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辐射量与日平均峰值日照时数的关系公式
计算等效的峰值日照时数

计算等效的峰值日照时数计算等效的峰值日照时数:全年峰值日照时数为: 180000×0.0116=2088小时0.0116为将辐射量(卡/cm²)换算成峰值日照时数的换算系数:峰值日照定义: 100毫瓦/cm²=0.1瓦/cm²1卡=4.18焦耳=4.18瓦秒 1小时=3600秒则: 1卡/cm²=4.18瓦秒/卡/(3600秒/小时×0.1瓦/cm²)=0.0116小时cm²/卡于是: 180000卡/cm²年×0.0116小时cm²/卡=2088小时/年平均每日峰值日照时数为:2088÷365=5.72小时/日太阳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辐射的直散分离原理、布格-朗伯定律和余弦定律是我们所要了解的三条最基本的定律。
直散分离原理:大地表面(即水平面)和方阵面(即倾斜面)上所接收到的辐射量均符合直散分离原理,只不过大地表面所接收到的辐射量没有地面反射分量,而太阳电池方阵面上所接收到的辐射量包括地面反射分量:Q p= S p+D p Q T= S T+D T+R TQp:水平面总辐射Sp:水平面直接辐射Dp:水平面散射辐射Q T:倾斜面总辐射S T:倾斜面直接辐射D T:倾斜面地面反射布格-朗伯定律:S D’= S0F mS0:太阳常数1350W/m2S D’:直接辐射强度F:大气透明度m:大气质量m=1/Sinα⨯P/P0α:太阳高度角Po:标准大气压Sinα= 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δ:太阳赤纬角δ=23.5Sin(360*(284+N)/365)φ:当地纬度(0-90︒)ω:时角(地球自转一周360度,24小时)15度/小时或4分钟/度余弦定律:Sp’ = S D’ SinαS T’ = S D’COSθD T’ = Dp’(1+CosZ)/2R T’ = Qp’(1-CosZ)/2Q T= S T+D T+R T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设计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设计分为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且软件设计先于硬件设计。
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单位

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单位(实用版)目录1.太阳辐射总量的定义和单位2.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计算方法3.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因素4.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差异5.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应用正文1.太阳辐射总量的定义和单位太阳辐射总量指的是太阳在一定时间内对地球表面释放的总能量,单位为瓦特/平方米(W/m)或者兆焦耳/平方米(MJ/m)。
这个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通过太阳光和热辐射传递到地球表面。
2.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计算方法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是指一年内太阳辐射总量的平均值。
计算方法是将一年内每个时刻的太阳辐射总量相加,然后除以一年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公式为: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kWh/m)=(Σ(t=0~24h)(太阳辐射强度(kWh/m·h)×日照时数(h)))/ 24h3.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因素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纬度: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移动,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2)天气:阴雨天气或多云天气会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从而影响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
(3)地形和地貌:地形和地貌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和反射作用也会影响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
(4)大气成分和污染: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气溶胶等成分会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降低太阳辐射强度。
4.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
一般来说,西部高原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的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较高,东北和华北地区则相对较低。
具体数值如下:(1)西部高原地区: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在 6000-8000 kWh/m之间。
(2)南方沿海地区: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在 4500-6000 kWh/m之间。
(3)东北和华北地区: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在 4000-5500 kWh/m之间。
5.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应用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是太阳能资源评估和利用的重要参数,对于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农业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年辐射量与日平均峰值日照时数的关系公式

年辐射量与日平均峰值日照时数的关系公式
1、若辐射量单位为cal/cm2
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0.0116(换算系数)
备注:0.0116为将辐射量(cal/cm2)换算成峰值日照时数的换算系数。
推导过程:
峰值日照定义:1000W/ m2=0.1 W/ cm2,
1cal=4.1868J=4.1868W*s,1h=3600s
则:4.1868W*s/(3600s/h*0.1 W/ cm2)=0.0116h* cm2/cal
(1)年平均峰值日照时数=年辐射量(cal/cm2)*0.0116
(2)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年平均峰值日照时数/365
(3)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年辐射量(cal/cm2)*0.0116/365=年辐射量(kcal/cm2)*0.032 例如:假定某地水平面辐射量为135 kcal/cm2,方阵面上的辐射量为148.5 kcal/cm2,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为148500*0.0116=1722.6h,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为1722.6/365=4.7小时。
2、若辐射量单位为MJ/ m2
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MJ/ m2)/3.6(换算系数)
例如:假定某地方年水平面辐射量为5643 MJ/ m2,方阵上的辐射量为6207 MJ/ m2,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6207/3.6=1724h;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为1724/365=4.7h。
年峰值日照时数=年平均辐射量(MJ/ m2)/3.6(换算系数)
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年平均辐射量(MJ/ m2)/(3.6*365)=年平均辐射量(MJ/ m2)/1314=0.000076年平均辐射量(MJ/ m2)。
光伏组件计算公式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计算公式1.转换效率η= Pm(电池片的峰值功率)/A(电池片面积)×Pin(单位面积的入射光功率)其中:Pin=1KW/㎡=100mW/cm²。
2.充电电压Vmax=V额×1.43倍3.电池组件串并联3.1电池组件并联数=负载日平均用电量(Ah)/组件日平均发电量(Ah)3.2电池组件串联数=系统工作电压(V)×系数1.43/组件峰值工作电压(V)4.蓄电池容量蓄电池容量=负载日平均用电量(Ah)×连续阴雨天数/最大放电深度5平均放电率平均放电率(h)=连续阴雨天数×负载工作时间/最大放电深度6.负载工作时间负载工作时间(h)=∑负载功率×负载工作时间/∑负载功率7.蓄电池7.1蓄电池容量=负载平均用电量(Ah)×连续阴雨天数×放电修正系数/最大放电深度×低温修正系数7.2蓄电池串联数=系统工作电压/蓄电池标称电压7.3蓄电池并联数=蓄电池总容量/蓄电池标称容量8.以峰值日照时数为依据的简易计算8.1组件功率=(用电器功率×用电时间/当地峰值日照时数)×损耗系数损耗系数:取1.6~2.0根据当地污染程度、线路长短、安装角度等8.2蓄电池容量=(用电器功率×用电时间/系统电压)×连续阴雨天数×系统安全系数系统安全系数:取1.6~2.0,根据蓄电池放电深度、冬季温度、逆变器转换效率等9.以年辐射总量为依据的计算方式组件(方阵)=K×(用电器工作电压×用电器工作电流×用电时间)/当地年辐射总量有人维护+一般使用时,K取230:无人维护+可靠使用时,K取251:无人维护+环境恶劣+要求非常可靠时,K取27610.以年辐射总量和斜面修正系数为依据的计算10.1方阵功率=系数5618×安全系数×负载总用电量/斜面修正系数×水平面年平均辐射量系数5618:根据充放电效率系数、组件衰减系数等:安全系数:根据使用环境、有无备用电源、是否有人值守等,取1.1~1.310.2蓄电池容量=10×负载总用电量/系统工作电压:10:无日照系数(对于连续阴雨不超过5天的均适用)11.以峰值日照时数为依据的多路负载计算11.1电流组件电流=负载日耗电量(Wh)/系统直流电压(V)×峰值日照时数(h)×系统效率系数:含蓄电池充电效率0.9,逆变器转换效率0.85,组件功率衰减+线路损耗+尘埃等0.9.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辐射量与日平均峰值日照时数间的对应关系

城市
纬度
最佳倾角
平均日照小时
城市
纬度
最佳倾角
平均日照小时
北京
39.80
纬度+4
5
杭州
30.23
纬度+3
3.43
天津
39.10
纬度+5
4.65
南昌
28.67
纬度+2
3.80
哈尔滨
45.68
纬度+3
4.39
福州
26.08
纬度+4
3.45
沈阳
41.77
纬度+1
4.60
济南
36.68
纬度+6
4.44
长春
43.90
纬度+1
4.75
郑州
34.72
纬度+7
4.04
呼和浩特
40.78
纬度+3
5.57
武汉
30.63
纬度+7
3.80
太原
37.78
纬度+5
4.83
广州
23.13
纬度-7
3.52
乌鲁木齐
43.78
纬度+12
4.60
长沙
28.20
纬度+6
3.21
西宁
36.75
纬度+1
日照时数2600-3300小时
太阳能丰富区到贫乏区的过度带
日照时数≤18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0.4建议不使用太阳能的地区
年日照百分率≥0.75
年日照百分率≥0.6-0.75
连续阴雨天
太阳能辐射能量的换算

太阳能辐射能量的换算太阳能辐射能量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1 卡( cal )= 4.1868 焦( J)= 1.16278 毫瓦时( mWh)1 千瓦时( KWh)= 3.6 兆焦 (MJ)1 千瓦时/平方米(KWh/m2)=3.6 兆焦 / 平方米(MJ/m2)=0.36 千焦 / 平方厘米( KJ/c m2)100 毫瓦时 / 平方厘米( mWh/cm2)=85.98 卡/ 平方厘米(c al/c m2)1 兆焦 / 米平方 (MJ/ m2)=23.889 卡/ 平方厘米(cal/c m2)=27.8 毫瓦时 / 平方厘米 (mWh/cm2)太阳能辐射能量与峰值日照时数之间的换算辐射能量换算成峰值日照系数:当辐射量的单位为卡 / 平方厘米时,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 =辐射量× 0.0116 (换算系数)例如:某地年水平面辐射量139 千卡 / 厘米2( kcal/ m2), 电池组件倾斜面上的辐射量152.5 千卡 / 厘米2(kcal/c m2), 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为: 152500 卡/ 厘米2(cal/c m2)× 0.0116=1769h, 峰值日照时数 =1769÷365=4.85h.当辐射量的单位为兆焦/ 米平方( MJ/m2)时,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 =辐射量÷ 3.6 (换算系数)例如:某地年水平辐射量为5497.27 兆焦 / 米2(MJ/m2), 电池组件倾斜面上的辐射量为348. 82 兆焦 / 米2(MJ/m2), 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为: 6348. 82(MJ/m2)÷ 3.6=1763.56h, 峰值日照时数=1763. 56÷365=4.83h.当辐射量的单位为千瓦时/ 米2(KWh/m2)时,则:峰值日照小时数 =辐射量÷ 365例如:北京年水平面辐射量为1547.31 千瓦时 / 米2(KWh/ m2), 电池组件倾斜面上的辐射量为1828.55 千瓦时 / 米2 (KWh/ m2), 则峰值日照小时数为: 1828.55(KWh/m2) ÷365=5.01h当辐射量的单位为千焦/ 厘米2(KJ/c m2)时,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 =辐射量÷ 0.36 (换算系数)例如:拉萨年水平面辐射量为777.49 千焦 / 厘米2(KJ/ cm2),电池组件倾斜面上的辐射量为881.51 千焦 / 厘米2(KJ/ c m2),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为: 881.51 (KJ/ c m2)÷ 0.36=2448.64h ,峰值日照时数 =2448.64h ÷365=6.71h。
年辐射量与日平均峰值日照时数的关系公式

年辐射量与日平均峰值日照时数的关系公式
1、若辐射量单位为cal/cm2
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换算系数)
备注:为将辐射量(cal/cm2)换算成峰值日照时数的换算系数。
推导过程:
峰值日照定义:1000W/ m2= W/ cm2,
1cal==*s,1h=3600s
则:*s/(3600s/h* W/ cm2)=* cm2/cal
(1)年平均峰值日照时数=年辐射量(cal/cm2)*
(2)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年平均峰值日照时数/365
(3)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年辐射量(cal/cm2)*365=年辐射量(kcal/cm2)*
例如:假定某地水平面辐射量为135 kcal/cm2,方阵面上的辐射量为 kcal/cm2,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为148500*=,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为365=小时。
2、若辐射量单位为MJ/ m2
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MJ/ m2)/(换算系数)
例如:假定某地方年水平面辐射量为5643 MJ/ m2,方阵上的辐射量为6207 MJ/ m2,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6207/=1724h;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为1724/365=。
年峰值日照时数=年平均辐射量(MJ/ m2)/(换算系数)
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年平均辐射量(MJ/ m2)/(*365)=年平均辐射量(MJ/ m2)/1314=年平均辐射量(MJ/ m2)。
太阳能辐射度能量单位种类及其转换方法

太阳能辐射度能量单位种类及其转换方法1.辐射量单位及换算太阳能能辐射量单位有卡(cal)、焦耳(J)、瓦(W)等。
其关系如下。
1卡(cal)=4.1868焦(J) =1.16278毫瓦时(mWh)1千瓦时(kWh) =3.6兆焦(MJ)1千瓦时/米2 (kWh/m2)=3.6兆焦/米2(MJ/rm2) =0.36千焦/厘米2(kj/cm2)100毫瓦时/厘米2 (mWh/cm2)=85.98卡/厘米2(cal/cm2)1兆焦/米2 (MJ/m2) =23.889卡/厘米2(cal/cm2) =27.8毫瓦时/厘米2(rmWh/cm2)2.峰值日照时数峰值日照是在晴天时地球表面的大多数地点能够得到的最大太阳辐射照度1000W/㎡。
一个小时的峰值日照就叫做峰值日照小时。
峰值日照小时数是一个描述太阳辐射的单位(瓦每平方米每天,W/㎡/D),也被叫做太阳日照率或者简称日照率。
日照率用来比较不同地区的太阳能资源。
举例来说,例如在我国太阳能资源极丰富带青海,年辐射总量大于170 KWh/m2,则峰值日照时数为:年总辐射量/365。
全年峰值日照时数为: 180000×0.0116=2088小时。
0.0116为将辐射量(卡/cm²)换算成峰值日照时数的换算系数。
峰值日照定义:100毫瓦/cm²=0.1瓦/cm²1卡=4.18焦耳=4.18瓦秒;1小时=3600秒则: 1卡/cm²=4.18瓦秒/卡/(3600秒/小时×0.1瓦/cm²)=0.0116 小时cm²/卡于是:180000卡/cm²年×0.0116 小时cm²/卡=2088小时/年平均每日峰值日照时数为:2088÷365=5.72 小时/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辐射量与日平均峰值日照时数的关系公式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年辐射量与日平均峰值日照时数的关系公式
1、若辐射量单位为cal/cm2
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换算系数)
备注:为将辐射量(cal/cm2)换算成峰值日照时数的换算系数。
推导过程:
峰值日照定义:1000W/ m2= W/ cm2,
1cal==*s,1h=3600s
则:*s/(3600s/h* W/ cm2)=* cm2/cal
(1)年平均峰值日照时数=年辐射量(cal/cm2)*
(2)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年平均峰值日照时数/365
(3)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年辐射量(cal/cm2)*365=年辐射量(kcal/cm2)* 例如:假定某地水平面辐射量为135 kcal/cm2,方阵面上的辐射量为
kcal/cm2,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为148500*=,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为365=小时。
2、若辐射量单位为MJ/ m2
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MJ/ m2)/(换算系数)
例如:假定某地方年水平面辐射量为5643 MJ/ m2,方阵上的辐射量为6207
MJ/ m2,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6207/=1724h;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为
1724/365=。
年峰值日照时数=年平均辐射量(MJ/ m2)/(换算系数)
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年平均辐射量(MJ/ m2)/(*365)=年平均辐射量(MJ/
m2)/1314=年平均辐射量(MJ/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