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

合集下载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回想一下,你第一次看到“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感觉?再回想一下,当书上或者老师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和万恶的封建社会君权、父权、夫权三座大山连在一起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对封建卫道士和他们“存天理,灭人欲”这套反感透了?你是不是也这么理解:将人性、人的各种情感、物质需求都要禁掉,而要实现三纲五常的天理?其实,你错了。

或者是你被误导了。

“存天理,灭人欲”,即使到今天看,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修身、治世名言。

只是遗憾的是,它一千多年来,常常被断章取义地利用,被断章取义地批判。

不信?你看看宋儒是怎样区分天理和人欲的。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你是不是赞同呢?饮食男女,“食色性也”,这些朱熹都不反对,他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天理”。

他反对的是“淫欲”。

淫者,过度也。

过度的饮食,暴殄天物,挥霍浪费,过度的男女之事,三妻四妾,淫乱无度,这些才是宋儒反对的人欲。

这种人欲,即使是在今天,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反对和谴责的。

如果你认为一个朱熹代表不了宋儒的群体,咱们再看看他的老师程颐怎么说。

“天下之害,无不由未之胜也。

峻宇雕墙,本于宫室。

酒池肉林,本于饮食。

淫酷残忍,本于刑罚。

穷兵黩武,本于征讨。

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

其流之远,则为害矣。

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

后人流于未者,人欲也。

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程颐认为,房屋、饮食、刑罚讨伐征战,都是个人生活、国家治理应该做的,都是天理的范畴。

但如果不加以节制,过了一个度,就演变成危害甚大的人欲了。

比如,盖房子住变成了雕梁画栋,饮食变成了酒池肉林,刑罚变成了残忍酷刑,征战变成了穷兵黩武。

程颐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只不过是将已经过度了的东西,重新拉回合理的范围内而已。

我们误会程朱等诸位先贤,从我们自身来说,最大的原因是在反感一种事物前,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尝试去了解那种事物,就接受了一种通行的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15期很多人一听到“存天理,灭人欲”就会觉得害怕。

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自然欲望。

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

天理和人欲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对立概念,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所热衷讨论的对象。

理欲之辩在宋明理学中讨论得最为热烈,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那么,“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天理和人欲在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中,“理”就是代指“天理”。

相对应的,“欲”也就特指“人欲”。

朱熹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天理论。

朱熹把它当作是宇宙的根源和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在道德伦理方面,在与人欲相对应时,朱熹所谓的天理是道德本质、社会伦理规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他推崇仁义礼智四德和人伦五常,并将它们全部纳入天理的范畴中。

朱熹认为,仁、义、礼三者都是天理的一种存在状态,都体现着天理。

朱熹说:“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

”所以,在朱熹眼中,天理是“真”,是“善”。

人之所以会产生人欲,是因为心受了外物私欲的干扰。

人只要循天理而行,就能够保持心的本然之态,成为圣贤,到达圣人境界。

朱熹关于人欲的界定,基本上是根据天理的对立面而来的。

所以,如果说天理的倾向点是整体利益,是和“公“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人欲则重点指向个体利益。

一己私利常常和“私“相连,朱熹经常把它称之为“私欲”或“人欲之私”。

“灭人欲”,灭的是什么很多人一听到“存天理,灭人欲”就会觉得害怕:我不要生活在宋代,连正常的七情六欲都要被消灭,让人怎么活?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自然欲望。

有学生问朱熹:“饮食男女,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朱熹回答:“饮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由此可见,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名词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名词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名词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道德观念或准则,强调个体应当抑制人类的欲望和私利追求,追求与天道相符合的品德和行为。

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现了儒家关注和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的核心思想。

“存天理”强调人应当存放于天理之中,即人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大道与人伦。

天理即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正常规律,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固定规律。

个体应当遵循天理去发展自身,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道德观念要求人们在为个人需求和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应当兼顾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个体应当在行为中注重社会道德,保持坦荡的胸怀,追求远离狭隘私利的高尚品质。

“灭人欲”强调对于个体的欲望进行控制和有所节制。

人作为有欲望的生物,往往会有各种好恶、利益和欲望的冲突。

人想要在欲望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但是如果各种欲望不进行控制和调节,就可能导致人陷入无止境的欲望追求中,影响其理智和道德。

因此,个体应当逐渐意识到欲望的无止境性,学会有所节制,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培养来约束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违背正义和社会公共利益。

总体来说,“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关于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准则,强调了人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它提倡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也应该兼顾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希望个体能够追求高尚品质和道德标准,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发展。

同时,它也提醒个体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追求无止境的个人物质享受,以培养出高贵的品格和修养。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持批评的成分较多,而对其合理因素持肯定的成分较少,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一“理欲之辨”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热门话题。

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命题,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1]。

他认为,“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

”[2]在这里,朱熹所说的“天理”的要义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这在学术界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但对朱熹的“人欲”之说在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

以前有学者认为朱熹的“灭人欲”就是消灭人的一切生活欲望,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在朱熹看来,所谓“天理”与“人欲”之别在于,“合道理的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

在这里,“合道理”就是指符合“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

”[4]而“循情欲”则指按照个人欲望毫无节制地行事,这种过分的欲望就是人欲。

朱熹举例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1]这就是说,人要吃饭,这是合理的,是天理;而要求饭要吃得美味,这就是人欲了。

可见,朱熹对人们的基本生活欲望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此外,关于“天理”、“人欲”的含义,过去的解释多有片面之处。

就“天理”而言,以前一般人都认为是指三纲五常,即封建的伦理道德。

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不全面。

其实“天理”还有两种重要的含义:其一,“天理”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

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被误解的朱子——谈“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作为“亚圣”朱熹的原创经典而广泛流传。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

其实,在那个古老而又教条的时代,一句名言的误解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程朱理学”一下子就被扣上了“禁欲”的大帽子,多少后世的人饱受这句话的压迫,尤其是有关他的那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是为广大妇女同胞所不齿,成为后世封建礼教对妇女“禁欲”迫害的典范。

且不论朱老先生是否有过不尊重女性的言语,光就“存天理,灭人性”这句话而言,敝人觉得朱老先生似乎蒙受了不白之冤,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有了一下的理解。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存天理,灭人性”本不是由朱熹提出来的,据《礼记·乐记》记载,其中有一段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的“灭天理而穷人欲”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到了宋代,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子所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去掉骄奢淫逸的世俗欲望,依照天道,治理国家,所谓“天子有善,让德于天”是也。

毫无疑问,朱子对“存天理,灭人欲”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觉得这是儒家的精华所在。

但是与后人所知道的不同,朱子所指的“人欲”仅仅是“私欲”,与个人的正常欲望无关。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在朱熹看来,人对衣食住行的一般性的物质要求是“天理”,是正当的欲望,也就是说,朱熹并不否认人们对维持生存的物质欲望的追求。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

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

《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

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

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

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重新理解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重新理解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重新理解长期以来,大众对“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的理解存在普遍的误读,因此对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持续的批评和抵制。

文章通过分析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背景,发现这一命题实际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其时代局限性,“存天理、灭人欲”带有浓重的保守和封建色彩;另一方面,朱熹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是在当时社会濒临失序的情况下重建社会秩序,具有超越其时代性的意义。

标签:理学;朱熹;天理;人欲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儒家的基本命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重构,留下了庞大而系统的著作。

在朱熹众多的著作和命题中,“存天理、灭人欲” 最为人熟知,同时也为朱熹招致了最广泛的批评。

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存天理、灭人欲”被解释为一种泯灭人性的政治主张,进而被当作旧文化的代表而饱受抨击。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提出的命题,如果脱离其时代背景抽象地解释这一命题,必然无法呈现朱熹的本意,更无法客观地评价“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被误解最深的儒家名句,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被严重忽视了。

事实上,“存天理、灭人欲”代表了朱熹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深刻思考,在充分批判了其封建思想之后,这一命题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实意义。

一、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命题时代背景自秦代以后,我国古代社会一直面临重建礼乐生活的问题。

西周统治以礼乐为核心,以礼导民、治教合一,在统治制度上与思想教化上形成了以礼乐为导向的统一。

此后,经过春秋战国,制度层面与思想文化层面的礼乐已然全面崩坏。

秦汉时期为完善统治,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

新的郡县制建立后,相应的思想教化未深入民间,导致治教分离。

官府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治,礼乐沦为形式化的虚名,失去化民成俗的实质功能,由此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

唐末五代,本就脆弱的社会意识形态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了彰显政权合法性及文化合理性,重建礼乐成为宋代最为紧迫的现实需要。

高中议论文《存天理,灭人欲》800字(共11张ppt)

高中议论文《存天理,灭人欲》800字(共11张ppt)

高中议论文《存天理,灭人欲》
如果过去了的伤悲,可以轻易忘记, 那么,有的人又何苦地在烦恼和忧伤
枷锁 的
中挣扎。往往不可开脱,
敞开心扉。
中 自求学一路走来,我们从
学到的坚强,已经被世俗的琐碎
逐渐轻淡,承受不起欲望的磨砺和考
意志 验。没有了
的坚定和一颗诚
挚的平常心。
关键词:枷锁,心扉,中学,世俗,
意志,平常心,忘记,忧伤,挣扎,不可, 开脱,敞开,求学,走来,坚强,承受, 不起,欲望,磨砺,没有,伤悲,轻易, 烦恼,琐碎,坚定,诚挚。
进一步的需求。物质上追求完美,情
感中求的丰富。
关键词:社会,夫人,历史潮流,
世界,青春活力,阶段,物质,情感,方 面,中求,顺应,遍及,诱惑,处于,求 学,需求,追求,充满,完美,丰富。
高中议论文《存天理,灭人欲》
学生 这是我们青少年
所想得到满
足的。是的,物质条件的优越
滋润 可以使人生活得
和舒适。从
高中议论文
存天理,灭人欲
800字
存天理,灭人欲。从表面
上去理解,极为容易令人望文生义。
纲常 道德
伦理,消除人的欲望。
主 其实,其本意并非如此。它的
旨是: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
不要过分沉溺于情感之中。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对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其需
求可谓是越来越趋于高水平了。
体会 而
工作上或学习上的快感。
过分 但有时,
地追求物质上的享
环 受,不免会养成人对生存在美好
境中的依赖性,以致在艰难条
件下的生活难以自理。
关键词:学生,物质条件,滋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天理,灭人欲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朱熹也中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 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 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

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

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 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

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

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

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

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

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

“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

“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

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综上,“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

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

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

”“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

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

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

”在朱熹看来,要“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

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