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美和自然美

合集下载

艺术与自然艺术如何赋予自然以美感

艺术与自然艺术如何赋予自然以美感

艺术与自然艺术如何赋予自然以美感艺术与自然:赋予自然以美感艺术和自然是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而自然是自然界的造物。

然而,艺术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互动关系,艺术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赋予自然以美感,而自然又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本文将探讨艺术如何赋予自然以美感,以及自然如何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

1. 自然中的艺术之美自然界是一个充满艺术之美的广阔领域。

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以其多样性、丰富性和千变万化的形态,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就借鉴了自然界的山水景色,通过把自然界的山水演绎到纸上,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山水画艺术形式。

此外,自然界中的微观世界也是艺术的源泉。

昆虫的花纹、植物的纹理、动物的斑点等,都在微观世界中展现出细腻而独特的美感。

艺术家们通过观察、描绘和再创造这些微观世界,营造出了一个个独特的艺术作品。

2. 艺术如何赋予自然以美感在自然界中,艺术是一种阐释和补充。

艺术家通过在自然中加入他们的创作和想象,赋予自然以更丰富的美感。

例如,在园林设计中,艺术家们通过精心布局、植物选择和景观设计,创造出了一个个如诗如画的花园,将自然与艺术无缝结合,给人们带来愉悦和美感。

此外,艺术也是对自然的重新构思和再创造。

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将自然中的元素进行改变、增添或减少,创造出与自然世界不同但同样美丽的艺术作品。

例如,雕塑家经过对自然界中的动物形态的深入观察,在创作中可以将其放大或简化,使之具有更强烈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3. 自然如何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自然界是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无限源泉。

自然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霞光万紫千红的日落景色可以激发音乐家创作一首优美的交响曲;蓝天白云中的飞鸟可以唤起画家内心深处的表达欲望。

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颜色、气味、形态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

此外,自然的季节变化、气候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化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

浅谈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浅谈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筵也曼凰.浅谈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孙爽(沈阳市浑南新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8)瞒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建筑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基础上的,他最重要的特点是把榔正法全面地运用于美擎研究之中,使感性与理性通过广泛的联系和深刻的矛盾冲突的到了-每心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思想集中体觋雇他的著作《;j∈学》第一卷(共四卷)中。

睽键词】自然美;艺术美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建筑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基础上的,他最重要的特点是把辩证法全面地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使感性与理性通过广泛的联系和深刻的矛盾冲突的到了唯心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镁学》第—卷(共四卷)中。

我们首先了解黑格尔基本的哲学根据。

首先,黑格尔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理论者,认为“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外在于人主观理念的客观的理念,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结果,美就是绝对理念在艺术阶段的表现,是属于精神、意识的范围,因此自然界根本不可能存在美。

其次,他用了在他以前的理论家们很少用的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认为艺术美的发展动力不在外部,而在其自身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他的美学思想中感性可以同时是理性,形象也可以同时是思维。

艺术美发展的途径是正、反、合的辩证三段式,也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

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辩证发展都是由自身肯定的正到对立面矛盾斗争的反,再到对立面统一的合。

美是经历了概念、自然美、艺术美的三段式。

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

美是理念”具体地指感性显现阶段的理念,而“理念的感性显现”显现的结果就是—件艺术品,是理念与感性的直接统一,互相渗透,融为整体,“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t r r诸感官的形象。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及其价值反思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及其价值反思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及其价值反思当下艺术审美有些走向了自然,追求自然美成为当代美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理论之一。

那么,什么是“自然美”呢?笔者认为,“自然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审美范畴,与人们对“艺术美”概念的理解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在哲学基础上,“自然美”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从而表现出“自然美”审美形式的主观色彩明显弱于“艺术美”审美形式的主观色彩; 2、在审美标准上,“自然美”更多地指向客观存在本身,无需进行意义判断和价值评价; 3、在审美时间上,“自然美”与“艺术美”在审美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需要人的观赏,后者则是人的情感活动; 4、在审美过程上,“自然美”需要主体积极参与并积极能动,“艺术美”是被动审美; 5、在审美效果上,“自然美”更加单纯直接,“艺术美”往往带有模糊性,常常借助各种媒介来实现。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其价值特征首先需要界定“自然”的概念。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自然”已经演变为一个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由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组成。

其次,就自然界而言,“自然美”一般泛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纯真质朴的事物,如生长在山野里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江河湖泊、白云蓝天、瀑布流泉等,这些都是天然形成的“自然美”事物,“自然美”也指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观。

二、艺术美的内涵及其价值特征就自然美而言,“艺术美”主要指那些经过艺术家主观创造和加工的“艺术美”事物,比如画卷、雕塑、音乐、建筑、舞蹈等,它们更具有审美情感的特征,并且具备强烈的时空性、情感性、社会性和艺术性。

由于人类对于宇宙天体所进行的探索,使得人类的思维和目光被投向太阳系以外,即浩瀚无垠的星际空间。

在对自然美的不断探寻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宇宙中各种天体在运动轨迹、光谱特征、时间特点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然而,从艺术美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探索和欣赏也促进了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随着人类精神和智慧的不断提高,“艺术美”逐渐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领域,与此同时,“艺术美”也获得了与自然美迥然不同的审美特征。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常说美的颜色,美的天空,美的河流,以及美的花卉,美的动物,尤其常说的是美的人。

我们在这里姑且不去争辩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把美的性质加到这些对象上去,以及自然美是否可以和艺术美相提并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

如果我们只是普泛的说: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等于还没有说出什么,因为所谓“高于”还是完全不确定的说法,还是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左右并列地摆在同一观念范围里,所指的还是一种量的分别,因此,还是一种表面的分别。

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

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比自然美高,就是因为,艺术美是人的作品,是人的精神的显现,自然只有在见出生命意味时才有美可言。

有人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有人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其实,自然美和艺术美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优势,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在人们进行审美评价时,往往将这两种美互相参照,互为标准。

从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艺术美与自然美应该拥有同样的高度,站在同样的位置。

艺术美与自然美都存在于人们的知觉或想象这一媒介中,只不过,前者存在于通常心灵的转瞬即逝的一般表象或观念中,后者则存在于天才人物的直觉中。

艺术美,是人类在劳动实践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根据自然的形象,融合人的思想感情而加以表现的作品美。

自然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

自然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

际关系学院2010级国政2班刘畅104302124 自然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浅谈我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认识美学乂称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因此所谓的“美”也就是我们对外部事物的一种审视、理解与认知。

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即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而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

自我们儿时起,我们就开始认识到身边那些美的事物,而这些“美”的事物大部分都是自然中的事物,要么是自然界中那些形态各异的动植物:比如长得可爱的小动物,或者一丛漂亮的花草;要么是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或者变幻莫测的气象变化。

从连绵起伏的群山,流水潺潺的小溪,到黄昏时的晚霞再到天上飘落的晶莹剔透的雪花,我们无不从中感受得到难以言喻的惊奇和美好,感叹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

我们对他们感兴趣,喜欢他们,并且从这些事物中体会到美好和快乐。

也许这就是我们最初对美最为肤浅的认识。

然而随着我们智力的增长,接受教育的增多,我们开始对美有了不同与以往的认识。

我们开始认识到,不是仅仅只有鬼斧神工的自然事物才是美的,那些经过人类智慧与心灵雕琢得到产物同样具有美感,而人类有能力创造出自然界中那些本不存在的的东西。

你会感叹一件工艺品的精美,一幅画作的绚丽,甚至会感觉到一件加工精密的机械制品带给你的视觉冲击和富有力量的刚性之美。

而这些美便是人造的超越自然的艺术之美。

那么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两者又有是否有高下之分呢?可以说,人类能够发现自然之美可以说是神灵对人的一种恩惠,是一种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

然而,对自然美的发现却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才产生的。

一种固有的说法认为艺术美即来源于自然美:在西方两千多年来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即艺术美是对大自然的再现、模仿。

而中国六朝时期的山水画家宗柄也曾有“卧游”之说。

至于诗论、画论、书论中以自然之美来比喻、衡量艺术之美的理论亦可谓汗牛充栋。

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根据审美对象的美感生成方式,可以把审美类型区分成自然美和艺术美,这是审美认知中最重要的理论划界。

自然美和艺术美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优势,二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艺术美是有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的感受是一切美学的最终目的。

自然,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而艺术是在有人类以后由人来创造的。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他认为是心灵产生了艺术。

黑格尔将自然与艺术相比较,认为它们是有高低层次的,自然是低等的美。

在他看来,自然物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然的以机械的物理的方式分立的个别的物体,这些物体是毫无灵魂的,比如说石头、木头。

第二类是较无灵魂的东西高一级的自然物,这些自然物具有自由独立的存在的特性。

第三类自然物是生命,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是理念,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

他认为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能与理念完全一致就是至美,艺术要有独特的手段即是“自由创作”。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是供心灵取舍的材料,但他却忽视了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即他所主张的心灵的自由创作是对自然的模仿,自然物才是创作的蓝本。

康德认为,“一种自然美是美的事物,艺术美则是对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

自然美是本身美的事物,而艺术美则可以对不美的、丑的事物进行“创造”。

西方人历来采取自然美与艺术美二分的方法,强调艺术美源于自然美,但是,又同等地保护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合法位置,并不以自然美打击艺术美,更没有以艺术美反对自然美。

自然美中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美在成为艺术作品之前是在艺术家脑中的感受或是对一件事物的体会、理解,但是最后是以客观事物的状态而存在的。

不管是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事物的心理感受和评价。

相比而言两者都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事物对人心理的影响,所以两者是在客观基础上的感性的具体化。

自然美和艺术美我的看法作文

自然美和艺术美我的看法作文

自然美和艺术美我的看法作文咱今儿就来唠唠自然美和艺术美这档子事儿。

先说这自然美,那可是老天爷赏的!你瞧瞧那山川湖泊,那蓝天白云,那
春花秋月,哪一样不是美得让人心醉?大自然就像个超级厉害的大画家,随便
一挥笔,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比如说,秋天的枫叶红得像火,风一吹,哗啦
啦地响,那场面,简直比任何电影特效都要震撼。

还有那大海,波涛汹涌的时候,像是在发脾气;风平浪静的时候,又像个温柔的姑娘。

这自然美啊,没有
一点儿做作,就是那么纯粹,那么真实,让人打心眼里喜欢。

在我看来,自然美和艺术美虽然不一样,但都很重要。

自然美让我们感受
到了世界的神奇和伟大,让我们懂得敬畏和珍惜。

而艺术美呢,则让我们的生
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慰藉。

要是没有自然美,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里,枯燥乏味得很。

要是没有艺术美,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很空虚,少了很多乐趣和感动。

所以啊,咱们得好好欣赏自然美,也要多多欣赏艺术美,这样生活才能过
得有滋有味,美美的!
好了,今天关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看法就说到这儿,您觉得咋样?。

艺术美与自然美

艺术美与自然美

奥古斯丁:艺术模仿自然,但同时“深化” 自然
“他并未否定艺术模仿的观点,因为艺术的确是 在模仿自然;他也未否定艺术幻想,因为艺术总是 虚构的。但无论模仿还是幻想皆非艺术的本质特征, 它们在其艺术理论里都是次要的。在调和上述矛盾 时,他和柏拉图主义者一样,断言只有当艺术模仿 事物的外在表象时,它们才是虚假的。 他还把模仿理论和艺术致力于美的观点结合起 来。这样一来,他就改换了模仿的概念,使之与自 然主义截然对立起来。在假定任何事物都具有其自 身的美,都存有美的痕迹的前提下,他断言无论何 时艺术模仿都不是摹拟事物的所有方面,而是发现 和深化这些美的痕迹。”(《中世纪美学》69页)
塔索: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
“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因为美在于四肢五 官具有一定的比例,加上适当的身材和美好 悦目的光泽,这些条件本身原来就是美的, 也就会永远是美的,习俗不能使它们显得不 美,正如习俗不能使尖头肿颈显得美,纵使 在多数男女都是尖头肿颈的国度里。自然的 作品本身原来如此,直接模仿自然的艺术作 品也应如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 感》,73页)
自然与艺术、自然美与艺术美
一、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何重要? 粗略地看,有两种代表性的但相互对立的观点出现 在哲学史、美学史上—— 1、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有一定的规则,体现了 某种目的性,进而认为艺术应该模仿自然。 2、黑格尔认为,由于自然较之心灵处于比较低的 层级,自然美比艺术美要低得多 二、我们的方法是:循着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建立起 历史和逻辑的联系,勘察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复杂关 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讲求规律、比例、和谐,从 数学上可以体现为形式的对称、完美,这点, 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美的主要形式是 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德谟克里特的“模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美和自然美
作者:姜红明
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05期
摘要:艺术的根本来源,是客观现实世界。

那么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也就是说,自然美和艺术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绘画艺术的根本问题。

本文比较了中西方艺术理念的不同,概括了中国画的审美观与表现特色。

关键词:艺术美;模仿;逸品
所谓的艺术美就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由艺术家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产生的。

艺术美是美的最高级形态,比现实美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艺术的根本来源,是客观现实世界。

那么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也就是说,自然美和艺术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绘画艺术的根本问题。

中国的绘画,从来不像西方绘画一样全力摹仿自然,也不曾发展到完全抛弃的摹仿地步,几乎一开始就是在“摹仿”与“表现”之间晃荡。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要求真实,首先要求艺术家具备一种内心的真实。

真正的艺术应出自于艺术家求真的,内在的,单一的,独立的情感。

对于异于它的东西要有勇气全然不管。

老子曰“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以生。

”追求艺术主要排除俗欲,这样产生的作品可谓真情实感的流露了,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获得自己的艺术语言。

对生命的挚爱和赞颂是画家创作的永恒的主题。

那么对生产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探求,是需要画家用一辈子的心血去付出的事。

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根植于自然之中画家才有可能去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有可能去认识生命,表现生命,只有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画家才有可能以自己对生命的强烈追求而赋予自然界一切的物象中,其作品才可能凸现强有力的生命运动感,只有将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与人自身的生命互相融通,才能去实践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整合性宇宙观和艺术观是一直以来成为许多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画家眼中的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主要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因此,物与我不必是相互限制,既不必屈从于客观去“正确摹仿”,也不必“抛开客观物象”去搞“抽象派”。

“正确摹仿”是“似”,“抛开物象”是“不似”。

中国画中,物必见我之情意,我之情意须借物以抒之,这“物”就不复是自然之物,而是物化了“我”的物。

既有物在,必不能“不似”。

“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它应成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

中国画艺术中主客观和谐统一,就叫“情景交融”,“物我交融”。

中国绘画历来强调,在茫茫无限的空间中,不应放弃对个别事物表现的兴趣,由此便带来表现范围的广阔性:一花一草,一鸟一树都可以成为画家与自然的画,与自然交流,吟咏自然的媒介。

而笔墨是中国画的艺术语言。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论点,其现实意义仍是不容置疑的。

在表明的发展和演变中,笔墨的程式化既成为画家表现自我,抒发情怀的工具与桥梁,又成为束缚画家艺术创造力的枷锁。

如何摆正笔墨的程式化与造型的关系,已成为当今有志于创新的画家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

拘泥于形式则影响笔墨的发挥。

但一意与传统形式则又落后于前人,无能于新题材的开拓与表现。

如何达到形神统一,才是中国画笔墨艺术的最佳境界。

神,意,气韵的崇尚,主要决定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

然而,不能否认,中国画的传统工具材料,也从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画工具材料,不是为再现光与色的世界而创造的,是为了表现“线”而创造的,与油画工具材料相比,它是多么不利于再现对象,而又多么有利于线的挥洒。

正因为中国画之骨在于线,因此,同样用毛笔线来造型,同样以节奏,韵律,线来抒性灵的“书法”就与中国画血肉相连,相互渗透。

这就成为中国画一个独有的话题:“书画同源”,“书画一理”。

正由于中国书画都是线之美,因此,书法篆刻便以“款识”形成为中国画的一个有机部分,而直接进入画面,与画融为整体。

款识,又为中国画带来文学部分,使中国画由空间艺术跨入时间艺术的领域,中国画于是有“三论”或“四绝”的美称(诗,书,画和篆刻),这样,中国画就更远离了自然地再现,也强调了自身之美。

其中以“逸品”的崇尚为标志,又因“逸品”好学尚而加固。

“逸品”的提出,始于唐朱景云。

他将“逸品”列于神,妙,能三品之外。

而黄休复更将“逸品”置于神,妙能三品之上。

“逸”就是超脱,就是用无拘无束的形式来表现无拘无束的心灵,就是自由。

即黄休复所说的“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

这一标准在绘画上的具体化,就是“笔简具”,“出乎意表”,以比较少或尽可能少的笔墨。

来塑造一个最能表达高雅的情趣的个性化艺术形象。

这种寥寥数笔挥洒而成的艺术形象,只能是一删除了大量细节和个别属性,而突出强调了某一特征和主题感受的形象。

这种画要“神气活现”“气韵生动”是可以的,要“正确摹仿”,再现自然形象是不可能的。

逸品被推崇为最上等的艺术,精确再现自然的那种西方古典绘画,中国艺术家反而看不起。

18世纪,清康乾之际,西洋画传入中国稍多,名画家邹一贵评为“于阴阳远近,不差…… 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人画品”。

中国绘画的实践,也证实了过去美学原理中“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或“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论断都是错误的。

自然与艺术,各美其美,是相互不能比较的,也不能代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