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特殊等腰三角形

合集下载

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明模型,记结论◆类型一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1.如图,△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A、D、E 在同一直线上,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连接BE.(1)求∠AEB的度数;(2)探究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类型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2.(常州中考改编)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CD,AD∥BC,AD=BC,分别延长DC,BC到点E,F,使得△BCE和△CDF都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AE=AF;(2)求∠EAF的度数.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1)∵△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DCE =90°,∴AC =BC ,DC =EC ,∠1+∠DCB =∠2+∠DCB =90°,∴∠1=∠2.在△ACD 和△BCE 中,∵⎩⎪⎨⎪⎧DC =EC ,∠1=∠2,AC =BC ,∴△ACD ≌△BCE (SAS ),∴AD =BE ,∠ADC =∠BEC .∵△D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4=45°,∴∠ADC =180°-∠3=135°,∴∠BEC =135°,∴∠AEB =∠BEC -∠4=135°-45°=90°;(2)AE =BE +2CM .理由如下:∵△D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M ⊥DE ,∴△DCM 、△ECM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M =ME =CM ,∴DE =2CM .由(1)可知AD =BE .∵AE =AD +DE ,∴AE =BE +2CM .2.(1)证明:∵△BCE 和△CDF 是等边三角形,AB =CD ,AD =BC ,∴∠EBC =∠CDF =60°,BC =BE =AD ,CD =DF =AB ,∠5=60°.又∵AB ∥CD ,AD ∥BC ,∴∠6=∠5=∠4=60°,∴∠6+∠EBC =∠4+∠CDF ,即∠ABE =∠FDA =120°.在△ABE 和△FDA 中,∵⎩⎪⎨⎪⎧AB =FD ,∠ABE =∠FDA ,BE =DA ,∴△ABE ≌△FDA (SAS ),∴AE =AF ;(2)解:∵AB ∥CD ,∴∠4+∠BAD =180°.由(1)可知∠4=60°,∴∠BAD =120°.由(1)可知△ABE ≌△FDA ,∠FDA =120°,∴∠2=∠3,∠1+∠2=60°,∴∠1+∠3=60°.∴∠EAF =∠BAD -∠1-∠3=120°-60°=6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类型一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1.如图,已知△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1)求证:AD=CE;(2)猜想:AD和CE是否垂直?若垂直,请说明理由;若不垂直,则只要写出结论,不用写理由.◆类型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2.如图①,等边△ABC中,D是AB 边上的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1)△DBC和△EAC会全等吗?请说明理由;(2)试说明AE∥BC的理由;(3)如图②,将(1)中动点D运动到边BA 的延长线上,所作仍为等边三角形,请问是否仍有AE∥BC?证明你的猜想.参考答案与解析1.(1)证明:∵△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BC,BD=BE,∠ABC=∠DBE=90°,∴∠ABC-∠DBC=∠DBE-∠DBC,即∠ABD=∠CBE,∴△ABD≌△CBE(SAS),∴AD=CE.(2)解:垂直.理由如下:如图,延长AD分别交BC和CE于G和F.∵△ABD≌△CBE,∴∠BAD=∠BCE.∵∠BAD+∠ABC+∠BGA=∠BCE+∠AFC+∠CGF=180°,∠BGA=∠CGF,∴∠AFC=∠ABC=90°,∴AD⊥CE.2.解:(1)△DBC和△EAC全等.理由如下:∵△ABC和△EDC为等边三角形,∴BC=AC,DC=EC,∠ACB=∠DCE=60°,∴∠ACB-∠ACD=∠DCE-∠ACD,即∠BCD=∠ACE,∴△DBC≌△EAC(SAS).(2)∵△DBC≌△EAC,∴∠EAC=∠B =60°.又∵∠ACB=60°,∴∠EAC=∠ACB,∴AE∥BC.(3)仍有AE∥BC.证明如下:∵△ABC,△EDC为等边三角形,∴BC=AC,DC=CE,∠BCA=∠DCE=60°,∴∠BCA+∠ACD=∠DCE+∠ACD,即∠BCD=∠ACE.在△DBC和△EAC中,∵⎩⎪⎨⎪⎧BC=AC,∠BCD=∠ACE,CD=CE,∴△DBC≌△EAC(SAS),∴∠EAC=∠B=60°.又∵∠ACB=60°,∴∠EAC=∠ACB,∴AE∥BC.。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问题课件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问题课件

边长性质
总结词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具有特定的边长关系,即两腰相等,底 边与其中一腰不等。
详细描述
由于是等腰三角形,两腰的长度必然相等。而共顶点的两个 等腰三角形共享一个顶点,因此它们的边长关系也是固定的 。具体来说,两腰相等,而底边与其中一腰的长度不等。
面积性质
总结词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具有特定的面积关系,即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以底边为基的三角形的 面积。
02
等腰三角形两腰之间的角称为顶 角,底边与两腰之间的角称为底 角。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特性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是指两个或多个 等腰三角形共用一个顶点,且各等腰 三角形的腰和底边分别相等。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具有轴对称性, 即沿对称轴对折后,两侧图形能够完 全重合。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分类
根据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数量,可分为双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和多共顶点的等 腰三角形。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问题课件
目录
•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构造方法 •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应用 •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习题与解析
01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01
等腰三角形是两边长度相等的三 角形,其中两个等长的边称为腰 ,另一边称为底边。
高难度习题
题目5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AB=AC,D为BC延长线上一点 ,E、F为AD上两点,且∠BEC=160°,∠BDC=5°。求 ∠EDF的度数。
题目6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AB=AC,D为BC延长线上一点 ,E、F、G为AD上三点,且∠BEC=170°,∠BDC=10° 。求∠DEFG的度数。

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的基本做法与结论

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的基本做法与结论

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的基本做法与结论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是数学中常见的几何问题,它涉及到旋转、对称等概念与性质。

本文将以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为主题,探讨其基本做法与结论。

一、问题描述我们考虑一个共顶点等腰三角形ABC,其中AB=AC,以A为顶点作一条直线AD,且AD与BC相交于点D。

现在,我们将等腰三角形ABC绕点D进行旋转,旋转角度为θ,求旋转后的三角形A'B'C'的性质。

二、基本做法1. 确定旋转后的三角形根据旋转的定义,我们知道旋转是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一定角度,得到一个新的图形。

在本题中,我们将等腰三角形ABC绕点D旋转,因此旋转后的三角形为A'B'C'。

2. 确定旋转角度旋转角度θ是一个关键的参数,它决定了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在本题中,我们需要确定旋转角度θ的值。

3. 分析旋转后的三角形性质旋转后的三角形A'B'C'与原三角形ABC之间存在一些性质的关系,我们需要分析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各个性质,如边长、角度等。

三、结论通过对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的分析和计算,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旋转后的三角形A'B'C'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即A'B' = A'C';2. 旋转后的三角形A'B'C'与原三角形ABC共顶点A,即A'、B'、C'三点共线。

这些结论可以通过具体的计算和证明进行验证,但在本文中我们不做具体的推导和证明。

四、实际应用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旋转来生成对称的图形,而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旋转后的图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形态,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也是一种常见的变换操作。

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哎,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听起来有点数学味道,不过别担心,我会让它变得轻松有趣,保证你听了之后也想说,“这玩意儿还真挺有意思!”想象一下,一块蛋糕被切成两半,结果发现这两半又完全相同,就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一样,都是一模一样的!是不是觉得挺可爱的?嘿,数学里的那些点、线、面,看似冰冷的符号,其实背后藏着不少温暖的故事呢。

说到等腰直角三角形,首先得提它那两个相等的边。

哦,想象一下,你和你的好朋友,身高一样,穿着同样的衣服,走到街上,回头率简直爆表。

可不是因为你们长得特别好看,而是那种一模一样的感觉,真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再说,直角三角形嘛,那个90度的角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转折点”,每次遇到问题,往往就能从这个“角度”找到新的解决办法。

嘿,谁说生活一定要直线前进?偶尔拐个弯,也许会发现更美的风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还有个特性,最短的边和最长的边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之间的默契。

就拿咱们的好朋友小明和小红来说吧。

小明总是喜欢说,“小红,你这儿有点儿不对劲。

”小红呢,总是可以一眼看出小明心里的小九九。

这个直角三角形里的斜边就像是小明的那些心思,虽说藏得深,但总能被小红一眼看穿。

哈哈,数学真的是生活的缩影,处处都能找到共鸣。

再说说它的面积吧。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谁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就是底乘高除以二,听上去简单,但做起来可得小心翼翼。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简单的道理却难以实践。

就像把生活中的小烦恼变成一大堆的困扰,搞得自己晕头转向。

没事儿,学会把问题化繁为简,运用好这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思想,就能轻松应对。

在学校里,老师总是喜欢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教我们那些抽象的知识。

嘿,那时候总觉得它是数学课上的“明星”,大家都想在课堂上表现得特别棒。

想想那种感觉,心里乐滋滋的。

可是到了现实生活中,有时我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明星”光环就没那么耀眼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学好数学的秘密1、学完多思考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多思考。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

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2、多做练习题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习,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

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3、善于总结规律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很多同学是不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总是反复错,经常错?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学生缺乏总结规律的习惯,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错,经常错,说明你还没有掌握做这种题目的规律,你不仅要做错题笔记,而且还需要将你错的这种类型的题目都拿出来总结归纳,要善于总结规律,将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比对,多总结,总结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利用总结的规律和方法去解决。

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类型一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1.如图,已知△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1)求证:AD=CE;(2)猜想:AD和CE是否垂直?若垂直,请说明理由;若不垂直,则只要写出结论,不用写理由.◆类型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2.如图①,等边△ABC中,D是AB边上的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1)△DBC和△EAC会全等吗?请说明理由;(2)试说明AE∥BC的理由;(3)如图②,将(1)中动点D运动到边BA的延长线上,所作仍为等边三角形,请问是否仍有AE∥BC?证明你的猜想.参考答案与解析1.(1)证明:∵△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BC,BD=BE,∠ABC=∠DBE=90°,∴∠ABC-∠DBC=∠DBE-∠DBC,即∠ABD=∠CBE,∴△ABD≌△CBE(SAS),∴AD=CE.(2)解:垂直.理由如下:如图,延长AD分别交BC和CE于G和F.∵△ABD≌△CBE,∴∠BAD=∠BCE.∵∠BAD+∠ABC+∠BGA=∠BCE+∠AFC+∠CGF=180°,∠BGA=∠CGF,∴∠AFC=∠ABC=90°,∴AD⊥CE.2.解:(1)△DBC和△EAC全等.理由如下:∵△ABC和△EDC为等边三角形,∴BC=AC,DC=EC,∠ACB=∠DCE=60°,∴∠ACB-∠ACD=∠DCE-∠ACD,即∠BCD=∠ACE,∴△DBC≌△EAC(SAS).(2)∵△DBC≌△EAC,∴∠EAC=∠B=60°.又∵∠ACB=60°,∴∠EAC=∠ACB,∴AE∥BC.(3)仍有AE∥BC.证明如下:∵△ABC,△EDC为等边三角形,∴BC=AC,DC=CE,∠BCA=∠DCE=60°,∴∠BCA+∠ACD=∠DCE+∠ACD,即∠BCD=∠ACE.在△DBC和△EAC中,∵⎩⎪⎨⎪⎧BC=AC,∠BCD=∠ACE,CD=CE,∴△DBC≌△EAC(SAS),∴∠EAC=∠B=60°.又∵∠ACB=60°,∴∠EAC=∠ACB,∴AE∥BC.。

2024年北师大版初中数学8年级下册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问题-课件

2024年北师大版初中数学8年级下册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问题-课件

证明:过D作DF⊥BE于F
∵△ABC和△ADE为等腰直
1
角三角形
B
F
2
C3
E
∴AE=ED,∠ACE=∠EFD ∠1=90°-∠2=∠3
D
∴△ACE≌△EFD
∴CE=FD,EF=AC
∵AC=BC ∴BC=EF ∴BC-FC=EF-FC 即BF=CE ∴BF=FD ∴△BF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BE=45°.
如图所示,△ACM和△BCN都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N、BM,求证:
AN=BM. 如果改变两个三角形的相对位置,以上结论还成立吗?
N
B
BCN都为等边三角形, ∴∠1=∠3=60° ∴∠1+-∠2=∠3+- ∠2 即∠ACN=∠MCB ∵CA=CM,CB=CN ∴△CAN≌△CMB(SAS) ∴AN=BM
类型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
如图所示,△ACM和△BCN都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N、BM,求证:
AN=BM.
N M
A
1
2 3
B
C
证明: ∵△ACM和△BCN都为等边三角形, ∴∠1=∠3=60° ∴∠1+∠2=∠3+ ∠2 即∠ACN=∠MCB ∵CA=CM,CB=CN ∴△CAN≌△CMB(SAS) ∴AN=BM
如果两个等腰三角形共顶点且顶角相等,那么将两条腰分配到不同的两个 三角形中会得到全等三角形,并且我们会发现:改变两个三角形的相对位置并 不会改变所得的三角形的全等关系.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翼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8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翼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8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明模型,悉结论◆类型一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1.如图,已知△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1)求证:AD=CE;(2)猜想:AD和CE是否垂直?若垂直,请说明理由;若不垂直,则只要写出结论,不用写理由.◆类型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2.如图①,等边△ABC中,D是AB边上的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1)△DBC和△EAC会全等吗?请说明理由;(2)试说明AE∥BC的理由;(3)如图②,将(1)中动点D运动到边BA的延长线上,所作仍为等边三角形,请问是否仍有AE∥BC?证明你的猜想.参考答案与解析1.(1)证明:∵△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BC,BD=BE,∠ABC=∠DBE=90°,∴∠ABC-∠DBC=∠DBE-∠DBC,即∠ABD=∠CBE,∴△ABD≌△CBE(SAS),∴AD=CE.(2)解:垂直.理由如下:如图,延长AD分别交BC和CE于G和F.∵△ABD≌△CBE,∴∠BAD=∠BCE.∵∠BAD+∠ABC+∠BGA=∠BCE+∠AFC+∠CGF=180°,∠BGA=∠CGF,∴∠AFC=∠ABC=90°,∴AD⊥CE .2.解:(1)△DBC和△EAC全等.理由如下:∵△ABC和△EDC为等边三角形,∴BC=AC,DC=EC,∠ACB=∠DCE=60°,∴∠ACB-∠ACD=∠DCE-∠ACD,即∠BCD=∠ACE,∴△DBC≌△EAC(SAS).(2)∵△DBC≌△EAC,∴∠EAC=∠B=60°.又∵∠ACB=60°,∴∠EAC =∠ACB,∴AE∥BC.(3)仍有AE∥BC.证明如下:∵△ABC,△EDC为等边三角形,∴BC=AC,DC=CE,∠BCA=∠DCE=60°,∴∠BCA+∠ACD=∠DCE+∠ACD,即∠BCD=∠ACE.在△DBC和△EAC 中,∵⎩⎨⎧BC=AC,∠BCD=∠ACE,CD=CE,∴△DBC≌△EAC(SAS),∴∠EAC=∠B=60°.又∵∠ACB=60°,∴∠EAC=∠ACB,∴AE∥BC.考点综合专题:一元二次方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类型一一元二次方程与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1.(雅安中考)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2-4x+3=0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可以是()A.5 B.7 C.5或7 D.102.(广安中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方程x2-7x+10=0的根,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A.12 B.9C.13 D.12或93.(罗田县期中)菱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长为6,边AB的长是方程x2-7x+12=0的一个根,则菱形ABCD 的周长为()A.16 B.12 C.16或12 D.244.(烟台中考)等腰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2,且a,b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6x+n-1=0的两根,则n的值为()A.9 B.10C.9或10 D.8或105.(齐齐哈尔中考)△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3,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2-8x+15=0的根,则△ABC的周长是.6.(西宁中考)若矩形的长和宽是方程2x2-16x+m=0(0<m≤32)的两根,则矩形的周长为.【方法8】7.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3=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如果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5,求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多少.【易错4】◆类型二一元二次方程与函数的综合8.(泸州中考)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kb+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一次函数y=kx+b的大致图象可能是()9.(安顺中考)若一元二次方程x2-2x-m=0无实数根,则一次函数y =(m+1)x+m-1的图象不经过()A.第四象限B.第三象限C.第二象限D.第一象限10.(葫芦岛中考)已知k、b是一元二次方程(2x+1)(3x-1)=0的两个根,且k>b,则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11.(广元中考)从3,0,-1,-2,-3这五个数中抽取一个数,作为函数y=(5-m2)x和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mx+1=0中m的值.若恰好使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且使方程有实数根,则满足条件的m的值是.12.(甘孜州中考)若函数y=-kx +2k+2与y=kx(k≠0)的图象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类型三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根式的综合13.(达州中考)方程(m-2)x2-3-mx+14=0有两个实数根,则m 的取值范围为()A.m>52B.m≤52且m≠2 C.m≥3 D.m≤3且m≠214.(包头中考)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考点综合专题:一元二次方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1.B 2.A 3.A 4.B 5.86.16 解析: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 、y ,根据题意得x +y =8,所以矩形的周长为2(x +y)=16.7.解:∵一元二次方程x 2+(2k -1)x +k 2+3=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2k -1)2-4(k 2+3)>0,即-4k -11>0,∴k<-114,令其两根分别为x 1,x 2,则有x 1+x 2=1-2k ,x 1·x 2=k 2+3,∵此方程的两个根分别是一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且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5,∴x 21+x 22=52,∴(x 1+x 2)2-2x 1·x 2=25,∴(1-2k)2-2(k 2+3)=25,∴k 2-2k -15=0,∴k 1=5,k 2=-3,∵k<-114,∴k =-3, ∴把k =-3代入原方程得到x 2-7x +12=0,解得x 1=3,x 2=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3和4.8.B9.D 解析:∵一元二次方程x2-2x -m =0无实数根,∴Δ<0,∴Δ=4-4×1×(-m)=4+4m <0,∴m <-1,∴m +1<1-1,即m +1<0,m -1<-1-1,即m -1<-2,∴一次函数y =(m +1)x +m -1的图象不经过第一象限.故选D.10.B 11.-2 12.k>-12且k ≠013.B 14.k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