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导学案共1课时

合集下载

《别离》教案 下一站别离

《别离》教案 下一站别离

《《别离》教案下一站别离》摘要:降生()耘耕()晤面()轮替()、“像刚刚降生两婴儿”这比喻句思是什么,()严谨结构诗人非常结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合”结构,、这首诗是首“沉思诗”诗人抒写友情并融入了己生命体验《别离》教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把握象涵准确理诗歌所表达情感、能通模块学习掌握鉴赏诗歌基方法3、了诗歌这种学体裁特征和感情表达基方法【学法建议】这首诗没有具体叙事情节应从象入手调动己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进行性化【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冯至国现代作、诗人作品有《昨日歌》、《山水》等他《十四行集》是关体与人类生存状态、人生命形而上体验与思考由7首诗组成是国新诗史上“集、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部诗集它是部生命沉思者歌”它使国现代诗歌次具有了“形而上品格”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诗体形式运用如达到了诗情、哲思与外形式和谐其《十四行集》整体风貌所显示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相对完美使得它0年代学以至整现代学都是独特存另方面冯至《十四行集》成功是重要征候它表明国现代新诗人已有足够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形式利用它创造国己民族新诗、链接()背景知识《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样作9年原是作者昆明送给朋友那躲避日寇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到近郊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事他眼睛专着多难人生“担着工作辛苦”由有这样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人感受写别离这样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相见难别亦难东风无力花残”窠臼而是道出暂别离与永存友情辩证关系作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火苗暖人肺腑;作精神营养品它又似澄明晶亮臻纯青炉火逗人思()名句分享相见情已深语可知心——李白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王昌龄友谊是美德手段并且身就是美德是共美德——费尔巴哈所谓友情是平等人们离开了利益关系交易——哥尔斯友情人生酒——杨格很多显得像朋友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友谊是培养人感情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友谊像清晨雾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巩固它——马克思3、预习思考()预设问题①诗描写了哪些象?②这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涵?③这首诗是通怎样独特视角讴歌真挚友情?()预习课你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动课堂【课安排】课、学评价1、给下列加音降生()耘耕()晤面()轮替()、“像刚刚降生两婴儿”这比喻句思是什么?二、研习、层次结构全诗共四节节先具体描写“”诗人感到分别前那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两半是股悲凉情绪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但是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分别使他获得了全新生命感受二节承上把别离看成是“”看成是新生活开始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发展三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发展新涵四节诗人思考进步升华只要怀着感恩心态保持精神状态年轻那么友谊常青人生不老、艺术特色()新颖形式这是首格律严谨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抒情性善表现沉思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主题作者借这种形式充分表达了()严谨结构诗人非常结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合”结构节“起”突出离别带情感冲击二节“承”写离别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三节“”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发展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聚散坦然面对岁月流逝、人世变化(3)情绪深邃哲理这首诗从“”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离别场景描绘和程交代侧重表达情绪和深邃哲理是“思与诗相结合”“沉思诗”三、问题探讨、分别前那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吗?什么?、这首诗是首“沉思诗”诗人抒写友情并融入了己生命体验请谈谈你理并与学交流※选修延伸【师生动】学习完这你提出了哪些新问题?生师《别离》预习思考、“招手”、“辽阔”、“工作”、“相逢”、诗指出友情是朋友彼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动力揭示了友情价值3、通朋友别离这特定视角展开奇特想象讴歌了真挚友情、学评价、àgúùlú、诗人是借这比喻表达分别感受眼前世界下子空阔起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生命感受二、研习(答案仅供参考对即可)、“招手”“降生”、对生命体验和对友情感悟“招手”三、问题探讨、参考见诗人这种奇想是有现实依据因彼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机会就更少了、参考见这首诗没有具体叙事情节表达是幽眇迷离人生感悟写是别离又不仅仅是别离因而不能强统应该让学生结合己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理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里尔克影响表现了对永恒对然对流逝万物体验和思考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义工作诗“我们担着工作辛苦”“各把各人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人生思考而这样思考又包含着识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心情与万物融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人生体验融化诗歌两节诗境表现静默深邃情怀“怀着感谢情怀想/像初晤面突然感到前生”“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序轮替/感受不到人规定年龄”。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教案2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教案2

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第七课别离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十四行诗的基本结构知识。

(3)体会诗歌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严谨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加强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2)把握意象的内涵,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诗歌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2)体味别离情感,珍惜友谊。

[教学重点]1、领会浓郁的民歌风味,情感真挚,节奏明快的风格。

2、理解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领会诗歌浓郁的民歌风味,把握情感真挚,节奏明快的风格。

2、体会诗歌严谨的结构,理解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教学建议]一、课前布置同学们登陆互联网,查找有关冯至的资料。

二、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应从意象入手,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抓住诗歌重在诵读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反复吟唱,如配乐朗读、集体诵读、自由品读等不同形式,去感受诗歌独特的音乐美。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天将尽,百花凋谢,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

在这种环境中遇到朋友离别之苦,实在难以承受。

李商隐的这首诗里充满了对别离的伤感。

南朝文学家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冯至笔下的《别离》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导入二:这个专题我们探索的是人类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

学习《陈情表》,我们感悟到了孝情的重要;学习《项脊轩志》,我们体悟到了亲情的意义;而《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告诉了我们爱情的高贵。

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品味友谊的内涵。

友谊是一曲唱不尽的歌,是一段道不尽的情,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母题。

13《别离》教案(最新)

13《别离》教案(最新)

别离教学目的1、加强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2、体会诗歌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3、体会诗歌严谨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天将尽,百花凋谢,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

在这种环境中遇到朋友离别之苦,实在难以承受。

李商隐的这首诗里充满了对别离的伤感。

南朝文学家江淹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冯至笔下的《别离》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二、作者: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

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

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由27首诗组成的”,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诗人关于人的生命的这种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与从歌德到存在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关系,是比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着影响,也有平行思考。

另一面与传统思想的联系也是明显的,例如诗人关于自我与万物的沟通的体验与思考,就显然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因素。

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

而冯至《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这首《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

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

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

古诗《离别》教学设计

古诗《离别》教学设计

古诗《离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旨在通过研究古诗《离别》使学生提高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 理解并诠释古诗《离别》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学会运用适当的文学修辞手法分析揣摩古诗;- 能够结合个人体验和情感写出简单的古体诗作。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 古诗《离别》全文;- 古诗《离别》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古诗《离别》的诗意描写和情感表达。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分组合作、个人思考和集体分享的形式;- 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古诗知识,介绍古诗《离别》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步骤二:整体理解- 教师朗读古诗《离别》,学生跟读;- 教师带领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分析古诗的诗意描写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文本分析- 学生分组合作,针对古诗《离别》的词句、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和揣摩,找出古诗的亮点;-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与全班共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步骤四:写作练-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以古诗《离别》为样本,写一首简短的古体诗;-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古体诗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和鼓励。

步骤五:反思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提醒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描写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完成相关阅读作业和写作练。

五、教学资源- 古诗《离别》的相关资料和解读;- 多媒体设备;- 学生作品集。

以上为《古诗《离别》教学设计》的文档内容。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离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熟练理解和运用课文《离别》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进行个人和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离别的看法;- 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和流程2.1 导入(5分钟)介绍《离别》这篇课文的背景,并鼓励学生讨论他们对离别的理解和感受。

2.2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离别》课文,并回答相关的理解问题。

随后,共同讨论他们的答案,提供必要的解释和指导。

2.3 课文分析(15分钟)使用教师提供的分析指导,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参与讨论。

2.4 个人和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指导问题,进行个人和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离别的看法和经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互相交流分享。

2.5 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

激发学生对离别主题的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教学资源和评估3.1 教学资源- 《离别》课文- 阅读理解问题和答案- 课文分析指导- 讨论指导问题和小组讨论评分表3.2 评估-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程度;- 讨论表现评估:根据小组讨论时的提问回答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估;- 阅读理解测试:收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扩展活动4.1 创作写作让学生根据《离别》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写作,如写一篇离别的故事或者写一封别离的信。

4.2 视听材料提供相关的离别场景的视听材料(如影片片段、歌曲等),让学生观看或听取,进一步加深对离别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写作或对离别的思考分享给全班,促进互相研究和交流。

5.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离别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离别的理解和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关注类似主题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创作能力。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离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别这一主题的含义和影响;2. 培养学生对离别的思考和情感表达能力;3. 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离别的定义和分类;2. 离别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 离别的情感表达和宣泄方式;4. 学术写作中离别主题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离别主题的思考;2. 合作研究:让学生分组完成一篇关于离别的短篇故事创作,鼓励他们合作分享和评价;3. 视听教学:播放与离别主题相关的音乐、电影或视频,引起学生情感共鸣;4. 教师示范:给学生提供模板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学术写作中离别主题的运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观看一段描述离别场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思考;2. 知识传授:讲解离别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并分析典型案例;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个人经历或身边事例展开讨论,分享和总结离别的情感表达方式;4. 团体创作:学生分组完成一篇关于离别的短篇故事创作,并在班级中分享和评价;5. 集体讨论:学生共同回顾和分析各组创作的故事,探讨不同离别情境下的情感体验;6. 学术写作实践:教师示范如何在学术写作中运用离别主题,学生根据指导进行写作练;7.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学术写作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作品展示中的积极程度;2. 写作能力评估:评价学生在学术写作实践中对离别主题的运用是否恰当、准确。

六、教学资源1. 离别相关视频、音乐、电影片段等;2. 离别案例分析资料;3. 学术写作示范文章和写作指导。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情感上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离别,同时通过学术写作的实践,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并且鼓励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对离别主题的深入理解。

最新《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

最新《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

《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选自于苏教版“此情可待成追忆旧日时光”板块,属于专题“情感篇”中的“友情篇”。

该板块有三个文本,现代诗歌。

都属于自读或选教的要求。

学习本文,主要是进一步学会对诗歌的赏析,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宜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体会。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中深刻、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3、进一步欣赏诗歌语言。

课时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自学讨论《旧日的时光》。

过程:一、导入(学习要求)二、自学讨论《旧日的时光》1、了解作者罗伯特·彭斯,英国苏格兰著名诗人。

人称“庄稼汉诗人”出生在苏格兰艾尔地区一个穷苦的家庭,十二三岁就在田里劳动,一面耕田、一面酝酿诗句。

1786年,他带着试试看的心情,把自己平时在劳动之余写的诗收集在一起,出版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

谁知诗集问世后,便以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充实的生活内容而使整个苏格兰文坛为之震惊,人们争相购买阅读,一时竟洛阳纸贵。

不过,彭斯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依然边劳动边作诗,直到30多岁才离开心爱的田地,去当税务局的小职员,但没过几年,他就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短促的一生。

本诗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

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颂唱此歌。

它原为苏格兰民歌,根据彭斯自述,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记录整理的。

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

”2、朗读3、赏析讨论(1)《旧日的时光》这首诗歌抒发了这样的感情?(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但是内涵上侧重于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揭示友情的永恒。

)(2)《旧日的时光》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语言质朴清新,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怀旧的情感,明快的节奏,有一种天籁般的醇厚韵味,几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别离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别离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别离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

作品有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摸索。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别离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别离》教案【学习目标】1、掌控意象的内涵,准确知道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掌控浏览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文体的特点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学法建议】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应从意象入手,调动自己的生活积存,展开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

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

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摸索,由27首诗组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寻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行”。

他挑选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取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情势运用自如,到达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情势的和谐。

其《十四行集》整体风采中所显示的庄重、单纯与镇定,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善,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全部现代文学当中,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气力,消化外来情势,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

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

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

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

他的眼睛专心着多难的人生,“担当着工作的辛劳”。

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谊的辩证关系。

作为友谊颂歌,它犹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1 / 4
第二单元第五课
《别离》导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 9月18 日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的内涵,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预习导航】
1、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翻译家,现代作家,诗人,他的诗作《十四行集》被称为“最集中、
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体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鲁迅誉其为“中国最为杰出的
抒情诗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
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由27首诗组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
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
上的品格”。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
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其《十四行集》整
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
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
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
自己的民族新诗。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
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
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
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
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
思索。
(2)名句分享,找出意象。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2 / 4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生( ) 耘耕( ) 晤面( ) 轮替( )

【问题探究】
1、婴儿有什么特点?(婴儿的降生代表什么?)

2、诗人把什么比作婴儿的降生?

3、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吗?为什么?
4、如何理解“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为什么说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5、理解诗歌的内涵:不懂得“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的,生的变成熟的,各自
把个人的世界耕耘”是什么意思。

6、理解诗句内涵: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
生。

7、理解诗句内涵: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课堂总结】
1.谈谈诗人对别离的态度

2、这首诗是一首“沉思的诗”,诗人抒写友情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请谈谈你的理解,并
与同学交流。
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3 / 4
3、总结艺术特色
(1)新颖的形式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
情性,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借这种形式充分表达了。
(2)严谨的结构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
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
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
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从“招手别离”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
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是“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

友谊友情名言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付玄
2. 人生乐在相知心。 —— 王安石
3.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王勃
4. 布衣之交不可忘。 —— 李延寿
5. 珍珠挂在颈上,友谊嵌在心上 —— 谚语
6.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 陶渊明
7.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 苏霍姆林斯基
8. 挚友如异体同心。 —— 亚里士多德
9. 于患难风豪杰。 —— 魏禧
10.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 顾夏
11.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 冯梦龙
12.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 白居易
13.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 鲍溶
1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子夏
15.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 罗曼罗兰
16.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 雨果
17.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 《周易》
18. 乐莫乐兮新相知。 —— 屈原
19.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曹雪芹
20. 在背后称赞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良友。 —— 塞万提斯
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4 / 4
21.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 《汉书》
2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鲁迅
23.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汉乐府》
24. 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须互相信任。 —— 列夫托尔斯泰
25. 友谊之光像磷火,当四周漆黑之际最为显露。 —— 克伦威尔
26. 友情为人生之酒。 —— 杨格
27.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 曹植
28.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
29.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 —— 林肯
30.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 冯梦龙
31. 灾难能证明友人的真实。 —— 伊索
32.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 杜甫
33. 学会爱人,学会懂得爱情,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 法捷耶夫
34.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 培根
35.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 孟子
36. 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 —— 莎士比亚
37.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 培根
38.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 —— 威尔逊
39. 千千万万匹走马,换不来真正的友情 —— 谚语
40. 朋友间的不和,就是敌人进攻的机会。 —— 伊索
41.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 —— 爱默生
42. 当穷神悄然进来,虚伪的友情就越窗仓皇而且逃 —— 米尔
43. 朋友越老越好,美酒越老越香。 —— 约翰雷
44. 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惟一光亮。 —— 罗曼罗兰
45.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 纪伯伦
46. 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 —— 莫罗阿
47.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 蒲松龄
48. 聪明的人们就应该尽上力量去建立友谊,而不应去结仇恨。 —— 《五卷书》
49. 朋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 —— 萨迪
50. 如果朋友是盲人,我就从侧面看他。 —— 儒贝尔
51. 世界上用得最普遍的名词是朋友,但是最难得到的也是朋友。 —— 法国
5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
53. 人生在世,有个朋友是一种福气。 —— 列夫 托尔斯泰
54.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欧阳修
55. 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 —— 贾岛
56. 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 —— 培根
57.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 —— 培根
58. 一贵一贱交情见。 —— 骆宾王
59. 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休谟
60.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 韩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