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不确定Wiener噪声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逆最优控制
先进控制技术综述

先进控制技术综述1 引言在实际的工业控制过程中,很多系统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多变量耦合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性和大滞后等特性。
对于这种系统很难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并且常规的控制无法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
面对这些复杂的工业控制产生了新的控制策略,即先进控制技术。
先进控制技术包括: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推理控制,鲁棒控制以及包括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在内的智能控制方法。
本文详细介绍了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以及这两种先进控制的应用领域和优缺点[1]。
2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思想是对于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控制任务的艰巨性,对于部分未建模的动态特性、变化的被控对象和干扰信号,及时地测得它们的信息,并根据此信息按一定的设计方法,自动地做出控制决策、修改控制器结构和参数,使其控制信号能够适应对象和扰动的动态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达到控制效果最优或次优。
2.1 自适应控制介绍目前自适应控制的种类很多,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自校正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其他类型的自适应控制。
自校正控制的主要问题是用递推辨识算法辨识系统参数,根据系统运行指标来确定调节器或控制器的参数。
其原理简单、容易实现,现已广泛地用在参数变化、有迟滞和时变过程特性,以及具有随机扰动的复杂系统。
自校正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图如图1所示。
自校正控制适用于离散随机控制系统[2]。
图1 自校正控制结构图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利用可调系统的各种信息,度量或测出各种性能指标,把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参考模型期望的性能指标相比较;用性能指标偏差通过非线性反馈的自适应机构产生自适应律来调节可调系统,以抵消可调系统因“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性能指标的偏差,最后达到使被控的可调系统获得较好的性能指标的目的。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可以处理缓慢变化的不确定性对象的控制问题。
由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可以不必经过系统辨识而度量性能指标,因而有可能获得快速跟踪控制。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一般用于确定性连续控制系统。
非线性控制理论和方法

非线性控制理论和方法姓名:引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纵深发展过程。
在控制领域方面也是一样,最先研究的控制系统都是线性的。
例如,瓦特蒸汽机调节器、液面高度的调节等。
这是由于受到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客观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限制,因为对线性系统的物理描述和数学求解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线性理论和分析研究方法。
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系统都是非线性的。
非线性特性千差万别,目前还没一套可行的通用方法,而且每种方法只能针对某一类问题有效,不能普遍适用。
所以,可以这么说,我们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认识和处理,基本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另外,从我们对控制系统的精度要求来看,用线性系统理论来处理目前绝大多数工程技术问题,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因此,一个真实系统的非线性因素常常被我们所忽略了,或者被用各种线性关系所代替了。
这就是线性系统理论发展迅速并趋于完善,而非线性系统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控制理论的发展目前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其中最明显的挑战来自大范围运动的非线性复杂系统, 同时, 现代非线性科学所揭示的分叉、混沌、奇异吸引子等, 无法用线性系统理论来解释, 呼唤着非线性控制理论和应用的突破。
1. 传统的非线性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传统的非线性研究是以死区、饱和、间隙、摩擦和继电特性等基本的、特殊的非线性因素为研究对象的, 主要方法是相平面法和描述函数法。
相平面法是Poincare 于1885 年首先提出的一种求解常微分方程的图解方法。
通过在相平面上绘制相轨迹, 可以求出微分方程在任何初始条件下的解。
它是时域分析法在相空间的推广应用, 但仅适用于一、二阶系统。
描述函数法是P. J.Daniel 于1940 年提出的非线性近似分析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将非线性环节在正弦信号作用下的输出用一次谐波分量来近似, 并导出非线性环节的等效近似频率特性(描述函数) , 非线性系统就等效为一个线性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

如果一个非线性系统在初始扰动下偏离平衡状态,但在时间推移过程中能够恢复到平衡状态,则称该系统是稳定 的。
线性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系统矩阵A的所有特征值均具有负实 部。
系统矩阵A的所有特征值均具有非正实 部,且至少有一个特征值为0。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
劳斯判据
通过计算系统矩阵A的三次或更高次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实部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如果所有根的实部 均为负,则系统稳定;否则,系统不稳定。
输出反馈方法
通过输出反馈来改善非线性系统的性能,实 现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性能。
自适应控制方法
通过在线调整控制器参数来适应非线性的变 化,提高系统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
非线性系统的设计方法
根轨迹法
通过绘制根轨迹图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并 设计适当的控制器。
相平面法
通过绘制相平面图来分析非线性系统的动态 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自动控制原理第八章非线性 控制系统
目录
•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 •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非线性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 非线性系统的应用实例
0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非线性系统的定义
非线性系统的定义
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 间不满足线性关系的系统。在自动控 制原理中,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动 态特性不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的 系统。
02
它通过将非线性系统表示为一 个黑箱模型,通过测量系统的 输入输出信号来研究其动态特 性。
03
输入输出法适用于分析具有复 杂结构的非线性系统,通过实 验测量和数据分析,可以了解 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
03
自适应控制论文综述

自适应控制系统综述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阶段,然后提出自适应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特点。
最后描述的是自适应控在神经网络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一、引言1.1控制系统的定义自动控制原理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不同的控制系统中,可能具有各种不同的系统结构、被控对象,并且其复杂程度和环境条件也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控制目地:都是为了使系统的状态或者运动轨迹符合某一个预定的功能性能要求。
其中,被控对象的运动状态或者运动轨迹称为被控过程。
被控过程不仅与被控系统本身有关,还与对象所处的环境有关。
控制理论中将控制系统定义为由被控系统及其控制器组成的整体成为控制系统。
1.2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控制理论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主要方法是时域法、频域法、根轨迹法;主要问题是系统的稳、准、快。
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以此为峰方程组、矩阵论、状态空间法主要方法是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重点是最优控制、随即控制、自适应控制;核心控制装置是电子计算机。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先进控制理时期,先进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先进控制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最广,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
二、自适应控制系统2.1自适应控制的简介在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中,都假定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是已知的,并且具有线性定常的特性。
实际上在许多工程中,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事先是难以确定的,即使在某一条件下被确定了的数学模型,在工况和条件改变了以后,其动态参数乃至于模型的结构仍然经常发生变化。
不确定非仿射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Sp20 0 e 1
.
Vo 2 No. 1 7 3
文章编号 :0 2 7 3 2 1 )3 0 2 5 1 0 —8 4 { 0 0 0 —0 3 —0
不 确 定 非 仿 射 非 线 性 时 滞 系统 的 神 经 网络 自适 应 控 制
江惠英 王汝凉b梅昆波 , , 一
( 西师范 学院 a数 学科 学学院 ;. 算机 与信 息 工程 学 院 , 广 . b计 广西 南 宁 50 2 ) 30 3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TP 0 文献标识码 : A
1 引 言
在 工程上 , 几乎所 有 的系统都 具有非 线性特 性 , 同时 , 制对 象 的不确 定 性 和时 变性 一直 是研 究 者 控 面 临的具有挑 战性 的问题 , 因此 , 不确定 非线性 系统 引起 了人们 的关 注 , 并取得 了许 多重要 的结果 .
摘 要: 针对一类不 确定非仿射非线性时滞系统 , 出了一种神经 网络的 自适应控 制器 . 提 利用隐 函数定 理、 泰
勒展开式和中值定理 , 把非仿射非线性时滞系统转化 为仿射非线性 时滞系统 , 同时利用 神经网络可逼 近任意非线
性 函数的能力 , 结合误 差滤波理论及 Y u g on 不等式处理 时滞项 . 根据 L au o 理论 , ypn v 在一定 的条件 下 , 出了系统 给 稳定的充分条件 , 并给予证明. 该控制器保证 了跟踪误差收敛 , 从而说 明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 . 关键词 : 非仿射非线 性 ; 时滞系统 ; 神经 网络 ; 自适应
性 能变差 的主要原 因 . 本 文针对 非线性 时滞 系统 的两类不 确定项 : ) 建模 动态 , ) 仿射 未 知 函数 , 1未 2非 主要 是 利用 隐 函数
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滤波算法研究

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滤波算法研究自适应滤波算法是控制系统中一种常用的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减小噪声干扰并提高系统的性能。
本文将着重研究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首先,我们将介绍自适应滤波算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
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自动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信号特征。
这种算法能够降低噪声干扰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常见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包括最小均方误差(LMS)算法、最小均值误差(NLMS)算法和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等。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自适应滤波算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首先是在自适应控制方面的应用。
自适应滤波算法可以用于根据系统的实时反馈信息,实时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优化控制系统的性能。
例如,在自适应PID控制中,可以利用自适应滤波算法对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减小噪声干扰和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其次,自适应滤波算法在信号处理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传感器信号处理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传感器本身的噪声等因素,采集到的信号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
自适应滤波算法可以根据实际采集到的信号动态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滤除噪声并提取有效信号,从而提高信号处理的准确性。
另外,自适应滤波算法在通信系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在数字通信中,接收到的信号常常受到信道中的多径效应、干扰和噪声等的影响。
自适应滤波算法可以通过实时估计信号的通道特性,自适应地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减小信号畸变和噪声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传输质量。
自适应滤波算法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自适应滤波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较高。
其次,自适应滤波算法需要大量的实时数据进行训练和参数调整,因此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此外,自适应滤波算法对信号的统计特性和环境的先验信息要求较高,如果这些信息无法准确获取,可能导致滤波器参数调整不准确,影响滤波效果。
维纳滤波,最小二乘滤波,自适应滤波认知

主题:维纳滤波、最小二乘滤波、自适应滤波认知一、维纳滤波1. 维纳滤波是一种经典的线性滤波方法,它是以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命名的,主要用于信号和图像处理领域。
2. 维纳滤波是一种频域滤波方法,它利用信号和噪声的功率谱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滤波处理。
3. 维纳滤波通过最小化信号和噪声的均方误差来实现信号的恢复,能够有效地抑制噪声并增强信号的特征。
4. 维纳滤波的优点是对信噪比较低的图像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但缺点是对信噪比较高的图像处理效果较差。
二、最小二乘滤波1. 最小二乘滤波是一种基于统计原理的滤波方法,它通过对信号进行线性估计来实现滤波处理。
2. 最小二乘滤波与维纳滤波类似,都是以最小化均方误差为目标,但最小二乘滤波是基于时域的方法。
3. 最小二乘滤波将信号和噪声视为随机过程,利用信号和噪声的统计特性来进行滤波处理,能够提高信号的估计精度。
4. 最小二乘滤波的优点是对于信号和噪声的统计特性要求不高,处理效果比较稳定,但缺点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较大的样本量。
三、自适应滤波1. 自适应滤波是基于滑动窗口的滤波方法,它根据信号的局部特性动态调整滤波参数,适用于信号和噪声变化较大的场景。
2. 自适应滤波主要包括自适应均值滤波、自适应中值滤波、自适应加权滤波等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的信号特征选择相应的滤波方法。
3. 自适应滤波能够有效地抑制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同时保留信号的边缘和细节特征,具有较好的空间适应性。
4. 自适应滤波的优点是能够根据信号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滤波参数,适用性广泛;但缺点是计算量大,实时性较差。
维纳滤波、最小二乘滤波和自适应滤波都是常用的信号和图像处理方法,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优点和适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信号的特性和处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滤波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对于不同的滤波方法,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一、引言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控制系统的应用变得日益广泛和复杂。
而传统的线性控制理论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越来越复杂的控制系统的要求。
这时,非线性控制理论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非线性控制系统具有线性控制系统所没有的可变结构、电路不确定性、实际系统非线性和故障等一系列特征。
而针对这些特点,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器的设计:非线性控制器通常涉及更复杂的数学方法和算法,比如最优控制、最佳控制等等。
此外,非线性控制器在逆时域的算法也会更加复杂。
这就要求在控制器设计阶段进行必要的数学建模和算法优化。
2.系统模型的恒定性:非线性控制系统通常要求在实际运行中对动态环节进行调整或者改动。
因此在系统设计和建模阶段,要考虑系统的可调节性以及对动态环节的应对能力,确保系统的框架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稳定性。
3.实际系统的非线性和电路不确定性:很多实际系统的非线性部分和电路不确定性常常会导致系统的抖动、不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优化阶段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对电路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
三、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模型预测控制法(MPC):该方法是基于状态空间模型进行设计的,常常用于非线性动态系统。
利用系统方程作为基础,将系统状态进行预测,并将所得结果作为输入应用于非线性反馈控制器中。
MPC方法特别适合解决多变量情况下的非线性控制问题。
2.自适应控制法(AC):这种方法是基于系统同步性和给定的控制追踪性进行设计的,它可以自动调整控制器以适应现实系统以及控制目标的变化,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AC法特别适合需要自适应性的系统。
3.模糊控制法(FC):这种方法相比其他方法更加适合处理非线性系统控制问题。
它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模糊逻辑原理,将控制目标运用到控制器中,以达到实时控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