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故事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的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的故事和传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它是在农历四月初五或初六的时候,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那一天。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时刻,也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关于清明的故事和传说。

故事一:精卫填海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

传说中,精卫曾经是一个熙熙攘攘的黄鹂,它非常喜欢在封闭的山谷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然而,不幸的是,它被一阵狂风吹进了海里,溺水而亡。

幸好,精卫的灵魂通过转世投胎,变成了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察觉到了自己的转变,并下定决心,要报答大海给予自己的机会,以及那个毁掉了它的恶风。

于是,它每天都来到海边,捡拾一块块小石子,飞到大海前,将石子扔进大海里。

它用这种方式填海,以报复大海,并同时表达对大海的憎恨和不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精卫填海的传说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不仅悼念逝去的亲人,也是在告别往事,宣泄对逝者的思念和发泄内心的悲伤。

故事二:乞巧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七姐妹的星星群,它们属于织女星附近的星宿。

据传说,织女是七姐妹中最为美丽聪明的一个,她每天都用巧手织绣出美丽的云彩。

然而,织女独自生活,过着孤独的生活。

她渴望得到人间的爱和关怀,于是,她通过自己的巧手与人间的牛郎相遇,并相爱。

但是,这段爱情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并不允许织女和牛郎相见。

她将织女发配回了天上,并在牛郎放血时分散了织女的云纱。

得知这一切后,牛郎悲痛欲绝,他去找王母娘娘要回织女,并向王母娘娘许愿,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姐妹的生日,妇女们才能向织女学习巧艺。

从此之后,每年的七夕节,女性们会穿上美丽的衣裳,祈祷织女能够赐予她们更多的智慧和巧技。

这也可以看作是清明节的延伸,因为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也会祭拜祖先,祈求他们给予子孙们智慧和幸福。

故事三:屈原与端午节清明节也与屈原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

然而,因为被人陷害,他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以表达对祖国大事的关切和愧疚之情。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说故事。

在这个祭扫祖先坟墓、缅怀先人的节日里,各地流传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几个与清明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范进中举考场》相传,明代的范进中举时,途经一个村庄,正值清明时节,他见到村民们纷纷前往扫墓祭拜祖先。

太阳正好被云遮住,天空忽然间变得昏暗起来。

范进好奇地在一片茶树下停下来,准备等待风雨过去再继续旅程。

范进正在想着心事,突然一个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

老人自称是当地的山神,他告诉范进,他一直关注着他的学子之路,并看好了他多年,此刻特意现身给予指点。

范进感到非常惊讶,老人告诉他只要坚持自己的学业,不被任何外界的声音干扰,将来必能在科举考试中中举。

范进心存感激,当他回头再看时,老人已经消失不见了。

经过这个神秘的遭遇,范进信心倍增,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成了一名功业显赫的进士。

范进的故事就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成为了一个鼓励后人努力学习的寓言故事。

传说二:《母亲的眼泪》据说,一个人每年清明节都会回家扫墓,祭拜父母。

有一年,他忙于工作错过了回家的时间,心灵感到非常愧疚。

他在工作之余,心怀愧疚地散步在公园中,突然看到一个年轻女子在树下哭泣。

这个年轻人好奇地走过去询问女子的原因。

女子含泪回答说,她是个孤儿,从小没有家人陪伴,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来这里,捡拾落叶,假装树叶就是她已故母亲的眼泪,来陪伴她。

年轻人听罢,不禁泪流满面。

他决定从那天起,每年清明节不仅要回家祭拜父母,还要找寻孤独无依的人陪伴他们,分享他们的忧伤,为他们带去关怀和温暖。

这个故事给了人们很多启示,提醒我们在清明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不仅要思念自己的亲人,也要关注这个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传递真情和温暖。

传说三:《清明扫墓的起源》在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

他提出了“四世三系”的思想,即“四世同堂,三系书香门第”。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篇一: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当他荣归故里,本想祭拜父母的坟墓,但由于连年战乱,坟头长满了杂草,墓碑参差不齐,有的断了有的断了,墓碑上的字也认不出来了。

刘邦非常难过。

虽然他的下属也帮他翻遍了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才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篇二:古密州清明节时,人们都喜欢用新发的柳枝编顶帽子戴在头上,而且在柳枝帽子上还要缠上二十八根红丝线,嫩绿的柳叶衬着红红的丝线,煞是好看,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一位姓柳的贤惠女子。

清明戴密州城东有条墨河,河两岸柳树成荫。

河岸边的柳家庄有个柳兰姑娘。

柳姑娘心灵手巧,识文断字,女红做得尤其好,在十里八乡很有名,被人称为巧柳姑娘。

柳兰到谈婚论嫁的年纪后,许多做媒的登门求亲。

后来柳姑娘嫁给了本村的一周姓后生,为人忠厚老实。

后生与老爹相依为命,除了几亩薄地,平时就靠做些短工维持生计。

自从柳兰嫁入周家后,勤俭持家,孝敬公爹,一家人平安和睦,其乐融融。

今年,这个国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而且缺少士兵。

一次外出后,后生被迫在部队服役,离开时杳无音信,只留下刘岚与岳父相依为命。

刘岚,没有丈夫,在家恪守妇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惹事。

村里一个泼皮无赖垂涎柳兰的美色,经常白去周老汉家。

几次纠缠都被刘岚拒绝,这个无赖恼羞成怒,于是四处造谣,说刘岚趁丈夫不在家,和别人有一腿。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源远流长,拥有许多富有传说色彩和历史故事的背后。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怀念祖先,缅怀先贤,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下面将为您讲述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一、鬼节传说清明节在古代被称为“寒食节”或“鬼节”,与寒食节有关的有一则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文人名叫屈原,他忠于国家,劝进忧国,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屈原对此感到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民众闻讯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无奈下,只能将竹筒中盛着的米饭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思念,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舟车相继,游弋江湖,祭扫墓地,食用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结合。

二、伍子胥的故事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伍子胥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吴王夫差的妻妾西施的挑唆下,夫差对伍子胥产生了嫉妒之心。

最终,伍子胥被贬为庶人。

当伍子胥忍辱负重,忍受苦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深爱着的吴国却背弃了他。

伍子胥对吴国感到失望,最终在清明节这一天以身殉国,以表达对吴国的爱与愤慨。

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清明节,后来人们将伍子胥列入了清明节的传说中。

三、祭祀先人除了传说故事外,清明节还是中华民族祭扫先人墓的日子。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并且清理墓地,除去杂草。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纸钱、燃香拜祭,还会摆放精心准备的食品和糕点,以示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人们通过传承和讲述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让清明节更具有意义和纪念价值,更加增进了人们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传说和故事,将清明节的中华传统延续下去。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有很多热闹的习俗活动,比如有扫墓、放风筝、吃寒食、蹴鞠、插柳、踏青、荡秋千等等活动。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欢迎阅读!【篇一】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常常被认为是“扫墓节”。

但是,除了祭祖和扫墓外,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1. 说不出话的桃树有一个叫做“洛阳桃”的桃树,在每年的清明节当天,它的花开得最娇艳动人。

这棵桃树传说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

当时,洛阳城外有一位老农夫,他每天都会在桃林里种植桃树,但其中有一棵桃树却总是不开花,甚至说不出话来。

老农夫非常困惑,于是他去请教了一位叫做“口说无凭”的道士。

道士告诉老农夫,只要在清明节这一天去给桃树上红色的布条,就可以让桃树开花说话了。

老农夫照着道士的方法去做了,果然,桃树在当天开花了,而且还说出了话来。

从此以后,这棵桃树就被称为“洛阳桃”。

2. 青蛙变成公主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明节,有一个小青蛙在池塘里游泳。

突然,一只金鱼飞跃而出,掉进了小青蛙的嘴里。

小青蛙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一种奇迹。

但是,当他再一次张开嘴巴时,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

原来,那只金鱼是神仙化身,他看到小青蛙有好心态,就赐给了他美貌和智慧。

从此以后,这位美丽的公主便一直生活在人间,并在清明节时穿上美丽的衣裳,参加祭祖活动。

3. 守护墓地的青蛇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年轻的士兵,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他的母亲非常伤心,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到儿子的坟墓前祭拜。

有一年,她在祭拜时发现,坟墓前有一条绿色的青蛇,它一直守在那里。

母亲心生感激,便给青蛇留下了饭菜。

清明节之后,她再来到坟墓前时,发现青蛇又出现了。

母亲感到很奇怪,但是青蛇却越来越亲近她。

最后,母亲发现,这条青蛇其实是儿子的化身,他一直在守护着自己的坟墓。

从此以后,这条青蛇便被人们称为“守墓的青蛇”。

这些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但它们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清明节的寓意和祭祖的重要性。

清明节小故事

清明节小故事

清明节小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祭祖节日。

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怀着敬仰和思念之情,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扫墓祭奠,悼念先人。

除了祭祖,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和传统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清明节的一些小故事吧。

清明节小故事一,寒食节。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申君被楚庄王流放,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了怀念春申君,便在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忌灶,不做饭菜,只吃冷食,以示哀悼。

而这一天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前身,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小故事二,踏青。

清明节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正值草木萌动,百花盛开的时候。

因此,有许多地方在清明节这一天会举行踏青活动。

人们会结伴而行,登高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享受春天的美好。

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还会唱歌、跳舞,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小故事三,插柳。

在江南地区,清明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插柳。

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采摘嫩绿的柳条,然后插在门前或者窗前,寓意着生机盎然,带来好运和吉祥。

而且还有人会用柳条编成一个环,戴在头上,称为“柳环”,相传可以辟邪镇鬼,保佑平安。

清明节小故事四,踩堆。

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踩堆的习俗。

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将土堆成小山,然后在山上撒上五彩纸、糖果、花瓣等,然后再踩在上面,以示走运和辟邪。

这个习俗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好运,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免受灾祸。

清明节小故事五,放风筝。

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

人们会在这一天放风筝,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而且还有人相信,放风筝可以祛病延寿,保佑平安。

因此,清明节放风筝成为了一种习俗和传统。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的节日,而这些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仅是祭奠先人,还能感受到浓浓的民俗风情,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让人们更加热爱这个美丽的传统节日。

希望大家在清明节里能够怀着敬仰和思念之情,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温馨。

清明节经典传说故事

清明节经典传说故事

清明节经典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表达思念之情。

除了祭祀先人之外,清明节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下面我们来一一讲述。

1. 屠苏(tú sū)挽歌《屠苏(tú sū)挽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篇名篇。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屠苏,他是个聪明、善良的诗人。

在春秋时期,周燕国国君燕昭王去世,举国上下都非常悲痛。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屠苏被任命为丧事主持人,为燕昭王送行。

屠苏用他的诗才,为燕昭王写了一首挽歌。

这首挽歌字字珠玑,表达了对燕昭王的铭记和思念。

人们对屠苏的才华感到赞叹,纷纷传颂他的诗篇。

这个故事的传说至今流传不衰,成为了清明节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2. 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据传是为了纪念晋国名臣介之推而设立的。

据传,介之推为了辅佐晋国君主,不惜以身作则,任劳任怨。

他不但不接受贿赂,还推选人才为国尽忠,成为了人们心中值得尊敬的品行典范。

晋国决定在寒食节为介之推举行祭祀,以表达对他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这个习俗沿袭至今,成为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在寒食节,人们会用一种特别的食品,叫做寒食,来纪念介之推。

这种食品由鲜肉、米粉等食材烹制而成,寓意着介之推在生前勇担重任,把天下百姓视为自己的鲜肉,视为国家的米粉一般,却从未涂抹一点脂粉之色。

3. 吞降节吞降节是源于汉代的一个习俗。

相传,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征伐匈奴,并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命令全国人民在每年清明节前三天,集体祭祀先烈,并进行吞降活动。

吞降活动是指在祭祀仪式中,敬献给祖先的食品中会有一种被称为吞降的供品。

这种供品是由将军卫青率领的蒙古骑兵所吃的食品,象征着抵御外敌的能力和意志。

神位上的祖先通过食用吞降,表示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强盛。

以上三个故事是与清明节相关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这些传说和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怀乡恋故、尊祖思亲”的情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敬祖尊宗、感恩祖先的深厚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故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故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断魂”这两字点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特殊愁绪。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上坟烧香,若我不去,就会说:死去的亲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会疼,因此每次都是不请不愿的去。

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离家也远了,清明节也不一定能回家上坟,只能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上坟的时候带自己捎个话,以表自己的“思时之敬。

”不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回家看他们,而是身不由己。

当然,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坟肚子就不疼,不上坟肚子就疼。

我只是觉得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虽说这些长辈已离我而去,可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家族流传。

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想念与尊敬。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一个“碧”字呈现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留下伤心悲酸的眼泪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对得起春暖花开的特殊恩赐,多做一些喜闻乐见的健康活动?农谚说:“植物造树,莫过清明。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升高,春雨飞洒,雨量增多,可谓是春耕春种的天赐良机。

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对动员全国人民
积极开展绿化城市,回归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古人推崇修身养性,现代市场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应该讲究健康,休闲。

二三对踏青的人,手提相机,捕捉草木万象,在瞳孔里寻找大地的感觉。

或听自然表白,或听自然倾诉,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告诉生命与自然的玄妙。

清明节,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

清明节到了,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清明节故事(二)
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即将来临,每逢此时此刻,不由人们不畅想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悠久绵长光辉灿烂。

还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季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清明已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

更有晋文公重耳与忠臣介子推的一段君臣故事,彰显出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那还是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太子申生被逼自杀身亡,他的的弟弟重耳为避祸害流亡在外,受尽屈辱,颠派流离十九年。

在漫漫的逃亡路上,跟在身边的臣子大多各奔前程去了,只有他的舅父狐突的儿子狐偃和少数忠心耿耿的臣子赵衰、介子推等和他同甘共苦,与其始终不离不弃。

有一次,他们跑到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经过五鹿,当地
的乡民不给吃食,投以土块,重耳饿得头晕目眩难以支撑,介子推将腿上之肉忍痛割下烤灸熟了给重耳食用,救其奄奄一息的生命。

他们到了曹国,国君曹共公慢待重耳。

曹大夫僖负羁告诫说:“重耳‘双瞳骈胁’,是天人。

”即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是上天偿赐给我们的,不可轻慢。

曹共公勉强收留了重耳,却领上他的妻妾侍女偷看重耳洗浴,使重耳受辱。

去到郑国,国君不理,重耳忍气吞声离去。

毕竟重耳是晋国的公子,还是有不少的国君接待了他。

齐桓公将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重耳为妻,又送给二十多辆马车,给重耳出行提供了方便。

宋襄公送好马礼品,又亲自送行,资助重耳解除困境。

楚成王送车送马,为其出谋划策,送重耳到秦国。

在秦穆公和公子絷、秦国大臣百里奚、公孙枝等人的护送下,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

重耳当上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他感恩与他生死与共忠心耿耿的忠臣义士,对他们一一论功行赏,但却忘记了为他割股献肉的介子推。

群臣们为介子推喊冤叫屈,上谏不已,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终于想起了在生死线上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介子推。

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于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烧起时,介子推是大孝子,见起了大火,一定会背上老母亲自己走出来的。


文公便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埋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他又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各种点心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古人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尽其身。

”介子推给世人做出了榜样;有功不居,不图富贵,介子推率先垂范,流芳万世,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重重地书写了一笔。

在清明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缅怀先人,发扬传统的文明,为实现全民族的中国梦而奋发图强,为建设美好的明天而共勉奋进吧!
清明节故事(三)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
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习俗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压纸又称挂纸,是将黄白色或五色的长方形纸,以石头压在墓碑、墓头及墓旁的“后土”上。

压纸有“挂钱”,供祖先花用之意,也表示子孙已祭拜过祖坟。

(二)扫墓
清明扫墓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活动,人们来到祖先的墓前打扫一番,以表他们尊敬之意。

扫墓可分修整墓园、祭祖及压纸三个步骤。

修整墓园的工作主要是清扫墓地,铲除杂草树根,修复损坏的部份,
或重新描写墓碑的字迹,使其焕然一新。

(三)踏青
踏青就是郊游。

古时候,在清明节当天,人们在扫墓祭祖后,喜欢扶老携幼,三五成群的到郊外旅行。

这个习俗一直留传下来,成为了今天郊游的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