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指的是什么

合集下载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回想一下,你第一次看到“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感觉?再回想一下,当书上或者老师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和万恶的封建社会君权、父权、夫权三座大山连在一起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对封建卫道士和他们“存天理,灭人欲”这套反感透了?你是不是也这么理解:将人性、人的各种情感、物质需求都要禁掉,而要实现三纲五常的天理?其实,你错了。

或者是你被误导了。

“存天理,灭人欲”,即使到今天看,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修身、治世名言。

只是遗憾的是,它一千多年来,常常被断章取义地利用,被断章取义地批判。

不信?你看看宋儒是怎样区分天理和人欲的。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你是不是赞同呢?饮食男女,“食色性也”,这些朱熹都不反对,他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天理”。

他反对的是“淫欲”。

淫者,过度也。

过度的饮食,暴殄天物,挥霍浪费,过度的男女之事,三妻四妾,淫乱无度,这些才是宋儒反对的人欲。

这种人欲,即使是在今天,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反对和谴责的。

如果你认为一个朱熹代表不了宋儒的群体,咱们再看看他的老师程颐怎么说。

“天下之害,无不由未之胜也。

峻宇雕墙,本于宫室。

酒池肉林,本于饮食。

淫酷残忍,本于刑罚。

穷兵黩武,本于征讨。

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

其流之远,则为害矣。

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

后人流于未者,人欲也。

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程颐认为,房屋、饮食、刑罚讨伐征战,都是个人生活、国家治理应该做的,都是天理的范畴。

但如果不加以节制,过了一个度,就演变成危害甚大的人欲了。

比如,盖房子住变成了雕梁画栋,饮食变成了酒池肉林,刑罚变成了残忍酷刑,征战变成了穷兵黩武。

程颐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只不过是将已经过度了的东西,重新拉回合理的范围内而已。

我们误会程朱等诸位先贤,从我们自身来说,最大的原因是在反感一种事物前,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尝试去了解那种事物,就接受了一种通行的观点。

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人文学院班级:10级社会工作班姓名:张伟业学号:201040103125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课程名称:中西方社会思想史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浅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学生:张伟业(人文学院10级社会工作,学号201040103125)摘要: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提出经过了严密的哲学、伦理学理论论证,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今天要想正确认识这一思想,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进过了一个学期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习,我认识了很多中国历史中那些灿烂浩渺的思想,了解了诸如孔孟、老庄这样的历史名人。

明白了思想,特别是社会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我想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一些观点“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大问题,南宋朱熹是儒学中对之集大成者。

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因而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熹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他还说:“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

可见他说的“天理”,其要义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这似乎是共识。

但对朱熹“人欲”之说的解释似有歧义,尚须讨论。

以往一般认为朱熹讲的“人欲”就是人的一切欲望,包括衣履住行,饮食男女。

由之,认为朱熹说的“去人欲”或“灭人欲”就是革舍和消灭人的一切欲望,如同宗教家将一切物质欲望视作人生无可避免的罪蘖一样。

从而认为朱熹的“去人欲”、“灭人欲”就是僧侣主义的禁欲主义。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15期很多人一听到“存天理,灭人欲”就会觉得害怕。

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自然欲望。

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

天理和人欲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对立概念,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所热衷讨论的对象。

理欲之辩在宋明理学中讨论得最为热烈,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那么,“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天理和人欲在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中,“理”就是代指“天理”。

相对应的,“欲”也就特指“人欲”。

朱熹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天理论。

朱熹把它当作是宇宙的根源和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在道德伦理方面,在与人欲相对应时,朱熹所谓的天理是道德本质、社会伦理规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他推崇仁义礼智四德和人伦五常,并将它们全部纳入天理的范畴中。

朱熹认为,仁、义、礼三者都是天理的一种存在状态,都体现着天理。

朱熹说:“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

”所以,在朱熹眼中,天理是“真”,是“善”。

人之所以会产生人欲,是因为心受了外物私欲的干扰。

人只要循天理而行,就能够保持心的本然之态,成为圣贤,到达圣人境界。

朱熹关于人欲的界定,基本上是根据天理的对立面而来的。

所以,如果说天理的倾向点是整体利益,是和“公“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人欲则重点指向个体利益。

一己私利常常和“私“相连,朱熹经常把它称之为“私欲”或“人欲之私”。

“灭人欲”,灭的是什么很多人一听到“存天理,灭人欲”就会觉得害怕:我不要生活在宋代,连正常的七情六欲都要被消灭,让人怎么活?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自然欲望。

有学生问朱熹:“饮食男女,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朱熹回答:“饮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由此可见,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名词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名词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名词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道德观念或准则,强调个体应当抑制人类的欲望和私利追求,追求与天道相符合的品德和行为。

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现了儒家关注和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的核心思想。

“存天理”强调人应当存放于天理之中,即人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大道与人伦。

天理即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正常规律,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固定规律。

个体应当遵循天理去发展自身,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道德观念要求人们在为个人需求和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应当兼顾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个体应当在行为中注重社会道德,保持坦荡的胸怀,追求远离狭隘私利的高尚品质。

“灭人欲”强调对于个体的欲望进行控制和有所节制。

人作为有欲望的生物,往往会有各种好恶、利益和欲望的冲突。

人想要在欲望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但是如果各种欲望不进行控制和调节,就可能导致人陷入无止境的欲望追求中,影响其理智和道德。

因此,个体应当逐渐意识到欲望的无止境性,学会有所节制,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培养来约束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违背正义和社会公共利益。

总体来说,“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关于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准则,强调了人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它提倡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也应该兼顾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希望个体能够追求高尚品质和道德标准,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发展。

同时,它也提醒个体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追求无止境的个人物质享受,以培养出高贵的品格和修养。

每日一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每日一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每日一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展开全文【题目】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据此可知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朱熹和李贽的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次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可知二者都强调人的正常私欲,故A符合题意;BCD说法均不正确。

故选A。

【答案】A【知识拓展】1.背景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2.含义“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普遍认为是朱熹最早提出来的,其实它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说的是违背天理为所欲为的人。

何谓天理?朱熹在他的著作中陆续提到:“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知道,天理即天、地、物、人等万物的自然规律、伦常秩序、情理规定等等。

也就是说,朱熹存天理的核心思想是铸造社会的纲常伦理规范。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

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

《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

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

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

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重新理解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重新理解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重新理解长期以来,大众对“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的理解存在普遍的误读,因此对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持续的批评和抵制。

文章通过分析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背景,发现这一命题实际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其时代局限性,“存天理、灭人欲”带有浓重的保守和封建色彩;另一方面,朱熹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是在当时社会濒临失序的情况下重建社会秩序,具有超越其时代性的意义。

标签:理学;朱熹;天理;人欲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儒家的基本命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重构,留下了庞大而系统的著作。

在朱熹众多的著作和命题中,“存天理、灭人欲” 最为人熟知,同时也为朱熹招致了最广泛的批评。

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存天理、灭人欲”被解释为一种泯灭人性的政治主张,进而被当作旧文化的代表而饱受抨击。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提出的命题,如果脱离其时代背景抽象地解释这一命题,必然无法呈现朱熹的本意,更无法客观地评价“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被误解最深的儒家名句,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被严重忽视了。

事实上,“存天理、灭人欲”代表了朱熹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深刻思考,在充分批判了其封建思想之后,这一命题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实意义。

一、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命题时代背景自秦代以后,我国古代社会一直面临重建礼乐生活的问题。

西周统治以礼乐为核心,以礼导民、治教合一,在统治制度上与思想教化上形成了以礼乐为导向的统一。

此后,经过春秋战国,制度层面与思想文化层面的礼乐已然全面崩坏。

秦汉时期为完善统治,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

新的郡县制建立后,相应的思想教化未深入民间,导致治教分离。

官府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治,礼乐沦为形式化的虚名,失去化民成俗的实质功能,由此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

唐末五代,本就脆弱的社会意识形态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了彰显政权合法性及文化合理性,重建礼乐成为宋代最为紧迫的现实需要。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朱熹宣扬要遏制不必要的欲望。当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类对自然 无止境的索取,让自然环境伤痕累累。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 重的伤害,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各种疾病随之而来等等
因此,人类应该要克制自己过分的欲望,不可过分地向自然索取,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 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 2、国家公职人员应恪守本职,不可贪图私欲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
01 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02
标题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03 那么,朱熹为何要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呢?
04 "存天理,灭人欲"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就太太熟悉了,但是也都只是听说过,但是并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什 么意思,那么这句话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什么呢?是否和我 们想的那样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以前来分析揭秘学习看看吧!
1、"天理"即合规律、合道理
过去,一般人往往会把"天理"解释为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不错,"天理"的确包含着 "三纲五常",但"天理"绝不等同于"三纲五常"!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天理"包含事物发展的规律、道理之义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朱熹认为,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规律的。事物运行的常理; 为人处世的道理;家庭生活的伦理……这些无外不是"天理"
闽学文化之程朱理学
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发展者
❖ 二程提出「理」是天下 万物之本。但二者又有 所不同,程颢注重内心 修养,程颐主张格物致 知,并提出「去人欲, 存天理」,宣扬「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 。朱熹 继承周敦颐、二程,兼 采释、道各家思想,形 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 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 畴是“理”,或称 “道”、“太极”。
理学创始人
周敦颐
❖ 理学的初创者为北宋的 周敦颐,他是北宋著名 哲学家,也是学术界公 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提出「无极」是宇宙 之根源 的观点。宋明理
学的主题,即“心性义 理”的提出主要是周敦 颐的贡献。
心性义理
❖ 所谓"心性义理"主要是指性命道德问题,它既是宋明儒学 的主题,也是整个儒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最早提出 这一问题的是孟子和乃师子思,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 们并没有就这些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此后的一些儒者如苟 子、董仲舒、扬雄、韩愈等,虽不同程度地提出各种说法, 但由于主要停留在儒学淑世淑人的教化目的上,因而只能触 及人性的善恶层面,而不可能具有本体的意义。只是到了佛 教传入中土后,一些佛教徒为了解决佛性问题,才开始借用 儒学的心性术语,从而使心性义理问题具有本体的意义。因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周敦颐重提心性义理之学且得到宋儒的 赞赏与支持,其思想资源主要是来源于佛教的启示,是数百 年来儒佛冲突的真正化解。
❖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 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 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理学的形成 理学
❖ 两宋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以「理学 」着称的学派。它是佛教、道教思想渗透到 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儒家学派。自汉 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孔孟之道独霸学坛 ,由汉至唐经学都颇发达。但汉儒治经偏于 考据,流于破碎;唐儒则重于注疏,过于支 离。随着儒、佛、道之互相渗透,宋儒不屑 拘泥于旧经,便以阐释义理为主,使之发展 为新儒学,故称理学,亦名道学或宋学。
❖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 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 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 “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 “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儒家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及 荀子说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还有法家的管 子说的“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及墨 家的墨子说的“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 贼,必得罚。” 等等内涵是一致的……
中华文明思想精髓
❖ 儒家理学就是一门教导人做人的哲学,“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 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存天理,灭人欲” 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天生人而 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圣贤千 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 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
❖ 道家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 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墨子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朱熹对皇帝说“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皇帝对百姓仁爱,不以百姓为刍狗。
❖ “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实例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的天性是富贵容 易淫,贫贱容易移,威武容易屈。“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也是灭人 欲的结果,人欲都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 天下之忧而忧。” 孟子和范仲淹都做到了存 天理、灭人欲。
宋人袁采:“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 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 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 ,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 盗为贼。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狱讼兴……”
“灭人欲”用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 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朱熹说的 “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 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 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 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 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 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 “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灭人欲
❖ “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 念 ,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 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 “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 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 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 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 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 “人欲”。
存天理

程颐、程颢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
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
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 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 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 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 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 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 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朱熹“存天理”是希望留存的是 人的仁爱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