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城市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综述

家 内, 由若 干地 理 上 毗 邻 的城 市及 其 腹 地 形 成 的城 市 区域 。
在弄清楚了城市区域 的概念后 , 下面我 们来看看城市 区域经济组 织的 含义 。笔者认为经 济组织是城 市区域发挥其作用 时 的具体 执行者和协 调 者, 因为城市 区域 的范围 已经超越 了行政 区划 的范围 , 各行 政区 的官 员会 因为追求政 绩而设下各种壁垒 , 让土地 、 资本 、 劳动 力等资源无法在城市 区 域 内部 自由 流 动 , 限制 城 市 区域 的发 展 。 此 , 要一 个 跨 行 政 区划 的 经 会 因 需 济组织来协调, 以便更 好的促进城市 区域一体化 的发展 , 我国经济 的发 为 展 做 出 有 力 的 贡献 。 由此可 以看 出城市区域经济组织在城市区域 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 而要 建立 一个好 的城市区域经济组织, 必须 了解其组建 的思想 、 模式及原则 , 在 阅读 了一些文献 以后 , 对这些方面也有 了了解, 下面对 其进行简单的综述。 三、 城市区域经济 组织研 究综述 ( 关于城市区域经济组织组建思想的研 究 一) 城 市 区 域 作 为 一 种 经 济 发展 的 空 间 载 体 ,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是 离 不 开 市 他 场经济机制 的, 它的发展实 际上是一个资源 配置 的过程 , 也就是各 种经济 主体追求各 自经济利益和福利 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先知先觉者 能“ 理 安 排 ” 合 各个 经 济 主 体 的利 益 和 福 利 , 一 合 理 、 平 的 机 制 只 能 是 惟 公 市场机制。城市区域 发展应该坚持市场机制 的原则, 要打破一切行政 限制 和制度约束。 因此, 了不扰 乱城市区域 的 自然发展机制 , 为 其经济组 织组建 的思 想 必须是市场经济的思 想, 在合理 引导资源配置 、 促进 城市 区域发展 的基 础 上, 根据 市场 原 则 来 组 建 城 市 区 域 经 济 组 织 。 目前, 对城市 区域经 济组织组建 的最 大 困扰是行 政区划 的存在 , 导致 竞争过度 , 合作不足的局面, 人们的思想 中更多 的是竞 争, 这对城市 区域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综述。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辐射效应获得一部分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首次揭示了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地理环境、地区间的交通和通信成本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主要通过资源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为何一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以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所导致的。
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与发展。
现代化理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分析框架。
五、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认为,孤立的经济小部门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发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这种理论对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力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六、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其在全球竞争中所占的位置和能力。
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区域竞争力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各有侧重,但都为解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区 济 论研究 述 域经 理 综
口文 / 王万鹏
区 域 经 济 理 论 是 在 区 位 论 和 发 展 经 村落和市场区位 , 出中心地 理论 。他认 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 , 提 区域经济增长在
济 学有关理论 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的, 为 , 只 有 一 个 服 务 点 市 场 区 时 , 理 想 地 域 空 间 上趋 同 , 收 敛 之 势 。 不 平 衡 增 当 最 呈
位理论 ,在前 人基础上 建立 了一 系列概 仅 仅是短期的 , 因为通过 自由竞争 , 每个 的轻工业部门及其他产业部 门, 通过贸易
念 、 理 和 规 则 , 谨 地 表 述 了 工 业 区位 企 业 都 想 扩 大 自己 的市 场 范 围 , 原 严 因此 圆与 来 获 得 重 工 业产 品 。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区域 经 济 理 论 的 形 成
来 , 个 次 一 级 中心 地 则 成 为 六 边 形 的 使 区域 间的收入均等化 。 每 个 顶 点 , 级 中心 地 组 成 一 个 有 规 律 的 各 3 恶性 循 环 理论 。 纳 克 斯 认 为 , 后 、 落
( ) 业区位论 . 一 农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
域经济 发展两条线索进行 , 对区域经济理 之 间 必须 相 互 重 叠 , 样 圆 形 市 场 区转 变 的假说 。 这 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经
论 的研 究 日益深 化 。
一
为 最 稳 定 的六 边 形 空 间结 构 市 场 区 。 此 济 学的空间均衡论, 如 即市场价格机制能够
个独立 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 西方区域经济 面之间就会 出现空当, 处于空当地 区的居 要素具有完全 流动性的假设下 , 出区域 提
区域循环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的循 环 . 将不 同 的工 厂组 成共 享 资源 和互 换副 产品 的生态
工业链 , 实现 园 区 、 企业 和 产 品三 个层 次的生 态管 理 , 建成 稳定 的生 态工 业 网络结 构 丘 兆逸 认 为 : 区域循 环经 济足 指在 区域层 面 上通 过 原材 料 、 弃物 的互 相交换 来建 立生 废 态产 业链 , 现 区 域 内企 业 群 体之 问 的循 环 . 实 以达 到 资源 利用 的减量 化 、 品 生产 的再 利 用 以及废弃 物 资源化 的效 产
对 象 的 研 究 文 献 以 r义 为 主 f 1
一
区域 内部 各项 功 能 为重 点 . 统筹 规 划 的总体 发展 和资 源循 环 利用 薛 冰认 为 : 区域循 环经 济 是指 在一 定 的Ⅸ域空 间 范 围 内 。 减量 化 、 利用 、 循 环 ” 以“ 再 再 为原 则 , 以资 源 的高
效 利 用 和循 环 利用 为 核 心 . 以产 业 共 生为 路径 . 以信 息 为
连 接 纽 带 的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经 济 活 动 组 织 与 发 展 形 势 , 发
区 域 循 环 经 济 的 概 念 研 究
从 亨 皿 上 理 解 . 域 循 环 经 济 就 足 在 域 层 面 实 施 的 区
高 层 次 、 大 范 实 施 的 循 环 经 济 侯 萍 认 为 : 域 循 环 更
Ⅸ域 , 外 , 另 区域调 整 的对 象应 该足 整 个产业 . 不应 是个别 企业 。 他 三个角 度 的定 义反 映了 区域 的行 政 、 其 经济 、 间 空
2 .经济 域 角度 的定 义.冯 之浚认 为 : 域循 环经 济
足建 立在 域 绎济 或 域发 展 基础 之上 的 循环 经济 . 足指 住 企业 、 园 和 城市 在 实 现 r循 环 经 济 的基 础 上 , 在 域 内 更高 层 次 、 大范 实 施 的循 环 经济 . 社 会 循 环经 济 更 足 的基 础 。 孟赤 兵认为 : 环 经济 具有 多层 面特 征 . 循 区域 循环 经济 是 在企 业 层面 循 环 经济 、 区层 面 循环 经 济 、 同 产业 层 面循 环经 济乃 至社 会层 面循 环 经济 的基 础 上 . 区域 内更 在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传统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视角集中于对区域内生产系统、企业集群和工业区进行分析。
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拓展和深入,区域经济中企业的投资、研发、生产和贸易等经济活动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需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而全球价值链( GVC) 、全球生产网络( GPN) 和全球创新网络( GIN) 是研究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间联系的三个重要的分析视角和框架。
本文对Par-rilli( 2013) 等人的研究做简要介绍,对这三个框架下区域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评述,分析和比较这三个框架各自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借鉴意义。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回顾早期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始于对市场国际化,国家间的贸易不平衡的研究。
国家与国家间工业发展的不平等以及国家间的贸易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中心国、半边缘国和边缘国家的产生,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关系将会随着新的经济支配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
Held ( 2002 ) ,Henderson( 2002 ) ,Schmitz ( 2004 ) 研究了区域间基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下的治理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间的联系。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前身是全球贸易链( GCC) 。
在20 世纪90 年代,Gereffi 和Korze-niewicz( 1994) 首次使用全球商品链GCC 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关注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治理结构,通过生产者驱动和买方驱动的价值链体系模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升级。
进入2000 年后,对于GCC 分析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成为GVC 的框架。
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不仅将GCC 的价值创造链条扩展到了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同时也揭示了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脑体纵向分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成果综述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及我国区域经济演变综述[内容提要]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在一定空间的投影。
区域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演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XX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中国区域演变XX区域格局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的涵义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X围,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无限分割和发挥特定作用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比较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要素禀赋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
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某种产品生产成本绝对值低,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于出口换回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主要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论。
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应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能力发展的历史。
区域发展能力研究,需要以不同的能力理论为基础。
现有的有关区域发展能力的文献基本上能够覆盖区域发展能力的内涵、实现基础、培育路径等理论概念,但这些文献角度各异,观点杂乱,需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并最终整合为区域发展能力理论体系。
关键词:区域发展能力;能力方法;能力本位;自生能力一、引言近年来,贫困、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宏观失衡问题,提升区域发展能力是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和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有关区域发展能力的研究大量涌现,但少有文献对其进行系统综述。
另外,现有的区域发展能力研究多以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能力理论、韩庆祥的能力本位论和林毅夫的自生能力理论等主流理论为基础,而这三种理论观点相对独立。
在这三种能力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梳理区域发展能力理论的内涵、实现基础和培育路径,将加深对区域发展能力的理解,为整合区域发展能力理论并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一、区域发展能力的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强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1]。
能力本位论提出相对于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的能力本位,呼吁将塑造能力人和能力建设作为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2]。
自生能力理论则认为在转型经济和发展中国家,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不同主体的能力培育都要借助于比较优势[3]。
(一)能力理论森认为新古典主义忽视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主体性地位[4]。
他以自由为价值标准,将发展看作是扩展人们真实自由的过程,提出了能力方法理论[5]。
能力方法重视中间环节,关注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能力”和“功能”,各种物(商品和服务)只是实现“能力”和“功能”的手段之一,物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达到目标终点,期间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对手段和目的间的转化效率产生影响。
不同国家和发展阶段的物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而中间环节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这些中间环节在能力方法中具有比物更为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1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Nov.2010第16卷 第6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6N o.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赵 欣
(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 要 本文从发展阶段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在发展历史轴线角度和层次结构角度以及空间尺度角度上对其进行了具体总结。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发展历史轴线;层次结构;空间尺度
中图分类号 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149(2010)06-0054-02
对于任何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协调发展规律的理论。
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先驱是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他掀起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热潮。
我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开展的较晚,但这方面也不乏见解。
本文从发展阶段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主要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历史时期,揭示各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指明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一般发展规律及发展方式,也为发展中经济指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2
德国历史学家费里德希 李斯特在1841年的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书中,以生产部门的发展状况为标准,通过兼用历史分析、制度与结构分析以及部门分析方法,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原始未开化阶段;畜牧业阶段;农业阶段;农业和制造业阶段;农工商阶段。
马克思分别从社会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演进的两个角度观察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
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整个人类社会及各个国家一般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按社会生产方式划分为手工生产、简单机器生产、机器大工业生产等阶段。
德国历史学家施穆勒根据国民统一程度,划分出 村落经济 、 都市经济 、 地域经济 、 国民经济 四个阶段。
美国制度学派的凡勃仑从进化科学的角度将经济发展划分为蒙昧阶段、野蛮阶段、手工
业阶段和机器阶段。
1930年,克拉克和费希尔将佩蒂 克拉克定理运用到区域层面,指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产业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重要性上升,因此认为部门结构相对重要性的变动会带动经济增长。
1949年,在论文 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胡佛和费雪从产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变迁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输出阶段。
1960年,罗斯托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以经济 起飞 为核心概念,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965年,威廉姆逊在其发表的 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 一文中提出了倒 U 型理论,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 U 型关系。
H.H.科洛所夫斯基从苏联的经济区产生和发展过程,按照资源开发程度、专业化水平、综合发展程度,把经济区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生产发展水平低,很少参与地域分工的后备地区;经济初步发展地区;拥有大型基地的经济发展地区;拥有强大基地的经济发展地区;已形成综合体的经济发达地区。
日本学者井村干男参照西方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提出按基本条件与工业化进展程度、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的思路划分发展阶段。
发展中国家分为:资源型大国;自然资源大国型;资源中等型;石油输出型。
德国旧历史学家希尔德兰德,按照物质资料交换的机能形成不同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三个阶段。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按照人与自然界相互竞争关系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
54 收稿日期 2010-04-29
作者简介 赵欣(1982-),女,吉林双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从事区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是在长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2 ,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作用。
核心 边缘理论。
美国区域发展与规划专家弗里德曼于1966年在 区域发展政策 中提出该理论,在1972年 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 中对其做进一步修改和提炼。
该理论是他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达尔和赫希曼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而提出的,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点 轴渐进扩散理论。
该理论和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聚集,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空间结构的变化可划分为:均匀分布状态;点线形成状态;轴线形成状态;中心和轴线系统形成状态。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 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提出,由法国地理学家布代维尔将其引入地理空间。
认为区域发展不是均匀的在各个地方同时发生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的一些区位得到优先发展,增长极通过聚集效益吸引周边地区的各要素和资源不断壮大经济,形成区域中心,实现快速发展,最后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发展。
圈层结构理论。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 孤立国 一书中提出农业布局呈圈层式分布,从中心向外围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
1925年,美国社会学教授伯吉斯提出城市五大功能圈,自城市中心向外围有序配置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从中心向外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狄更斯和木内信藏提出近似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认为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周边地域和城市郊外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从中心向外有序排列。
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用圈层结构来描述由城市到乡村的空间变化形态。
三、小结
从整体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具体总结如下:
(1)发展历史轴线角度。
通过以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回顾,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属于历史经验学派,大多根据欧美等发达西方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这种理论的实践指向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地位上升、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追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属于现代化学派区域发展理论,受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并开始注重发展农业和乡村地域,强调地域均衡、小规模和分散化。
从整体上看,各理论研究的时间长度也不相同,如马克思研究了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时间跨度非常大;而钱纳里研究了工业化程度的五个阶段,相对来说时间跨度是很短的。
(2)空间尺度角度。
各学者研究区域的范围大小也不尽相同,宏观尺度的研究理论有马克思、李斯特、贝尔等人的研究,他们以整个人类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范围最大;中观尺度的研究理论有斯莱特、阿明、施穆勒、井村干男等人的研究,是以整个国家为研究范围;另外,唐富藏、伯吉斯、科洛所夫斯基等人以一个经济区为研究范围,属于微观尺度上的研究。
(3)层次结构角度。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以结构变革的标准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的,如李斯特是从生产部门结构方面,克拉克是在产出结构方面,胡佛和费雪是从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罗斯托是从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威廉姆逊是在分配结构方面,凡勃仑是在贸易结构方面等等。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是以空间结构的变化为划分标准的,如点 轴渐进扩散理论重点分析了基础设施的空间结构变化,圈层结构理论分析的是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增长极理论着重分析了要素和资源的空间组合关系,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更增加了对区域空间类型以及区域交通通讯水平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 J .地理科学进展,1999,
12.
2 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吴克烈.区域经济学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 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丁焕峰.区域发展理论回顾 J .生产力研究,2005,1.
6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 J .地理科学进
展,1997,3.
7 杨开忠.区域发展研究的兴起与演变 J .经济地理,1990,3.
责任校对 龚田彪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