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共30页文档

合集下载

近世中西文化论争(3):文化保守主义

近世中西文化论争(3):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西方语境下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人的异化问题,所引发的回归传统道德的保守回应。

而作为世界思潮的文化保守主义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扩张发生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普遍精神现象。

资本主义的扩张是以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姿态展开的,它一旦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冲突,必然引发这些地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守回应。

可以说,发生在世界几乎所有现代化后发地区的文化保守主义,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近百年来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和传统儒学文化左右不逢源的困境,也恰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植根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在西学东渐和传统社会结构急遽变迁的冲击下,传统儒家提供的意义世界骤然坍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混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按照牟宗三的说法,“正可视为针对‘现代化底危机’的反应”。

在古汉语中,“保守”一词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保守聊城”,其意为保卫和坚守,《辞海》中除列出《史记》所给含义,还有“维持旧状,不求改进”之意。

故“保守”时常与落后、守旧等词一同出现,与“进步”相对,偏于贬义。

然而,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保守”则另当别论了,它更侧重于稳重守成,强调稳定性、秩序性、渐进性和连续性的价值判断,与激进主义相对。

广义而言,文化保守的观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

某种意义上,我们们可以说孔子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不仅主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且还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

其流风所被,使后代的儒者对于文物制度的演变大多偏向于一种保守持重的态度,以至于近代以来,那些拒绝变革、坚持封建制度和文化的保守观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势力。

但由于这类观念与一般封建社会的文化保守观念无本质的差别,故尽管它是近代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从社会文化形态的角度审视,仍非我们所说的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作者:李世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9期摘要:文化保守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新世纪以来成为我国非常关注的文化派别和社会思想潮流。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文化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全面的唯物史观来看待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有益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思潮;积极意义;消极影响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232-02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年来已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思潮和文化流派。

在复兴中国的道路上,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糟并存,其将成为现当代文化的良方还是羁绊?在商品经济全球化的大冲击中,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现代化社会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儒化”的观点,引起了社会上某些思想混乱,这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健康良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了。

一、当今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基本原因任何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背景,中国现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是如此。

(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当前,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开放深化的当今世界,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

文化保守主义在我国的泛起,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1.经济的全球化促使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

随着世界的高度开放,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思想出现了多元化。

2.“文明冲突”论的刺激。

一些西方学者的中国文化威胁论,给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中国文人对国外的文化产生了抵触情绪,掀起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国学、实现文化复兴的思想态势。

3.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传入。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 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 吴宓(1894—1978) 陕西泾阳人。字雨 僧。东南大学文学 院教授。学贯中西, 融通古今,被誉为 “中国比较文学之 父”。与陈寅恪、 汤用彤并称“哈佛 三杰”
• 毛彦文(1898—1999) 浙江江山人。
• 梅光迪(1890— 1945)字迪生。安 徽宣城人。国立东 南大学洋文系主任。 服膺哈佛大学白璧 德教授的“新人文 主义”,认为中国 儒家文化能够救济 病入膏肓的西方文 化。
国粹主义的基本内容:1、古学复兴思想。 2、批判西方文化 3、中西文化思想。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
一、 代表人物: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东方文化派成员有梁启超、梁 漱溟、章士钊、杜亚泉。学衡派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 骕,因发行《学衡》杂志而得名。 二、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主要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刺激 2、东方文化救世论的盛行 三、东方文化派与新文化派的论战: 第一、东西文化的性质问题。 第二、古今文化的关系问题。 第三、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 展 阶段与流派 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
校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English Name • The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二、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 发展阶段与流派
• 第一阶段:20世纪初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时代。代表人 物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黄侃等人为首的国 粹派。鼓吹国粹主义的刊物有上海的《政艺通报》、《国 粹学报》以及广州的《保国粹旬报》。

【张之洞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张之洞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张之洞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冯友兰曾经对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说过一段很有见地的话:“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他是西洋底,而是因为他是近代或现代底。

我们近百年来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近代以来西学的冲击来势汹汹,中国传统儒学应对乏术,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儒学信条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晚清的政治危机正是以儒学危机为核心而展开的。

面临西学冲击,中国将走向何方?文化保守主义,是一部分人的选择,而张之洞正是这一部分人的代表。

在辜鸿铭,这位曾经在张之洞幕府供职二十余年的晚清怪杰看来,“周之末季自荀卿以后无儒者,今自张文襄以后亦无儒臣”(《辜鸿铭文集》)。

“儒臣”正是张之洞毕生追求的人格理想。

他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引下接触了西方文明,通过“中体西用”思想回答了学习西方与维护道统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有限地吸收西方文明,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价值的固守来维持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反映出一位末世“儒臣”对儒学正统的调适与坚守。

作为晚清官僚中的学者,学者中的官僚,张之洞的从政与为官具有一种独到的儒家文化特色,他始终力图为自己的为政治民之道寻求一种学理上的解释。

他自四岁发蒙,所师从者皆一时硕学鸿儒,十三岁成秀才,十五岁荣登解元,二十六岁题名探花,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一生在强调通经致用的基础上,笔耕不辍,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除奏章、公牍等政书外,范围涉及经史、诗文、辞章、训诂、版本及目录学,梁启超更是在谈到他年轻时候读到张公的《书目答问》和《轩语》这两本书后,才“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

张之洞虽然宦海浮沉四十年,其文儒清雅的书生本色却未曾消退,有记载说他“好读书,非至终卷,不忍释手,甚至于倦极入梦,犹手握一卷也”。

他在为官期间也是勤政自律,自称“服官四十余年,乡里未造房舍、置田产”(《张之洞全集》)。

保守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是西方社会的右翼政治思潮,也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历久而不衰,在当代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保王派的创造。

保守主义的内涵究竟什么是保守主义?顾名思义:“保”就是保持现状与稳定,“守”就是守住传统和秩序。

进一步说,保守主义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传统高于科学,等级高于平等,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主义,神的法则或自然法高于世俗法;保守主义还认为现行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对权力、财富和地位的分配,都是“存在即合理”因而是值得保存的。

因此保守主义反对变革,尤其是激烈的变革,当然最反对革命。

事实上,历史上保守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就是由革命或激进变革所引发的反动,例如伯克的理论核心便是针对法国革命及其思想渊源启蒙运动的批判;而保守主义的另一位主要思想家哈耶克的主张也离不开对罗斯福“新政”及其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的抨击。

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保守主义思潮虽然始终存在,但却并非一直占上风,只是掀起过几次浪潮。

(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近代保守主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保守主义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即18世纪末。

其特点是反对革命,反对革命中涌现的民主潮流,反对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斗争的焦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保守主义的鼻祖为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著有《法国大革命反思录》(1791)、《诉诸我党老前辈》(1791),都猛烈攻击法国大革命。

伯克不仅不反对自由主义,而且标榜自己追求自由。

他认为英国治理国家的经验是“保留了合乎自然的方法”。

经验教导人们,除了世袭王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方法能够“使我们的自由得以经常地延续下去,并作为我们世袭的权利而保持神圣性。

”他说:“我也并不排斥变动,但即使当我改变的话,那也是为了有所保存。

”保守主义并不拒绝变革,更不反对变革,而是主张渐进的变革。

他否定启蒙学者的理论,认为其最大错误就是把人的理性抬到不恰当的高度,而忽视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

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共3篇

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共3篇

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共3篇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1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思想影响深远。

他生于1837年,晚清末年因侮辱德国领事遭到官府惩罚而去世。

张之洞早年在福建乡下生活,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

他十分崇尚祖宗的道德和礼仪,强调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而且,张之洞还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反对洋务运动闻名于世,支持封建社会制度和旧传统。

时至今日,晚清文化保守主义重要的思想代表包括张之洞和康有为。

张之洞和康有为的主要争论是对孔子的看法。

张之洞认为孔子教导了“仁义礼智信”这样的经典思想,是“圣贤之道”的最高表达,可以维护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

而康有为则认为孔子的思想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时代性的改革。

在张之洞看来,孔子的儒学可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还可以促使人们遵循自身的规范和道德标准。

他反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认为这些思潮会危及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在这种背景下,张之洞也反对洋务运动,因为他认为这些新兴技术和思想会导致中国的传统和价值观受到破坏。

根据张之洞的观点,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机器、社会变革理论、逻辑哲学和改革的想法本质上都是危险的。

他反对任何威胁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东西,包括科学、新技术和自由主义运动。

与康有为相比,张之洞的观点更为传统,强调恢复传统的儒学教育,保护经典著作和道德规范,反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入侵。

他的思想对晚清文化保守主义和后来的国家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十分愤慨的演讲中,张之洞强调了中国需要恢复传统道德和社会结构,用来代替正在衰退的封建社会。

张之洞相信,人们应该抗拒西方文化渗透的压力,保持中国民族的纯洁性,并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力量。

他主张恢复传统的家庭结构、道德标准和纪律,反对妇女独立和教育改革等“洋化”思潮。

总之,张之洞可以被看作是晚清文化保守主义和传统主义的代表。

他强调,中国需要回到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恢复其封建社会的结构。

浅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扬州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 院,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9 )
摘 要 : 作 为 中国近代 历 史上发展 起 来的 一股 比较 强 大的文化 思潮 , 中 国文 化 保 守 主 义 思 潮 具 有 独
特 的 文化 背 景 及 理 论 传 承 , 它从 一 个侧 面表 现 出 中 国文化 的现 代 发 展 , 其 产 生 也 具 有 一 定 的 必 然
守 主 义作为 一种 世 界 性 的 文化 现 象 , 首 先 是 在 西 方
发 达 国家兴 起 的 , 1 9世 纪 后 , 随 着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的
扩 张 和文化 侵 略 , 在 其 他 国 家 和 地 区 也 开 始 活 跃 起 来 , 如 日本 、 泰国 、 印 度 都 出现 了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思 潮 。 在 西 方 国家 , 反 对 现 代 化 带 来 的 人 的 道 德 危 机 和 文
社 会思 潮 , 它不 仅 能 够对 人 们 的 世 界 观 、 人生观 、 价
值 观进 行 潜移 默化 的深 远 影 响 , 更 能 够 影 响 人 们 的 思 想观 念 及生 活方 式 。改革 开 放 后 , 我 国 先 后 涌 现 出各种 社 会思潮 , 这 对 我 国 的 社 会 文 化 氛 围 产 生 了 很大 影响 。进 入 2 1世 纪 之 后 , 各 种 社 会 思 潮 的 兴 起
更 是 引 起 了我 们 党 和 政 府 的 高 度 重 视 , 也 引 发 了 海 内 外 学 术 界 的 普 遍 关 注 。 作 为 中 国 历 史 上 独 特 的 思 想潮 流 , 中 国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更 是 世 界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的 重要分 支 。

马一浮与20世纪上半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马一浮与20世纪上半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所 导致 的 “ 异 化 ” 现 象 的批 判 , 在 其 他 民 族 及 国家 则 主 要 表 现 为对现代 资本 主义入侵 的反应与反 思。因此 ,西方 文化保 守 主 义 主 要 面对 的 是 传 统 与 现 代 的矛 盾 , 而 包 括 中 国 在 内 的 发展中 民族 与国家则处理 的是传统与现代 化、本土 与外来的 双 重矛盾。 2 0 世纪上半 叶,中国文化保 守主 义思潮有 了较 大发展 , 马一浮 即是 其中的主 要代 表人物之一 ,其对于 中国理学 、道 学 、佛学研 究之精深在现 代中 国思想 史上几乎无人 能及 。梁


l 《 ; } j “ { l f {f
文化保 守 主义 思 潮
李淑敏
文化保 守主 义是随着 资本 主义世界历 史时代 的到来 , 由 于现代 资本主义全 球性扩张而 引起的世界 范围 内反 思现 代化 的文 化思潮 ,在 发达资本 主义 国家主要表 现为对机器大 工业
的影 响 与 价 值 。
进 的……是 日新 的…… ”【 ” 因此, “ 学 者 当知 六艺之 教 ,固 是 中国至 高特殊之文化 :唯其可 以推 行于全人类 ,放之 四海 而 皆准 ,所 以至 高……故今 日欲 弘六 艺之道 ,并不是狭义地 保存 国粹 ,单独地发挥 自己民族精神 而止 ,是 要使 此种文化 普遍及 于全人类 ,革 新全人类 习气 上之流失 ,而复其本然 之 善 ,全 其性德之 真,方是成 己成物 ,尽 己之性 ,尽人之 性, 方是圣 人之 盛德大业 …… ” 客观 而言 ,马一浮所 言六 艺, 表面看 来是传统文化 的 内容 ,而 实际上它 并非是死 的、僵 化 的,是中国传统 文化 中 的活 的精 神,其体 系和 结构亦是 极具 包容 性和开放性 并且 不断发展 的,只要人类 思想有所发 展, “ 六艺 ”都可将其统摄,被统摄 的所有学术相互融通 ,最终归 于六艺,其原因就在于学术是心性 的流露。用图示可表示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