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5页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含答案】

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一、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以下八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①主谓之间要停顿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里“禽兽之变诈”是主语,“几何哉”是谓语,中间要停顿)又如:可爱者/甚蕃其一/犬坐于前②谓语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衔/远山,吞/长江(这里“衔”和“吞”是谓语中心语,“远山”和“长江”是宾语中间要停顿)又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两个单音节之间要停顿如:可/以一战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句首虚词。

总领性词语之间之后可停顿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里至于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至于后面要停顿,否则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故/君子有不战4、关联词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5、“也”用在句子中做语气词,其后要停顿如:余闻之也久此句子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若误将“也”看着谓语前面的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6、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应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里“受任”“ 奉命”都是谓语中心语,“于败军之际”“ 于危难之间”都是补语,他们之间要停顿。

7、并列短语之间。

如:山肴\野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8、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停顿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人不知\而不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二、中考题例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

“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七、依据文言句式划分。
文言文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倒装句式,比如 说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倒装,定语后置等等这些特 殊的句式,那么就需要保证不影响文言文意义的 情况下来进行断句。 例如:
①何陋/之有? ②两三点雨/山前
•八、根据古代知识划分朗读节奏。
•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 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 准确把握,正确停顿不能肢解。
• 句首或句中出现“虽、故、则、若、而、是 故、然则”等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往往 在这些关联词语后面停顿。 • 如:①故/君子有不战。(《孟子二章》) • ②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四、连用的两个单音词之间要停顿。
•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出现构成与现代汉语中的 双音节词相同的词语,要根据句意认真分析,这样 的词语在古汉语中往往是两个单音节,朗读时中间 停顿才合乎语意。
例题解析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 表议论或提示原因或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等,如“盖、夫、且夫、若夫、至若、岂若”等, 诵读应稍加停顿。
•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 ①山肴/野蔌。(《醉翁亭记》) • ②沿/溯阻绝。(《三峡》)
•六、根据逻辑意义划分。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 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 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 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 “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 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 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 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 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PPT课件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PPT课件
的一项是 (B )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B.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2
• 用/线标出下面句中最明显的两处停顿。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13
• *下面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D.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14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
余闻之也/久。
•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 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 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 附: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 战 / 必胜矣。
7
•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 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 (2)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 (3)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 * 此/庸夫之怒也

池/非不深也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主谓之间停顿。

如“一狼/洞其中”。

2. 动宾之间停顿。

如“无/丝竹之乱耳”。

3. 动词与后置状语之间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骈死/于槽枥之间”。

4. 遇到省略句时,在省略的词语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5. 遇到倒装句时,通常在倒装的成分后停顿。

如“甚矣/汝之不惠”。

6. 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词语停顿,如发语词、总结性词语、连词等后面要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

如“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8. 遇到提示停顿的成分时,自然停顿。

如“省略成分断没错”。

以上是文言文停顿划分的基本原则,可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

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

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摘要:新课标提出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中考加大考查文言文的力度,其中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成为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总结了文言文节奏划分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简要而明确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可见,文言文在基础教育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

在各地区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分值也是稳中有升。

因此文言文的阅读也正日益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

但初中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法简单,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效果很差,真是老师叫苦,学生喊累。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是诵读,但是,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的。

尽管课文中加了标点,分了段,也不能完全反映古汉语的构词规律。

读清文言句读,正确把握停顿节奏,便成了诵读文言文的首要任务之一。

文言文的停顿有两类:一是句间停顿,就是用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内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的内在关系确定朗读节奏。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具体如下:1 文言文中的虚词处要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来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它们是句首关联词、语气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夫”、“盖”、“故”、“然”、“若夫”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例如:⑴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⑵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夫、盖、故后都要停顿。

文言文节奏划分及翻译

文言文节奏划分及翻译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文简奥,节奏明快,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然欲读通文言文,非独记其字义,辨其句读,更需领悟其节奏,方能得其真意。

本文将论述文言文节奏划分之要领,并附以翻译,以助学者领悟。

一、文言文节奏划分1. 句读句读,即句子的停顿。

文言文句读,有定句读与变句读之分。

(1)定句读:指句子中固定的停顿点。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曰”与“学而时习之”之间,为定句读。

(2)变句读:指句子中根据语气、修辞等需要灵活停顿的点。

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此句中,“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之间,为变句读。

2. 词语节奏词语节奏,即词语中的停顿。

文言文中,词语节奏有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节词:如“日、月、山、水”等,读时无需停顿。

(2)双音节词:如“天地、日月、山水”等,读时在中间停顿,如“天地/日月”。

(3)多音节词:如“国家、百姓、人民”等,读时在词组内部停顿,如“国家/百姓”。

二、文言文翻译1. 直译直译,即直接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直译是最基本的方法。

如:“吾日三省吾身。

”直译为:“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2. 意译意译,即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意译适用于难以直译的句子。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3. 融译融译,即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在翻译文言文时,融译适用于复杂的句子。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融译为:“孔子说:‘了解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三、总结文言文节奏划分及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学者需认真领悟文言文节奏,掌握直译、意译、融译等翻译方法,方能深入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之智慧。

现将本文要点总结如下:1. 文言文句读有定句读与变句读之分。

2. 词语节奏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之分。

中考温习之文言文节奏的划分

中考温习之文言文节奏的划分

然 / 徒 步/ 则 汗 出 浃 背
医 之/在含义,一个语义单位间 不能停顿。 例1:偏正短语间不能停顿 其 船 背 /稍 夷 例2:活用为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 鳞 浪 /层 层
例3:介宾短语间不能停顿
刻 /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4、握“古二今一”的原则。
例:今/ 天 下 三 分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份。 例:一 鼓 /作 气, 再 / 而 衰,三 /而 竭 6、句首总领性词后面要有停顿。
例:遂/ 至 承 天 / 寺 寻 张 怀 民
7、“而”前、“则”前,缓慢语气作用的“之”后要有停顿。 例:是 故 /谋 闭 / 而 不 兴
实战演练:
中考温习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
1、根据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划分。
例: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渔 人/ 甚 异 之 2、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与前者之间要有停顿。 例:但 /少 闲 人 /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策 之/ 不 以 其 道 3、根据短语结构来划分。 例: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中考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简析

中考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简析

中考文言文朗诵节奏区分简析序言:一定正确理解文意,由于这是文言文朗诵节奏停留的前提。

要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拥有优秀的文语言感。

一、语法构造“主语 / 谓语”、“状语 / 谓语”(名词作状语不区分)、“动 / 宾”、“动 / 补”停留,(“定语 +中心词” 之间一般不断留,以使语意显然)。

例:1、武陵人 / 打鱼为业2、佳木 / 秀而繁阴;3、问 / 今是何世;4、刻 /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二、句首虚词文言句子开头的虚词,起重申语气或领取全句以致全段的作用。

比如:“夫”“若夫”“盖”“故”“是故”“惟”、“至若”“诚宜”“然而” “但是” 可考虑在这些词语后边应作停留。

例:1、至若/春和景明2、至于/负者歌于途3、故 /克之4、夫 / 环而攻之三、句中虚词在句中的虚词,如“于” “以” “而”“则” “之” 可考虑在虚词前停留(“而”的停留比较复杂,另设专题再剖析)。

例:1、受任 / 于败军之际2、出淤泥 / 而不染3、可 / 以一战四、相连单音节词文言文中连在一同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诵时一定分开,而不可以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1、可 / 以一战2、中 / 间力拉崩倒之声3、今齐地 / 方千里五、名词作状语充任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不可以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作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例:1、其一 / 犬坐 / 于前2、山行 / 六七里六、省略成分朗诵停留要表现出省略成份,不可以把成份省略看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七、专出名词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地名等要认识清楚,切不行破读。

例:1、虞山 /王毅 / 叔远甫 / 刻2、庐陵 / 欧阳修也八、诗词停留诗句节拍间要停留。

古诗的朗诵有其规律性(四言诗 2/2,五言诗 2/3、2/2/1、2/1/2,七言诗 4/3、2/2/1/2、2/2/2/1)。

例:1、几处 /早莺 / 争/暖树2、天门 /中止 / 楚江/ 开3、几处早莺 / 争暖树4、天门中止 / 楚江开九、“也”字停留“也”用在句中揭露停留,朗诵时在后来停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简要而明确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可见,文言文在基础教育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

在各地区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分值也是稳中有升。

因此文言文的阅读也正日益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

但初中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法简单,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效果很差,真是老师叫苦,学生喊累。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是诵读,但是,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的。

尽管课文中加了标点,分了段,也不能完全反映古汉语的构词规律。

读清文言句读,正确把握停顿节奏,便成了诵读文言文的首要任务之一。

文言文的停顿有两类:一是句间停顿,就是用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内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的内在关系确定朗读节奏。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具体如下:
1 文言文中的虚词处要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来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
段,它们是句首关联词、语气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夫”、“盖”、“故”、“然”、“若夫”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例如:⑴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⑵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夫、盖、故后都要停顿。

2 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
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这样的词语在古汉语中往往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

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大都演变成双音节词,朗读文言文时,因而需要停顿。

例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其中例(1)中的“今天”是“如今天下”的意思,与今义“今天”的意思不同;例(2)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3 根据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古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谓语——补语”来停顿,这样才会使语意明晰。

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谓语与补语,谓语和状语之间,一般需要停顿。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可不停顿,如“故克之”《曹刿论战》;宾语有定语修饰或限制时,就需要停顿;几个状语之间可不停顿,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例如: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2)谓语——宾语之间要停顿,例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谓语——补语之间要停顿,例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4)谓语——状语之间要停顿,例如: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5)句首状语之后要停顿,如;①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②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①中“已而”是状语,表时间;②“中”是状语,表方位;
(6)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如:①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山肴/野蔌《醉翁亭记》例①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②中的“山肴”与“野蔌”是并列短语。

4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句中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像“也”“乎”“之”等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朗读时在其后应停顿。

如:(1)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例句中的“乎”和“之”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2)其一∕犬坐于前(《狼》);(3)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例(1)中“以”后省略了“之”;例(2)“一”后省略了“狼”;例(3)“使”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扶苏”,在省略的地方需要停顿。

7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后应作停顿
如:(1)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例(1)例“晋”是年号;例(2)中“虞山”,山名。

“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

“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它们之后要停顿。

8 句中关联词语之后要停顿
句中出现“虽、故、则、若、而、是故、然则”等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往往在这些关联词语后面停顿。

如:(1)人不知/而不愠;(2)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3)有时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也要停顿,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以上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能生搬硬套,要熟练掌握文言文朗读停顿方面的知识,多多诵读文言文以提高自己的语感,善于对文言语句从语法、语意方面分析,才能恰当处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希望笔者的上述浅见能给读者带来些许的帮助,如有不周之处,还请同仁批评指正!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