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山水诗的嬗变与超越

合集下载

关于朱熹的诗词的解释

关于朱熹的诗词的解释

朱熹的诗词的解释关于朱熹的诗词的解释【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宋朝理学(即道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宋高宗(赵构)时考中进士,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官。

在政治上他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屈服。

【题解】这篇记偏重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简洁地介绍了百丈山的六处胜景。

作者的描写是有主有宾、层次分明的,而且愈向前走,愈有兴味,最后到了瀑布、石台之处,更是色彩绚烂。

文字由简约到繁复,境界由平淡到奇幻多变,很能掌握逐步深入的技巧。

【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1]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3],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4],深昧[5]险绝。

于林薄[6]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7],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8],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9],余又叙次其详如此[10]。

朱熹的诗最好的十首

朱熹的诗最好的十首

朱熹的诗最好的十首一、朱熹介绍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二、朱熹的诗最好的十首01《水口行舟二首》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译文: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

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船篷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

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

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

赏析: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

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

这两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第一首直书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着意渲染山水,寄托坦荡胸怀,都是宋人绝句的成功之作。

第一首诗,重点在表现清晨醒来时的瞬间感想。

起笔从未睡前写起。

诗人乘着一只小船,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雨,他仍然披着蓑衣,站在船头,观望着夜景。

船儿顶风冒雨前进着,天黑,什么也见不着了,他回到船舱睡,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

前两句虽是直写经过,但颇多转折。

02《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宋.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朱煮的诗词

朱煮的诗词

朱煮的诗词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朱熹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除了他的哲学思想外,朱熹还以他的诗词作品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朱熹的诗词创作,分析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

朱熹的诗词风格朱熹的诗词作品以含蓄典雅、深思熟虑为特点。

他的诗词凝聚着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在风格方面,朱熹注重修辞的精细和节制,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意境。

人生哲思朱熹的诗词中常常出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探索。

他以深沉的思维方式和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朱熹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人生易逝性的描绘,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自然景观朱熹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融入诗词中,他善于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山水、花草、季节变化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朱熹运用典故和比喻来增强对自然景观的表现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社会抒怀除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朱熹的诗词作品中还出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抒怀和思考。

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体现在一些作品中。

朱熹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朱熹的诗词主题朱熹的诗词作品涉及了丰富的主题,从对人生的思考到对社会的评论,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多重身份。

以下是他作品中常见的几个主题。

忧国忧民朱熹生活在北宋末年,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腐败,外患频仍。

朱熹对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痛苦感到深深的忧虑和忧伤。

他的作品中常出现对国家现状的批判和对民生困境的探讨。

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社会的爱与关怀。

自然观照朱熹热爱自然,他深深地体悟到自然的魅力和价值。

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朱熹通过对自然的观照,借以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自然的美妙和力量。

人生哲思朱熹的诗词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关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生死、时间流逝的思考。

(31)大诗人朱熹

(31)大诗人朱熹

(31)大诗人朱熹大诗人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说朱熹是“大诗人”,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甚至强烈反对。

的确,在人们的心中,只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这一类人物,才算得上“大诗人”;朱熹只是一位“理学家”,够不上“大诗人”的称号。

其实,朱熹不仅在理学上有巨大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很有造诣,他一生创作了1200多首诗。

只是由于他在理学上的成就太耀眼,掩盖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光芒。

一、朱熹的诗路朱熹幼年的诗歌创作,深受其父朱松的影响。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重和元年戊戌进士,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

后因极力反对权相秦桧议和,贬任江西饶州知州(治今鄱阳),未至任病逝。

其诗作大多写于主管台州崇道观时,反映其半官半隐生活,平和淡泊,清新流畅。

《四库全书》收录其《韦斋集》12卷,《全宋词》辑其《蝶恋花》词1首。

在诗歌上,朱松早年即以诗名喧播于新安,与同乡诗人俞猷仲等人结为“星溪十友”。

其诗学的是江西派,同他唱酬的也多是学步江西派的诗人。

但是,由于黄山谷标举去陈凡俗,脱胎换骨,后起的江西派诗人无不刻意求奇,用拗律、拗句、险韵、奇事、僻典的风气弥漫诗界,流于生涩枯硬,奇险雕琢。

南渡以后的诗人们,便从两条学诗的路子上来力挽江西派的颓风:一条是转学晚唐,想以晚唐的温润工秀来矫正江西派粗豪瘦涩之弊。

从韩驹开始,到陆游、杨万里,走的都是这条诗路。

另一条是推本《诗经》传统,中标陶谢柳韦,要以《诗》三百的言志无邪和陶韦的萧散冲淡,来救治江西派的雕镂奥峭。

山水诗浅说毕业论文

山水诗浅说毕业论文

山水诗浅说毕业论文一、山水诗浅说1,何为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景观的诗。

即以自然风光、主要是山川景象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抒发着诗人对大自然奇妙造化的惊叹、以及行旅出游所触发的心灵感受,是以欣赏和感悟为主要情调的一类诗篇。

说是山水自然风光,其实也包括自然界里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造的景区景点,尤其是有历史积淀的人文古迹等等。

山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可以是山,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荒原,是沙漠,是田野,不一定非得山和水都同时出现。

而且,诗人笔下所写的山水景观,不一定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实体景象,也可以是间接所见如画作、影视中的景象,乃至诗人梦境所见或自己头脑里虚拟的景象。

简言之,在一首诗里,主题所表达的内容,只要包含有景观的元素、有景趣的内涵、有景悟的色彩者,尽可归入山水诗的范畴。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大支流。

2,山水诗的由来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

骚客是性情人的翘楚。

当文人的情感与山水的景观相碰撞、相交触、相濡染,便有诗的衍生,诗的变种。

这变种,便是山水诗的形成。

山水诗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东晋时期。

中国人历来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自魏晋以来便形成一种亲近自然、钟情山水的风尚。

这种风尚在东晋时代的江南地区最早流行。

而受流风影响,山水诗便应运而生。

虽然在此之前,从最早的诗三百到战国时期的《楚辞》、乃至汉魏时期的诗赋,均有自然风景描写的片断和章节,如《诗经.大雅.崧高》中的“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楚辞.九章.涉江》中的“深林杳以冥冥兮,猿貁(you去声)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曹孟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陆士衡《赴洛道中作二首》的“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等等。

但所有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还只是诗人活动背景及行旅心绪的衬托渲染而己。

到了东晋时期,南迁的中原士族在江南原野纷纷修建庄园,美好的自然景象逐渐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而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玄学也广为流行,这种淡薄名利而亲近自然、追求心与“道”和谐统一的超世观念,促使文人更多地寻求对山水自然风光的欣赏和感悟。

朱熹诗歌风格

朱熹诗歌风格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特点主要是以诗喻理,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

朱熹有深厚的理学功底,所以其诗作往往富含哲理。

此外,他的生活经历如登山临水、酬唱交游等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的诗歌风格多样,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例如,他的《春日》一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便生动展现了他通过诗歌描绘内心感悟的能力。

总的来说,朱熹的诗歌风格以诗喻理为主,充满哲理,并且深受其生活经历和深厚理学底蕴的影响。

这使得他的诗歌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朱熹及其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诗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境被推崇和赞美。

从最早的《诗经》中的《小雅·沔水》到唐代的王维、杜甫、陆游等诗人的山水诗作品,中国的山水诗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中国山水诗的意识和艺术内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中国山水诗的意识变迁和艺术内蕴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山水诗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一、中国山水诗意识的代变1.1 宗教神秘与唯美主义中国山水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沔水》,宋代的葛洪《神仙感机》中也有山水之说。

在古代中国,山水被视为神灵居住的所在,常常与宗教神话相联系,人们望着崇山峻岭,河山湖泊,总能感受到神秘与美好。

随着我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丰厚,山水诗往往以揽景思神秘之境,使其韵味常与唯美主义结合。

1.2 隐士情怀与理想化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隐士情怀和理想化氛围也是非常浓厚的。

古以来,山水被文人墨客视为修身养性的胜地,因而山水诗常常表现出诗人远离尘世、追求清高的隐士情怀,以及对理想乡土的向往。

这一时期的山水诗意识,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理想化的内在精神,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文化内蕴之一。

1.3 文化启蒙与思想解放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渐进,山水诗的意识也开始经历了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文化逐渐跃升到世界的舞台上,这也使得中国山水诗的意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束缚,开始与世界艺术接轨,开拓了山水诗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这一时期的山水诗意识,追求创新、解放思想,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展现出一种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的精神内涵。

二、中国山水诗艺术内蕴的探析2.1 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中国山水诗在艺术内涵上追求“虚实相通”、“形神兼备”,既追求对自然的真实再现,又追求通过艺术手法和形式的变革来展现自然的内在美和意境。

中国古典山水诗常常运用对比、借景喻人、比兴由物及人。

山水诗情景关系的嬗变——以大小谢的承继为例

山水诗情景关系的嬗变——以大小谢的承继为例
屠,
交了
山 水 诗 情 景 关 系 的擅 变
以 大 小 谢 的承 继 为 例
杨 国文
大 小 谢 同 为 山 水 诗 大 家 一 前 一 后 二 者之 间 有 着千丝 万 缕 的 联 系 但 又有很 大 不 同 谢 眺 的部 分 长 篇 山 水诗 对 谢 灵 运 山 水 诗有 明 显 的 模 仿 痕迹 除此 之 外 谢 眺 在 继 承谢 灵 运 的基 础 上 对 山 水 诗 进 行 了 变 革 与发 展 这体现 在 山 水 诗 内容 不 断 丰富 情 景 关 系 的 处 理 走 向 情 景 交 融 ; 时 空 上 由 移 步换 景走 向定 点 透 视 ; 二 人 都 善 于 用 典 但是 典 故 来 源 有 很 大 的 不

,
,

,





,
,
,
,

,,ຫໍສະໝຸ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描 写 内容 更 加 丰 富 谢 灵 运 喜 欢 游 于 山 水 刻 意 去 深 山 大 壑 中 寻找 自 然 景 物 作 为 自身 感 情 宣 泄 的 载 体 谢 灵 运 所 涉 及 的 山 水 诗 内容 大 部 分 为 出游 所 作 可 以称 之 为 纯 自然 山 水 如 《 登 江 中孤 屿 》 江 南 倦 历 览 江 北 旷 周 旋 怀 新 道 转 迥 寻异 景 不 延 乱 流 趋 正 绝 孤 屿媚 中川 云 日 相 辉 映 空 水 共 澄 鲜 表 灵 物 莫 赏 蕴 真谁 为 传 想 象 昆 山 姿 缅 邀 区 中缘 始信 安 期术 得尽 养 生 年 这 首 诗 说 的是 诗 人 站 在 江 中的 小 岛 中 往 四 周 所 “ ” “ ” “ ” “ ” 及 之景 乱流 云日 空水 都是美 孤屿 丽 的 大 自然 景 色 纯 天然 的 山 水 除 此 之 外 《富 春 江 诸 》 《 登 池上 楼 》 等 诗 描绘 的都 是 同类 内容 待 到山 水诗发展到谢眺 他不用如大谢般 寻找深 山 大 壑 时 时 处 处 都 能 体 悟 到 自然 之 美 就 内容 而 言 谢 眺 不 仅 写 大 谢 的纯 自然 山 水 还 增 添 了 都 邑山 水 方 而 的 内容 如 《 晚 登 三 山 还 望 京 邑 》 这 首 诗 是 都 邑 山 水 诗 的创 造 这 是 谢 眺 对 山 水 诗 在 题 材 方 而 的变 “ 革 诗 人 遥 望 京 邑 看 见 眼 前 之 景 尤其 是 余 霞 散 ” 成绮 澄江 静 如练 这两 句 写景 之妙 看 见 眼 前之 景 便 引起 心 中之 情 眼 前 所 见 的不 是 奇 山 异 水 而 是 “ ” “ ” “ ” 飞亮 京县 春 洲 等景 物 这 对 于 谢 灵 运 来 说 是 前 所 未有 的 谢 眺 的 《 入 朝 曲 》 则 是仕 途 意 味 浓 重 该 诗 也 是将 山 水 和 都 邑 的仕 宦 生 活相 结 合 这 是 山 水 诗 内容 的 不 断丰 富 从 二 者 的经 历 来看 谢 灵 运 的 山 水 诗 创 造 主 要 在 刘 宋 时 期 政 局 不稳 致 他 受 压 抑 且 政 治上 不 得 志 他 只 好 纵 情 于 远 离 尘 世 的 山 水 于 山 水 寻找 心 灵 慰 藉 谢 眺 则 不 同 他 拥 有 相 当强 的适 应能力 遇到仕途的沉浮 他没有谢 灵运那般愤恨 同 时就 不 需要 像 大 谢 一 样 寄 情 于 山 水 喜 游 于 自然 “ ” “ ” ( 二 ) 由 移 步换 景 到 定 点透视 的时空转 换 大 小 谢 同为 山 水 名 家 但 二 者 山 水 诗 的 观 察 视 角 完 全 不 同 谢 灵 运 的 山 水 诗 视 角 并无 固 定 的 时 间和 空 间 他 的诗 流 动 于 外 展 移 步 换 景 多 沿 山 水 景 物 的 变化 而 流 动 例 如 《 石 壁 精 舍 还 湖 中 作 》 全 诗 以 “ ” 还 字 为 线 索 贯 穿全 诗 从 石 壁 下 来入 湖 到 岸 边 乘 舟 最 后 抵 达 东 扉 将 一 路 上 的 所 见 贯 穿起 来 诗 人 的视 角 一 直 是 流 动 的 经 历 了从 清 晨 到 日落 一 天 的 光 阴 眼 前 之 景 时 时 变 换 着 这 首 诗 是 突 出 的移 步 换 景 写法 《 登 石 门最 高 顶 》 《 晚 出西 射 堂 》 等 都 是采 用 了这 种 典 型 的写 法 谢 眺 的 山 水 诗 结 构 视角 采 用 的 是 定 点 透 视 在 网 “ 状 的景物框架上 诗人心 中之情有感而发 小谢 拉 开 了 观 者 和 山 水 的距 离 淡 化 景 物 局 部 的勾 勒 描 摹 避 免 身 在 其 中见 木 不 见林 的 观 览 方 式 驻 足 于 远 距 离 ” 的 固 定 一 点 使 景 物 的整 体 尽 现 眼 底 以 《晚 登 三 “ ” 山 还 望 京 邑》 为 例 溺 埃 望 长 安 河 阳视 京县 这 句 诗 就 自然 将 诗 人 定 位 于 三 山 之 上 从 这 个 视 角 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 也可看作是朱熹
的夫子 自 道。在对待诗歌传统方面, 朱熹并不主张守古复古, 他 味, 是在情景理的浑融中表现出道者的气象 , 而不是笨拙地就道
提的基本要求是以古体为主, 风格上要求“ 气韵高古” “ 、笔力老
健” 。他对诗歌学习过程中的“ 与“ 变” 不变” 做过总结, 认为:天 “
韵高古, 而音节华畅, 一时流辈少能及亡。逮其晚岁, 笔力老健,
出入众作 , 自成一家 , 已稍 变其体矣 。 则 …
他对诗歌不持弃而不作 的态度, 又反对沉溺于其间, 所谓 “ 适怀”“ 、真味发溢” 即是性情的自然流露。朱熹并不赞成在诗 中直接宣讲道学, 而是要求作者将对道的认识 、 体悟化为内心的 感受, 然后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便有了与天地合德的意
作者简介 : 长生 , , 苏丰县人 , 侯 男 江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古 代 文 学 专 业博 士 生 。
朱熹与宋代的其他理学家一样, 在承继儒家思想的同时并 不盲目信从先贤的种种理论, 而是用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 自 用 己的思想重新思考, 再做出最后的结论。因此对待文学艺术, 朱 熹也不是一个保守迂腐、 食古不化的道学家, 他原则上讲文道一
含情中。所以尽管他也认为“ 闲暇之时, 感事触物, 又有不能无 言者, 则亦未免以诗发之” , j而他在本质上也不脱儒家诗教观
继承了山水诗意美的传统, 并对此做了进一步发掘, 以情感与山
水的融合得到精神上的快感作为创作 目 标。宋初的诗人们对待 山水的态度和前人没有显著的差别, 依然是以山水作为情感的 寄托和赏心悦 目的享受。朱熹对山水娱情的传统并没有做过激
烈的反对, 只是认为这种感情的表达要有限度:
朱熹之诗, 远学汉魏, 中法陶杜韦柳, 近取简斋 , 兼采多师, 由早年模拟选体发展到中年后 自变其体 , 并最终形成有 自己特
皆学选诗者, 然杜韩变多, 而柳李变少, 变不可学 , 而不变可学 ,
自然界无论是雄峻的山峰, 还是幽深隐栖的洞天, 都是诗人 道心追寻的对象, 是道的自 然延伸。为间今古露出道之气象, 具
有雄浑远大的气势。而《 仰高台》面势来空翠, “ 我诗独好仁。怀
为今己矣, 谁道栋梁新。则将 自然之景引发的诗兴用理智的“ ” 好 仁” 思想克制, 并转入对道理的论述, 山水之情完全被理性所掌 握。作者还有 自注说明:此堂与迎绿亭皆刘建康所名。《 “ 礼记》

引‘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之诗, 而日诗之好仁如此。在朱熹的笔 ”
下, 在朱熹的心目中, 诗之体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键在于以抒
情为主, 但他在实践中又极力克制住情感的发露 , 使触景抒情的

从“ 山水娱情” 以理节情” 到“ 的转化
种种感情和表达方式都在理的范围内, 至少要达到理在诗中, 理
故 自变者而学之, 不若自其不变者而学。_ ” 2 看似朱熹主张学不变, 实则他以变古为上, 守古为次, 变古 而失其正为最下; 变古为难, 守古为易, 守古是守汉魏之古, 是在 未具备变古“ 不失其正” 情况下的权宜之法。由早年的学古守古 进于中晚年的变古, 反映出他对于江西派变古而失正陷溺于邪 路的古体及堕入邪道的“ 近世俗体” 的反对。
侯 长 生
(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 ,上海 20 3 ) 0 4 3
[ 要 ] 朱熹 的 山水 诗 歌 受 汉魏 以 来 山 水诗 歌 传 统 影 响 , 摘 兼采 多 师 , 而 能 化 , 结 合 理 学 家借 山 水“ 怀味 道 ” 养 方 式 , 对 学 并 澄 修 反 江 西诗 派 以 来 的 所谓 陷入 邪路 的 古 体 和 “ 世 俗 体 ” 分 别从 “ 水 娱 情 ” 以理 节 情 ” 从 “ 水人 格 关 ” “ 水 道 德 一 体 ” 融 化 含 蓄 近 , 山 到“ 、 山 到 山 , 与 畅 达 之 间 的 矛 盾 几 个 方 面 实现 了 山水 诗 创 作 的 嬗 变与 超 越 。 [ 键 词 ] 朱熹 ; 水诗 ; 变 ; 越 关 山 嬗 超 [ 图分 类 号 ]2 7 2 中 10 .2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0 5 4 2 2 0 )8 8 文 10 —3 9 (06 0 —0 2—0 4
说道。因此, 朱熹的山水诗明显地具有以理节情的特点。如《 武 夷七咏》 洞天》 之《 :
绝壁上千寻 , 隐约岩栖 处。笙鹤去 不还 , 间 自 为 今古。
下万事, 皆有一定之法 , 学之者须循序而渐进。如学诗 , 则且当 以此等为法, 庶几不失其正, 则纵横妙用, 何所不可。不幸一失 其正, 却似反不若守古本旧法 , 以终其身为稳也。李杜韩柳初亦
作诗问以数句适怀亦不妨, 但不用多作, 盖便是陷溺尔。当
却与寻常好吟者不同。 [ 3 J
色的诗歌风格和诗歌理论。朱熹少年时所作《 拟古八首》 全是汉 其不应事时, 平淡 自 , 摄 岂不胜如思量诗句。至如真味发溢, 又 魏乐府规模, 在谈到老师刘子 的《 闻筝诗》 时曾说过:
规模意态 , 全是学文选。乐府诸篇 , 不杂近世俗体, 故其气
贯、 文即是道, 认为离开了道, 文也就没有意义了, 但在实际创作 中, 又非常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创作技巧, 而且常常表现出求新 求变的意识。
视山水 自 然为“ 的观念, 道” 意在游山玩水中获得直觉的感官快 乐和心理上的满足。唐代文人对前朝的文化遗产做了批判性的 继承, 但对流连光景 、 寄意玄远的山水情怀却表示欣赏, 觉地 自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8期
兰 州 学 刊
La h e k n n z ou xu a
NO. 2 6 8 00 Ge e a . n r 1 NO. 5 15
总 第 15期 5

文 学研 究 ・
朱 熹 山水 诗 的嬗 变 与超 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