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 获取诗歌中间的语言艺术和感情,感悟文字的生命力。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格律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写作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律和鉴赏方法。

2. 通过诵读、赏析、研究等形式,感知古诗的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写古诗的意识和能力。

2.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和素养。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 教具:ppt、黑板、粉笔。

3. 其他:准备篇章题目张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课前英语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3. 联想法:学生看见一幅图,然后结合个人经历或者感受来进行联想,由此引发课堂话题,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二、课文分析1. 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格律、押韵方式和意境渲染方式。

重点根据教材内容,解析古诗词的艺术独特性和内涵。

通过诗歌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古诗词的表现形式和文化背景。

2. 阅读、分析和领悟诗歌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在读文时,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文本的内涵与情感,提高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与学生进行共同明确、理解。

然后利用联想法来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突出了古诗词的基本格律和押韵技巧,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通过讲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句式和字形结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本次课堂还着重讲解了文化内涵学习,指导学生认真分辨、分析、理解古文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文本背景和主题思想。

总的来说,教育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并且有显著的提高。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扞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着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两首》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基本常识,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2.学习通过朗读和背诵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基本常识,包括诗歌的类型、特点、表现手法等。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对于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课文1.《我爱这土地》(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小组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情感处理。

(4)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5)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2.《乡愁》(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小组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情感处理。

(4)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5)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等环节,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常识和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

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四、布置作业熟读这两首诗,思考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

下节课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掌握两首诗的异同点。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点。

通过比较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首诗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二、新课学习:1.《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诗两首》教案内容预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投影)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第1课 诗两首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第1课 诗两首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沉潜涵泳,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二、吟诵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择下面一个话题说话。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

(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

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请同学们参考屏幕上的停顿和重音标示再朗读两遍这首诗。

4.再指名吟诵。

三、对话怎样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怎样理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怎样理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怎样理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对话中教师的作为)(1)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资料显示: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2)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诗两首》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诗两首》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2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2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2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两首》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 1、《诗两首》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二、学情分析《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但是,学生对贯穿全诗的象征手法还是比较陌生的,其意象的象征意义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又由于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因此还是存在着难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歌形象,学习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

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3。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4。

指名朗读诗歌.5.学生齐读诗歌.四。

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课时 1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 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 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4、合作探究 (1)找出诗中的意象(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2) 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3) 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之所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传颂,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

四、练习 1、书后练习二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2、 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

五、作业 1、仿照“为什么……,因为……”句式特点造句 2、读背这首诗,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3、预习第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乡愁》,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1、 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 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