变的吗?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环境变了……在这些改变中,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
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2)竞争会伤害友谊吗?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如果我们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就不会沉溺于失利的痛苦。
在竞争中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
(3)朋友相处需要原则吗?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讲义气”、“够朋友”并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
其实,当朋友误人歧途,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材料与分析题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材料与分析题试卷(含答案)一、非选择题1.亲情感悟(1)每个人都来自家庭,没有家庭就没有我们的存在。
请你结合“阅读感悟”,分享你的家庭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阅读“热点聚焦”,说说“00后父子心声”中的父子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为化解“热点聚焦”中父子之间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
(4)家和万事兴,作为家庭的小成员你能为建设和谐家庭做些什么?2.目前,网络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平台。
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学生上网后聊天交友的比例最高,占48%。
但青少年自制力和理性发展都未达到成人状态,因此上当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互联网变成了乱象滋生的地方。
因此,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有效掌控虚拟世界,不仅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为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某校团委计划开展以“倡导健康上网,创建绿色网络”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1)(我建言)为使同学们更好享受健康的互联网生活,学校决定开设“绿色校园网”。
请你为网站设计两个栏目。
(2)(我分享)针对部分同学沉溺于网络聊天,喜欢在网上结交网友的现象,请你告诉他们应该如何理性结交网友?(3)(我倡议)为享受健康的互联网生活,避免互联网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请你为健康上网发出倡议书。
3.学会学习明明班的同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就《学习伴成长》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发言。
(感受学习)(1)请把彤彤的话补充完整。
(2)我们在学习中需要保持什么态度?(感悟学习)(3)为什么说学习点亮生命?(学会学习)(4)学会学习要求我们怎样做?4.下表是妍妍“成长袋” 中的部分内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班主任评语你学习成绩优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还是个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的好学生.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但有时对自己要求不严。
七年级的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资料,剖析,题,一,阅读,以下,一阅读以下资料,联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929 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挖掘出一个完好的远先人类头盖骨化石。
今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好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余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批的石器和石片等。
别的,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焚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批的朴树籽”请回答:( 1)资猜中的远先人类名称是什么?( 2 分)北京人( 2)该远先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分)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3)从资猜中能够看出该人类已在使用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4 分)火,作用:熟食(烧烤食品),缩短消化过程,增强者的体质;驱兽(驱逐野兽),增强者类自卫和打猎能力;照明,进而扩大生活领域;御寒取暖。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 4)你能从资猜中获得哪些重要历史信息?(3分)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收集和打猎生活。
二1、阅读下边资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资料反应的是什么期间的生产状况?神农为何“教民农作”?这段资料反应的是原始农耕期间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公众多,禽兽不足”。
( 2)列举出这个期间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栽种的农作物。
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栽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栽种粟。
2、资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建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 1)上述资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孙中山( 2)资猜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优秀贡献?后代尊称他为何?轩辕指黄帝,制造房子、车船、兵器、衣裳;让部下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完整word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

2、。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上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经济新气象】材料一图一春秋铁制农具图二战国牛尊(1)这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上有了怎样的发展与进步?这些进步有何积极作用?(2分)【政治新面貌】材料二(2)图示中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在哪一时期完成的?请结合史实说一说封建制度的确立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
(2分)【思想新动态】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3)请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7分)(4)上述表格中的治国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分)3、.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奴隶王朝的开端】夏朝都城的宫殿复原图(1)夏朝是由谁建立的?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夏朝的这一座都城遗址?夏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4分)(2)除了宫殿外,夏朝还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请你说一说夏朝建立的国家机构的实质。
(2分【文明进步与发展】图一图二(3)这两张图片见证了哪一王朝的历史?请你说一说这两张图片的名称。
从这两张图片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5分)【疆域扩大与巩固】(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4)上述材料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中诸侯对周王需要履行哪些义务?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4分)【战争频繁的东周】(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在争霸过程中都打着怎样的旗号?(2分)(6)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在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4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1)孙中山(2)黄帝;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始祖。
(3)涿鹿之战。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请回答:(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
(1)商朝帝纣(2)牧野之战(3)昏庸乱德,宠幸女人,搜求珍奇贪图享乐,苛捐杂税修造鹿台,横征暴敛充实巨桥,侮慢鬼神,残杀忠臣,酒池肉林,刑法残酷。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齐国。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材料与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材料与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一、非选择题1.友谊伴我前行班主任王老师请每位同学完成下周一的主题班会的策划工作,老师只告诉大家背景音乐是《朋友》。
聪明的你,一定会圆满完成设计工作的。
班会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会流程: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工作。
第一组:谈谈对友谊的认识。
第二组:负责制作“友谊卡”。
请你在“友谊卡”上写下一句话。
第三组:总结目前班级同学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第四组:负责绘制“友谊之树”,并把友谊卡悬挂在“友谊之树”上。
这一做法有哪些寓意?2.来到新的中学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我们内心有喜悦,也有困惑。
我们一起走进中学生活,分享快乐,学会学习,在新的起点扬帆起航。
(新的起点)今天是入学第一天,军军来到新的学校,有了新的感觉和新的身份。
在新的学校,军军很快结识新的朋友,拥有新的友谊。
(1)进入中学,军军拥有新的身份是什么?(2)军军怎样做才能呵护新的友谊,让友谊之树常青?(学会学习)上初中后,一些同学一时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而学习成绩优异的琳琳却能游刃有余地在学习的海洋里翱翔。
她经常跟班里同学说:“我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3)如果你是琳琳,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三个科学的学习方法。
(放飞梦想)班长安排同学们每天搜集名言名句,值日生选取一些抄写在后面的黑板上。
下面摘录两则:★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
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广大青年要胸怀理想,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不能把理想信念只当口号喊。
(XXX)(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上名言对少年实现梦想有什么启示?3.成长的节拍(畅谈中学生活)在七年级新生欢迎仪式上,校长满怀激情地说:中学生活是时光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一定要珍视这份礼物,不让时光虚度。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学生活这份礼物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教社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含答案)1、阅读下列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礼记》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社会时期的情况?答:原始社会时期。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叫什么?答: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应推选贤能,有才能的人当部落联盟首领。
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同。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请回答:(1)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答:分封制。
(2)根据材料一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被封为诸侯。
及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答: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
目的是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巩固统治。
(3)结合材料二概括出国君或诸侯享受哪些权利和义务?答:权利:根据周王的授予,国君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义务: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
不承担义务的,将受到惩罚。
(4)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答: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
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无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材料二: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
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了春秋时哪两位霸主的争霸情况?答:晋文公和楚庄王。
(2)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中所包含的成语典故。
并试着解释出成语的含义来。
答:退避三舍和一鸣惊人。
退避三舍,意思是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不敢与争。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这两位霸主的争霸战争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战役,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战役的地点来。
答:城濮和邲。
(4)有关这两位霸主,试着通过网络或相关资料再写出一些成语典故。
(至少两个)答:老马识途和问鼎中原。
7、阅读下列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答:商鞅变法。
内容有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改革土地制度,第二方面,重农抑商。
第三方面,奖励军功,第四方面,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第五方面,严明法令。
(2)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3)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答: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8、阅读材料: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代表奴隶主旧势力的贵族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陈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
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右图即是他们辩论的情景。
请回答:(1)你认为商鞅说的是否有道理?答:有道理。
(2)这场辩论体现了商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答:体现了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坚决要求变法的决心和精神。
(3)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
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答: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
(4)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也感想?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答:商鞅变法受到了守旧的贵族的阻碍,说明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9、阅读材料: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秦琅邪石刻上的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请回答:(1)两幅图反映了秦统一后的什么措施?实行这项措施的原因是什么?答:统一文字、货币。
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把什么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什么文字。
答:货币是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
小篆,隶书。
(3)材料二中提到的器械一量,指的是什么措施?答:他还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
(4)这些措施的颁布有何作用?答:作用: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
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
“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如果我们重新查帐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真算不得十分严重。
请回答:(1)两则材料所说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答:焚书坑儒。
(2)当时统治者是谁?他采纳谁的建议而实行的?他“烧残书籍”的目的何在?答:统治者:秦始皇。
建设者:李斯。
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这次事件中在民间得以保留的书籍有哪些?答: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
(4)材料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答: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两则材料中,对于此事有不同的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答:这种做法不可取。
这种做法虽然对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11、假如你是一名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西汉王朝采访汉武帝的记者,你可以向汉武帝提四个问题来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你会问哪四个问题?请你设计出四个问题,并试着分析出汉武可能做出的回答。
、答:(1)问题一:请问你是如何加强思想控制的?汉武帝回答:我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问题二:你是如何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汉武帝回答:答:我颁布了“推恩令”。
(3)问题三:你是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的?汉武帝回答:我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
(4)问题四:你是如何开发边疆的?汉武帝回答:我大力扩建军队,起用有才干的将领,征战四方,巩固边防。
并设置“河西四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的管辖。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
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
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
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材料二: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答: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
(2)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答:时间:公元前138年。
方向:向西。
目的: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3)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还有哪些?答:两次被匈奴人扣押。
要经过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
(4)这次出使西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何意义?答: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大月氏西迁已久,生活安定,不愿与汉朝一起进攻匈奴。
意义: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张骞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反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
(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答:学习他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
学习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
13、阅读下列材料: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就是占中国面积1/6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下辖5个州和8个地区以及3个省辖市。
新疆风光壮美,同时具有雪山、草原、沙漠、盆地、河谷等自然景观;不仅如此,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又给新疆带来了多姿多彩的东西方文化,在新疆各地留下了饱含文化意味的遗迹,今天,那些为数众多的古城和洞窟已经成为最可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新疆的主要旅游城市有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库尔勒、吐鲁番,这些城市周边也都有上佳的景点。
飘香的瓜果和少数民族同胞们欢畅的歌舞构成了新疆这个各民族友好相处的乐园,正象有首歌里唱的那样:“咱们新疆好地方”。
请回答:(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知道新疆地区汉代称什么吗?答:西域。
(2)在汉朝时期最早为加强我国与新疆地区的密切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请你列出他的主要事迹。
答:张骞。
主要事迹:他在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使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
西来东去的人员增多。
(3)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并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
(4)除了材料中介绍的,现在的新疆你还了解哪些?请试着说出来。
答:如新疆盛产葡萄,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是维吾尔族。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