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
孔子倡导礼乐治国的例子

知识创造未来
孔子倡导礼乐治国的例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礼乐治国”的
理念,认为礼乐是治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下面我们来探讨孔子倡导
礼乐治国的例子。
首先,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们之间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孔子主张人们
应该尊敬长辈,关心弱小,遵守规矩,尽快辞令,礼让他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们的生活才会美好。
其次,孔子倡导音乐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调节人的情绪,使人们更加快乐和心情愉悦。
他还主张让年轻人多听
古典音乐,以保持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都热爱音乐,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强盛。
此外,孔子在《大学》中还提出了纳谏制度,即君主必须尊重臣
下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批评。
这一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君主的智
慧和见识,还能够增加人民的信任和敬意。
纳谏制度是实现礼乐治国
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之,孔子倡导的礼乐治国理念,不仅包括规范行为的礼仪,陶
冶情操的音乐,还包括君主纳谏,听取众人意见。
这种理念富有开创
性和启示性,对于推动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注重礼仪和音乐的培养和推广,在政治
上实行纳谏制度,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稳定和文明。
1 / 1。
孔子礼乐思想

孔子的礼乐之道是指导人们社会 生活,人际关系和人生的思想体 系,它是仁、忠、孝、中和治国、 法律经济、军事、教育、史学、 诗歌、音乐,尊敬鬼神等等的主 要标准,它要求人们饮食要合礼, 穿衣要合礼,仆御、睡觉、坐席、 会友、谈吐等等都必须要合礼, 礼的重要性不仅高于其他诸道德, 而且范围的广大也几乎是无所不 包的,并且有没有礼是人与禽的 区别。
的 和 也 孔 是 发 谐 是 子 和 展 社 高 的 谐 , 会 度 礼 的 坚 正 人 乐 秩 持 是 性 思 序 和 需 化 想 , 人 谐 要 的 是 无 与 发 这 人 对 论 自 展 两 文 人 是 然 , 点 关 们 规 的 就 , 怀 高 范 和 要 社 。 度 上 谐 促 会 礼 理 还 。 进 发 乐 性 是 人 展 思 化 精 与 的 想 秩 神 人 本 主 序 上 的 质 要 的 , 和 是 体 规 而 谐 人 现 范 构 , 们 的 , 建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 怀揣着和谐社会的美 信而好古”,生活于 好理想,孔子通过对 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 礼乐文化的发扬,希 的确没有制作新的礼 望人们能够和谐的生 乐,在他看来,制作 活。通过对孔子思想 礼乐是圣人之事,而 的传承,延伸出了 他自己从不敢以圣人 “以人为本”的思想, 自居。但他绝不是泥 正是这种思想,才有 古不化者,这是思想 了今天我们的和谐社 家,是哲学人。他提 出:人而不仁,如礼 会。 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延伸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和谐社孔子的礼乐之道是指导人们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人生的思想体系它是仁忠孝中和治国法律经济军事教育史学诗歌音乐尊敬鬼神等等的主要标准它要求人们饮食要合礼穿衣要合礼仆御睡觉坐席会友谈吐等等都必须要合礼礼的重要性不仅高于其他诸道德而且范围的广大也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并且有没有礼是人与丽芳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音乐观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孔子对音乐的重视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强调了一个人要有学习的勤奋态度,不要因知识有限而不敢请教。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孔子强调音乐的重要地位,是因为他认为音乐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能够在感性的层面上培养人们的品味和情感的体验。
其次,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体现了他对道德教化的关注。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作用,即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强调音乐要“和而不同”,即音乐要有和谐的氛围,但也要保持个体的个性特点。
这种和谐中的个性特点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它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孔子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让人们通过音乐的美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并受到启发。
而在现实生活中,音乐对于培养和陶冶人们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最后,孔子音乐观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其对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
孔子认为,德行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音乐则是培养德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主张进行社会和建设,必须从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修养入手。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教化作用,他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提升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际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它具有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结起来,孔子的音乐观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对道德教化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思考。
他强调音乐的教育和文化功能,将音乐视为培养人们情感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并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内容为
孔子礼乐思想提出:“礼为万物之本,乐为天下之乐”,强调礼
仪和乐德的重要性。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是让人们重视道德标准、尊重道义,以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公共秩序。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孔子礼乐思想是一种以道德理想为核心
的传统文化,它从无形中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孔子礼乐思想给我
们的教育提供了指导,让人们更加关注道德和礼仪,有助于培养文明
教养。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讲,孔子礼乐思想让人们学会尊重他人,无论
是社交场合、家庭还是工作单位,孔子礼乐思想都能给人们树立友好、忠诚、礼貌的习惯。
同时,遵守此思想,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者,孔子礼乐思想也有助于个人发展。
孔子礼乐思想崇尚以“诚”去待人、以“信”为贯,特别是遵守“礼”的原则,让人们更
有恒心、更有责任,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礼乐教育,才能成就自己。
总而言之,孔子礼乐思想既是我们道德文明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号,它对社
会秩序的保障,对个人发展的熏陶,都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
每个人以孔子礼乐思想为准则,践行礼仪乐德,社会文明程度就会不
断进步,社会运行就会更加和谐、秩序良好。
孔子对礼乐的评价

孔子对礼乐的评价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礼乐的评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尊重。
他认为,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以下是对孔子对礼乐的评价的一些详细解读:
首先,孔子认为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家庭、国家和天下。
而礼乐则是一种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的方式。
例如,参加宴会和礼仪活动时要讲究礼仪和规矩,不仅可以展示出个人素质和修养,还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
此外,孔子还认为,学习乐曲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和情感能力,让人更加聪明和感性。
其次,孔子认为礼乐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会逐渐丧失,这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礼乐则可以借助形式和仪式来传承文化,让后人记住自己的历史和根源。
孔子认为,礼乐应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方式,让后代子孙知晓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更加珍视和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孔子认为礼乐可以提高社会秩序和治理效率。
在古代社会中,礼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规范社会生活秩序和行为准则,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例如,王朝会举行一些礼仪活动,如祭
祀和祈福,这些仪式除了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之外,还可以加强大家的集体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综上所述,孔子认为礼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社会秩序和治理效率。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这些思想中汲取养分,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发展。
从《乐记》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从《乐记》看孔子的礼乐思想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更为深度地反映了音乐的创作、表演、鉴赏等本质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展开论述,因而其认识不仅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体现为很强的人文现实针对性,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奠定了整个古代社会的音乐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到春秋末期,由于“礼崩乐坏”,礼乐制受到冲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礼乐思想虽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思想,但他认为礼乐的重要性应超过等级制所允许的范围,这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那么,孔子的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让我们穿过历史,重回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其《乐记》。
孔子简介及其音乐思想1.孔子的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有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弟子有三千余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2.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的音乐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他固执地用礼的尺度作为人行动的准则,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乐必须服从于礼。
礼在孔子学说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礼并不是孔子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他的最高尺度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人性准则。
孔子认为礼和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且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
孔子还提出了音乐美的标准——“尽善尽美”,并且把音乐列为教育课程,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孔子对乐的观点

孔子对乐的观点“乐”之教化即属“文教”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家语》载,孔子至周,通过问礼访乐等活动,乃“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说明“乐”为社会治理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
制礼作乐,标配着天下和国家秩序,不是灵机一动、随便创制的,所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集中到最高层由之统一发出、颁布。
同样,“乐”也是人民情感生活的调节。
儒家认为,人本身有喜悦和悲伤等情绪活动,审慎地制定准则来进行节制非常必要,比如可以用歌舞等手段来表达人心中欢乐的需求。
协和五声,以平和人心,成就政事。
这就是说,给人们提供“美感”的艺术工作者,需要与时代共舞,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升华至艺术之美,然后再反哺社会,才能发挥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所谓“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乐”是在功业成就、圆满后的追述与比兴,增强了韵味和形象的化育感染力。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之影响深入人心,无形中对社会风气的转移、引导功效甚为显著。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并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我们看到,孔子把“乐成”往往作为个人修养也好、社会治理也好的最后一步、最高成就——一种所谓美在内心、美在实质的充溢、贯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完善人格的养成,最终亦要“文之于礼乐”来完成。
在扬弃异化的条件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劳动“变成一种快乐”和“自主活动”,物质和精神成为每个人的“自我享受”,理想社会显然离不开对人的感觉器官社会化的美的培育。
礼乐文化向来是作为传统中国治理的重要内容。
其中的“乐”反映的美育思想,并非我们今日一些人追求的“为艺术而艺术”之纯粹,而暗合当代倡导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这样一种互为互需的艺术观。
对于“乐”之创制,儒家向来主张以“中和”为原则。
孔子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第一篇呢?《论语·八佾》给出了答案:“《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际遇,颇为令人感叹。
他的道德学问,为当时人所推重;他经世致用的抱负,却未曾得以放手施展。
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孔子似乎也有过对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
但是,他对于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却未曾有过犹豫彷徨。
即便当时无法兴起礼乐以济世安民,他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孔子一生不得志,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
五十一岁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好景不长,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复又在外漂泊十四载。
后又回到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史记·孔子世家》)这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
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式微,各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根本无暇顾及礼乐。
在屡屡碰壁的情势下,孔子自己也抱怨“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以下凡引用《论语》,只注篇名)。
李零先生曾说:“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
孔子很孤独。
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其实孔子得名甚早,如果愿意改变行事作风,趋附政治家的需求,或许就不必在周游列国的凄惶中被人取笑为“丧家之狗”。
但他却不仅未曾放弃过对礼乐文化的坚守,而且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周游列国宣扬礼乐。
就像他对自己的评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这句话是孔子回答叶公问子路的话,孔子至叶,已经六十三岁。
一位饱经风雨坎坷的老人,却没有消极悲观,仍然积极有为,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令人折服。
在这种乐观情绪的感染下,他以一种坚忍的精神坚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是他坚忍品格的最好宣言。
因为他坚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所以即使在厄于陈、蔡,断绝粮食,从者病,莫能兴,士气大衰的情境下,他依然能够讲颂弦歌不衰,能够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的话来鼓励大家。
在六十八岁返鲁之前,孔子一直积极求仕,希望能够有贤明的国君赏识自己的政治诉求,推广礼乐文化。
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以至于有两次孔子想接受叛臣公山弗扰和佛肸的邀请。
后因子路的反对没有成行,但却留下了“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的慨叹。
这一点多为后世反对孔子的人所诟病,其实这正反映了孔子内心的矛盾:很想有一番作为的期许和道德理性的冲突。
然而在积极求仕的另一面,却是他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的尊重。
在《论语》中很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了自己愿为政的志向,夫子只是各做点评,到曾点说出自己的志向仅仅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时候,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句慨叹,很形象地点出了夫子其实很向往那种无忧无虑的自然生活。
他也很欣赏那种“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的深藏自保的智慧。
但是在楚国听到隐者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微子》)的疑问后,夫子却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
与易也”(《微子》)来做回答。
明明知道前路艰难,明明尊重、向往隐士的生活,却依然坚定走自己已然选择的变革道路。
坚持,在这种选择和牺牲的映衬下,更带着一抹悲壮的色彩。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很容易忽略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环境。
其实春秋时期不应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而是“礼乐”变易的时代,虽然具体的礼制有变,但原始的吉、凶、军、宾、嘉诸礼,以及普通人之间的生活社交的礼仪,仍在进行。
(朱顺龙、顾德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钱穆先生也在《论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一文中指出“春秋时代,中国社会上之道德观念与夫道德精神,已极普遍存在,并极洋溢活跃,有其生命充沛之显现。
孔子正诞生于此种极富道德精神之社会中”,“这种道德精神,用中国传统语说之,则皆是一种礼教也。
礼教之在春秋时,其影响人心者,可谓甚深甚厚。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对此,刘泽华先生也有论断:“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只是礼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礼本身的废弃。
因为礼赖以存在的社会土壤依然存在……儒家在礼衰之时,看到了它必将复荣,为礼的再兴进行了顽强的奋斗。
儒家之外,除少数思想家主张废除礼,多数思想家都给礼留下了大小不同的席位。
”(刘泽华:《先秦礼论与君主专制主义》,转引自《洗耳斋文稿》,中华书局2003年版)可见“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在当时并非只有孔子一人坚守礼乐,虽然礼乐文化在国家政治层面上因为社会战乱,国君热衷于扩充军备力量而受到冷遇,但是礼教却在社会层面上广泛影响着人心。
其中,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对礼乐文化的改进与推广,功不可
没。
孔子在充分吸收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渐僵化的礼仪制度做了一番创造性的转化,适时提出“仁”的概念,希望人们可以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虔敬地践履礼的每一个仪节。
在礼彰显皇权、划分等级的功能外,他将礼带出贵族范围,强调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学习礼乐,坚持德性的修养,皆有成为君子的可能。
这种升华的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给了礼永恒的精神生命,使其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制度,随着时代的更迭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必然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可替代。
对孔子来讲,遵守、提倡礼乐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细碎的礼仪细节,更在于其背后重要的意义——为了上下有序、社会安宁。
“礼”的学说体系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礼治而达社会大同,是孔子的理想。
虽然他的学说仍旧根植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只是面对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我们不能打破社会环境的局限来苛求古人。
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改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而是怀着社会大同的关怀。
因此,“具有合理性的思想,即便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因为…不合时宜‟而遭受冷落甚至是贬抑,但时局一旦发生变革,仍可以…度尽劫波‟而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孙家洲,《“三不欺”:古代从政风格臆解》,《理论学刊》2005年第7期)礼乐文化因为失去了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不合时宜”而备受政治家们的冷落,在秦代又经历“焚书坑儒”的严厉打压,但终究“度尽劫波”,在汉以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产生持续影响力,礼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
圈的标签,生活于其中的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孔子对待礼乐文化的态度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