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读书笔记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窦娥冤》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读后感1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
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悲剧。
穷书生窦天章女儿窦娥,从小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俩相依为命。
蔡婆婆讨债,被欠债人胁迫,有生命危险时,被张驴儿父子相救。
无赖张驴儿贪图美色,妄图娶窦娥为妻,却被拒绝。
张驴儿恼羞成怒,买来毒药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害死了亲生父亲。
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被迫认罪。
行刑前,窦娥向苍天立下三个誓愿,含冤离开了人世……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重审此案,终于为女儿沉冤昭雪。
读了此书,我心里感慨良多。
窦娥是一个孝妇。
小时候,父亲为了生活,已经无法养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亲的艰苦,即使心里有万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娇。
长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让她委身于人,她也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讲清事理。
在公堂上,窦娥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让婆婆受一点皮肉之伤。
最后平反时,她也让父亲照顾好婆婆。
想起这些,我不禁惭愧。
在家中,我完全是个骄横的公主。
遇到好吃的,我总是抢着吃完,不留一点给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一点也不顾他们的感受;平时在家,我也很爱折腾,比如早餐明明说好吃这个,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还要给我重烧早饭。
跟窦娥相比,我无地自容。
因此,我下定决心,学习窦娥的优良品质,孝顺父母,做一个让父母幸福的人。
《窦娥冤》读后感2我们钦佩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我们仰慕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高尚;我们感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豁达;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他们胸中那股熊熊的烈火——尊严。
那么何为尊严?在窦娥的身上,她这样来诠释尊严:坚守底线体现她的尊严。
《窦娥冤》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

《窦娥冤》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窦娥冤》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窦娥冤》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窦娥冤》优秀读后感1虽然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然而,事实上人们对元曲的认知要远远少于其他两者,不知是因为我们的中文课本鲜少提及的缘故还是,人们对此本就缺乏兴趣,总之我们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里的惊鸿一瞥。
突然觉得有些可惜,这些曾在历史上散发过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历史协商赞誉的一笔,便消失无踪。
好在,现代的那些戏曲大师们还没有摒弃他们,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时,也还总有那么一些人记得它们。
也许在人文的历史上这些东西会渐渐淡去光泽,但在戏曲的舞台上却愈加光芒万丈。
提到元杂剧,就不得不提及两个元曲的祖师爷:汤显祖、关汉卿。
我想大多数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一种认知:对二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怎的也想不起来,其相关的作品。
也许我们知道,但时间的磨合早已让我们将这些作品与作者对不上号,只是偶尔别人娓娓道来时,才会如梦初醒:原来如此。
就如同我这次读的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样。
撇开《窦娥冤》来看关汉卿,印象中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这些被烙在记忆中奉献给了应试教育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罢了。
反之,撇开关汉卿来看《窦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却终究不能从脑海里找到它的出处。
直到今天,才将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了一起。
其实早年在书中学到这个剧目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充满了好奇,却直到今天才寻得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窦娥冤》除了是一部相当出色地戏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饱满丰富的小说。
我想这样的小说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是没有几个人可以企及的。
故事流畅宛如一气呵成,情结细腻生动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构思巧妙大胆,在现实的基础上又加之神话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进现实,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戏曲本身的观赏性。
《窦娥冤》读书笔记

《窦娥冤》读书笔记《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全剧中有两个官员形象给与我了十分深刻的形象,他们分别是楚州太守桃杌和窦娥的父亲窦天章。
在我看来,这两个人都是窦娥冤案的造成者。
桃杌一上场,四句引子:“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这是桃杌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做官的宗旨。
当张驴儿和窦娥、蔡婆前来告状时,他不问青红皂白,抬腿便跪,还振振有词:“但来告状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
”当窦娥和张驴儿争辩究竟是谁毒死张父时,桃杌立即断定:“亲儿子是不会毒死亲老子的,只有你外姓人才会毒死老头子。
”甚至把窦娥的据实陈述也断定:“伶牙俐齿,定是刁妇!”这就是桃杌的逻辑,这就是桃杌的推理,这就是桃杌根深蒂固、千古不变的定向思维。
张驴儿诬告窦娥有奸夫有奸情,桃杌不但信以为真,而且有充分理由:“你貌若夭桃色如艳李乃行奸之本,你孀居独处冷月凄风乃作案之因,似这般女流不偷情啊,就象馋嘴的猫儿不沾腥。
”在如今我们看来多么可笑的话,在桃杌口中却成为了审理命案的证据。
作为封建文人的代表窦天章,饱有学问但生活穷窘,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借助于高利贷,无力偿还债务的他为了进京赶考,痛下决心决定用女儿换取自己的前程。
对于出身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来说,金榜题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衡量砝码,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途径。
面对功名的利诱窦天章割舍了亲情。
窦天章舍弃女儿的做法,客观上拉开了窦娥悲剧的序幕。
然而窦天章不仅是窦娥悲剧的开启者,同时又是悲剧的终结者。
作为官授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他,最终使窦娥冤案得以昭雪。
但是我们来看一下窦天章是如何发现自己女儿的冤情的。
作为“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的肃政廉访使,当他拿起窦娥冤案的文卷,看到“一起犯人窦娥,将药致死公公。
……”还没细看,见“与老夫同姓;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俺同姓之人也有不畏法度的。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这出元代杂剧,真真是让我内心翻涌,感慨万千。
窦娥,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却遭受了世间最残酷的冤屈。
她的命运就像那狂风中的落叶,无法自主,只能任凭命运的摆布。
想到她的遭遇,我就仿佛能看到那个瘦弱的身影,在黑暗的社会中无助地挣扎。
窦娥的身世本就凄惨,自幼丧母,父亲为了赶考,又将她卖作童养媳。
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女孩子来说,是怎样的一种伤痛和无奈啊!她还没来得及享受童年的欢乐,就被迫早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她,丈夫的早逝,让她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在那个时代,寡妇的日子可不好过。
窦娥不仅要忍受生活的艰辛,还要面对周围人的白眼和流言蜚语。
但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贞洁和善良,坚强地生活着。
她就像悬崖上的一朵小花,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努力绽放。
可是,老天却瞎了眼,让窦娥遭遇了更大的冤屈。
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这对无赖父子,觊觎窦娥的美貌,想要强行霸占她。
窦娥坚决不从,这却惹恼了张驴儿。
他竟然想出了一条毒计,想要害死窦娥的婆婆,却阴差阳错地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这下可好,张驴儿反咬一口,将窦娥告上了公堂。
那个糊涂的太守桃杌,根本不调查真相,只知道严刑逼供。
可怜的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却依然不肯屈招。
可是,她又能怎样呢?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她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最终,为了保护婆婆,窦娥不得不含冤认罪。
被押赴刑场的那一天,窦娥的心中充满了悲愤和绝望。
她大声喊冤,骂天骂地,那场景,真让人心酸啊!她说:“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和控诉啊!她觉得自己的冤屈无处可申,连天地都不公。
当那冰冷的屠刀落下,窦娥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可她的冤屈却像一团阴云,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读完《窦娥冤》,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不公。
窦娥这样善良、正直的人,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啊!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却逍遥法外,这又是多么的让人愤怒!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每个人的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读后感600字(精选8篇) 读完某⼀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窦娥冤读后感600字(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窦娥冤读后感篇1 在数以万计的⽂学作品中,我唯⼀钟爱的是《窦娥冤》中的⼥主⼈公窦娥。
窦娥的⼀⽣可以说是不幸的。
窦娥因盘剥⽽沦为蔡婆婆家的童养媳,⼗三年后⼜成了寡妇。
但她却向命运屈服了,她是⼀个善良的弱⼥⼦,但她同样也是⼀个以⽣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性,她具有弱者的抗争精神。
窦娥被诬告毒死张驴⼉的⽗亲,她本来是对官府⼗分信任,如实陈述事情的过程,希望⼤⼈你明如镜,清似⽔,照妾⾝肝胆虚实……写出了她安于命运,新⼈妇道的性格特点。
然⽽她得到的却是贪官“⼈是贱⾍,不打不招”的吼叫。
窦娥为了让⾃⼰的婆婆免受⽪⾁之苦,只好招认是⾃⼰药死了公公,这⽆疑表现了窦娥作为孝妇的善良性格,但更重要的是表明窦娥已看清了官府的⿊暗。
她终于深刻地认识到“官吏每⽆⼼正法,使百姓有⼝难⾔”的⿊暗社会的本质:这是⼀个不讲天理,不辨清浊,不分好⽍,错勘贤愚的世界。
“有⽇⽉朝暮悬,有⿁神掌着⽣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糊涂了盗跖,……”窦娥对“天”“地”发出了控诉和斥责的这⼀番话说得痛快淋漓,⽆情地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为善的,受贫苦,更命短,为恶的,享宝贵,⼜寿延。
这个作品控诉了元代社会的⿊暗与残暴,歌颂了⼈民的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前⼜曾发下三桩誓愿,表现了⾄死不屈的抗争精神。
⽽三桩誓愿的兑现(⼀腔热⾎飞上⾃练,伏天降下三尽瑞雪,楚州⼤旱三年),则不仅表现了这善良⼥⼦的冲天冤⽓,⽽且更表明⼈民群众坚信,宇宙间还有正⽓存焉,这是对⼈民群众进⾏反抗⽃争的极⼤⿎舞。
我爱的窦娥并不总是怯弱的,⾄少她敢于反抗,这在古代⼜有多少⼈真真正正的与封建势⼒进⾏过反抗呢?窦娥之死,虽然是必然的,但却给我留下了⼀个敢于反抗,敢于⽃争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窦娥冤五百字读后感(通用3篇)

窦娥冤五百字读后感窦娥冤五百字读后感(通用3篇)窦娥冤五百字读后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窦娥冤五百字读后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窦娥冤五百字读后感(通用3篇)】,供你选择借鉴。
窦娥冤五百字读后感篇1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
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悲剧。
穷书生窦天章女儿窦娥,从小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俩相依为命。
蔡婆婆讨债,被欠债人胁迫,有生命危险时,被张驴儿父子相救。
无赖张驴儿贪图美色,妄图娶窦娥为妻,却被拒绝。
张驴儿恼羞成怒,买来毒药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害死了亲生父亲。
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被迫认罪。
行刑前,窦娥向苍天立下三个誓愿,含冤离开了人世……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重审此案,终于为女儿沉冤昭雪。
读了此书,我心里感慨良多。
窦娥是一个孝妇。
小时候,父亲为了生活,已经无法养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亲的艰苦,即使心里有万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娇。
长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让她委身于人,她也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讲清事理。
在公堂上,窦娥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让婆婆受一点皮肉之伤。
最后平反时,她也让父亲照顾好婆婆。
想起这些,我不禁惭愧。
在家中,我完全是个骄横的公主。
遇到好吃的,我总是抢着吃完,不留一点给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一点也不顾他们的感受;平时在家,我也很爱折腾,比如早餐明明说好吃这个,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还要给我重烧早饭。
跟窦娥相比,我无地自容。
因此,我下定决心,学习窦娥的优良品质,孝顺父母,做一个让父母幸福的人。
窦娥冤五百字读后感篇2这一天我读完了《窦娥冤》这本书,读完后,早已泪流满面。
这本书主要讲了:窦娥是个美丽善良而又坚贞不屈的劳动妇女。
她七岁死了爹,十岁死了娘,从小就没有父母的疼爱,为了殡葬母亲,卖身顶债作了童养媳,成年不久,就克死了老公,被流氓欺负,而且还吃了人命官司,最后判了死刑。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所创作的传奇剧,讲述了大明国宰相的女儿窦娥被诬陷杀夫,被迫在狱中度过了十年之久,最终在一位好心人的揭发下获得了昭雪。
这个故事虽然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但始终引起着人们的共鸣,本文就针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思考。
首先,本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王朝政治的黑暗面。
大明国宰相欺君罔上,在没有得出真正证据的情况下,不惜牺牲无辜的人,试图去掩盖他自己的罪行。
而窦娥无辜被陷害,被囚禁十年之久,几次被遣送执行“挑战牌”,再次险些丧命。
这些情节不仅仅是一场悲剧,也是大明王朝统治黑暗的写照。
其次,本剧还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
在《窦娥冤》中,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的命运被官场黑暗、男权社会的狠心所左右,即便她具备才智,却依旧无法挣脱囚禁之苦。
而王官府的女人们,也都要服从男子的安排,被迫挤压自己的情感,难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本剧对于女权意识的唤醒,挖掘了古代中国女子所遭受的不公。
最后,本剧对于信仰的思考。
尽管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但是众生灵魂中的信仰与良知,却被描绘得十分深刻。
因为唐婆婆看破了这个世间的一切,她明白了人们的真善美,同时也清楚了罪恶的根源,因而能够承担起救人于水火的使命。
唐婆婆不愧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德楷模,她同样也引导我们思考信仰与人性的关系,呼唤我们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
总之,《窦娥冤》这部剧作虽然在元代就创作出来,但却仍然引人入胜。
它对于官场黑暗、女权意识以及信仰的思考,值得我们时刻回顾和深思。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读后感(精选14篇)《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2020窦娥冤读后感,欢迎阅读。
窦娥冤读后感篇1窦娥、这个苦命的女子,7岁的时候就被父亲买到了蔡家做童养媳,17岁的时候成婚,但是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与婆婆相依为命。
但是流氓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婆媳为俩妻,窦娥坚决不从。
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不料由张父误食而死。
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将窦娥判成死罪。
临刑时窦娥指天发出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书上只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我又上网把整篇文章都看完了。
就来发表一下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造成想窦娥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多因素,一个因素就是窦娥本身的性格,窦娥的心地善良,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
但是她也有着刚强的一面,同时她还有反抗精神。
在当时看来,窦娥这种刚烈的性格在当时社会的妇女中是很少见的。
也就是因为窦娥的这种和黑暗势力斗争的精神决定了窦娥悲惨的命运。
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知道她蒙冤而死。
而最大的一个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腐和黑暗,《窦娥冤》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
放高贷、流氓恶霸横行、官吏贪赃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这就是元代社会状况。
所以我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么个和平幸福的社会里还是很幸运的。
窦娥冤读后感篇2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
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
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读书笔记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
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全剧中有两个官员形象给与我了十分深
刻的形象,他们分别是楚州太守桃杌和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我看来,
这两个人都是窦娥冤案的造成者。
桃杌一上场,四句引子:“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
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这是桃杌的内心独白,也是他
做官的宗旨。当张驴儿和窦娥、蔡婆前来告状时,他不问青红皂白,
抬腿便跪,还振振有词:“但来告状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当窦
娥和张驴儿争辩究竟是谁毒死张父时,桃杌立即断定:“亲儿子是不
会毒死亲老子的,只有你外姓人才会毒死老头子。”甚至把窦娥的据
实陈述也断定:“伶牙俐齿,定是刁妇!”这就是桃杌的逻辑,这就
是桃杌的推理,这就是桃杌根深蒂固、千古不变的定向思维。张驴儿
诬告窦娥有奸夫有奸情,桃杌不但信以为真,而且有充分理由:“你
貌若夭桃色如艳李乃行奸之本,你孀居独处冷月凄风乃作案之因,似
这般女流不偷情啊,就象馋嘴的猫儿不沾腥。”在如今我们看来多么
可笑的话,在桃杌口中却成为了审理命案的证据。
作为封建文人的代表窦天章,饱有学问但生活穷窘,为了维持生
计不得不借助于高利贷,无力偿还债务的他为了进京赶考,痛下决心
决定用女儿换取自己的前程。对于出身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来说,金
榜题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衡量砝码,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和实现
人生理想的最佳途径。面对功名的利诱窦天章割舍了亲情。窦天章舍
弃女儿的做法,客观上拉开了窦娥悲剧的序幕。
然而窦天章不仅是窦娥悲剧的开启者,同时又是悲剧的终结者。
作为官授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他,最终使窦娥冤案得以昭雪。但是
我们来看一下窦天章是如何发现自己女儿的冤情的。作为“随处审囚
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的肃政廉访使,当他拿起窦娥冤案的文卷,看
到“一起犯人窦娥,将药致死公公。„„”还没细看,见“与老夫同
姓;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俺同姓之人也有不畏法度的。
这是问结了的文书,不看它罢,将这文卷压在底下,别看一宗咱。”
这哪是“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如果遇到同姓就不看,如
果“问结了的”也不看,那他还有什么可“审”可“察”的呢?要不
是窦娥的鬼魂三番两次将他压下的文卷重新翻上来,并在他面前诉说
冤情,那么,这桩冤案恐怕要永远石沉大海了。可见,这窦天章也是
昏庸无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