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唐的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材图片点拨素材 华东师大版 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唐的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材图片点拨素材 华东师大版 精

图片点拨
点拨 •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 侄颜季明的草稿。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 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 出,坚决抵抗,以致取义成仁,英烈彪炳 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 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 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 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 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 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 二”。
•唐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 教材 片点拨
图片点拨
点拨
唐代《虢国夫人游春图》
•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 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 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 出游的环境。图中用线纤细, 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著妩 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 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 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 的盛唐风貌。
《祭侄文稿》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唐朝的相关历史知识,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唐朝衰亡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安史之乱的严重程度。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2、导入新课: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反映唐朝的强盛。

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

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第五课。

见第 2 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见第 6 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见第7 张PPT。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主要讲述了唐朝末年的衰落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唐朝衰落的原因、黄巢起义、朱温建唐、五代十国的分裂与统一。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掌握。

但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于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具体原因和过程不够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认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唐朝衰亡的过程,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内在规律。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衰亡的过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精选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精选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问题:唐玄宗后期,朝政出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唐朝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新唐书》
根据材料二,唐后期中央与地方势力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
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的分析,了解安史之乱的发生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展示材料: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渐参政,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订,朝臣的任免,以至于皇帝的废立,都有他把持。高官们也相互勾结成朋党,排斥异己,最突出的“牛李党争”两党的斗争长达四十多年。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了唐朝的衰落。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练教材教学环节说明二次备课复习1、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中日交往做出了什么贡献?2、鉴真东渡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那些贡献?3、玄奘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什么贡献?新课导入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程讲授(一)安史之乱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图版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

中图版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

阅读史料:
是我惹的祸吗? 唐玄宗宠幸杨贵 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 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 剑的李林甫,还提拔 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 担任宰相。这些人把 持大权,营私舞弊, 排斥贤能之人,致使 朝政黑暗腐败。
唐 玄 宗
宠 妃 杨 玉 环
一、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 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 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 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 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 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 ,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 年被平定。
琵琶的情景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 因?请在□内画√。
□皇帝荒废朝政 √
□发生严重灾荒
√ □杨贵妃得宠
□农民负担过重
√ □节度使势力膨胀
□军队战斗力薄弱
知识拓展
周世宗改革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 ,即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 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 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但 身患急病,39岁就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 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 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 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 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 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 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1.掌握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的概况。

3.了解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形成。

4.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延续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2.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形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设计:一课时
活动一:自主学习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天宝初年,__________怠与政事,耽于享乐,朝政混乱;各地_______称霸一时,不听中央的指挥。

2.“安史之乱”爆发的经过:755年,__________与部将史思明见朝廷空虚,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15万南下,进犯朝廷,史称“______________”。

第二年进占______________;唐玄宗仓皇出逃______________;太子李亨在___________ 即帝位,就是唐肃宗;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被自己儿子所杀;763年,叛乱结束。

3.“安史之乱”爆发的影响:安史之乱历时__________,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

唐王朝也从此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_时期。

4.农民起义:9世纪后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在___________ 领导下,转战大半个中国,并一度攻占长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二、五代十国
1._____年,_______逼哀帝退位,自己称帝,改以开封为国都,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2.后梁建立以后,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政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称“五代”。

3.与“五代”同时,中原以外地区出现了十个政权,史称“________”,其中在北方的是___________。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______________时期。

活动二:合作探究
议一议,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在用人政策上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活动三:当堂检测
1.《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A.使社会遭受空前浩劫 B.削弱了封建集权
C.失去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C.促使人口大量南迁
2.五代十国(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皇室内部争夺最高权利的斗争
B.唐末以来繁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3.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有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有盛转衰的转折点。

下列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事件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安禄山洛阳称帝②唐肃宗灵武称帝
③叛军攻破潼关、长安④安禄山、史思明先后被儿子所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5.8世纪中期和9世纪后期,唐都长安两度被攻陷,占领长安的分别是()
①安史之乱叛军②发动兵变的唐玄宗护驾部队
③节度使朱温的藩镇部队④黄巢起义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6.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

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
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
A.南北朝时期
B.三国时期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
7.年号是中国古代独创发明的产物,一般由皇帝发起。

年号除了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下列年号不值得歌颂的是()
A.开皇(注:隋文帝年号)
B.贞观
C.开元
D.天宝
8.在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当道时期,唐朝朝政混乱,出现了()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五代十国
9.下列哪一项农民起义爆发于唐朝末年()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军起义
C.绿林军起义
D.黄巢起义
10.与“五代”同时,中原以外地区出现了十个政权,史称“十国”。

它们大都位于()
A.北方
B.南方
C.东方
D.西方
11.加速了唐朝衰落的事件是 ( )
A.安史之乱B.朋党之争C.任用奸相D.宦官专权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 )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13.阅读材料
下图: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与色彩的人物,他一手引导了唐朝的盛世,同时又是导致一个王朝衰落的人物。

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他的多姿世界与无奈。

阅后请回答:
(1)图中这位人物是谁?
(2)为什么说“他一手引导了唐朝的盛世,同时又是导致一个王朝衰落的人物”?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人物的一生。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
岭南。

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

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宝初年,国家承平日久,唐玄宗怠与政事,耽于享乐。

他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导致朝政混乱。

各地方镇称霸一方,不听中央的指挥,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1)根据材料指出安史之乱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及叛将。

材料二安史之乱历时8年,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

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安史之乱的影响。

(4)唐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