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节选自史书《战国策》,讲述了小国使臣唐雎与秦王展开一番舌战,直至折服秦王的故事,赞扬了唐雎责任感强、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文章叙事精到,情节紧凑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
它与本单元的其它文章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全文用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知识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错意、虽然、色挠、请广于君、岂直五百里哉、安陵君其许寡人、以君为长者、受地于先王等。
能力目标:(1)运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反衬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反衬的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以“回顾、朗读”的方式进行学习;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运用“小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领悟人物精神,我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将教学过程设定为六个环节:观赏一段视频、读懂一则故事、认识一位人物、辩出一种精神、课堂小结、布置练习。
近。
”1、成功之处:(1)整堂课从读懂一则故事、认识一位人物到辩出一种精神,这个过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台阶。
一堂课,学生走下来,既可以轻松地学习语文知识,又可以愉快地掌握学习方法。
(2)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后说、说后辩、辩后思、思后练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全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我的板书设计新颖、别致、一目了然,学生一看板书,就能感受唇枪舌剑的碰撞,结合板书就能从中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2)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一、说课流程: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重点,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增长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本文节选于《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它与本单元的其它文章相比,以人物的对话见长,因此,教材把本文当作一篇经典阅读篇目是很有道理的。
《唐雎不辱使命》讲述了小国使臣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故事,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教学重点:①积累语言素材。
②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③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能力。
三、说教法本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法、点拨法、启发式教学。
1、朗读法:本文的篇幅较短,故事情节精彩,扣人心弦,语言也很通俗,学生自然会对故事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些有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文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并体会本文的特色(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
2、启发式、点拨法: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对话,结合谈话法交流并归纳所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优生提高,帮差生转化。
3、多媒体电教手段教学: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1、学情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而从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他们有了一定量的文言积累和储备,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虽然我们的学生学习程度差点,但老师还是尽量引导他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宜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广泛、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角色朗读和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推荐)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唐雎不辱使命》。
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说教学目的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九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鼓励。
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1.积累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刚正不阿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课文的根底上,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教法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目的及要求。
在学习了全面推广的“洋思经验〞之后,我采取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先自学课文,在与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到达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我通过检查,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找出学生的凝难,困惑。
通过师生讨论和讲解完本钱课学习任务。
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继续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表达了新教材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那么,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中,交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以到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原那么及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准备用2课时,完本钱课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引导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教资考试必备精品】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参赛者,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古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小国使臣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形成健全的人格意义重大,对于培养他们的高尚的品质和爱国情操意义更加重大!二、说学情作为初三的学生他们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以前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语文知识。
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1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把握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四、说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五、说教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要求,我决定采取一下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六、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2。
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唐雎不辱使命》说课课件

谢谢!再见!
教 学 流 程(二)
• 1、 检测导入。 • 2、 自学任务一:本文故事看似情节简单,实则暗潮涌 动,剑拔弩张,请你结合课后第二题,理解人物对话背 后的深意。(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 (体会外交辞令的委婉而富有深意的特点,体会唐雎的 说话技巧)。 • 3、 出示任务二、小组内排练课本剧,再现故事。 • 4、出示任务四、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你结合故 事,为唐雎写一段颁奖词。 • 教师通过点评学生的颁奖词,归纳出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特点。 • 5、出示任务五、请你谈一谈你学完本课以后的收获。
课标要求
• 1、“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 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 2、“能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能运用合作 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 出自己的体验······”
学情分析
• 可以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
• 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分 辨是非的能力 • 分析能力 总结提炼略差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标
• • • • • • • • • • • •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3、能够准确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 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内容品味对话背后的潜台词; 3、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4、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情感与态度: 1、树立应该根据说话对象选择合适说话方式的理念 2、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可贵精神,培养学 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秭归县实验中学李作翠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精彩的对话描写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细节,让唐雎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它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品读中受到“士”的精神的激励和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寻“士”文化的窗口。
二、学情分析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的关键时期,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模糊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
学生循迹人物的语言,能从中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价值观念,让他们学着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完成生活赋予他们的各项使命。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其中,理解人物对话、品读是“士”的精神是重点,品味对话艺术,读出“士”的形象是难点。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角色品读法、表演朗读法让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达成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四、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导入激趣通过对题目中“使命”一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唐雎此次出使所肩负的责任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没离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二)读懂文章、理解故事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之后教师检查学生字音、断句等基础知识,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听读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两则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两则第一则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挠náo谕yù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定稿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二课时,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应用这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1、分析教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入选的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词以外,其余四课均为历史著作。
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增长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节选于《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九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句和素材②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和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③培养学生朗读、复述、表演及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掌握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使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①积累语言素材。
如:“天子之怒”、“布衣之怒”、“专诸刺王僚”等。
②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③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能力。
二、说教法本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法、点拨法、表演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1、朗读法、表演法:本文的篇幅较短,故事情节精彩,扣人心弦,语言也很通俗,学生自然会对故事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些有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文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并体会本文的特色(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秭归县实验中学 李作翠
一、 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精彩的对话描写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
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个性化的语言,
传神的细节,让唐雎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它能使学生在兴味
盎然的品读中受到“士”的精神的激励和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
一扇探寻“士”文化的窗口。
二、 学情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的关键时期,如今,优
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模糊了自己的责任和
使命。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加强
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学生循迹人物的语言,
能从中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感方
式、价值观念,让他们学着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完成生活赋予他
们的各项使命。
三、 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
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
物形象。
3、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
畏强暴的精神。
其中,理解人物对话、品读是“士”的精神是重点,品味对话艺
术,读出“士”的形象是难点。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角色品读法、表
演朗读法让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达成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四、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导入激趣
通过对题目中“使命”一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唐雎此次出使所
肩负的责任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
兴趣,也没离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二)读懂文章、理解故事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之后教师检查学生字音、断句等基础知识,
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听读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
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设计意图:夯实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
2、秦王以大易小是天大的好事,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呢?教师
抛出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品读人物语言,识破秦王的骗局。明确唐雎
此次出使关乎国家存亡,责任重大。
3、那么唐雎完成了使命吗?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做依据回
答,引入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学习和理解。初步感受唐雎的力量。
4、那么,面对强大秦王,唐雎如何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的呢?
自然引入对唐雎与秦王斗争过程的品读。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士”的力量)
(三)、品读对话,感悟“士”的精神
这个环节,我首先采用比较唐雎的拒绝与安陵君的拒绝在态度、
语气上的不同,感受唐雎说话有理有力的特点、不卑不亢的态度、勇
敢无畏的精神。然后我采用师生演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斗争的情境,
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士的内涵,在情境再现中感悟“士”的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再现鲜活的历史和人
物,融入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突出本文学习的重点)
(四) 品评人物,深化“士”的内涵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士”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士”
的精神。再赋予“士”的精神以时代意义,让学生明确:维护
国家主权和尊严不受侵犯是全世界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最崇高
的使命。从而深化“士”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五、 教学预期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展现以下亮点:
1、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主线,思路清
晰,重点突出。
2、 教学环节紧凑,设问巧妙精当,教学过程流畅。
3、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4、 在理解和感悟“士”的精神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积累和实际,
有效深化“士“的内涵,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